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称呼语反映不同语言的民族文化特点,具有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内涵。本文旨在通过俄汉两种语言中名词性称呼语的差异对比,折射出两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心理差异。
关键词:称呼语 民族文化心理 差异
称呼语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单位,它的基本功能是跟受话人建立联系,引起对方的注意,表明对他的态度,并体现其社会地位。称呼语主要包括两类:代词性称呼语和名词性称呼语。后者是文化差异最大、使用最为复杂的一种称呼形式。本文将针对名词性称呼语的俄汉差异及形成差异的民族文化心理进行对比分析。
根据相识和不相识,称呼可以分为对熟人的称呼和对陌生人的称呼两类。
一、对熟人的称呼
(一)对亲人的称呼
俄语中的常用亲属称谓词在汉语中基本上都能找到对应的词,但并非一一对应。如:
Папа—爸爸, мама—妈妈;пап, па—爸, мам, ма—妈
брат—兄弟,сестра—姐妹;дедушка—爷爷,外公, бабушка—奶奶,外婆
дядя—叔叔,伯父,舅舅,姨父,姑父;тётя—婶婶,伯母,舅母,母,姑姑
可见,汉语中对亲人的称呼关系明确,俄语中不强调父系和母系亲属称呼语的区别,对旁系亲属而言,只有统称而没有具体的称谓。这是因为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亲属关系和辈份尊卑,讲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
(二)对同事朋友的称呼
俄罗斯人名的全称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名、父称和姓,如: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Петров。关系比较好的同事、朋友之间,在非正式场合通常使用小名或爱称来相互称呼。如Александр会被亲近的同事朋友称呼为Саша。
中国人的姓名由两部分组成:姓和名。姓有单姓和复姓,名有单字和双字,如:卢大鹏、诸葛亮,近年来也有人取三个字的名,如:杨杨静宜。在中国,亲近的同事朋友间通常也会称呼名字或小名,如:大鹏、亮亮,亲密的恋人之间还会只称呼一个字,如:鹏、亮。
这种姓与名不同的排列顺序与俄汉两民族的民族文化心理密切相关。俄罗斯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个人、强调个性的传统,姓是一个家庭的代名,而名则是个人的代号;与名字相比,姓氏在汉民族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宗法制度极其发达、完备的社会,姓氏不仅表明一个人的出身和地位,更代表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三)对年龄大、资历较深的人的称呼
称呼上级或者长辈,在俄罗斯多用“名+父称”的敬称形式,在同辈中表示尊重时也可用名字和父称。如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Петров,应被称呼为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而在中国,对上级,通常用“姓+职位”这种形式进行称呼,如:张局长。非正式场合现今通常会把“长”字去掉,如:张局。
职位称呼法在中国相当普遍,且由来已久,它们是中国古代等级社会职衔称呼的延续,与中国文化传统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尊卑上下关系紧密相连。而俄罗斯人基本上以“个人本位”和“平等”为主要精神取向,所以常常用直呼其名的方式。
对长辈,中国人通常会在姓氏前加一个“老”字,如:老王。对德高望重的老人,“老”字也可加在姓氏后面,如:郭老。汉语里“老”是敬称,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老人和经验,尊老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而在俄罗斯人眼里,“老”意味着不中用了。
二、对陌生人的称呼
(一)对年轻人的称呼
在俄罗斯,人们有用Девушка, Молодой человек称呼年轻人的习惯。如:
——Девушка!(货车司机向姑娘问路。)
——Да.
——Девушка! Девушка! Извините, это Зкарянка?
——А!как Зкарянка?какая Зкарянка?
——По-моему....Скарянка?
——Ой!
