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安,古称长安,历史上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自古以来就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著名的古丝绸之路起点,也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文物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本文以西安历史文化街区顺城巷为研究对象,以西安地区为地理背景;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再加上收集研究有关文献资料,对该地区景观进行研究。从顺城巷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复兴策略三部分系统进行归纳、研究和总结西安市顺城巷景观空间及历史文化的协调与发展。
【关键词】:顺城巷;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复兴
【引言】:街巷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尤其职能与功能决定,在早期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受到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在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城墙内环区域的街道由于其在总体结构、文化信仰及象征方面没有什么重要意义,因此在历史的发展中,功能要素则占据了第一位。内环街巷的宽度,完全是根据其所需要发挥的功能特征决定。
1、历史沿革
北宋时期京兆府城的文化中心向东南转移,中部为政治中心,东南部是文化中心,东南城交通通畅,人口比较密集。除了街道外,又有西城巷、东南城巷、北城巷和南城巷,这些城巷分布在城墙附近。居住与商业都较其它区域繁荣。此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发达,城市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开始向城外扩张,城内外的交流日益增多。至清代,由于满城和南城的相继修筑,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也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与街巷的变迁。商业的发展促使了此区段街巷的繁荣和地段的进一步细化,街巷繁多,并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氛围。而在其它顺城巷地段,街巷则较为稀疏。从1933年到1949年前后,在原来新市区东北方闲置的大片空地上,陆续又开辟了许多方格网状街道。这些街道的地块划分方式不同于原有的城市地块,道路较密集,形成了规则的棋盘式道路布局,这种道路格局一直延续至今。80年代,经济模式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种与居住相结合的小店铺则呈现出泛滥的趋势,由于资金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店面简陋破败,构成了对顺城巷区段街巷景观的极大破坏。
2、发展现状
街区风貌受威胁,本身优势未发挥。顺城巷是西安旧城中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聚集地,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建筑群和构筑物——物质文化,还包括隐匿其中的“无形”的文化和场所精神——非物质文化。对顺城巷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有形”的物质文化方面,更应该重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只有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才能真正意义上延续城市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
建筑质量堪忧,文化传承断层。随着当代旅游不断商业化与符号化,相对于旅游开发,开发商、地方政府往往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开发商选择牺牲老城区历史和社会文化效益,将不利于短期开发利益需求的现状毁坏或全部拆除,改变原有建筑的居住功能为商业娱乐功能,整个地段充斥着旅游服务设施,商业氛围浓厚。导致城市文化资源滥用,影响地段原来的生活节奏和韵律,改变了历史生活原真性面貌,本地原住民在这里找不到旧时记忆的片段,外地游客也感受不到独特的地域风情。
重视物质躯壳,忽视内在动力。许多城市会选择借鉴其他城市历史地段保护与发展的成功案例,学习他们的保护模式,忽略了审视城市自身文化,以及相同的保护与发展模式是否适应当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这样不仅形成千城一面,同时也造成了历史地段的进一步衰落。
3、复兴策略
明确街区功能,发掘街区潜力。今天的中国,西安也正处在转型路口,面临着产业结构与城市建设的“双重转型”。在这个大背景下,历史地段的功能定位也必须追随城市发展转型的脚步,借助城市转型、产业转型的推力,对城市历史地段进行积极保护,使现代功能与传统空间融合,做到历史环境与现代城市共同发展,不仅加强了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同时也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一种保护与延续。历史地段的功能调整主要是指历史地段内部功能的转换或更新。
保护历史风貌,优化空间结果。通过对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其它环境要素的系统性保护,全面展示街区传统景观风貌,重点突出整体风貌特色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首先是要保护其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其次是保护其携带历史信息的完整性。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所包含的历史格局、建筑单体、细部、街巷空间、广场空间、石板路、桥梁、古井、古树、石碑甚至是传统的民俗活动、市井文化、人文氛围、社会结构等,都是其风貌的构成要素,也是要完整保护的内容。
