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的担当与时代的责任

来源 :中国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srabbith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O一四年十二月七日,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在该校学术会堂举行了揭牌仪式暨『当代书法研究座谈会』。『当代书法研究中心』是由中国书协中直分会和中央财经大学共同建设的研究机构,旨在通过整合资源优势,推动当代书法研究的深入发展,并且为书法在未来的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洪武,中国书协副主席胡抗美,中国书协中直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白煦,中央国家机关书协副主席魏传忠,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副书记陈明,以及受聘的各位专家、研究员出席了揭牌仪式。会议由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当代书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强主持。白煦在会上转达了欧阳中石先生对中心成立的祝贺,并展示了先生为中心题写的条幅。
  陈洪武在揭牌仪式上高度肯定了中央财经大学与中国书协中直分会共建『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的意义,即充分运用财经大学综合的研究能力,特别是市场研究能力,来推动书法传统文化的建设。他说:『我希望一当代书法研究中心一能够成为当代书法事业顶层设计的智囊团和信息源,成为当代书法研究的学术前沿和传承中华文脉的理论重镇,成为培养当代书法人才,特别是书法市场人才和理论人才的摇篮和基地。』〔编者〕
  李刚田:
  中央财经大学成立『当代书法研究中心』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因为书法界往往局限于以书法来看书法,财经大学的视野可能会更宽广一些,站在当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广角上看书法,其视野的宽阔是不言而喻的。
  目前,我们对书法的研究很大程度上疏忽了当代,当然,更准确地来说,当代书法的研究应该是留给后人去评说才更合理,但不能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就不去关注当代。至少从目前来看,当代书法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首先,『当代』的时间界限本身就值得研究。我认为,创作理念的变化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渐开始的。改革开放以后,文学艺术也迎来了春天。在这种状态下,书法才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使得书法从过去的文人修身变为一种展厅视觉艺术。文人修身,更多地是将书法作为一种个人修养,是精神层面的,是人格的修炼』展厅时代,形式最为突出,有人甚至认为『形式至上』,但这个词的大行其道又引发了一系列的技法与形式的变化,并逐渐生成『展览体』,但『展览体』远离了人们的生活,远离了社会人情,成了圈内人的孤芳自赏或争奇斗艳。为此,很多类似问题都是『当代书法研究中心』应该关注的,很多话题当代就要做而不是留给后人。
  此外,书法本体的研究、书法市场的研究、书法生存状态的研究、书法人的心理研究、书法教育的研究、书法出版的研究,以及书法价值的重新评判等等,值得我们研究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的成立,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必要、非常有意义的。
  刘恒:
  目前的书法研究,对当代的研究比较缺乏,或者说是比较薄弱的。我想,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当代书法的批评很难开展。
  不单是书法,其他艺术门类中也缺乏那种中立的、独立的批评家,即批评者与书法创作没有关系,与搞创作的人也没有很亲密的联系,这种批评家是相当独立的,所以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标准来给作品面试一通,给出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而我们现在很难做到这一点。到目前为止,已经提倡了很多次,但很难开展,这需要在书法批评方面寻找一些突破。具体而言,一个人的作品面向社会以后,究竟在当代书法群体中处于什么水平,有什么价值,这需要当代书法批评研究者深入考察,这是很难做的,但又不得不做。
