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大力加强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我于20111年9月21日至27日赴台湾进行为期7天的学习考察。台湾历来以“宝岛”著称,作为一座四面环水的岛屿,这里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经验也处于风口浪尖的位置。我在台期间主要考察了台南乌山头水库和日月潭水库,拜会了台北市水利技师公会等,就防台排涝,水土保持,水库综合利用,以及禁采地下水,综合治水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讨论。现将考察所获参照对比浙江省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综合概况及水利防灾情况
1.台湾省自然状况
1.1地形地质
台湾省面积36000km2,全岛南北长约383km,东西宽仅142km。中央山脉纵贯南北,山地面积约占全岛的71%,其中地面高程在l 000m以上山区面积占全岛32%,100一1000m之间的丘陵与台地约占31%;100m以下之冲积平原主要为人口与农工业集中地区占37%。台湾山脉多属沉积岩及变质岩,性质脆弱、断裂且高度 风化。因降雨强度大与水流速度快,造成严重冲蚀作用,并因地震频繁而更趋严重,严重影响山坡地的稳定。
1.2气象
台湾位于欧亚大陆与太平洋的交界带,属亚热带气候,东北季风盛行于每年10月至翌年3月,夏秋二季台风与雷雨带来丰沛雨量。台湾年平均气温20℃。平均年降雨量2515mm,台风雨7、8月份最盛,一般短历时强雨量,常形成河道洪峰流量急增和水位陡涨,造成水土流失、河道堤防被冲毁和农田被淹。
1.3河流情况
台湾洞流共有129条,主要河流21条,建有堤防1978公里,护岸588公里,各类丁坝8026座,防潮堤97公里。由于自然地理以及气象水文条件等原因,其河流具有流域面积小,河流短而坡降大,洪水峰高流急,陡涨陡落,流域单位面积产水量大,洪水汇流速度快,破坏性强;由于流域内地质条件复杂,大多为砂岩、页岩与板岩,易崩塌,在泥岩与砾岩地区易发泥石流等特点。由于上游河谷陡峻狭窄,地质脆弱,强降雨引起的挟沙洪水,于下游出谷之后,河床宽浅,易于泛滥,治理颇为困难。
2.浙江省自然状况
2.1地形地质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面积10万多km2,人口5400多万,是中国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浙江海岸线总长6400余公里,有沿海岛屿3000余个,水深在200米以内的大陆架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浙江省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多为千米以上的群山盘结,地理特征丰富。浙北地区为水网密集的冲积平原,浙东地区为沿海丘陵,浙南地区为山区,而舟山市属于海岛地貌。省内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全省总面积70.4%。平原面积占23.2%,主要为五大平原杭嘉湖平原(杭州、嘉兴、湖州),宁绍平原(宁波、绍兴)、温黄平原(温岭、黄岩)、温瑞平原(温州、瑞安)、柳市平原。盆地主要是金衢盆地。
浙江壤以黄壤和红壤为主,占全省面积70%以上,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平原和河谷多为水稻土,沿海有盐土和脱盐土分布。浙江在北纬30度附近。
2.2气象、水资源及灾害
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浙江年平均气温15~18℃,全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1月、7月分别为全年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月份,5月、6月为集中降雨期。
3.水利灾害与防御比较
3.1台风灾害
