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构筑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之路。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精神;西安高校;对策
目前,各大高校都或多或少组建了大学生志愿组织或社团,这对于发挥志愿服务作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其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却没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对西安六所高校进行调查分析,探究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有效对策。
一、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1.物质匮乏、制度不健全,阻碍志愿行动的发展。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不够,直接导致物质支持匮乏,制度支持欠缺。政府的物质支持有限,分配不均衡,仅对一些大型活动拨款支持,而在志愿机构日常运作和管理开支方面支持甚少。相比较国外志愿组织,其经费大部分来自于民间募捐和捐赠,我国民间募捐和捐赠要少得多,多数捐赠以实物为主。与此同时,一方面,与志愿行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制度支持不足,无法保障志愿行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另一方面,无保障的志愿组织如同散沙,内部组织管理往往出现种种漏洞,直接影响志愿组织的公信度和影响力,更影响志愿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2.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宣传力度不足。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获取志愿行动信息的渠道过半来源于学校相关部门的通知,而剩余的途径为同学朋友介绍、媒体公告等,甚至会出现部分大学生从未听说过有志愿活动。这不难看出在志愿活动的推广和宣传上,存在渠道单一、手段传统、力度不足等现象。志愿组织也不能很好地借助新兴媒体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宣传推广,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之使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宣传局限了受众面、拘囿了视野,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3.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良莠不齐。大学生志愿成员作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对象,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影响着培育的效果。有些大学生没有重视志愿服务的本质,只是停留在服务的表面,为了任务而服务,这就背离了志愿精神。同时,对我国大学生志愿组织也遵循自下而上的行政管理体制,但这种模式与志愿精神的自觉自愿相悖,这也让大学生无法打破身份的局限而融入到志愿活动中。
二、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策略
1.转变工作职能,增强制度保障,完善组织机构。行政组织要为大学生志愿者留下发挥主体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主动在志愿服务行动中扮演总体规划者、操作监督者和经费提供者的重要角色,不断强化各项制度保障,激发志愿活动的自主活力,使大学生志愿群体在保障中接受更为科学合理的志愿精神培育。与此同时,多管齐下地加强志愿组织的专业化管理,不断提高志愿组织内部人员专业素质。一方面聘用专业人才,逐步实现专业化管理。另一方面,重视对志愿者的选拔和培训,提升志愿者整体素质。从志愿者的初期招募、培训和后期管理等环节加以规范,建立严格科学的准入机制。
2.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校社联合推进志愿精神宣传工作。从宣传方式上,将传统传媒与新兴传媒相结合。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中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经验和优秀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引导社会公众尊重支持志愿者和志愿行动,形成正能量集聚的舆论场。再借助互联网、手机网、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介,方便快捷地进行活动推广,并对传统媒介宣传效果达到巩固。从宣传主体上看,校内宣传与校外宣传相结合。高校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主要机构和志愿行动主要的宣传、组织部门,因此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校内电台、校内BBS、报告会、演讲比赛、文艺演出、辩论赛及海报等方式加强舆论宣传,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辐射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志愿文化氛围。此外,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使志愿活动和志愿精神深入到生活中,与大众达成共鸣效果。
3.丰富活动类型,提升志愿活动质量。高校团委是大学生志愿行动的直接管理者,有责任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的组织模式,在最大程度上动员大学生参与志愿行动。校团委对全校性的志愿组织、志愿行动负主要责任,同时对于各基层的志愿行动有领导和管理的义务。在开展志愿行动时,高校志愿组织要从实际出发,精心规划,发挥自己的优势,力争做到“重实效、重特色”;要加强管理,使志愿服务行动有序进行,保证服务任务的顺利完成;要提高服务行动的层次和影响力,打造其志愿服务品牌。
参考文献:
[1]黄巧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当代青年研究,2012(3).
[2]张红霞,张耀灿.论校园文化建设视阀中的大学生志愿服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1).
