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止嗽散加减疗法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喉源性咳嗽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随机原则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西药疗法,观察组45例给予止嗽散加减疗法,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6.7%,对照组复发率为31.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止嗽散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可有效降低复发率,减少耐药性,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止嗽散加减;喉源性咳嗽;疗效
喉源性咳嗽多由急慢性咽炎引发,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喉咙痒、咽部有异物感以及偶尔有少量痰液在咽喉部粘附的不适感,若病情严重在咳嗽后还会存在明显胸痛感。喉源性咳嗽比较特殊,一般而言喉咙痒才会咳嗽,不痒则不会咳,同时也会由于咽部遭受烟气、特殊味道等刺激而咳嗽[1]。当前,临床在不断探索治疗喉源性咳嗽的有效方法,西药多注重止咳,效果不明显。本文为探讨止嗽散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效果,选取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喉源性咳嗽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随机原则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西药疗法,观察组45例给予止嗽散加减疗法。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为21至64岁,平均(43.6±3.5)岁;病程为7d至7个月,平均(121.5±19.4)d。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为22至64岁,平均(44.2±3.7)岁;病程为8d至6个月,平均(118.4±17.9)d。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与我国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慢喉痹的诊断标准相符:①患者多存在上呼吸道感染史,接受治疗后其他临床症状均消失不见,唯独咳嗽久治不愈且出现加重现象;②患者咳嗽时其主要特点为喉头发痒继而咳嗽,或者咳嗽时感觉不适,痰少,同时在遭受异味刺激或者遇冷热以及讲话声音过大时喉咙痒感强烈继而诱发咳嗽;③检查咽部时发现患者咽后壁增生淋巴滤泡或者黏膜存在充血现象;④行胸部X线与血常规检查后发现均正常,偶尔可见肺纹理增粗或者增多。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主要使用止嗽散加减疗法,药方组成具体如下:苦杏仁、百部、前胡、荆芥、白前以及防风均为10g,浙贝母、桔梗均为12g,紫菀、蝉蜕均为6g,旋覆花8g,大棗15g,甘草3g。若患者声音嘶哑则加用6g木蝴蝶与15g胖大海;若患者气急则加用10g僵蚕与10g紫苏子;若患者咳嗽严重则加用6g五味子与6g生诃子;若患者咽部干燥且阴伤则加用10g天花粉、10g玄参以及10g石斛。1剂/d,口服,早晚2次,100ml/次,疗程为7d,连续使用2个疗程。对照组则使用西药疗法,主要给予抗组胺药酮替芬(产自江苏天士力帝益),1mg/次,1次/d,疗程为7d,连续使用2个疗程。治疗后随访3个月。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内科咳嗽病的相关诊断标准:①治愈:患者临床症状与咳嗽均消失;②有效:患者咳嗽有所缓解;③无效:临床症状与咳嗽未出现任何改变甚至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处理,应用软件SPSS22.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应用n(%)表示,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对比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n(%)]
2.2 两组复发情况对比 随访后发现观察组有3例患者出现复发现象,即临床症状与体征又出现,咳嗽加重,复发率为6.7%;对照组有14例出现复发现象,复发率为31.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一般而言,喉源性咳嗽主要症状为喉痒,咳起于声门,一旦咳嗽便会痉挛,咽痒,且均为阵发性,多为不痒不咳或者干咳,咳完后会有白粘痰吐出。现代医学多认为喉源性咳嗽关联于机体遭受病毒或者细菌感染,喉部存在炎性反应对咽喉产生影响,继而诱发咽痒与咳嗽等症状。喉源性咳嗽范畴较广,包含了舌扁桃体炎、慢性咽炎、鼻部病变、慢性咽喉炎以及咽喉部肿物等。该病发生主要基础为咽喉处炎性反应,而诱因则为上呼吸道感染。喉源性咳嗽病名由干祖望教授[2]提出,其认为该病由咽喉疾病诱发,多于感冒后咳嗽久治不愈发现,同时也可从慢性咽炎患者中发现。当前,随着大气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该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临床西药疗法多使用抗生素,效果不明显,且易出现耐药性。有学者对慢性咽炎患者分泌物予以培养后发现致病菌(含真菌)所占比例仅为6%至7%,大多数为咽部正常菌生长,这一现象可能密切关联于慢性咽炎患者多采用单一抗生素疗法。喉源性咳嗽患者久治不愈多数关联于早期失治或者正气亏虚,具体如下[3]:①早期过度使用寒凉清热,或者抗生素使用过多对正气产生克伐作用,致使正虚邪恋,喉部中残留邪气致使久治不愈。祖国医学认为喉属于肺系范畴,一旦肺部遭受外邪侵袭,则首当其冲的为鼻部与喉部,故而在治疗时应注重宣肺解表,表解邪气后正治。