据统计,在西北太平洋及中国南海一带,平均每年有23~24个台风生成。台湾位于台风路径的要冲,平均每年受到台风的影响和侵袭(指台风中心在台湾登陆;或虽未登陆,仅在台湾近海经过,但陆上有灾情发生者)次数有3~4次之多。侵台台风最早发生在4月下旬(1 956年4月23日的赛洛玛台风),最晚在12月上旬(2004年1 2月4目的南玛都台风),其中以8月的次数最多,7月和9月份次之,所以每年的7、8、9三个月可称为台湾地区的台风季节。台湾地区受台风侵袭时,各地区的风雨状况随其路径之不同而异,因此导致灾害的程度也有所差异。从1897年到2006年的110年间,侵袭台湾地区的台风以登陆高雄至恒春和宜兰以北的地区所造成的灾害最为严重,而登陆东部地区所造成的灾害则较轻,主要系因由东部登陆之台风环流受到中央山脉之阻挡而破坏,其强度会迅速减弱。风灾,台风的风力可高达十五、六级以上,对各种物体所加诸的压力可达每平方米约250~350公斤,巨浪,台风所产生的巨浪可以高达10~20m,在海上可造成船只翻覆,在陆地则摧毁海堤及沿岸建筑物,淹没沿海低洼地区的房舍、农田及鱼塘。
与台湾类似的是,浙江省降雨丰沛且降雨集中,洪水径流量大。受季风气候影响,浙江省降水也主要为春夏之交的“梅雨季”和夏秋之交的“台风季”,其中梅汛降水范围广、时间长,台风降雨强度大,加上江河源短流急,控制性工程拦蓄能力不足,60%左右的水以洪水形式流入大海。
例如:2004年8月12日至13日,我省受第14号强台风“云娜”正面袭击。据中国气象局分析,该次台风是1956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强度最大的台风,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使杭州、嘉兴、舟山、宁波、绍兴、衢州、金华、台州、温州、丽水等10个市、75个县(市、区)、756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其中台州、温州两市和宁波市南部受灾最为严重。据统计,受灾人口1299万人,因灾死亡179人、失踪9人,因灾伤病4000多人,一度被洪水围困44.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46.8万人;倒塌房屋6.4万间,损坏房屋18.4万间;黄岩、椒江、温岭、玉环等4个县(市、区)城区受淹;农作物受灾面积39.1万公顷,绝收面积6.9万公顷;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81.3亿元。
3.2洪水、泥冶流及滑坡灾害
台湾泥石流主要由滑波、边坡坍塌及河床上层淤积物不稳定等引发而成,颗粒组成范围广,多发生在坡度为1 5~30度的坡地上。在台风期间,洪水泛滥,往往泥石流及滑坡等频繁发生。台风挟带的豪雨,在山区冲刷土石,常造成山崩、地滑、土石流、潜移和浸蚀等崩山灾害。崩山常造成交通道路中断、房舍、农田等遭掩埋,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尤以泥石流和滑波对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最大。水灾,台风所挟带的暴雨,常引起山洪暴发,冲毁河堤、农田、房舍、道路、桥梁,折损家畜、农作物等,并在河川下游及低洼地区积水成灾。据统计,台湾每年因台风洪水造成的损失达60亿台元。洪水期间,台风掀起海浪高达数米,一旦遇高潮位,则更加剧了洪水损失。
浙江境内江河源头短,上游坡降大,河水暴涨暴落,易发山洪;下游沿海平原狭小,河口受潮水顶托,易造成大面积的洪涝;海岸线长,台风杀伤力特别强;小流域众多,易发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丰枯年水量悬殊相差近3倍,且呈现明显的连续丰水年或连续枯水年,既易洪又易旱。因此治水难度大,单位工程投资成本高,防御水旱灾害任务重。
综上所述,台湾与浙江自然情况相近,而所面对的灾害情况也相类似,主要为7~9月的台风及其带来的降水影响。
4.台湾水利灾害防御
4.1水库建设,台湾现在水库堰坝110座,库容1亿m3以上的水库有翡翠水库、石门水库、鲤鱼潭水库、曾文水库、南化水库。库容最大的是曾文水库,位于嘉义县大埔张与台南县西乡交界的柳藤潭峡谷。正常蓄水位标高225米,水面积2.57km2,总蓄水量78000万m3,年供水4500万m3,装机容量50000KW,年发电量2.24亿KWH。
4.2河流治理,台湾河流的治理分主要河流,次要河流与普通河 流三级,计有主要河流21个水系(含支流49条),次要河流29个 水系(含支流6条),普通河流7 9个水系。目前,主要河流除淡水河采用200年一遇防洪标准之外,均采用100年一遇防洪标准;次要 河流为50年,普通河流为25年。基本的防洪方法,一般有蓄洪、滞 洪、导洪、分洪、疏洪、束洪等。在台湾,由于上游河川坡度甚陡,又无宽阔的腹地,兴建水库以蓄洪、滞洪的方法并不经济可行,仅高雄县阿公店水库因岗山地区的特殊原因,成为台湾唯一的滞洪水库。导洪与分洪又因土地有限并高度开发,除已建的二重疏洪道之外,其它地区也难以采用。疏浚河道又因成本高而只能用于局部及重点。因此,台湾地区主要的防洪手段,仍为筑堤束洪。同时,平原地区本身承接的降雨,则依靠密布的排水系统。由于山洪与平地积水几乎同步发生,河道洪水因堤防约束常常高于排水出口,使得内涝难以自泄,需辅以抽水站等机械方式。排水设计过去采用2~5年一遇的频率暴雨,内涝一般在1~3日内排除,近年来虽然力求将标准提高到排除2~10年一遇的暴雨,但是受土地、经费限制,实在尚难做到。
