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柔性管理的内涵出发,在对其来源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认为柔性管理具有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内在驱动性、持久性、激励性和权变性等特征,指出了当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从而根据需要引入柔性管理模式。文章最后提出了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培植优良的校园文化,创建适宜的管理制度和形成优化的管理评价体制。
[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工作 柔性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在校人数的规模也在逐年迅速递增,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学生工作压力的突显。面对80末、90初学生思想行为的异常活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已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如何摆脱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束缚,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思想的转变,确立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个性发展的柔性管理模式,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
一、柔性管理的内涵
1.柔性管理的概念。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概念本身就告诉我们,柔性管理的确是一种更加深刻、更加高级的管理,也是难度很大的管理,是丰富多彩的管理。
柔性管理的概念是来源于企业管理,也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在企业管理中提出柔性管理,其核心是要以员工为中心,应用于高校的学生管理就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努力塑造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式从根本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2.柔性管理的特征
(1)内在驱动性。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是依赖学生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发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来实现管理的目标,使学校的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认识,将学校管理的目标转变为学生的自发行动。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外在管理已基本形成,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是内在管理。
(2)影响的持久性。柔性管理把外在的制度规范、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内化为学生内心的自主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一旦这种内化转化成功,便对学生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
(3)激励的有效性。柔性管理能够满足学生的高层次需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根据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只能起到维持作用,起不到激励作用,只有被尊重和实现自我的高层次需求才属于激励因素。
(4)管理的权变性。柔性管理能够使学生管理工作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并随社会变化和学生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主动寻找改善点,突破薄弱环节,具有一定的管理弹性。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从而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多变性、复杂性和矛盾性,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传统的管理模式被称为“刚性管理”。“刚性管理”在高校的应用是根据学校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的需要,通过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用控制、监督、惩罚等强制性手段,迫使学生以某种固定的行为模式去完成学业的管理方式。其突出特点是带有强制性,对于学校的管理要求,学生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这种管理方式面向全体学生,措施强硬,在维护校园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忽视了人的因素,一味地用权力和规章制度来约束和控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前,在高校中的刚性管理模式已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民主管理意识。刚性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学校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并附以严格的奖惩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具有很大的强制性。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管理的实施,但实施的效果却不一定理想。因为这种强制性与现代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自立意识的确立和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不相适应。
2.缺乏对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刚性管理要求学生机械地遵守确定的规则,这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新的管理模式的产生。对学生而言,只有遵守和服从的管理方式,必定会限制学生创新空间的拓展,也会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立性、创新性受到严重压抑,容易出现抵触或逆反心理,甚至消极心理而自自暴自弃。
3.缺乏理解与爱的支撑。刚性管理一味的强调命令与服从,缺乏理解与信任,容易导致师生关系冷漠,这都不利用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而现在大学生思想意识则发生很大的变化,自尊心极强,渴望被肯定,渴望得到理解与信任,渴望尊重与爱,这些都是刚性管理给不了的。
在这样的形势下,柔性管理应运而生。“柔性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它一出现就立刻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它注意到了人的内心世界,即人性、感情和精神。
三、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引入柔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体现和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环境,弥补传统教育中学生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乏,最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优秀大学生。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柔性管理的精髓所在,是高校学生管理中柔性管理首先应该坚持的原则,而且要贯穿情感这条主线,将理解、信任、合作作为管理的基础。因此,要在管理中谋求一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地位。教师在管理过程中要对那些“特殊”的学生要格外关注,给予更多的关心。另外,学生管理者也要在管理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加以研究,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潜能,在充分发扬其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个性都能得到自主的发展。
2.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文化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正成为推动教育进步与发展的动力。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校园文化也是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或整体精神,是学校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的产物,是联系和协调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塑造学生的个性、凝聚师生员工的精神、引导学生的行为。所以,营造一种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行为的规范和成长的自觉性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实现柔性管理。
3.构建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发展性学生评价,是指针对学生的学习、个性发展状况的全面评价,是学生在整个教育阶段成长、变化过程的全程评价,也是个体素质发展过程中各相关要素的全方位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与传统的量化评价体系相比,更加全面,注重人性化和激励原则的运用,这与我们所谈的柔性管理的理念是相契合的。所以,积极构建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导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坚持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的互补。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并不都是完美无缺。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柔性管理也不可能离开刚性管理而独立存在,在学生管理中也是如此。所以,“以柔克刚、刚柔并济”是最为合理的方式。因此,在实施柔性管理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而应将刚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和柔性管理的宗旨相结合,离开刚性管理,学生管理将陷于瘫痪,流于无序;排斥柔性管理,学生管理将趋向僵化,缺乏生机。只有将两者辩证的结合,既要着力维持学校整体的稳定和统一,也要呈现学生的个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柔性管理,可以有效地实现人性化管理,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高校中应用柔性管理,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是当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TJ208003,项目编号:08SJB7100036)的中间成果。
参考文献
[1]郑其绪.柔性管理[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2]稻香.柔性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3]冯周卓.走向柔性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赵国祥.管理心理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5]张仕英.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柔性管理[J].药学教育,2004(1).