  所以如何在书法领域确定一个属于当代的比较客观的标准,这应该是我们为之奋斗或是向其创进的一个理想。当然,完全做到客观不是那么容易,可我们不能因为它难就不去做。因为现在的书法创作非常多样化,表现在书体、字体、风格等各个方面,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就会形成一个很随机而且比较混乱的局面,这需要『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多下一些功夫。
  朱培尔:
  以《中国书法》每期杂志的编辑为例,我觉得,实际上最大的薄弱环节是虽然作者很多,当代的活动也很多,但很难找出几篇有学术深度的文章。我们在策划专题的时候,最难的就是当代,关于书法热点、书法现象、某一个展览或书家的介绍,最难的就是这一层面的东西。广大的作者把研究角度全部集中在几个点上,研究最多的是书法史。各种类型的关于书法史的相关文章特别多,但有关当代书家研究、书法现象研究、书法热点研究,甚至连书法美学、书法技巧这些方面的都很少。所以,我认为『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的成立特别有意义。
  目前,从各个角度切人书法研究的很多,而关注当代,我想这是第一家,或者是独此一家。我们的研究专家,包括我们的读者,应该关注一些角度新颖而且有深度的对当代书法的研究,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欠缺之处。为此,无论是从论文的选择,还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点,关于当代创作和理论的研究,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这一板块具有非常大的拓展空间。例如我们现在有那么多展览,那么对于展览城市,每个展览的投稿作者,甚至几十个展览中不同的入展作品,同类入展或获奖作品等方面的剖析和梳理,却几乎是空白的。而这样的资料都是现成的,很容易找到。单就这一点而论,就可以延伸出很多话题。
  赵燮:
  除了艺术创作之外,书法还涵盖鉴藏、投资和经营等不同层面的诸多问题。中央财经大学开设书法学专业,与中直书协共建『当代书法研究中心』,以财经大学为背景,实现了艺术加经济理念。我们联合设计了『中艺指数』这样一个课题,就是想把当代书法列入『中艺指数』的统计系统中,力图对当代书法艺术市场的行情指数研究做出一些推进。原来我们统计的书法作品交易,相关行情是一个民间行情,从来没有一个规范的、严格的统计,包括民间交流、交易价格也都是一种混沌的状态,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将逐步建立和完善当代书法的艺术市场行情指数,这样一来可以为当代书法的鉴藏和经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二可以让当代书法的研究逐步丰满和立体化。   贺寅秋:
  我们国内现在的艺术市场,不能说是泡沫,但也比较混乱,很多方面值得向日本市场去借鉴学习,或是从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我觉得,市场对文化的导向、影响和冲击力非常大,为此,我也非常希望在这方面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与大家一起去探讨日本的艺术经济是怎样经历泡沫和泡沫破灭这样一个过程,国内艺术市场今后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对文化、对市场的关系上应该如何处理?我想,通过『当代书法研究中心』这个平台,与大家一起去研究、去思考。
  梅墨生:
  如何界定当代书法是个问题,比如说历史断代,是从政治体制还是从艺术自身的规律来断代7这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但我想,既然叫当代,当然就是以时下密切相关的时代最为贴切。可能从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起点还是早了一些,那是不是还是用『新时期』以来可能更确切一些?因为这是从体制、从文化转型、从社会文艺思潮的角度来考虑的,更是从书法艺术自身的演变和表现来考虑的。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空前的,恐怕也是『千年未有之变局』。比如现代书法种种表现,还有所谓后现代书法种种表现,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个变局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没有的,民国时期没有的,明清时期更不可能会有的。
  还有书法批评问题,书法的学术批评本来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学理上的规范和标准,个人站在自己的学术修养、知识结构、学术立场上,有不同角度的批评也是不可避免的。目前来说,我们还没有西方那样的艺术批评机制,没有西方那样很清晰的规范化的市场运作模式,这也是我们需要借鉴并为之努力的。
  『当代书法研究中心』若能担当起这个重任,那是历史性的,其意义也是非凡的。这将是一个回到学术、从学术出发,真正能够尽可能摒弃一些非学术因素对学术探讨的影响。我认为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杨丹霞:
