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的重要性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gr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华

  日前,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了第十三届年会暨国际研讨会,第十二届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致开幕词并在大会作专场主旨报告。
  在以往各期的评论文章中,我们不止一次提及王宁教授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领域里的巨大贡献。在这次大会上,其主旨报告除了媒体所报道的内容外,有多处因更契合本刊主题而引起我更多关注。首先,他认为,当前的汉语热将有助于汉语成为仅次于英语的世界第二大语言,同时也为汉语文学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奠定了基础。其次,他说,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汉语已逐步成为一门影响力仅次于英语的世界性语言。既然国际英语文学早就成了一门学科,国际汉语文学也将迟早成为一门学科。因此,更有必要由中国学者领衔编写一部新的国际汉语文学史。再次,他提出,今天的比较文学是走向世界文学阶段的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最高阶段也应该是世界文学,而对中国学者来说,现在应该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并帮助重新绘制世界文学版图的时候了。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回答大会现场有关文学经典、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提问时王宁教授的阐述。他说,世界文学既要研究文学经典的总汇,也要研究作为中介的翻译,而更为重要的是世界文学作品需要经过流通渠道并经过批评性选择才能获得新生。
  对于批评性选择,王宁教授进一步阐释道:今天,是不是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语就成了世界文学作品了呢?远远不是。很多作家要想成为世界经典作家或成为大家,与批评家和理论家的讨论是分不开的。他举例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首先是张艺谋通过电影把《红高粱》展示给世人,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看了這部电影觉得有意思就买了原著并把它翻译成英文出版,当葛浩文看到英文《红高粱》反响不错时,就又翻译了莫言的其他作品。在此之前,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曾邀请莫言去演讲,美国《今日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 Today)出版“莫言专刊”专门讨论莫言,后由瑞典文学院诺奖评委福塞尔(Lars Forssell)提名,马悦然(Goran Malmqvist)附议推荐,莫言得以当选。
  王宁教授说,实际上,福塞尔提名前,马悦然心目中是另有人选的,考虑到中国作家与诺奖失之交臂已近百年,在当代背景下应该把诺奖授予中国作家,所以综合多项因素授予了莫言。假如在莫言之前,贾平凹、王安忆或残雪的作品得到好的翻译并在评论界展开讨论的话,他们也可以获得那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同时也表明,世界文学的理论研究有义务推动当代文学作品成为新经典。
  (责任编辑:庞洁)
其他文献
庆山:作家,曾用笔名安妮宝贝。代表作品:《七月与安生》《八月未央》《素年锦时》《得未曾有》《月童度河》《莲花》《春宴》《夏摩山谷》  从2017年春天到2020年八月,庆山在微博上回答了一千个提问。她说,自己所提供的回答,只是个人立场,而回答本身是一种疗愈。庆山认为,许多陌生人因此而相聚,去感受和了解他人与自己的内心深处,探索生活本质。大家因为理解、关怀、信任与爱,在一千问中汇合。  近日,庆山的
期刊