但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辨别寒热虚实,分清表里,避免通用寒凉、抗菌、消炎疗法,时间一久便会克伐,遏制阳气,难以祛邪,肺表不宣,邪气留滞喉部中,久而久之进入经络中,增生滤泡,则形成痼疾。②调理用药失当,若患者嗜食刺激类物质或者早期服用止咳糖浆,生湿滋腻。由于糖对于痰液生湿会起辅助作用,更会对邪气外泄起阻碍作用,故而导致风痰邪气留于喉部,久治不愈。③素体正气亏虚,或者已经存在痰湿兼具现象,在对感冒予以治疗时没有将病机辨明,致使正虚邪恋。 祖国医学认为治疗该病其用药应简朴轻灵,可开达上焦,而肺部恰好处于上焦位置。“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由于肺中有风寒郁闭,导致外感久咳难愈。在临床辩证中发现久咳者多为风寒型。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为清代程钟龄所著,其中主方为百部、陈皮、荆芥、桔梗、紫菀、甘草以及白前等,润而不腻,温而不燥,主要功用在于可宣可素,可升可降,表里兼具,故而宣不过散且素不过下,可通用于治疗外感咳嗽。临床上将此方作为基本方,而后再随证加减,在类型不一的咳嗽中均可使用。本方中荆芥有疏风散邪之效,不仅可用于表证中,即使咳嗽无表证亦可少量使用,可有效宣肺,祛除肺中风邪;百部与紫菀则可有效润肺且止咳,白前主要功效则为降气、止咳与下痰;桔梗可对肺气予以开提,清咽利喉,将胸膈留滞之气疏散,促使药物上行;陈皮可有效化痰祛湿,顺畅肺气;紫苏子可宽中顺气,止痒散风,辅助使用蝉蜕可祛风止痒,再使用甘草对诸药予以调和则可有效止咳利咽。诸药配伍使用,可理气化痰、疏风止咳。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主要使用西药疗法,观察组使用止嗽散加减疗法,結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6.7%,对照组复发率为31.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多位学者研究结果相近[4-5]。
综上所述,使用止嗽散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可有效降低复发率,减少耐药性,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昆仑,李丹青.止嗽散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56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11,32(14):1928-1929.
[2]李国大.止嗽散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67例临床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12):2563-2564.
[3]彭秀芳.止嗽散加减治疗老年人喉源性咳嗽48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2):41.
[4]曾屹生,唐月英,陈宇等.止嗽散加减联合YAG激光治疗喉源性咳嗽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3,28(10):2134-2135.
[5]杨振宇.止嗽散加减对喉源性咳嗽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30):521-522.
关键词:止嗽散加减;喉源性咳嗽;疗效
喉源性咳嗽多由急慢性咽炎引发,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喉咙痒、咽部有异物感以及偶尔有少量痰液在咽喉部粘附的不适感,若病情严重在咳嗽后还会存在明显胸痛感。喉源性咳嗽比较特殊,一般而言喉咙痒才会咳嗽,不痒则不会咳,同时也会由于咽部遭受烟气、特殊味道等刺激而咳嗽[1]。当前,临床在不断探索治疗喉源性咳嗽的有效方法,西药多注重止咳,效果不明显。本文为探讨止嗽散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效果,选取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喉源性咳嗽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随机原则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西药疗法,观察组45例给予止嗽散加减疗法。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为21至64岁,平均(43.6±3.5)岁;病程为7d至7个月,平均(121.5±19.4)d。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为22至64岁,平均(44.2±3.7)岁;病程为8d至6个月,平均(118.4±17.9)d。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与我国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慢喉痹的诊断标准相符:①患者多存在上呼吸道感染史,接受治疗后其他临床症状均消失不见,唯独咳嗽久治不愈且出现加重现象;②患者咳嗽时其主要特点为喉头发痒继而咳嗽,或者咳嗽时感觉不适,痰少,同时在遭受异味刺激或者遇冷热以及讲话声音过大时喉咙痒感强烈继而诱发咳嗽;③检查咽部时发现患者咽后壁增生淋巴滤泡或者黏膜存在充血现象;④行胸部X线与血常规检查后发现均正常,偶尔可见肺纹理增粗或者增多。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主要使用止嗽散加减疗法,药方组成具体如下:苦杏仁、百部、前胡、荆芥、白前以及防风均为10g,浙贝母、桔梗均为12g,紫菀、蝉蜕均为6g,旋覆花8g,大棗15g,甘草3g。若患者声音嘶哑则加用6g木蝴蝶与15g胖大海;若患者气急则加用10g僵蚕与10g紫苏子;若患者咳嗽严重则加用6g五味子与6g生诃子;若患者咽部干燥且阴伤则加用10g天花粉、10g玄参以及10g石斛。