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动脉采血、静脉采血、末梢采血三种方式下,血常规检测的结果是否会受到影响。
方法:挑选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体检人员120例,其中40例行动脉采血,归入A组,40例行静脉采血,归入B组,40例行末梢采血,归入C组,所有体检人员均采血两次,做重复性实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A、B两组结果相似,差异性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然而与C组各项指标均有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末梢采血相比,静脉采血与动脉采血的检测数值更为准确稳定,而静脉采血又比动脉采血更为方便,故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应优先使用静脉采血的方式。
关键词:动脉采血 静脉采血 末梢采血 血常规检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03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042-01
血液遍布人体全身各处,参与人体的各种生化反应,对其进行常规检测,不仅可以为血液疾病提供诊断依据,更重要的是,还能为其他系统疾病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意义重大[1]。目前可行的血常规检测采血方式,主要分为动脉采血、静脉采血、末梢采血,然而研究显示,动脉采血处理不当,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以及医患之间的信任度,末梢采血虽然痛苦小,但结果可能不准确[2]。基于此,准确对比三种采血方式下,血常规检测的结果,极具临床实际意义,本文对120例体检人员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有体检人员均于2011年5月-2012年5月这一时间段内,于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测,其中A组人员40例,男女比例为33:7,平均年龄39.8(27~60)岁;B组人员40例,男女比例为29:11,平均年龄37.5(28~62)岁;C组人员40例,男女比例为23∶17,平均年龄36.8(26~59)岁。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数据有差异,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研究价值。
本对比研究已得到所有患者及相关家属的书面同意。
1.2 研究方法。
1.2.1 采血方案。所有体检人员均接受同一名护士的采血工作,且均采血两次,进行重复对比,采血时间均为早上7∶00-8∶00,采血前体检人员均无进食。①动脉采血。选取桡动脉作为采血点,首先取肝素抗凝剂与生理盐水配成1:500比例溶液,吸入注射器,并来回抽动,待注射器内壁均匀布满该溶液之后,推出溶液;然后选取体检人员桡动脉部位,行常规消毒处理,以约45°角进针抽血;最后,拔出并封闭针头,摇匀后送检,并嘱咐体检人员按压出血点数分钟。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进行有效地分析,必须保证标本有效隔离空气。②静脉采血。选取肘静脉作为采血点,以真空采血法进行采血,首先,行常规消毒处理,然后将双向针的一端刺入静脉,另一端与真空试管相连,最后,待血流入适当之后抽出双向针针头。③末梢采血。选取体检人员左手中指为采血点,首先,通过按摩的方式,使体检人员左手中指充血,然后行常规消毒处理,接下来以三棱针刺入采血部位,待血流出后采集血液,最后,按压并消毒伤口。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本检测中所选采血点均为左手食指,但时期情况中,采血点还不能患有冻疮、炎症等疾病,以防影响检测[3]。
1.2.2 对比方法。统计数据为血常规检测八项参数,具体为白细胞含量检测(WBC)、红细胞含量检测(RBC)、血红蛋白含量检测(Hb)、红细胞比容检测(Hct)、平均红细胞体积检测(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检测(MCHC)、血小板含量检测(PLT),行均值对比与CV值对比,分别对单次测量数据准确度与多次测量数据稳定性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均值对比。对比数据为均数±标准差,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A、B两组各项数据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这两组对比C组,在白细胞含量、红细胞含量、红细胞比容、血小板含量、血红蛋白含量均有明显差异(P<0.05)。
2.2 CV值对比。对比多次测量数据的标准差与平均值,CV值,单位为%,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从中不难发现,末梢采血各项数据的稳定性均不如动脉采血和静脉采血(P<0.05)。
3 结论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三种采血方式,对于血常规检测的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动脉采血与静脉采血对比末梢采血,后者数据不精确而且数据稳定性也不好,另一方面,动脉采血又容易因操作不当,造成各种感染,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测时,医护人员有必要优先采取静脉采血的方式。
静脉采血有这么大的优势,具体分析,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3.1 采取真空采血的方式,使得采血过程完全封闭,避免了外界污染。首先,真空采血的设备,是真空硅化试管,和普通注射器相比,血小板难以粘附,保证了血常规检测中血小板数量的正确性;其次,完全封闭的存血环境,将采集到的血液与外界隔离开来,完全避免了医源性污染的出现;最后,真空试管使得血液的转运和保存变得更为轻松更为合理有效了。