  我的身边也聚集了一些收藏家,我注意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这些收藏家总是从当代书法和绘画慢慢上溯到近现代书画,最后去追逐古代的经典作品。他们把当代的书法和绘画仅仅作为生意和交际的一个手段和媒介。其中,我觉得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同样是当代,绘画和书法不同,当代绘画的研究及当代绘画与收藏家之间的互动,远远比书法更活跃、更密切。特别是有一些书法家,跟真正的高层次的大收藏家之间有一种疏离。当代书法还没有和高端书画收藏市场衔接,往往流于中低档的礼品市场,这不能不说是数千年书法艺术的悲哀。所以我认为,如果去做一个艺术家或者艺术品交易的指数,对于样本的采集也应该有一个比较严格和审慎的态度。
  赵长刚:
  大家有一个共同感受,就是现在的书法创作重形式、缺内涵。目前我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展览的评选中尽量克服其负面效应。形式上的东西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但内涵特别是文化内涵的东西,是需要沉淀的。因为现在很多作者追求的是一种短平快,是比较现实的想法。古人的很多作品,包括一些名气不大的书家,他们的作品很文雅,很耐人寻味,而目前我们这样的作品还是少了一点。
  此外,现在的画廊,包括一些私人美术馆,并不是对艺术家负责,而只是对作品负责,运作一次算一次,就是为了利益。藏家似乎都很有经济实力,他们搞收藏的目的也很明确,有的是为了存钱保值,有的是为了收藏增值。所以我们今后要倡导美术馆、画廊要对艺术家负责,逐步摒弃炒作因素,这样才会使书法市场逐渐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曾翔:
  现在值得研究的课题太多了,比如当代书法市场问题,其中的典型案例如甘肃现象、青州现象等等。在市场面前还有一系列问题特别值得注意,那就是书家如何自立、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如何把握自己的创作观、对待市场的认真的态度等,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挖掘和探讨的。现在很多所谓的书法家,并不是以艺术质量来衡量自己的艺术水准,而是把金钱作为一种判断标准来进行创作,这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一名书法家,怎样面对市场,怎样不被市场绑架,创作出自己最好的作品,有没有这样一份良心,也不光是良心的问题,还有责任和担当,若没有这些,是搞不好创作的,也不能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
  叶培贵:
  我们对『当代书法研究』这个概念,要有一个更加开阔的认识。应该说这不是一个封闭式思维,也不是一个近代的概念。如果要梳理其学术层次上的含义,概括起来可以有三个维度:其一,其概念本身是历史的、延展的、动态的。从广义上来说,实际上当代的很多东西并非本身产生于当代,而是有一个历史的、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代的很多问题是从近代,甚至更早的某些时代影响过来的,所以不能简单地、孤立地从当代本身来看这些现象和问题,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都是这样的道理;其二,它是世界的。从一八四〇年甚至再早一些时间来看,书法跟东方世界之间的关系本身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是到了当代愈发严重,愈发深入。所以研究当代问题,如果不具备世界性的眼光,有些判断可能就不能得出真正的结论,而且或许会失去应有的水准;其三,每个在当代想要搞研究、想要从事实践甚至包括从事拍卖行业等市场战略的人,实际上他既是创造者、研究者,本身又是被研究者。当代的艺术彼此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当代书法人所说的所有语言,就是当代书法研究的对象。那么,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置身于当下情境和语境中的人,若能意识到这一层面,很多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如果我们能够关注到以上的三个维度,我觉得当代就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的大概念。
  我对『当代书法研究中心』寄予了一种期待,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真正找到一种符合我们国情的叙事框架和研究范式,真真正正去超越简单的道德审判立场,从而让其导向更具学术规范的研究范式。
  魏传忠:
