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在语象中的自由呈现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rge890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闫今的诗作,我首先惊叹于这位年轻的写作者,在经验、感觉和想象层面的独特性与言说的自由。她的诗极具个人意识,在“经验”之层面很有现代性。她的感觉与语言之间,似乎缺乏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规或约定,感觉直接呈现为“象”(似乎不是可以去捉摸的“意象”,也许“语象”更准确),无任何过渡,让人突兀又让人惊喜。比如《栖乌》:“午夜钟声仅用于‘当一一’敲击我的脑壳。散去/猛虎若干。不能完全,高温和两具高温,像浮云般沉转/你唤我老疯子吧,要什么可否、可否。尽去撕衣裂带/我眼睛里的红纶,你要对开,三开,四开?……”这里的“钟声……散去”之间,有的人可能会如是叙述如“猛虎若干”,但在闫今这里无“如/若……”,这种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独立,并列式的结构,带来的是诗歌意蕴的弥散。闫今诗歌所叙述的感觉、经验,是非常内在的,诗歌里的她,似乎对文明、教育、知识、礼仪所给予现代人的“规训”一无所知,只在乎意象化地、有时看起来几乎“不知所云”地呈现个人内在的情绪与感觉。在人之“不可言说的言说”与诗所达到的言说之限度之间,闫今的诗出示了一种高难度的范本。
  《和解之词》也许与性与爱有关。其中的感觉极为细腻、真实,让人颤栗。“一些预感式悲剧微尘般漂浮在黑暗中,它们欢快地黏结,/和碎化,随意寄生。”“悲剧”与“欢快”在这里的并列,奇特而真实。“我往常独自啜饮的轮廓,模糊,如此,敏锐。此时蜷得更紧,几欲断裂。”“轮廓”可以蜷缩与断裂,此意象甚是高妙。“叹息这,诱人的颤栗,温柔,耳垂滴血。”“在绝望的天幕降临时,我爱,给所有人/让路。”“温柔的颤栗,我将抚慰你如同婴孩。我将赤裸,/要你的猩猩之唇音乐一样落下,高低缓急,凹痕四布。”爱之中的激情与颤栗,本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高潮部分,但在现代诗这里,其感觉、情绪、想象、经验和记忆的意象化表达,最小意义单位呈独立性、断裂式的叙述,这些言说方式使那“颤栗”发生了更广阔更深远的意义的弥散。但可能正是这种语言/意义状态才能对应那种“爱之中的激情与颤栗”,我不知道闫今是否喜爱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但她的写作确实呈现出这种“絮语”之风。
  不过,闫今诗歌的特色也正是她的问题,我相信许多读者会觉得她的作品很难解。朱自清当年批评李金发的诗歌时有如下说法:“他的诗没有寻常的章法,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来却没有意思。他要表现的不是意思而是感觉或情感:仿佛大大小小红红绿绿一串珠子,他却藏起那串儿,你得自己穿著瞧。……许多人抱怨看不懂,许多人却在模仿着。他的诗不缺乏想象力,但不知是創造新语言的心太切,还是母舌太生疏,句法过分欧化,教人像读着翻译:又夹杂着些文言里的叹词语助词,更加不像一一虽然也可说是自由诗体制。”诗坛之“异军”、比喻之难解,各类创造性的展现……这些当年新诗现代性之标杆一一《微雨》的特征,闫今诗作似乎也有。她的写作极为“自由”(这绝不是口语诗的那种自由),不顾忌现代诗与汉语诗之规训,意识所到之处,意象性的语言随即展开。这是她的绝技,也是让读者望而却步的地方。文学写作的有效性,介乎个人经验与公众接受的知识结构之间,此有效性乃是二者之间的艰难平衡。写作太个人化,则沦为个人呓语;太吻合公众之知识结构,则是庸常之作。满有创新之才情的闫今,在此可能要多加注意。
  “创造新语言”也是一个问题。在闫今的诗中,似乎现代汉语已经无法跟得上她的意识流动之速,她必须重新造词,“你的牙齿与一肩带”、“清晨雾中湿漉漉的枝条到晚上一便恢复了就木的状态/失算。我这个才决心剃度一便消弭于混沌的庸人。”她不得不对自己的诗作注:“诗句中符号‘-’作停顿用。”她在汉语中多次使用英文连字符,其意在强调两种不甚相干的事物在“我”的叙述中的关联性。这是她在写作中的勇气,但也让人怀疑其作品在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合法性。
  荣光启,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任教于武汉大学文学院曾获“中国十大新锐诗评家”和湖北省文艺评论奖等奖项。
其他文献