3.2 末梢采血得到的血液样本发生溶血反应的速度更快。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体末梢部位血液循环一般较平和,速度远不如动脉和静脉,使得末梢血的温度本来就比较低,已经处于一种类似于静置的状态,而通常情况下,血液在放置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自然出现溶血等反应,造成各项检测数据发生变动,因而,末梢采血得到的血液样本,往往会更快地发生溶血反应,影响检测结果。
3.3 采血过程对检验结果也可能产生影响。首先,末梢采血的采集点均为毛细血管,其血管细、血量少,即便刺破了,也难以有效出血,在实际采集过程中,往往还伴随着挤压、揉按等动作,这必然使得部分组织渗入并稀释标本,同时,这类动作往往会破坏白细胞,影响白细胞检测。另外,末梢采血的时长也相对较长,在采集时间内就容易造成血液凝集、红细胞以及血小板数量减少等情况。而末梢采集在数据上的不稳定性,主要还是因为末梢血位于终端,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导致末梢血虽然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但却无法准确显示出体检人员的真实血液数据。其次,动脉采血、静脉采血的采集部位出血量大且能够短期内对血管反复进行穿刺,能有效满足检测仪器的多次重复性检测需要,可以将测量误差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且血液循环速度快,不会因为体检人员紧张或者别的环境因素影响,而造成血液各成分浓度的大幅改变[4]。
本对比研究,充分证明了静脉采血以及动脉采血的有效性,相比末梢采血而言,尤其才在白细胞含量、红细胞含量、红细胞比容、血小板含量、血红蛋白含量这几个关键数据上,更具准确性与稳定性,是我们进行血常规检测应该采取的方案,而静脉采集更具安全性与方便性,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效果更为突出,因此笔者建议,除患者情况特殊以外,我们应尽量采用静脉采血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谢桂月,汪昌玉,崔春梅.新生儿桡动脉采血与股静脉采血的对比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0(6):68-69
[2] 韩秋青,王爱玲,韩风杰.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0(26):85-86
[3] 段金霞,冯涛聚,苏文凡.两种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J].医学信息,2009(1):456-457
[4] 王波,王秀坤.十字触摸法行桡动脉穿刺采集血标本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1):86~87
方法:挑选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体检人员120例,其中40例行动脉采血,归入A组,40例行静脉采血,归入B组,40例行末梢采血,归入C组,所有体检人员均采血两次,做重复性实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A、B两组结果相似,差异性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然而与C组各项指标均有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末梢采血相比,静脉采血与动脉采血的检测数值更为准确稳定,而静脉采血又比动脉采血更为方便,故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应优先使用静脉采血的方式。
关键词:动脉采血 静脉采血 末梢采血 血常规检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03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042-01
血液遍布人体全身各处,参与人体的各种生化反应,对其进行常规检测,不仅可以为血液疾病提供诊断依据,更重要的是,还能为其他系统疾病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意义重大[1]。目前可行的血常规检测采血方式,主要分为动脉采血、静脉采血、末梢采血,然而研究显示,动脉采血处理不当,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以及医患之间的信任度,末梢采血虽然痛苦小,但结果可能不准确[2]。基于此,准确对比三种采血方式下,血常规检测的结果,极具临床实际意义,本文对120例体检人员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有体检人员均于2011年5月-2012年5月这一时间段内,于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测,其中A组人员40例,男女比例为33:7,平均年龄39.8(27~60)岁;B组人员40例,男女比例为29:11,平均年龄37.5(28~62)岁;C组人员40例,男女比例为23∶17,平均年龄36.8(26~59)岁。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数据有差异,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研究价值。
本对比研究已得到所有患者及相关家属的书面同意。
1.2 研究方法。