——Молодой человек, скажите, пожалуйста, скажите, это Храм?(姑娘又向路过的小伙子问路。)
这段对白节选自反映斯大林统治时期的电影《毒太阳》。至今,俄罗斯人称呼年轻人的习惯并没有改变。而中国人更喜欢直接称呼陌生人的职业,如:服务员。当前,一些服务场所还流行称呼年轻人为“美女”“帅哥”。
(二)对成年人的称呼
俄罗斯人多用Мужчина, Женщина和Хозяин,Хозяйка来称呼陌生的成年男女。前者略带粗俗色彩,使用普遍。
对从事手工操作的陌生人,汉语里有一个男女通用的常用词——师傅。对其他人,中国人则喜欢引入亲属称谓。如:大姐、大哥、大叔、阿姨。这是为了表示礼貌和亲切,与中国人讲求和睦、追求和谐的传统相一致。
(三)对老年人的称呼
俄罗斯人称呼上了年纪的人通常用Дедушка, Бабушка, Дедуля, Бабуля, Отец, Мать, Папаша, Мамаша, Старче等。如:Отпусти ты, старче, меня в море, ...(——Пушкин Сказка о рыбаке и рыбке)
中国人对老年人有相似的称呼,如:大爷、大妈、大娘等。
(四)对小孩子的称呼
俄罗斯人用Мальчик, Девочка的单数形式来称呼陌生的孩子。中国人一般会用“小朋友”“小姑娘”来称呼。
三、和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Товарищ(同志)和Господин(先生)
Господин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非常流行;十月革命后,由于社会生活的普遍政治化,Товарищ这个带政治色彩浓厚的称呼语,迅速扩及全社会,备受青睐;苏联解体后,Господин这类称呼语又开始复活。“先生”和“同志”的情况相类似,分别以解放前(先生)、解放后(同志)、改革开放后(先生)为扩及使用的时间段。
Товарищ通常是和姓或者职务连用,在工作关系中较多使用,如:Товарищ Сталин, Товарищ Директор等,以及在集会场所称呼许多人时使用。而“同志”使用范围更加广泛,一段时间之内,全民皆“同志”,可谓风靡一时。
俄罗斯的土地广袤无垠,自然地理与精神风貌是相适应的。俄罗斯民族是直爽和富有灵感的民族。汉民族擅长整体综合思维,推崇“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崇尚和谐。称呼语虽然是交际中一个较小的语言单位,却可以体现出两个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政治制度等,所以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徐翁宇.Анализ русского диалог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8.
[2]Николай Бердяев.Русская Иде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995.
[3]刘春景.俄汉称谓语之差异及使用规则[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04,(1).
[4]王金玲.俄汉称呼语的跨文化语用对比[J].长春大学学报,2006,
(4).
[5]赵芳丽.俄汉称呼语的社会文化功能对比[J].首都教育学报,
2010,(7).
(仇晖 海口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570203)
关键词:称呼语 民族文化心理 差异
称呼语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单位,它的基本功能是跟受话人建立联系,引起对方的注意,表明对他的态度,并体现其社会地位。称呼语主要包括两类:代词性称呼语和名词性称呼语。后者是文化差异最大、使用最为复杂的一种称呼形式。本文将针对名词性称呼语的俄汉差异及形成差异的民族文化心理进行对比分析。
根据相识和不相识,称呼可以分为对熟人的称呼和对陌生人的称呼两类。
一、对熟人的称呼
(一)对亲人的称呼
俄语中的常用亲属称谓词在汉语中基本上都能找到对应的词,但并非一一对应。如:
Папа—爸爸, мама—妈妈;пап, па—爸, мам, ма—妈
брат—兄弟,сестра—姐妹;дедушка—爷爷,外公, бабушка—奶奶,外婆
дядя—叔叔,伯父,舅舅,姨父,姑父;тётя—婶婶,伯母,舅母,母,姑姑
可见,汉语中对亲人的称呼关系明确,俄语中不强调父系和母系亲属称呼语的区别,对旁系亲属而言,只有统称而没有具体的称谓。这是因为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亲属关系和辈份尊卑,讲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
(二)对同事朋友的称呼
俄罗斯人名的全称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名、父称和姓,如: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Петров。关系比较好的同事、朋友之间,在非正式场合通常使用小名或爱称来相互称呼。如Александр会被亲近的同事朋友称呼为Саша。
中国人的姓名由两部分组成:姓和名。姓有单姓和复姓,名有单字和双字,如:卢大鹏、诸葛亮,近年来也有人取三个字的名,如:杨杨静宜。在中国,亲近的同事朋友间通常也会称呼名字或小名,如:大鹏、亮亮,亲密的恋人之间还会只称呼一个字,如:鹏、亮。
这种姓与名不同的排列顺序与俄汉两民族的民族文化心理密切相关。俄罗斯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个人、强调个性的传统,姓是一个家庭的代名,而名则是个人的代号;与名字相比,姓氏在汉民族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宗法制度极其发达、完备的社会,姓氏不仅表明一个人的出身和地位,更代表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三)对年龄大、资历较深的人的称呼
称呼上级或者长辈,在俄罗斯多用“名+父称”的敬称形式,在同辈中表示尊重时也可用名字和父称。如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Петров,应被称呼为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而在中国,对上级,通常用“姓+职位”这种形式进行称呼,如:张局长。非正式场合现今通常会把“长”字去掉,如:张局。
职位称呼法在中国相当普遍,且由来已久,它们是中国古代等级社会职衔称呼的延续,与中国文化传统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尊卑上下关系紧密相连。而俄罗斯人基本上以“个人本位”和“平等”为主要精神取向,所以常常用直呼其名的方式。
对长辈,中国人通常会在姓氏前加一个“老”字,如:老王。对德高望重的老人,“老”字也可加在姓氏后面,如:郭老。汉语里“老”是敬称,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老人和经验,尊老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而在俄罗斯人眼里,“老”意味着不中用了。
二、对陌生人的称呼
(一)对年轻人的称呼
在俄罗斯,人们有用Девушка, Молодой человек称呼年轻人的习惯。如:
——Девушка!(货车司机向姑娘问路。)
——Да.