5.浙江省水资源管理及灾害防御现状
5.1建立完善防洪工程体系
九十年代以来,浙江省建设了为数众多的水库、堤防、水闸等防洪水利设施。沿海千里标准海塘累计建成1280公里;钱塘江千里江堤累计建成1070公里;投资百亿元初步建立了全省高标准城市防洪工程体系;杭嘉湖太湖治理等一批骨干枢纽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完成了1500多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有效地降低了水库病险率。
5.2水资源法制化
根据国家有关的水事法律法规,浙江省结合实际制订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出台了《钱塘江管理条例》、《浙江省海塘建设管理条例》、《浙江省滩涂管理条例》和《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依法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水事案件,增强了全社会的水法制意识。
5.3台风预警
浙江省在预警、响应、恢复的不同阶段,根据台风发展规律和特点,分别采取“防、避、抢”的工作方针,做到早准备、早部署、早行动,把大量工作做在台风登陆前,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及台风造成的损失,但预警、监测体系尚不够完善,容易造成“草木皆兵”的状况。在技术保障方面,中国气象局、民政部、水利部等部门分别建立了气象监测预测、水文监测预报、灾情监测统计等决策支持系统和远程视频会商系统。浙江省的远程视频指挥系统基本覆盖到县,部分地区覆盖到乡,大部分市、县都配备了卫星云图。预案体系比较健全,资金物资准备比较充分,技术保障体系比较完备。但是,各级政府尚无总体应急预案,市、县、乡的预案不同程度地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二、主要收获与体会
1.考察团大多数成员都是第一次访台,通过此次考察活动,大家切身体会海峡两岸应该加强相互往来和交流,以增进了解和互信。考察人员认为应该从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高度,进一步做好海峡两岸水利工作的交流,希望在水利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继续把这一工作做下去,使海峡两岸水利界的交流取得更多的成果。
2.工程建设理念先进,台湾的防灾工程注重河流整体性与连贯性,往往以每一水系集水区为治理单元,按上、中、下游进行全盘规划,上游以治山造林、坡地水土保持、崩坍地处理、防砂工程为主,中、下游以筑堤为主结合固堤、疏竣、河道整治以及分洪道建设。对于河道淤积而影响排洪功能的河段,进行疏浚和整治,以恢复原河道泄洪能力或增加泄量。 既是一个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又是一个水利风景点工程,这是台湾水利工程给考察团的又一体验和感受。无论是曰月潭水库,还是乌山头水库,在保障工程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力求与自然的无缝接合,成为人们休闲、游览、亲水的好去处。同样的,这点也可以借鉴到我们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综合规划体系中去。
3.对台湾水利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和借鉴。台湾的经济比较发达,研究台湾的经验,也就是了解和研究经济发达条件下水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经验和教训,这对我们是有意义的。同时,台湾水利学者在学术上有较广泛的国际联系,加强与台湾水利方面的交流,对了解国际水利信息增加一条渠道。台湾在水利建设上有一些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1)台湾对于供水水源的保护比较重视,管理比较严格;(2)台湾水土保持对社会的宣传推广工作做得比较好; (3)台湾对农田水利会也采取某些财政支持做法,也反映对农业灌溉的某种扶持。(4)对抽取地下水有严格的控制程序。
三、启示和建议
