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亲社会行为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需要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也需要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慢慢感悟,化被动为主动,提高亲社会行为的自觉性。文章从游戏、时机、文学作品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意在使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亲社会行为;心理健康;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9-0026-02
当前,年轻父母生活压力较大,对孩子娇生惯养且无暇陪伴,致使一些幼儿心理上和性格上产生不良倾向,如我行我素、性格孤僻、占有欲强、自私自利、不善交流、心理承受能力差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非常重要。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具体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呢?
一、借助区域游戏活动,引导幼儿亲身感知亲社会行为
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之间需要配合和主动参与,如果有幼儿自私、孤僻,则游戏无法进行下去,因此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非常重要。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创设相应的情境,观察幼儿的各种表现,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亲身感知亲社会行为。例如,在“搭积木”游戏中,有时会出现材料分配不均而打闹的现象。“这是我的,你不能拿走!”“他是我的好朋友,我要跟他玩,我不会拿我的积木给你玩,你快点走开!”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及时介入,引导幼儿积极与他人交流和分享。教师可以对幼儿说:“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个问题好不好?”然后引导幼儿思考:“大家说,是不是谁先得到玩具,玩具就是谁的呢?如果别的小朋友也想玩,那么你该怎么办?你玩够了手里的玩具,也想玩其他小朋友手里的玩具,那怎么办呢?”其实,这就是简单的移情教学法,能使幼儿变换角色,换位思考,从而建立起共同分享的平等规则。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采取合理的交流方式与他人沟通,体现出自己的爱和理解。如“你的玩具可以借我一下么?你先玩我的玩具”“不和我一起玩么?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这样的沟通方式可以得到他人的理解。
在区域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自主分组来玩游戏。这样,就能发现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有关亲社会行为的问题,从而加以正确的引导。
二、把握瞬间行为活动,积极鼓励亲社会行为
幼儿的行为具有不稳定性,一些想象不到的因素有时也会影响到幼儿的心情和行为。教师如果想要保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稳定性,就需要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强化他们的行为意识和行为习惯。幼儿的活动过程需要教师的观察和引导,他们幼小的心灵需要精神的滋养,而外部群体对其行为的鼓励,可以强化幼儿的心理认知。例如,在体育活动中,一个孩子去捡球,而另一组幼儿正在举行丢沙包游戏。这个孩子本来可以从中间穿过去拿球,但他想了想,绕过游戏场地,从很远的地方将球捡了回来。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来,你说一说为什么你不直接穿过去捡球呢?你能再去撿一次球吗?”这个孩子开心地又将路线走了一遍,其他幼儿都密切关注着他。“大家说一说,为什么他没选择那条捷径呢?”“老师,我知道,他怕影响别人的游戏。”“我也知道,他一旦闯进来,游戏就不会进行下去了。”“他是一个为他人考虑的人。”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为他的行为鼓掌呢?”场地里响起一片掌声,孩子们都很开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幼儿的心理认知。
介入干预、鼓励强化等教学手段,对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大有裨益。因为每个幼儿在内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都渴望被表扬和鼓励。可见,鼓励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对于稳定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利用丰富的文学作品,鼓励幼儿自主体验亲社会行为
文学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养料,对幼儿的精神品质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作为幼儿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有利于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元素,适时展开教育,使幼儿在文学作品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在责任担当、助人为乐、勤于沟通、与人为善等多种思想的影响下获得人格的健康发展。例如,阅读绘本《不一样的小猪》时,教师要让幼儿懂得人人平等,尊重每一个人。阅读《女娲补天》时,要让幼儿懂得每个人都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具有担当意识。阅读结束之后,教师要让幼儿谈一谈具体的感悟。在选择读物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那些能够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容,借此展开教育活动,激发幼儿的心理认同感,让幼儿与文本中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学会怎样与他人相处,学会做一个温暖的人。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通过说感受、听故事、角色表演游戏等多种途径激发幼儿阅读的欲望,让幼儿亲身感悟,体验情感,从而达到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目标。
四、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时常检验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非常喜欢表现自我,希望在实践活动中看到自己的成就。因此,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经常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例如,在亲子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幼儿和家长一起去养老院慰问那些孤寡老人,为他们带去精心制作的节目,带去自己的爱心,借此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意识。还可以化身小小义工,去社区内进行访谈和调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幼儿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会获得大家的掌声和鼓励,内心会因此种下亲社会的种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幼儿与社会的亲近程度为依据,展开相应的教育。幼儿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幼儿的实践活动中来,使幼儿在活动中发展亲社会行为。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如果能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结成良好的关系,懂得与他人分享、帮助他人、合作游戏、坚守规则等,那么他就会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借助区域游戏活动,引导幼儿亲身感知亲社会行为;把握瞬间行为活动,积极鼓励亲社会行为;利用丰富的文学作品,鼓励幼儿自主体验亲社会行为;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时常检验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参考文献:
[1]江晓光.幼儿期的同伴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03).
[2]王勇,卢长娥.幼儿亲社会行为与自尊的特点及其关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01).
[3]于浩.在游戏中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策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02).
[4]阮素莲.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学前教育研究,2014(11).