延续居民生活,科学业态分布。延续街区传统生活,通过基础设施改造更新、环境整治和适当的功能调整,保持街区对原住民的吸引力,维持街区活力,实现传统文化、生活的延续。除了要保护其建筑环境、物质要素,还应对其非物质形态进行保护:它所承载的文化历史,它所包含的社會生活。街区社会生活的延续是指传承街区的文化,延续历史的遗存,继续居民的联络。让历史街区在历史氛围中形成独特的风景,既能看到传统的生活方式,又可以休闲、游玩。街区保护更新后,吸引了很多高学历的年轻人来感知这里的历史风貌和街区特色,使街区的生活更好的延续。
打造文化空间,展示民俗魅力。历史地段中无论是体现物质空间环境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是蕴含在原住居民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城市内涵、活力、特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小节从历史地段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两方面着手,分析适应地段功能调整的历史建筑、空间、景观等物质文化载体保护方式,以及契合当代社会衍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内涵传承方式,探索历史地段保护复兴过程中传统价值与当代文化的融合渠道。
增加绿色空间,营造舒适环境。对沿街立面进行修整,保持其延续的街道界面,使其与传统风貌相符合。同时注重街巷的空间尺度,不同的尺度会具有不同的功能,在街巷宽度不变的基础上,应控制沿街建筑的高度,使人行走其中,能够有生活性街巷,舒适,慢行,充满活力的感受。增加可供人们活动的公共空间,优化空间节点,强调顺城巷的认同感,提升地段的历史空间品质。
结语
保护工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力争达到街区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和风貌的有机更新。两个基本思想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且“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用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上就是既要在当代对历史风貌进行保护,满足当代人对生活条件的需求,又要让后代人将历史文化传承下去。为了使历史文化街区这一不可再生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保护与发展中取得平衡,从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旅游开发、城市风貌管理、城市文化传承等多纬度及社会、经济、环境、人文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虑。
【参考文献】:
[1] 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 邵勇.《城市遗产保护的基本问题探讨》[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 阮仪三.《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M].中国建筑出版社,2010.
[4] 陈飞.历史地段保护与发展的基础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1.
[5] 张宝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2012北京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6] 单霁翔.《历史文化街区保护》[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徐晓洁 出生年月1990.06,女,汉,籍贯:延安市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
【关键词】:顺城巷;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复兴
【引言】:街巷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尤其职能与功能决定,在早期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受到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在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城墙内环区域的街道由于其在总体结构、文化信仰及象征方面没有什么重要意义,因此在历史的发展中,功能要素则占据了第一位。内环街巷的宽度,完全是根据其所需要发挥的功能特征决定。
1、历史沿革
北宋时期京兆府城的文化中心向东南转移,中部为政治中心,东南部是文化中心,东南城交通通畅,人口比较密集。除了街道外,又有西城巷、东南城巷、北城巷和南城巷,这些城巷分布在城墙附近。居住与商业都较其它区域繁荣。此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发达,城市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开始向城外扩张,城内外的交流日益增多。至清代,由于满城和南城的相继修筑,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也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与街巷的变迁。商业的发展促使了此区段街巷的繁荣和地段的进一步细化,街巷繁多,并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氛围。而在其它顺城巷地段,街巷则较为稀疏。从1933年到1949年前后,在原来新市区东北方闲置的大片空地上,陆续又开辟了许多方格网状街道。这些街道的地块划分方式不同于原有的城市地块,道路较密集,形成了规则的棋盘式道路布局,这种道路格局一直延续至今。80年代,经济模式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种与居住相结合的小店铺则呈现出泛滥的趋势,由于资金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店面简陋破败,构成了对顺城巷区段街巷景观的极大破坏。
2、发展现状
街区风貌受威胁,本身优势未发挥。顺城巷是西安旧城中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聚集地,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建筑群和构筑物——物质文化,还包括隐匿其中的“无形”的文化和场所精神——非物质文化。对顺城巷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有形”的物质文化方面,更应该重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只有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才能真正意义上延续城市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