学习借鉴台湾的经验,关键是要把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去,转变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以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断创新的工作方法、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水利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1.重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提高思想重视,并不断加强水利管理工作。做到科学调度、优化利用、合理开采、节流与开源并重、依法行政等。
2.积极贯彻中央1号文件,响应水利建设要求,切实加强科技与资金对投入,继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积极开展各项水资源项目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对水资源管理工作重点投入,做好水资源开发、保护,湿地利用,盛市环境绿化的长远发展规划。
3.引入“综合治水”理念。抗台防洪不仅要制定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防洪堤、疏洪道,更可以将疏洪道等水岸进行合理利用。台湾对于灾害防御的前瞻性,特别是防灾工程注重整体性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综合治水主要可以考虑,生态水网的建构,生物多样性环境创造,水岸合理利用,雨水与污水净化,这些不但能提供都市新鲜氧源,亦可减缓热岛效应。
4.建立相互交流和沟通的长效机制。台湾在水雨情和台风监测预报、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远高于我省,但我省在统筹城乡发展,快速推进城镇化规模和水平有比较优势,农民增产、增收及灾后农业损失的补偿有制度保障,基于两地优势互补,应当建立相互交流沟通长效机制,主动邀请台湾水利单位来我省参访。
总之,这次学习考察尽管时间是短暂的,但耳闻目睹加深了对台湾的了解。台湾水利管理的运行机制、管理的理念、公众科学普及的方式给大家很大启发;两岸同根同祖、同文同语的亲切感和对中华大家庭的普遍认同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羡慕之情令人自豪,也印证了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方针路线是正确的。
一、综合概况及水利防灾情况
1.台湾省自然状况
1.1地形地质
台湾省面积36000km2,全岛南北长约383km,东西宽仅142km。中央山脉纵贯南北,山地面积约占全岛的71%,其中地面高程在l 000m以上山区面积占全岛32%,100一1000m之间的丘陵与台地约占31%;100m以下之冲积平原主要为人口与农工业集中地区占37%。台湾山脉多属沉积岩及变质岩,性质脆弱、断裂且高度 风化。因降雨强度大与水流速度快,造成严重冲蚀作用,并因地震频繁而更趋严重,严重影响山坡地的稳定。
1.2气象
台湾位于欧亚大陆与太平洋的交界带,属亚热带气候,东北季风盛行于每年10月至翌年3月,夏秋二季台风与雷雨带来丰沛雨量。台湾年平均气温20℃。平均年降雨量2515mm,台风雨7、8月份最盛,一般短历时强雨量,常形成河道洪峰流量急增和水位陡涨,造成水土流失、河道堤防被冲毁和农田被淹。
1.3河流情况
台湾洞流共有129条,主要河流21条,建有堤防1978公里,护岸588公里,各类丁坝8026座,防潮堤97公里。由于自然地理以及气象水文条件等原因,其河流具有流域面积小,河流短而坡降大,洪水峰高流急,陡涨陡落,流域单位面积产水量大,洪水汇流速度快,破坏性强;由于流域内地质条件复杂,大多为砂岩、页岩与板岩,易崩塌,在泥岩与砾岩地区易发泥石流等特点。由于上游河谷陡峻狭窄,地质脆弱,强降雨引起的挟沙洪水,于下游出谷之后,河床宽浅,易于泛滥,治理颇为困难。
2.浙江省自然状况