作者简介:黄海霞(1990-),女,福建莆田人,二级教师,从事幼儿教育研究。
关键词:幼儿教育;亲社会行为;心理健康;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9-0026-02
当前,年轻父母生活压力较大,对孩子娇生惯养且无暇陪伴,致使一些幼儿心理上和性格上产生不良倾向,如我行我素、性格孤僻、占有欲强、自私自利、不善交流、心理承受能力差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非常重要。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具体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呢?
一、借助区域游戏活动,引导幼儿亲身感知亲社会行为
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之间需要配合和主动参与,如果有幼儿自私、孤僻,则游戏无法进行下去,因此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非常重要。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创设相应的情境,观察幼儿的各种表现,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亲身感知亲社会行为。例如,在“搭积木”游戏中,有时会出现材料分配不均而打闹的现象。“这是我的,你不能拿走!”“他是我的好朋友,我要跟他玩,我不会拿我的积木给你玩,你快点走开!”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及时介入,引导幼儿积极与他人交流和分享。教师可以对幼儿说:“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个问题好不好?”然后引导幼儿思考:“大家说,是不是谁先得到玩具,玩具就是谁的呢?如果别的小朋友也想玩,那么你该怎么办?你玩够了手里的玩具,也想玩其他小朋友手里的玩具,那怎么办呢?”其实,这就是简单的移情教学法,能使幼儿变换角色,换位思考,从而建立起共同分享的平等规则。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采取合理的交流方式与他人沟通,体现出自己的爱和理解。如“你的玩具可以借我一下么?你先玩我的玩具”“不和我一起玩么?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这样的沟通方式可以得到他人的理解。
在区域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自主分组来玩游戏。这样,就能发现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有关亲社会行为的问题,从而加以正确的引导。
二、把握瞬间行为活动,积极鼓励亲社会行为
幼儿的行为具有不稳定性,一些想象不到的因素有时也会影响到幼儿的心情和行为。教师如果想要保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稳定性,就需要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强化他们的行为意识和行为习惯。幼儿的活动过程需要教师的观察和引导,他们幼小的心灵需要精神的滋养,而外部群体对其行为的鼓励,可以强化幼儿的心理认知。例如,在体育活动中,一个孩子去捡球,而另一组幼儿正在举行丢沙包游戏。这个孩子本来可以从中间穿过去拿球,但他想了想,绕过游戏场地,从很远的地方将球捡了回来。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来,你说一说为什么你不直接穿过去捡球呢?你能再去撿一次球吗?”这个孩子开心地又将路线走了一遍,其他幼儿都密切关注着他。“大家说一说,为什么他没选择那条捷径呢?”“老师,我知道,他怕影响别人的游戏。”“我也知道,他一旦闯进来,游戏就不会进行下去了。”“他是一个为他人考虑的人。”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为他的行为鼓掌呢?”场地里响起一片掌声,孩子们都很开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幼儿的心理认知。
介入干预、鼓励强化等教学手段,对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大有裨益。因为每个幼儿在内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都渴望被表扬和鼓励。可见,鼓励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对于稳定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利用丰富的文学作品,鼓励幼儿自主体验亲社会行为
文学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养料,对幼儿的精神品质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作为幼儿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有利于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元素,适时展开教育,使幼儿在文学作品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在责任担当、助人为乐、勤于沟通、与人为善等多种思想的影响下获得人格的健康发展。例如,阅读绘本《不一样的小猪》时,教师要让幼儿懂得人人平等,尊重每一个人。阅读《女娲补天》时,要让幼儿懂得每个人都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具有担当意识。阅读结束之后,教师要让幼儿谈一谈具体的感悟。在选择读物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那些能够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容,借此展开教育活动,激发幼儿的心理认同感,让幼儿与文本中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学会怎样与他人相处,学会做一个温暖的人。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通过说感受、听故事、角色表演游戏等多种途径激发幼儿阅读的欲望,让幼儿亲身感悟,体验情感,从而达到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目标。
四、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时常检验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非常喜欢表现自我,希望在实践活动中看到自己的成就。因此,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经常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例如,在亲子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幼儿和家长一起去养老院慰问那些孤寡老人,为他们带去精心制作的节目,带去自己的爱心,借此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意识。还可以化身小小义工,去社区内进行访谈和调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幼儿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会获得大家的掌声和鼓励,内心会因此种下亲社会的种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幼儿与社会的亲近程度为依据,展开相应的教育。幼儿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幼儿的实践活动中来,使幼儿在活动中发展亲社会行为。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如果能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结成良好的关系,懂得与他人分享、帮助他人、合作游戏、坚守规则等,那么他就会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借助区域游戏活动,引导幼儿亲身感知亲社会行为;把握瞬间行为活动,积极鼓励亲社会行为;利用丰富的文学作品,鼓励幼儿自主体验亲社会行为;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时常检验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参考文献:
[1]江晓光.幼儿期的同伴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03).
[2]王勇,卢长娥.幼儿亲社会行为与自尊的特点及其关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01).
[3]于浩.在游戏中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策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02).
[4]阮素莲.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学前教育研究,2014(11).
作者简介:黄海霞(1990-),女,福建莆田人,二级教师,从事幼儿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