建筑质量堪忧,文化传承断层。随着当代旅游不断商业化与符号化,相对于旅游开发,开发商、地方政府往往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开发商选择牺牲老城区历史和社会文化效益,将不利于短期开发利益需求的现状毁坏或全部拆除,改变原有建筑的居住功能为商业娱乐功能,整个地段充斥着旅游服务设施,商业氛围浓厚。导致城市文化资源滥用,影响地段原来的生活节奏和韵律,改变了历史生活原真性面貌,本地原住民在这里找不到旧时记忆的片段,外地游客也感受不到独特的地域风情。
重视物质躯壳,忽视内在动力。许多城市会选择借鉴其他城市历史地段保护与发展的成功案例,学习他们的保护模式,忽略了审视城市自身文化,以及相同的保护与发展模式是否适应当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这样不仅形成千城一面,同时也造成了历史地段的进一步衰落。
3、复兴策略
明确街区功能,发掘街区潜力。今天的中国,西安也正处在转型路口,面临着产业结构与城市建设的“双重转型”。在这个大背景下,历史地段的功能定位也必须追随城市发展转型的脚步,借助城市转型、产业转型的推力,对城市历史地段进行积极保护,使现代功能与传统空间融合,做到历史环境与现代城市共同发展,不仅加强了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同时也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一种保护与延续。历史地段的功能调整主要是指历史地段内部功能的转换或更新。
保护历史风貌,优化空间结果。通过对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其它环境要素的系统性保护,全面展示街区传统景观风貌,重点突出整体风貌特色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首先是要保护其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其次是保护其携带历史信息的完整性。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所包含的历史格局、建筑单体、细部、街巷空间、广场空间、石板路、桥梁、古井、古树、石碑甚至是传统的民俗活动、市井文化、人文氛围、社会结构等,都是其风貌的构成要素,也是要完整保护的内容。
延续居民生活,科学业态分布。延续街区传统生活,通过基础设施改造更新、环境整治和适当的功能调整,保持街区对原住民的吸引力,维持街区活力,实现传统文化、生活的延续。除了要保护其建筑环境、物质要素,还应对其非物质形态进行保护:它所承载的文化历史,它所包含的社會生活。街区社会生活的延续是指传承街区的文化,延续历史的遗存,继续居民的联络。让历史街区在历史氛围中形成独特的风景,既能看到传统的生活方式,又可以休闲、游玩。街区保护更新后,吸引了很多高学历的年轻人来感知这里的历史风貌和街区特色,使街区的生活更好的延续。
打造文化空间,展示民俗魅力。历史地段中无论是体现物质空间环境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是蕴含在原住居民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城市内涵、活力、特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小节从历史地段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两方面着手,分析适应地段功能调整的历史建筑、空间、景观等物质文化载体保护方式,以及契合当代社会衍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内涵传承方式,探索历史地段保护复兴过程中传统价值与当代文化的融合渠道。
增加绿色空间,营造舒适环境。对沿街立面进行修整,保持其延续的街道界面,使其与传统风貌相符合。同时注重街巷的空间尺度,不同的尺度会具有不同的功能,在街巷宽度不变的基础上,应控制沿街建筑的高度,使人行走其中,能够有生活性街巷,舒适,慢行,充满活力的感受。增加可供人们活动的公共空间,优化空间节点,强调顺城巷的认同感,提升地段的历史空间品质。
结语
保护工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力争达到街区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和风貌的有机更新。两个基本思想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且“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用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上就是既要在当代对历史风貌进行保护,满足当代人对生活条件的需求,又要让后代人将历史文化传承下去。为了使历史文化街区这一不可再生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保护与发展中取得平衡,从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旅游开发、城市风貌管理、城市文化传承等多纬度及社会、经济、环境、人文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虑。
【参考文献】:
[1] 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 邵勇.《城市遗产保护的基本问题探讨》[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 阮仪三.《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M].中国建筑出版社,2010.
[4] 陈飞.历史地段保护与发展的基础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1.
[5] 张宝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2012北京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6] 单霁翔.《历史文化街区保护》[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徐晓洁 出生年月1990.06,女,汉,籍贯:延安市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