2.1地形地质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面积10万多km2,人口5400多万,是中国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浙江海岸线总长6400余公里,有沿海岛屿3000余个,水深在200米以内的大陆架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浙江省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多为千米以上的群山盘结,地理特征丰富。浙北地区为水网密集的冲积平原,浙东地区为沿海丘陵,浙南地区为山区,而舟山市属于海岛地貌。省内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全省总面积70.4%。平原面积占23.2%,主要为五大平原杭嘉湖平原(杭州、嘉兴、湖州),宁绍平原(宁波、绍兴)、温黄平原(温岭、黄岩)、温瑞平原(温州、瑞安)、柳市平原。盆地主要是金衢盆地。
浙江壤以黄壤和红壤为主,占全省面积70%以上,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平原和河谷多为水稻土,沿海有盐土和脱盐土分布。浙江在北纬30度附近。
2.2气象、水资源及灾害
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浙江年平均气温15~18℃,全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1月、7月分别为全年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月份,5月、6月为集中降雨期。
3.水利灾害与防御比较
3.1台风灾害
据统计,在西北太平洋及中国南海一带,平均每年有23~24个台风生成。台湾位于台风路径的要冲,平均每年受到台风的影响和侵袭(指台风中心在台湾登陆;或虽未登陆,仅在台湾近海经过,但陆上有灾情发生者)次数有3~4次之多。侵台台风最早发生在4月下旬(1 956年4月23日的赛洛玛台风),最晚在12月上旬(2004年1 2月4目的南玛都台风),其中以8月的次数最多,7月和9月份次之,所以每年的7、8、9三个月可称为台湾地区的台风季节。台湾地区受台风侵袭时,各地区的风雨状况随其路径之不同而异,因此导致灾害的程度也有所差异。从1897年到2006年的110年间,侵袭台湾地区的台风以登陆高雄至恒春和宜兰以北的地区所造成的灾害最为严重,而登陆东部地区所造成的灾害则较轻,主要系因由东部登陆之台风环流受到中央山脉之阻挡而破坏,其强度会迅速减弱。风灾,台风的风力可高达十五、六级以上,对各种物体所加诸的压力可达每平方米约250~350公斤,巨浪,台风所产生的巨浪可以高达10~20m,在海上可造成船只翻覆,在陆地则摧毁海堤及沿岸建筑物,淹没沿海低洼地区的房舍、农田及鱼塘。
与台湾类似的是,浙江省降雨丰沛且降雨集中,洪水径流量大。受季风气候影响,浙江省降水也主要为春夏之交的“梅雨季”和夏秋之交的“台风季”,其中梅汛降水范围广、时间长,台风降雨强度大,加上江河源短流急,控制性工程拦蓄能力不足,60%左右的水以洪水形式流入大海。
例如:2004年8月12日至13日,我省受第14号强台风“云娜”正面袭击。据中国气象局分析,该次台风是1956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强度最大的台风,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使杭州、嘉兴、舟山、宁波、绍兴、衢州、金华、台州、温州、丽水等10个市、75个县(市、区)、756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其中台州、温州两市和宁波市南部受灾最为严重。据统计,受灾人口1299万人,因灾死亡179人、失踪9人,因灾伤病4000多人,一度被洪水围困44.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46.8万人;倒塌房屋6.4万间,损坏房屋18.4万间;黄岩、椒江、温岭、玉环等4个县(市、区)城区受淹;农作物受灾面积39.1万公顷,绝收面积6.9万公顷;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81.3亿元。
3.2洪水、泥冶流及滑坡灾害
台湾泥石流主要由滑波、边坡坍塌及河床上层淤积物不稳定等引发而成,颗粒组成范围广,多发生在坡度为1 5~30度的坡地上。在台风期间,洪水泛滥,往往泥石流及滑坡等频繁发生。台风挟带的豪雨,在山区冲刷土石,常造成山崩、地滑、土石流、潜移和浸蚀等崩山灾害。崩山常造成交通道路中断、房舍、农田等遭掩埋,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尤以泥石流和滑波对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最大。水灾,台风所挟带的暴雨,常引起山洪暴发,冲毁河堤、农田、房舍、道路、桥梁,折损家畜、农作物等,并在河川下游及低洼地区积水成灾。据统计,台湾每年因台风洪水造成的损失达60亿台元。洪水期间,台风掀起海浪高达数米,一旦遇高潮位,则更加剧了洪水损失。