[6]王泽长.高校柔性化管理问题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
[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工作 柔性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在校人数的规模也在逐年迅速递增,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学生工作压力的突显。面对80末、90初学生思想行为的异常活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已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如何摆脱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束缚,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思想的转变,确立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个性发展的柔性管理模式,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
一、柔性管理的内涵
1.柔性管理的概念。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概念本身就告诉我们,柔性管理的确是一种更加深刻、更加高级的管理,也是难度很大的管理,是丰富多彩的管理。
柔性管理的概念是来源于企业管理,也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在企业管理中提出柔性管理,其核心是要以员工为中心,应用于高校的学生管理就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努力塑造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式从根本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2.柔性管理的特征
(1)内在驱动性。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是依赖学生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发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来实现管理的目标,使学校的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认识,将学校管理的目标转变为学生的自发行动。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外在管理已基本形成,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是内在管理。
(2)影响的持久性。柔性管理把外在的制度规范、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内化为学生内心的自主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一旦这种内化转化成功,便对学生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
(3)激励的有效性。柔性管理能够满足学生的高层次需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根据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只能起到维持作用,起不到激励作用,只有被尊重和实现自我的高层次需求才属于激励因素。
(4)管理的权变性。柔性管理能够使学生管理工作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并随社会变化和学生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主动寻找改善点,突破薄弱环节,具有一定的管理弹性。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从而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多变性、复杂性和矛盾性,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传统的管理模式被称为“刚性管理”。“刚性管理”在高校的应用是根据学校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的需要,通过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用控制、监督、惩罚等强制性手段,迫使学生以某种固定的行为模式去完成学业的管理方式。其突出特点是带有强制性,对于学校的管理要求,学生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这种管理方式面向全体学生,措施强硬,在维护校园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忽视了人的因素,一味地用权力和规章制度来约束和控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前,在高校中的刚性管理模式已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民主管理意识。刚性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学校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并附以严格的奖惩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具有很大的强制性。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管理的实施,但实施的效果却不一定理想。因为这种强制性与现代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自立意识的确立和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不相适应。
2.缺乏对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刚性管理要求学生机械地遵守确定的规则,这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新的管理模式的产生。对学生而言,只有遵守和服从的管理方式,必定会限制学生创新空间的拓展,也会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立性、创新性受到严重压抑,容易出现抵触或逆反心理,甚至消极心理而自自暴自弃。
3.缺乏理解与爱的支撑。刚性管理一味的强调命令与服从,缺乏理解与信任,容易导致师生关系冷漠,这都不利用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而现在大学生思想意识则发生很大的变化,自尊心极强,渴望被肯定,渴望得到理解与信任,渴望尊重与爱,这些都是刚性管理给不了的。
在这样的形势下,柔性管理应运而生。“柔性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它一出现就立刻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它注意到了人的内心世界,即人性、感情和精神。
三、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引入柔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体现和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环境,弥补传统教育中学生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乏,最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优秀大学生。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柔性管理的精髓所在,是高校学生管理中柔性管理首先应该坚持的原则,而且要贯穿情感这条主线,将理解、信任、合作作为管理的基础。因此,要在管理中谋求一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地位。教师在管理过程中要对那些“特殊”的学生要格外关注,给予更多的关心。另外,学生管理者也要在管理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加以研究,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潜能,在充分发扬其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个性都能得到自主的发展。
2.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文化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正成为推动教育进步与发展的动力。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校园文化也是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或整体精神,是学校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的产物,是联系和协调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塑造学生的个性、凝聚师生员工的精神、引导学生的行为。所以,营造一种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行为的规范和成长的自觉性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实现柔性管理。
3.构建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发展性学生评价,是指针对学生的学习、个性发展状况的全面评价,是学生在整个教育阶段成长、变化过程的全程评价,也是个体素质发展过程中各相关要素的全方位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与传统的量化评价体系相比,更加全面,注重人性化和激励原则的运用,这与我们所谈的柔性管理的理念是相契合的。所以,积极构建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导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坚持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的互补。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并不都是完美无缺。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柔性管理也不可能离开刚性管理而独立存在,在学生管理中也是如此。所以,“以柔克刚、刚柔并济”是最为合理的方式。因此,在实施柔性管理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而应将刚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和柔性管理的宗旨相结合,离开刚性管理,学生管理将陷于瘫痪,流于无序;排斥柔性管理,学生管理将趋向僵化,缺乏生机。只有将两者辩证的结合,既要着力维持学校整体的稳定和统一,也要呈现学生的个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柔性管理,可以有效地实现人性化管理,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高校中应用柔性管理,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是当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TJ208003,项目编号:08SJB7100036)的中间成果。
参考文献
[1]郑其绪.柔性管理[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2]稻香.柔性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3]冯周卓.走向柔性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赵国祥.管理心理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5]张仕英.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柔性管理[J].药学教育,2004(1).
[6]王泽长.高校柔性化管理问题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