[3]卞策.大学生志愿精神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
[4]倪亚静.廊坊市青年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10(8).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精神;西安高校;对策
目前,各大高校都或多或少组建了大学生志愿组织或社团,这对于发挥志愿服务作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其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却没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对西安六所高校进行调查分析,探究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有效对策。
一、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1.物质匮乏、制度不健全,阻碍志愿行动的发展。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不够,直接导致物质支持匮乏,制度支持欠缺。政府的物质支持有限,分配不均衡,仅对一些大型活动拨款支持,而在志愿机构日常运作和管理开支方面支持甚少。相比较国外志愿组织,其经费大部分来自于民间募捐和捐赠,我国民间募捐和捐赠要少得多,多数捐赠以实物为主。与此同时,一方面,与志愿行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制度支持不足,无法保障志愿行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另一方面,无保障的志愿组织如同散沙,内部组织管理往往出现种种漏洞,直接影响志愿组织的公信度和影响力,更影响志愿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2.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宣传力度不足。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获取志愿行动信息的渠道过半来源于学校相关部门的通知,而剩余的途径为同学朋友介绍、媒体公告等,甚至会出现部分大学生从未听说过有志愿活动。这不难看出在志愿活动的推广和宣传上,存在渠道单一、手段传统、力度不足等现象。志愿组织也不能很好地借助新兴媒体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宣传推广,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之使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宣传局限了受众面、拘囿了视野,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3.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良莠不齐。大学生志愿成员作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对象,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影响着培育的效果。有些大学生没有重视志愿服务的本质,只是停留在服务的表面,为了任务而服务,这就背离了志愿精神。同时,对我国大学生志愿组织也遵循自下而上的行政管理体制,但这种模式与志愿精神的自觉自愿相悖,这也让大学生无法打破身份的局限而融入到志愿活动中。
二、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策略
1.转变工作职能,增强制度保障,完善组织机构。行政组织要为大学生志愿者留下发挥主体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主动在志愿服务行动中扮演总体规划者、操作监督者和经费提供者的重要角色,不断强化各项制度保障,激发志愿活动的自主活力,使大学生志愿群体在保障中接受更为科学合理的志愿精神培育。与此同时,多管齐下地加强志愿组织的专业化管理,不断提高志愿组织内部人员专业素质。一方面聘用专业人才,逐步实现专业化管理。另一方面,重视对志愿者的选拔和培训,提升志愿者整体素质。从志愿者的初期招募、培训和后期管理等环节加以规范,建立严格科学的准入机制。
2.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校社联合推进志愿精神宣传工作。从宣传方式上,将传统传媒与新兴传媒相结合。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中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经验和优秀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引导社会公众尊重支持志愿者和志愿行动,形成正能量集聚的舆论场。再借助互联网、手机网、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介,方便快捷地进行活动推广,并对传统媒介宣传效果达到巩固。从宣传主体上看,校内宣传与校外宣传相结合。高校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主要机构和志愿行动主要的宣传、组织部门,因此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校内电台、校内BBS、报告会、演讲比赛、文艺演出、辩论赛及海报等方式加强舆论宣传,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辐射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志愿文化氛围。此外,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使志愿活动和志愿精神深入到生活中,与大众达成共鸣效果。
3.丰富活动类型,提升志愿活动质量。高校团委是大学生志愿行动的直接管理者,有责任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的组织模式,在最大程度上动员大学生参与志愿行动。校团委对全校性的志愿组织、志愿行动负主要责任,同时对于各基层的志愿行动有领导和管理的义务。在开展志愿行动时,高校志愿组织要从实际出发,精心规划,发挥自己的优势,力争做到“重实效、重特色”;要加强管理,使志愿服务行动有序进行,保证服务任务的顺利完成;要提高服务行动的层次和影响力,打造其志愿服务品牌。
参考文献:
[1]黄巧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当代青年研究,2012(3).
[2]张红霞,张耀灿.论校园文化建设视阀中的大学生志愿服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1).
[3]卞策.大学生志愿精神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
[4]倪亚静.廊坊市青年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