浙江境内江河源头短,上游坡降大,河水暴涨暴落,易发山洪;下游沿海平原狭小,河口受潮水顶托,易造成大面积的洪涝;海岸线长,台风杀伤力特别强;小流域众多,易发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丰枯年水量悬殊相差近3倍,且呈现明显的连续丰水年或连续枯水年,既易洪又易旱。因此治水难度大,单位工程投资成本高,防御水旱灾害任务重。
综上所述,台湾与浙江自然情况相近,而所面对的灾害情况也相类似,主要为7~9月的台风及其带来的降水影响。
4.台湾水利灾害防御
4.1水库建设,台湾现在水库堰坝110座,库容1亿m3以上的水库有翡翠水库、石门水库、鲤鱼潭水库、曾文水库、南化水库。库容最大的是曾文水库,位于嘉义县大埔张与台南县西乡交界的柳藤潭峡谷。正常蓄水位标高225米,水面积2.57km2,总蓄水量78000万m3,年供水4500万m3,装机容量50000KW,年发电量2.24亿KWH。
4.2河流治理,台湾河流的治理分主要河流,次要河流与普通河 流三级,计有主要河流21个水系(含支流49条),次要河流29个 水系(含支流6条),普通河流7 9个水系。目前,主要河流除淡水河采用200年一遇防洪标准之外,均采用100年一遇防洪标准;次要 河流为50年,普通河流为25年。基本的防洪方法,一般有蓄洪、滞 洪、导洪、分洪、疏洪、束洪等。在台湾,由于上游河川坡度甚陡,又无宽阔的腹地,兴建水库以蓄洪、滞洪的方法并不经济可行,仅高雄县阿公店水库因岗山地区的特殊原因,成为台湾唯一的滞洪水库。导洪与分洪又因土地有限并高度开发,除已建的二重疏洪道之外,其它地区也难以采用。疏浚河道又因成本高而只能用于局部及重点。因此,台湾地区主要的防洪手段,仍为筑堤束洪。同时,平原地区本身承接的降雨,则依靠密布的排水系统。由于山洪与平地积水几乎同步发生,河道洪水因堤防约束常常高于排水出口,使得内涝难以自泄,需辅以抽水站等机械方式。排水设计过去采用2~5年一遇的频率暴雨,内涝一般在1~3日内排除,近年来虽然力求将标准提高到排除2~10年一遇的暴雨,但是受土地、经费限制,实在尚难做到。
5.浙江省水资源管理及灾害防御现状
5.1建立完善防洪工程体系
九十年代以来,浙江省建设了为数众多的水库、堤防、水闸等防洪水利设施。沿海千里标准海塘累计建成1280公里;钱塘江千里江堤累计建成1070公里;投资百亿元初步建立了全省高标准城市防洪工程体系;杭嘉湖太湖治理等一批骨干枢纽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完成了1500多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有效地降低了水库病险率。
5.2水资源法制化
根据国家有关的水事法律法规,浙江省结合实际制订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出台了《钱塘江管理条例》、《浙江省海塘建设管理条例》、《浙江省滩涂管理条例》和《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依法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水事案件,增强了全社会的水法制意识。
5.3台风预警
浙江省在预警、响应、恢复的不同阶段,根据台风发展规律和特点,分别采取“防、避、抢”的工作方针,做到早准备、早部署、早行动,把大量工作做在台风登陆前,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及台风造成的损失,但预警、监测体系尚不够完善,容易造成“草木皆兵”的状况。在技术保障方面,中国气象局、民政部、水利部等部门分别建立了气象监测预测、水文监测预报、灾情监测统计等决策支持系统和远程视频会商系统。浙江省的远程视频指挥系统基本覆盖到县,部分地区覆盖到乡,大部分市、县都配备了卫星云图。预案体系比较健全,资金物资准备比较充分,技术保障体系比较完备。但是,各级政府尚无总体应急预案,市、县、乡的预案不同程度地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二、主要收获与体会
1.考察团大多数成员都是第一次访台,通过此次考察活动,大家切身体会海峡两岸应该加强相互往来和交流,以增进了解和互信。考察人员认为应该从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高度,进一步做好海峡两岸水利工作的交流,希望在水利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继续把这一工作做下去,使海峡两岸水利界的交流取得更多的成果。