如果可以荣归  我愿荣归三江之滨  做思贤窖的一只野鹤  每天率领着我的群星  从西江巡游到北江  天气好时  飞去乌蒙山  赣南或者粤北  在三江汇聚之地  一遍又一遍冲泡  城市衍生的焦虑和忧郁  让它们转世为凤凰樹  看三江之滨  枝条上开满花朵  野草  野草再次进入祠堂  铁锁挡不住葳蕤  雕梁画栋的屋檐  传来虫儿诵经的呓语  我是途经祠堂的飞鸟  短暂的调试一下音节  又仓促振翅飞离
访客  对驻足的春风  风信子在阳台,兴奋得发颤  一只歇脚的麻雀  更沉迷凭栏远眺  这是二月的下午。阳光  细数对山的草木  新绿与枯叶,更替,轮回  山脚下的采石场  采石场旁的菜地。竹林  往上,成片,成片  开采后的伤痕  再多的春风也吹不绿了  只有云雀,山雀的召唤声,按捺不住  忽近,又远  这只麻雀,我的访客  似乎充耳不闻  仿佛繁华是更久远的往事  隔着玻璃门  它没动,我也没
此刻,我已是一缕青烟,和雍布拉康探讨人生的七步  每年的七月,我都将披上乌云  在耗牛粪与青草間赤脚行走  遥望那卷半开的卷轴,泅开朵朵白雪  举起双手向天  雪拥抱雪,石头拥抱石头,雅拉香波拥抱蓝天  就像飞沙托举的形象  灵魂与灵魂在瞬间相遇并膨胀  因为本身的血脉相连  生命、土地、河流,都要用  脚步去丈量,死亡就死在路上  干枯的树叶下有一缕潮湿  沙子里有水  浑浊的雅砻河水流入眼睛 
它不粗不细,不高不矮,二十年来依旧  我们爬上去摘红枣,红枣摘光了  我们爬上去捣鸟窝,鸟窝捣空了  我们爬上去挑夕阳,夕阳越升越高  我们抱着它去亲  风不让我们抱得太紧,时间拽走了我们  老屋被推倒的时候  二哥打来电话说  那棵老树也跟着走了  它在远处的山头上立成了一株孤影  淮河  我常坐在岸边的石凳上  夕阳就在我对面  仿佛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  一点点从我眼前抽离了光芒  每隔几分钟
回归常识——诗歌面对灾难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我们回归常识,尽管我们有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民族传统,但席卷全球的病毒让我们回归常识。正如本年度上海金玉兰花奖获得者塞尔维亚诗人德拉甘·德拉戈洛维奇的新作《我该怎么想》写道:“因为我们只有一所房子,一个地球/全都笼罩在新冠病毒的阴影里/它从天而降/从可见和不可见的四面八方/但——这是我们的唯一世界。”诗人们丢掉所有的技巧,他们的天赋让他们
对中学生来说,诗歌内容深奥,难以深入体验,小说篇幅过长,难以正确把握,而散文则是介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形式,它既有诗歌的意境美,又具有小说多样的表现形式。因此,散文最适合学生阅读,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如何进行散文教学并使散文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呢?    一、以“读”带动感性阅读    所谓感性阅
刘伯温墓  我相信前世一定来过  与你失之交臂  现在,我们带着酒,带着诗  近在咫尺。只是望了一眼  隔着一品字山丘,隔着九支  小山脉,隔着石圃山  并高于山  作为一个外乡人  见到你的一刹那,有些悸动  乱世的开国元勋  元明鼎革之际的新文风  直到今日,还归隐在石圃山  无论我如何靠近,我们之间  隔着一壶酒和几个朝代  你有红色的正气  我们也有  刘英日夜与你  遥遥相望  那模糊的
1   一個幽灵飞了   你永远别想“飞”   一个幽灵飞了   树叶苍白,两肺沦陷   一个幽灵飞了   万物艰于呼吸,大地失血   2   一个幽灵的飞   是一种看不见飞的飞   它不发烧,无明显症状,看不见   它可以在人体中找平衡   在平衡中自我复制   它伪阴性潜伏   它耐寒冷   它可以制造更多的蛋白酶和转化酶   它攻陷一切,无抗体……   它拿走人的生命   它多头   它诡
雨水节气  争奇斗艳,春季  先桃柳  雨水节气,是带了礼物来的  雨点叮咚叮咚落到屋檐  一批新的宝宝  探出头来,枝头绿了  倔强的小草们从缝隙间  冒出尖尖的脑袋  鸭子成群在水面划行  无忧无虑地欢乐着  另类家禽好羡慕呀  在屋后喧闹  倍感亲切  声声清脆的啼鸣  屋前的时光温暖过我  坐在大树下乘凉  心里毫无杂念  一栋栋木屋守望嫁出去的女儿  一个个故事  产生过,随后也会有  
越过阴柔,  绕过粉黛,  有个女孩叫郭赛。    高挑姣好,  慧中秀外,  这位女生是郭赛。  郭赛啊,郭赛!    拼搏书山,苦渡题海,  应试难夺诗之爱;  郭赛啊,郭赛!  穿过黑色,走过无奈,  心中犹有缪斯在。    编辑案头,浪卷潮来,  有一朵雪浪花,长开不败,  那就是郭赛;  白桦林里,莺飞草长,  有一株可造材,挺秀天外,  那就是郭赛。    站,就站在巨人肩上,  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