1.2.1 采血方案。所有体检人员均接受同一名护士的采血工作,且均采血两次,进行重复对比,采血时间均为早上7∶00-8∶00,采血前体检人员均无进食。①动脉采血。选取桡动脉作为采血点,首先取肝素抗凝剂与生理盐水配成1:500比例溶液,吸入注射器,并来回抽动,待注射器内壁均匀布满该溶液之后,推出溶液;然后选取体检人员桡动脉部位,行常规消毒处理,以约45°角进针抽血;最后,拔出并封闭针头,摇匀后送检,并嘱咐体检人员按压出血点数分钟。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进行有效地分析,必须保证标本有效隔离空气。②静脉采血。选取肘静脉作为采血点,以真空采血法进行采血,首先,行常规消毒处理,然后将双向针的一端刺入静脉,另一端与真空试管相连,最后,待血流入适当之后抽出双向针针头。③末梢采血。选取体检人员左手中指为采血点,首先,通过按摩的方式,使体检人员左手中指充血,然后行常规消毒处理,接下来以三棱针刺入采血部位,待血流出后采集血液,最后,按压并消毒伤口。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本检测中所选采血点均为左手食指,但时期情况中,采血点还不能患有冻疮、炎症等疾病,以防影响检测[3]。
1.2.2 对比方法。统计数据为血常规检测八项参数,具体为白细胞含量检测(WBC)、红细胞含量检测(RBC)、血红蛋白含量检测(Hb)、红细胞比容检测(Hct)、平均红细胞体积检测(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检测(MCHC)、血小板含量检测(PLT),行均值对比与CV值对比,分别对单次测量数据准确度与多次测量数据稳定性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均值对比。对比数据为均数±标准差,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A、B两组各项数据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这两组对比C组,在白细胞含量、红细胞含量、红细胞比容、血小板含量、血红蛋白含量均有明显差异(P<0.05)。
2.2 CV值对比。对比多次测量数据的标准差与平均值,CV值,单位为%,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从中不难发现,末梢采血各项数据的稳定性均不如动脉采血和静脉采血(P<0.05)。
3 结论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三种采血方式,对于血常规检测的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动脉采血与静脉采血对比末梢采血,后者数据不精确而且数据稳定性也不好,另一方面,动脉采血又容易因操作不当,造成各种感染,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测时,医护人员有必要优先采取静脉采血的方式。
静脉采血有这么大的优势,具体分析,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3.1 采取真空采血的方式,使得采血过程完全封闭,避免了外界污染。首先,真空采血的设备,是真空硅化试管,和普通注射器相比,血小板难以粘附,保证了血常规检测中血小板数量的正确性;其次,完全封闭的存血环境,将采集到的血液与外界隔离开来,完全避免了医源性污染的出现;最后,真空试管使得血液的转运和保存变得更为轻松更为合理有效了。
3.2 末梢采血得到的血液样本发生溶血反应的速度更快。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体末梢部位血液循环一般较平和,速度远不如动脉和静脉,使得末梢血的温度本来就比较低,已经处于一种类似于静置的状态,而通常情况下,血液在放置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自然出现溶血等反应,造成各项检测数据发生变动,因而,末梢采血得到的血液样本,往往会更快地发生溶血反应,影响检测结果。
3.3 采血过程对检验结果也可能产生影响。首先,末梢采血的采集点均为毛细血管,其血管细、血量少,即便刺破了,也难以有效出血,在实际采集过程中,往往还伴随着挤压、揉按等动作,这必然使得部分组织渗入并稀释标本,同时,这类动作往往会破坏白细胞,影响白细胞检测。另外,末梢采血的时长也相对较长,在采集时间内就容易造成血液凝集、红细胞以及血小板数量减少等情况。而末梢采集在数据上的不稳定性,主要还是因为末梢血位于终端,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导致末梢血虽然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但却无法准确显示出体检人员的真实血液数据。其次,动脉采血、静脉采血的采集部位出血量大且能够短期内对血管反复进行穿刺,能有效满足检测仪器的多次重复性检测需要,可以将测量误差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且血液循环速度快,不会因为体检人员紧张或者别的环境因素影响,而造成血液各成分浓度的大幅改变[4]。
本对比研究,充分证明了静脉采血以及动脉采血的有效性,相比末梢采血而言,尤其才在白细胞含量、红细胞含量、红细胞比容、血小板含量、血红蛋白含量这几个关键数据上,更具准确性与稳定性,是我们进行血常规检测应该采取的方案,而静脉采集更具安全性与方便性,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效果更为突出,因此笔者建议,除患者情况特殊以外,我们应尽量采用静脉采血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谢桂月,汪昌玉,崔春梅.新生儿桡动脉采血与股静脉采血的对比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0(6):68-69
[2] 韩秋青,王爱玲,韩风杰.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0(26):85-86
[3] 段金霞,冯涛聚,苏文凡.两种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J].医学信息,2009(1):456-457
[4] 王波,王秀坤.十字触摸法行桡动脉穿刺采集血标本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1):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