2.工程建设理念先进,台湾的防灾工程注重河流整体性与连贯性,往往以每一水系集水区为治理单元,按上、中、下游进行全盘规划,上游以治山造林、坡地水土保持、崩坍地处理、防砂工程为主,中、下游以筑堤为主结合固堤、疏竣、河道整治以及分洪道建设。对于河道淤积而影响排洪功能的河段,进行疏浚和整治,以恢复原河道泄洪能力或增加泄量。 既是一个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又是一个水利风景点工程,这是台湾水利工程给考察团的又一体验和感受。无论是曰月潭水库,还是乌山头水库,在保障工程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力求与自然的无缝接合,成为人们休闲、游览、亲水的好去处。同样的,这点也可以借鉴到我们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综合规划体系中去。
3.对台湾水利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和借鉴。台湾的经济比较发达,研究台湾的经验,也就是了解和研究经济发达条件下水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经验和教训,这对我们是有意义的。同时,台湾水利学者在学术上有较广泛的国际联系,加强与台湾水利方面的交流,对了解国际水利信息增加一条渠道。台湾在水利建设上有一些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1)台湾对于供水水源的保护比较重视,管理比较严格;(2)台湾水土保持对社会的宣传推广工作做得比较好; (3)台湾对农田水利会也采取某些财政支持做法,也反映对农业灌溉的某种扶持。(4)对抽取地下水有严格的控制程序。
三、启示和建议
学习借鉴台湾的经验,关键是要把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去,转变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以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断创新的工作方法、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水利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1.重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提高思想重视,并不断加强水利管理工作。做到科学调度、优化利用、合理开采、节流与开源并重、依法行政等。
2.积极贯彻中央1号文件,响应水利建设要求,切实加强科技与资金对投入,继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积极开展各项水资源项目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对水资源管理工作重点投入,做好水资源开发、保护,湿地利用,盛市环境绿化的长远发展规划。
3.引入“综合治水”理念。抗台防洪不仅要制定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防洪堤、疏洪道,更可以将疏洪道等水岸进行合理利用。台湾对于灾害防御的前瞻性,特别是防灾工程注重整体性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综合治水主要可以考虑,生态水网的建构,生物多样性环境创造,水岸合理利用,雨水与污水净化,这些不但能提供都市新鲜氧源,亦可减缓热岛效应。
4.建立相互交流和沟通的长效机制。台湾在水雨情和台风监测预报、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远高于我省,但我省在统筹城乡发展,快速推进城镇化规模和水平有比较优势,农民增产、增收及灾后农业损失的补偿有制度保障,基于两地优势互补,应当建立相互交流沟通长效机制,主动邀请台湾水利单位来我省参访。
总之,这次学习考察尽管时间是短暂的,但耳闻目睹加深了对台湾的了解。台湾水利管理的运行机制、管理的理念、公众科学普及的方式给大家很大启发;两岸同根同祖、同文同语的亲切感和对中华大家庭的普遍认同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羡慕之情令人自豪,也印证了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方针路线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