原佳溪  中学时代的零花钱,除了用于买书本纸笔,其余大部分都花在了吃喝。学生们是最爱吃的,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里,吃是多元化的重要来源。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内部老旧,外面却很繁华,吃喝用全 都有。高中部恰好相反:砖红色的楼配上雪白窗台,气派十足,边上只有城中村和小区住宅,且小区住户很多都是附中师生,愿意开餐馆的很少。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千金散去”地吃饭。  先说食堂。黄焖鸡是最招
期刊
辛丑暮春之际,吾与雅社数十人将于君山岛游。日将出而未至。少顷,白云散光,日将从云端骁出,余等亦乘车欣然往之。春风拂袖,花草溢香,鸟伏待出,声密嘈杂。人声鼎沸,四下歌者皆心旷神怡之态,其声亦悠扬似仙;笑语连连比肩过往之车流,其势或离弦之箭,有飞驹过道之急,而吾等游者之切观于洞庭之心亦如此。夫观新墙河之状也,淡淡青色与堤沙相掩,渔船与沙船过隙,两岸阔平而水纹平缓,目难穷尽。其远处隐于浩浩东方,只可见其
期刊
屏息,凝神。8月1日上午,几乎所有关注东京奥运会的观众,都在等待着这一刻,铅球能顺利地从中国运动员巩立姣手中抛出。我僵直地守在电视机前一动不动,双眼直勾勾地盯着她的动作。周围的一切仿佛凝固,唯有心脏在扑通扑通地跳着……  “千万次的出手,只为那一次的辉煌!”这是解说员在赛场解说时,留下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铅球女运动员巩立姣,再合适不过。铅球的体积很小,用掌心就可以包住;但铅球的
期刊
翟俊杰  “你的伞呢?”  “哦,伞!忘在学校了,我现在就去拿。”  高考结束了,刚到家的我,现在又得折返,回到母校——江苏省泰州姜堰中学。  我奔跑着,在那走了三年的道路上,环顾四周,不觉变得陌生:记忆中,与我一起走过这条路的,除了同学,只有晨雾。那时候上学,春天的早晨雾气很浓,苍穹好像被一层白白的面纱所笼罩,一切都朦朦胧胧,看上去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睡眼惺忪,神志还不清醒,但双脚总能把我带进校
期刊
秋,带着夏日余热和丝丝的沁凉走来。不同于寒冬的凛冽,也不同于春日的明媚,秋便是秋,它有它独特的凉爽。我赞美秋,赞美它带给农民丰收的喜悦;我歌颂秋,歌颂它不求回报,年复一年地带来惬意的舒适;我热爱秋,挚爱着它的美。  湛蓝的天空,像玻璃一般明净,如大海一般蔚蓝,几朵祥和的白云飘浮在天空,一切都是那么明朗。  初秋的风迎面吹来,像母亲湿润而又温婉的手从脸上滑过,温馨极了,真是如同腼腆的情窦初开的少女,
期刊
2020年的春节,正值辞旧迎新之际,一场席卷全球的黑天鹅事件降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如同投掷原子弹一般,其毁灭性和杀伤性可想而知。一时间,原本热闹的城市瞬间寂静下来,空荡荡的街道上,再也不复往日人来人往的繁华之景,让庚子年的春节变成一场与病毒抗争的特殊战役。在这个危难的时刻,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病毒,战胜疫情。虽然国内疫情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但是不代表疫情已经远离我们。 
期刊
冯艳冰  到中渡去,我以为还是乘船好。  当然,走水路你就得预备出时间来,一天?两天?哪里够的!这个占地不大却精致朴素的古镇像极了一枚两千年前落下的樹叶,收纳了多少世事光阴、多少前尘往事、多少人间烟火,得要耐着性子,带着恭敬的希求心做准备,才不辜负散在古镇上那些斗转星移的岁月。  正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档口,有一份来自中渡的春天邀请——庚子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封城结束后的第一
期刊
郑永刚,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德阳市美协理事、四川省罗江县中学美术教师。多幅作品发表于《德阳日报》《美术报》《当代青年画家作品集》《四川美术》等专业杂志和画册,多次参加省市各级展览并获奖,全国教师美术作品银奖,四川省中学教师美术双年展银奖和铜奖等。
期刊
闲来无事,回忆着我儿时的时光。突然想起我家门前有棵梧桐树。我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奶奶家的屋门前种了一棵梧桐树。她说树是在我爸出生那年种下的,梧桐树同爸爸一起长大后,又陪伴着我成长。  每天清晨,我都会早早地起床洗漱,然后背着自己的小书包坐在堂屋外的台阶上,等待校车的来临。想到马上就会和小伙伴见面了,感到十分兴奋。清晨的风吹拂我的脸颊,吹落了梧桐树上的梧桐叶。每当校车到达的时候,地上的梧桐叶被气流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