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me1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动脉采血、静脉采血、末梢采血三种方式下,血常规检测的结果是否会受到影响。
  方法:挑选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体检人员120例,其中40例行动脉采血,归入A组,40例行静脉采血,归入B组,40例行末梢采血,归入C组,所有体检人员均采血两次,做重复性实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A、B两组结果相似,差异性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然而与C组各项指标均有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末梢采血相比,静脉采血与动脉采血的检测数值更为准确稳定,而静脉采血又比动脉采血更为方便,故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应优先使用静脉采血的方式。
  关键词:动脉采血 静脉采血 末梢采血 血常规检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03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042-01
  血液遍布人体全身各处,参与人体的各种生化反应,对其进行常规检测,不仅可以为血液疾病提供诊断依据,更重要的是,还能为其他系统疾病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意义重大[1]。目前可行的血常规检测采血方式,主要分为动脉采血、静脉采血、末梢采血,然而研究显示,动脉采血处理不当,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以及医患之间的信任度,末梢采血虽然痛苦小,但结果可能不准确[2]。基于此,准确对比三种采血方式下,血常规检测的结果,极具临床实际意义,本文对120例体检人员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有体检人员均于2011年5月-2012年5月这一时间段内,于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测,其中A组人员40例,男女比例为33:7,平均年龄39.8(27~60)岁;B组人员40例,男女比例为29:11,平均年龄37.5(28~62)岁;C组人员40例,男女比例为23∶17,平均年龄36.8(26~59)岁。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数据有差异,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研究价值。
  本对比研究已得到所有患者及相关家属的书面同意。
  1.2 研究方法。
  1.2.1 采血方案。所有体检人员均接受同一名护士的采血工作,且均采血两次,进行重复对比,采血时间均为早上7∶00-8∶00,采血前体检人员均无进食。①动脉采血。选取桡动脉作为采血点,首先取肝素抗凝剂与生理盐水配成1:500比例溶液,吸入注射器,并来回抽动,待注射器内壁均匀布满该溶液之后,推出溶液;然后选取体检人员桡动脉部位,行常规消毒处理,以约45°角进针抽血;最后,拔出并封闭针头,摇匀后送检,并嘱咐体检人员按压出血点数分钟。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进行有效地分析,必须保证标本有效隔离空气。②静脉采血。选取肘静脉作为采血点,以真空采血法进行采血,首先,行常规消毒处理,然后将双向针的一端刺入静脉,另一端与真空试管相连,最后,待血流入适当之后抽出双向针针头。③末梢采血。选取体检人员左手中指为采血点,首先,通过按摩的方式,使体检人员左手中指充血,然后行常规消毒处理,接下来以三棱针刺入采血部位,待血流出后采集血液,最后,按压并消毒伤口。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本检测中所选采血点均为左手食指,但时期情况中,采血点还不能患有冻疮、炎症等疾病,以防影响检测[3]
  1.2.2 对比方法。统计数据为血常规检测八项参数,具体为白细胞含量检测(WBC)、红细胞含量检测(RBC)、血红蛋白含量检测(Hb)、红细胞比容检测(Hct)、平均红细胞体积检测(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检测(MCHC)、血小板含量检测(PLT),行均值对比与CV值对比,分别对单次测量数据准确度与多次测量数据稳定性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均值对比。对比数据为均数±标准差,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A、B两组各项数据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这两组对比C组,在白细胞含量、红细胞含量、红细胞比容、血小板含量、血红蛋白含量均有明显差异(P<0.05)。
  2.2 CV值对比。对比多次测量数据的标准差与平均值,CV值,单位为%,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从中不难发现,末梢采血各项数据的稳定性均不如动脉采血和静脉采血(P<0.05)。
  3 结论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三种采血方式,对于血常规检测的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动脉采血与静脉采血对比末梢采血,后者数据不精确而且数据稳定性也不好,另一方面,动脉采血又容易因操作不当,造成各种感染,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测时,医护人员有必要优先采取静脉采血的方式。
  静脉采血有这么大的优势,具体分析,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3.1 采取真空采血的方式,使得采血过程完全封闭,避免了外界污染。首先,真空采血的设备,是真空硅化试管,和普通注射器相比,血小板难以粘附,保证了血常规检测中血小板数量的正确性;其次,完全封闭的存血环境,将采集到的血液与外界隔离开来,完全避免了医源性污染的出现;最后,真空试管使得血液的转运和保存变得更为轻松更为合理有效了。
  3.2 末梢采血得到的血液样本发生溶血反应的速度更快。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体末梢部位血液循环一般较平和,速度远不如动脉和静脉,使得末梢血的温度本来就比较低,已经处于一种类似于静置的状态,而通常情况下,血液在放置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自然出现溶血等反应,造成各项检测数据发生变动,因而,末梢采血得到的血液样本,往往会更快地发生溶血反应,影响检测结果。
  3.3 采血过程对检验结果也可能产生影响。首先,末梢采血的采集点均为毛细血管,其血管细、血量少,即便刺破了,也难以有效出血,在实际采集过程中,往往还伴随着挤压、揉按等动作,这必然使得部分组织渗入并稀释标本,同时,这类动作往往会破坏白细胞,影响白细胞检测。另外,末梢采血的时长也相对较长,在采集时间内就容易造成血液凝集、红细胞以及血小板数量减少等情况。而末梢采集在数据上的不稳定性,主要还是因为末梢血位于终端,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导致末梢血虽然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但却无法准确显示出体检人员的真实血液数据。其次,动脉采血、静脉采血的采集部位出血量大且能够短期内对血管反复进行穿刺,能有效满足检测仪器的多次重复性检测需要,可以将测量误差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且血液循环速度快,不会因为体检人员紧张或者别的环境因素影响,而造成血液各成分浓度的大幅改变[4]
  本对比研究,充分证明了静脉采血以及动脉采血的有效性,相比末梢采血而言,尤其才在白细胞含量、红细胞含量、红细胞比容、血小板含量、血红蛋白含量这几个关键数据上,更具准确性与稳定性,是我们进行血常规检测应该采取的方案,而静脉采集更具安全性与方便性,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效果更为突出,因此笔者建议,除患者情况特殊以外,我们应尽量采用静脉采血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谢桂月,汪昌玉,崔春梅.新生儿桡动脉采血与股静脉采血的对比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0(6):68-69