  从目前来看,当代书法的发展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书法表现形式视觉化,特别是把书法视为一种视觉艺术而趋于表象化;二是价值取向市场化;三是审美标准功利化。以展览为导向的创作虽然让很多书法人才脱颖而出,也培养了不少书法界骨干,但同时也让很多作者为了入展、获奖而去投机,所以展览作品千篇一律;四是书法创作技术化。在当代我们不缺乏技术性,但难有真正的书法大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书法家字外功夫积累得不够,难以完成技进乎道的跨越,难以深入到书法的本质。   此外,我再谈几点建议:第一,在当代书法研究方面,高校书法专业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现在中央财经大学书法专业带了个好头。当代书法进入到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我们的高等书法教育已经承担了主力军的作用,在当代书法研究方面也应该把这个重任担当起来,要集全国的力量共同来研究当代书法的发展问题;第二,我觉得各级书协要充分发挥好组织引导作用,要改变过去展览过多、过滥的现象,建立规范合理的展览机制,形成正确的价值引导;第三,建立良好的书法批评机制。书法批评应该做到引领书法发展的方向的作用;第四,我们要倡赞书法家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担当起让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发扬光大的责任。
  王强:
  中央财经大学与中国书协中直分会共建『当代书法研究中心』,其初衷是以当代书法为研究中心,并在研究当代书法这一基础上,搞好高校书法学科的建设,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人才的培养。
  我想,学生们在学习期间,既要把基础理论的研究做好,同时也要把应用的研究做好,而且我们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设置,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书法人才。学生在导师们的引导下,也会逐渐取得一些学术成果,但更多的还是为当代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所以我们在建立『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的时候,除了设计研究规划之外,更多的是考虑到与书法教育建立联系。我想,中国书协中直分会之所以能跟我们做这样一种联合共建,也是因为有共同的联合培养人才的初衷,这也是一种对当代书法发展的担当。
  胡抗美:
  刚才各位专家的发言,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当代的概念问题。对于这个概念的讨论,有利于我们厘清当代书法的界限,并且对当代书法相关问题的延展和挖掘有着重要作用。第二是市场的理性规范问题的研究。当代的书法市场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下大力气去解决和规范。我们今天谈到的是问题,然而繁荣的市场当中也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所以我们要找出一些规律性,因为问题只是一个侧面,更重要的是需要进行梳理。目前,虽然国内书法市场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理论上缺乏关注,相关部门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这恰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空间。第三是书法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问题。书法除了市场价值之外,还牵涉到其他价值问题,这也是研究当代书法被忽略的一项。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服务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同时也反映着这个时代和社会,如果我们忽略了这方面价值的研究,对当代书法的考察便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维度。第四是关于当代书法批评问题的研究。一方面我们应该努力客服种种困难,逐步构建出符合国情的科学合理的批评机制;另一方面,在当代书法研究中,很有必要把这种状况作一整体考量,客观地反映出当下社会中书法批评的生存和发展状态,这也是当代书法研究所必需做的。
  以上这些研究视点,值得我们认真梳理,以便形成『当代书法研究中心』中长期研究规划,循序渐进地推进当代书法研究走向深入和丰满。
其他文献
本次『兰亭论坛』的主题为『王羲之的真相』。王羲之书法艺术以尺牍为主,故此次我演讲的主题为王羲之的尺牍。『王羲之尺牍发问』这个主题,要比『关于王羲之的尺牍』或『围绕王羲之的尺牍』更具问题意识。通过对问题的积极思考,期待能使之前的研究更加深入。  关于王羲之尺牍的研究内容包括:探求未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对已经成为固定看法的结论进行新的讨论;对王羲之来说,书写尺牍意味着什么?具体包括以下三点:1、《丧乱
期刊