——Девушка! Девушка! Извините, это Зкарянка?
——А!как Зкарянка?какая Зкарянка?
——По-моему....Скарянка?
——Ой!
——Молодой человек, скажите, пожалуйста, скажите, это Храм?(姑娘又向路过的小伙子问路。)
这段对白节选自反映斯大林统治时期的电影《毒太阳》。至今,俄罗斯人称呼年轻人的习惯并没有改变。而中国人更喜欢直接称呼陌生人的职业,如:服务员。当前,一些服务场所还流行称呼年轻人为“美女”“帅哥”。
(二)对成年人的称呼
俄罗斯人多用Мужчина, Женщина和Хозяин,Хозяйка来称呼陌生的成年男女。前者略带粗俗色彩,使用普遍。
对从事手工操作的陌生人,汉语里有一个男女通用的常用词——师傅。对其他人,中国人则喜欢引入亲属称谓。如:大姐、大哥、大叔、阿姨。这是为了表示礼貌和亲切,与中国人讲求和睦、追求和谐的传统相一致。
(三)对老年人的称呼
俄罗斯人称呼上了年纪的人通常用Дедушка, Бабушка, Дедуля, Бабуля, Отец, Мать, Папаша, Мамаша, Старче等。如:Отпусти ты, старче, меня в море, ...(——Пушкин Сказка о рыбаке и рыбке)
中国人对老年人有相似的称呼,如:大爷、大妈、大娘等。
(四)对小孩子的称呼
俄罗斯人用Мальчик, Девочка的单数形式来称呼陌生的孩子。中国人一般会用“小朋友”“小姑娘”来称呼。
三、和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Товарищ(同志)和Господин(先生)
Господин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非常流行;十月革命后,由于社会生活的普遍政治化,Товарищ这个带政治色彩浓厚的称呼语,迅速扩及全社会,备受青睐;苏联解体后,Господин这类称呼语又开始复活。“先生”和“同志”的情况相类似,分别以解放前(先生)、解放后(同志)、改革开放后(先生)为扩及使用的时间段。
Товарищ通常是和姓或者职务连用,在工作关系中较多使用,如:Товарищ Сталин, Товарищ Директор等,以及在集会场所称呼许多人时使用。而“同志”使用范围更加广泛,一段时间之内,全民皆“同志”,可谓风靡一时。
俄罗斯的土地广袤无垠,自然地理与精神风貌是相适应的。俄罗斯民族是直爽和富有灵感的民族。汉民族擅长整体综合思维,推崇“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崇尚和谐。称呼语虽然是交际中一个较小的语言单位,却可以体现出两个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政治制度等,所以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徐翁宇.Анализ русского диалог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8.
[2]Николай Бердяев.Русская Иде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995.
[3]刘春景.俄汉称谓语之差异及使用规则[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04,(1).
[4]王金玲.俄汉称呼语的跨文化语用对比[J].长春大学学报,2006,
(4).
[5]赵芳丽.俄汉称呼语的社会文化功能对比[J].首都教育学报,
2010,(7).
(仇晖 海口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57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