  [2] 韩秋青,王爱玲,韩风杰.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0(26):85-86
  [3] 段金霞,冯涛聚,苏文凡.两种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J].医学信息,2009(1):456-457
  [4] 王波,王秀坤.十字触摸法行桡动脉穿刺采集血标本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1):86~87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伴高脂血症的代谢异常综合征与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综合症与高脂血症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脂,监测静脉血脂中的甘油二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TC/HDL-C比值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论:伴高脂血症的代谢综合征发生强袭行脑梗死的几率高于血脂正常的人群。  关键
期刊
摘要:目的:总结120例老年肿瘤糖尿病患者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经验。  方法:经肘部静脉穿刺(首选贵要静脉,次选正中静脉和头静脉)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根据置管后的并发症如感染,堵塞,渗血,或静脉炎做出相应的护理。  结果:置管后出现的并发症经临床护理后得到有效的控制,本组患者行PICC的成功率达到90%,导管最长留置时间达286天。  结论:置管前评估和置管后预防PICC并发症是确保使用和延长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早期饮水对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2012年5月-2012年12月行胃大部切除手术的70例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按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留置胃管、禁食、输液、肠外营养等治疗护理,实验组在实施对照组措施外,同时于术后麻醉清醒后给予口服温开水;比较两组病人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肠外营养时间,住院天数。  结果:实验组病人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较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和运用循证护理在脑梗塞溶栓术后护理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4名脑梗塞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的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发现问题,查找资料,结合临床实践提供更好的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知识掌握情况、静脉有效选择、观察出血的及时率均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减少。  结论:将循证护理方案用于脑梗塞溶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注大鼠损伤脑组织PPAR-γ1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  方法:建立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组取缺血后12h、24h和48h三个时间点进行观察。用RT-PCR方法及Westem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PPAR-γ1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PPAR-γ1mRNA和蛋白
期刊
摘要:现代根管治疗术将根管清理、成形、消毒合为一体,主张加强根管机械预备和化学冲洗实现最大限度去除感染,通过借助具有缓慢而持久消毒作用的根充材料完成根管严密三维充填,来达到杜绝再感染、促进根尖周组织愈合的目的,并不强调根管内封药,鼓励在有效控制根管内感染的前提下一次完成根管治疗。根管治疗一次法省略了根管封药消毒这一步,减少了复诊次数,缩短疗程,此外,减少了发生再感染和根管内污染的机会,同时避免了髓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并且分析对于手足口病患儿应用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曾经收治的18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患儿应用静脉滴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儿则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基础上增加热毒宁静脉注射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治疗方法特点,比较并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结果以及不良症状的缓解时间。  结果:全部18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利培酮与奋乃静治疗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催乳素水平的影响。  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催乳素含量测定。检测同时评定精神分裂症精神症状,用简明精神病量表值(BPRS)表示。  结果: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催乳素在治疗后检测值均高于正常组(P0.05)。  1.2 治疗方法。入组患者均给予利培酮和奋乃静治疗,起始剂量为0.5mg/L,隔日加量,根据病情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康复科胃管鼻饲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原因,降低拔管发生率。  方法:通过院内网“不良事件上报”,统计非计划拔管例数,并进行原因分析。  结果:非计划拔管主要有患者、医护人员两个方面的因素。  结论:护理人员应对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施,降低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  关键词:胃管 非计划拔管 原因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显微镜下与椎间盘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症的疗效及相关问题。  方法:回顾性对85例显微镜下和96例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VAS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微镜下髓核摘除与髓核摘除术中失血和术后引流以及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但椎间盘镜下手术时间略长。  结论:显微镜下与椎间盘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症均为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显微镜下成像清晰,更容易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