1剂/d,口服,早晚2次,100ml/次,疗程为7d,连续使用2个疗程。对照组则使用西药疗法,主要给予抗组胺药酮替芬(产自江苏天士力帝益),1mg/次,1次/d,疗程为7d,连续使用2个疗程。治疗后随访3个月。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内科咳嗽病的相关诊断标准:①治愈:患者临床症状与咳嗽均消失;②有效:患者咳嗽有所缓解;③无效:临床症状与咳嗽未出现任何改变甚至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处理,应用软件SPSS22.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应用n(%)表示,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对比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n(%)]
2.2 两组复发情况对比 随访后发现观察组有3例患者出现复发现象,即临床症状与体征又出现,咳嗽加重,复发率为6.7%;对照组有14例出现复发现象,复发率为31.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一般而言,喉源性咳嗽主要症状为喉痒,咳起于声门,一旦咳嗽便会痉挛,咽痒,且均为阵发性,多为不痒不咳或者干咳,咳完后会有白粘痰吐出。现代医学多认为喉源性咳嗽关联于机体遭受病毒或者细菌感染,喉部存在炎性反应对咽喉产生影响,继而诱发咽痒与咳嗽等症状。喉源性咳嗽范畴较广,包含了舌扁桃体炎、慢性咽炎、鼻部病变、慢性咽喉炎以及咽喉部肿物等。该病发生主要基础为咽喉处炎性反应,而诱因则为上呼吸道感染。喉源性咳嗽病名由干祖望教授[2]提出,其认为该病由咽喉疾病诱发,多于感冒后咳嗽久治不愈发现,同时也可从慢性咽炎患者中发现。当前,随着大气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该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临床西药疗法多使用抗生素,效果不明显,且易出现耐药性。有学者对慢性咽炎患者分泌物予以培养后发现致病菌(含真菌)所占比例仅为6%至7%,大多数为咽部正常菌生长,这一现象可能密切关联于慢性咽炎患者多采用单一抗生素疗法。喉源性咳嗽患者久治不愈多数关联于早期失治或者正气亏虚,具体如下[3]:①早期过度使用寒凉清热,或者抗生素使用过多对正气产生克伐作用,致使正虚邪恋,喉部中残留邪气致使久治不愈。祖国医学认为喉属于肺系范畴,一旦肺部遭受外邪侵袭,则首当其冲的为鼻部与喉部,故而在治疗时应注重宣肺解表,表解邪气后正治。但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辨别寒热虚实,分清表里,避免通用寒凉、抗菌、消炎疗法,时间一久便会克伐,遏制阳气,难以祛邪,肺表不宣,邪气留滞喉部中,久而久之进入经络中,增生滤泡,则形成痼疾。②调理用药失当,若患者嗜食刺激类物质或者早期服用止咳糖浆,生湿滋腻。由于糖对于痰液生湿会起辅助作用,更会对邪气外泄起阻碍作用,故而导致风痰邪气留于喉部,久治不愈。③素体正气亏虚,或者已经存在痰湿兼具现象,在对感冒予以治疗时没有将病机辨明,致使正虚邪恋。 祖国医学认为治疗该病其用药应简朴轻灵,可开达上焦,而肺部恰好处于上焦位置。“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由于肺中有风寒郁闭,导致外感久咳难愈。在临床辩证中发现久咳者多为风寒型。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为清代程钟龄所著,其中主方为百部、陈皮、荆芥、桔梗、紫菀、甘草以及白前等,润而不腻,温而不燥,主要功用在于可宣可素,可升可降,表里兼具,故而宣不过散且素不过下,可通用于治疗外感咳嗽。临床上将此方作为基本方,而后再随证加减,在类型不一的咳嗽中均可使用。本方中荆芥有疏风散邪之效,不仅可用于表证中,即使咳嗽无表证亦可少量使用,可有效宣肺,祛除肺中风邪;百部与紫菀则可有效润肺且止咳,白前主要功效则为降气、止咳与下痰;桔梗可对肺气予以开提,清咽利喉,将胸膈留滞之气疏散,促使药物上行;陈皮可有效化痰祛湿,顺畅肺气;紫苏子可宽中顺气,止痒散风,辅助使用蝉蜕可祛风止痒,再使用甘草对诸药予以调和则可有效止咳利咽。诸药配伍使用,可理气化痰、疏风止咳。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主要使用西药疗法,观察组使用止嗽散加减疗法,結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6.7%,对照组复发率为31.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多位学者研究结果相近[4-5]。
综上所述,使用止嗽散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可有效降低复发率,减少耐药性,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昆仑,李丹青.止嗽散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56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11,32(14):1928-1929.
[2]李国大.止嗽散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67例临床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12):2563-2564.
[3]彭秀芳.止嗽散加减治疗老年人喉源性咳嗽48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2):41.
[4]曾屹生,唐月英,陈宇等.止嗽散加减联合YAG激光治疗喉源性咳嗽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3,28(10):2134-2135.
[5]杨振宇.止嗽散加减对喉源性咳嗽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30):52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