刚才徐本一先生说:再过几十年,今天的谁会在书法史上留下痕迹?我想诸位都有被选择在『书法篆刻史』占一个这样、那样位置的可能。当然,被选择是有条件的:一是你的作品能保存下来流传到后世;二是你的作品确有实力、有新意、有个性,更重要的是你的个性和新意对建立某种流派有功劳。以黄惇的篆刻为例,他把篆刻的金石刻画意趣和毛笔书写趣味做了一个非常独到而和谐的融合。这一创新非常不容易,就我所见,他是目前最成功、最成熟
期刊
这是黄惇先生第一次办书法个展,我认为,作为对自己负责、对历史负责的人,绝对不会一直办展览的。因为一直办展览,肯定不会常有使人震撼的作品,只有对自己有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后举办展览,才是很慎重地办展览。我和黄惇兄是莫逆之交。初次相识是在『二届中青展』,我们都是评委。我们二人有很多相近、互补的地方。他喜欢直接表达自己对艺术的态度和看法,甚至有时会有一些比较尖锐的观点,他基本是『形于色』。我曾经看到过他在课
期刊
我是刻印的人,黄惇的印我是很熟悉的。今天谈一点新感觉,就是有些人的印是经不起放大的,但是黄惇的印经得起放大,而且放大了以后比原来的印还要好看。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他的印章里包含的东西很多,放大后,把我们读原作时忽略的或者说本来没有细看到的东西,都彰显出来了,都看出来了。所以这样的印章,不但是内涵深,而且气局也很大。表现在经得起看,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放大的印,就是经得起细细看的印,就是经得起长
期刊
黄惇先生在书法界、篆刻界、学术界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那些学生辈,他们追随老师这么多年,他们也完全懂自己的老师修为究竟到了什么程度?这么一个年龄的人,在全国拥有如此的威望,在各个领域都卓有建树,这的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大家一致说黄惇的学问好,今天看了展览以后发现,他的创作也的确非常让人敬佩。我想起了以前听说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往事:有人到谢无量先生家里求字,谢先生说,最近我的字写得不好。大家很惊诧
期刊
我首先用『敬畏』两个字,来表达我对老朋友的感激之情。在展览作品集里,有一处题跋用了白石老人的一个印语『老夫也在皮毛类』(这是石涛的诗句),在题跋中我说自己写的诗是皮毛,自己的作品是皮毛。我刚才讲很敬畏今天来的这些老朋友,因为他们有些方面的成就是我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的,也是我借鉴的来源。例如,我看到曹宝麟考证做得好,我就向他靠近一点,向他学考证;我看见陆家衡的诗很有味道,就想靠拢他一点。我就是这样慢慢
期刊
黄惇先生做学问很执着、认真。我看了他写的《中国古代印论史》《中国印论类编》,这是我见过的最近三十年来在篆刻史论研究方面最重要的著作。黄惇先生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做了非常扎实、细致的基础工作。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成名的书家里,黄惇先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他一方面从事书法、篆刻创作,另一方面也做学术研究,两方面能结合得这么好,这是十分难得的。这次展览也做得很专业,古意与新意相结合。
期刊
黄惇先生所取得的成就可以概括为书法创作、篆刻创作、书法史论研究、篆刻史论研究、高校书法教育五个领域。书法、篆刻的创作通过这次展览完全得到呈现,作品非常精彩。黄老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实践与理论结合并重的研究者和艺术家,是一个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非常成功的典范。他在学书经历回顾里谈到,其书法师帖学的契机实际上是受了米芾『石刻不可学』之论的影响而有所感悟,又因编写《董其昌书论注》而精读古人论笔法,于是开始感
期刊
黄惇先生是理论、创作与教育三位一体,成果卓著,令书坛瞩目。几十年的耕耘,黄惇先生以其睿智的艺术思想,唯美的治学精神,不懈的求索毅力和鲜明的教学理念为当代书坛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积累,一份难能可贵的中国古代艺术理论文献成果。尤其像元明书法史的研究、《中国印论类编》等对近千年来书法史、印论文献作了全面梳理与分类,为推动当代书法、篆刻艺术的创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黄惇先生几十年来漫漫求索,保持着恬
期刊
这个展览的设计非常好。无论是空间,还是平面形式上的设计,包括装裱、镜框等都和谐、精致。作品都是一组或者两组结合,看着非常舒服,感觉形式非常新,内涵非常丰富,方方面面和其他的展览不一样。从创作角度来讲,黄惇先生的信札和小品非常精到,小作品却写出了万千气象。笔墨的虚实,行笔的快慢,包括收放等等都驾驭得非常好,作品很有文化气息,越看越有味道,还会引发思考。他的篆刻作品也非常精到,尤其是篆刻作品放大后与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