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月的神木,百花盛开,田禾茁壮,风光旖旎,大地尽染。宛如一个硕大的天然生态植物园,巍屹在陕北黄土高原腹地,招之鸟语蝉鸣,蜂忙蝶舞。
应第十二届中国西部散文节暨“神木杯”全国散文征文大赛之邀,引得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位作家、诗人“蜂蝶”般纷沓来。当然,我不敢自翊为“蜂蝶”,只是因了“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名份,带着一份对文学的情有独钟和怀着参加本次盛会的激动心情,踏上了神木这方神奇而绮丽的土地。
神木,是有个性的,气温既风趣又幽默,午间无风时常跟人开“暖洋洋”的玩笑,转眼一袭风来给人以“冷激灵”的调皮,时不时地提醒远道而来的我们增减衣服。当我们乘坐采风大巴车曲径幽谷地登上第一个景点石峁古城遗址“皇城台”时,八、九点钟的太阳已照耀在整个古城池遗址,灿烂的阳光倾洒在硕大的博物馆玻璃罩顶上,而被玻璃返射回来的光芒,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辉煌,不由得令人举目、驻足、向往。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地处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黄河一支流秃尾河及其支流洞川沟交汇的台塬梁峁之上。属于新石器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繁盛期距今3800年至4300年左右,讫止的时间大约300年至500年。历经几茬考古人几十年不以余力地持续考古发掘,特别是2012年,考古工作者对遗址展开区域系统考古,发现了这座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部分构成的石砌城垣。古城依山势而建,气势恢宏,构筑精良,到目前为至,是整个神州大地乃至东亚地区已发现的最大的史前城址,有专家称其为“华夏第一城”。城内面积逾400万平方米,密集分布着宫殿建筑、房址、墓葬、祭坛、手工业作坊等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遗迹。
这座曾经辉煌几百年又埋没数千年的古城,是在新时期大时代的召唤下,才又重新面世的。透过阳光投下,揭开其神秘的面纱,看着眼前乱石堆积、残亘断壁的废墟,不由得心生一种虔诚和敬畏,生怕一不留神,哪怕是一声咳嗽,唯恐惊动了一个个魂灵。此时,行走在这片荒颓的城址上,目睹这里的每一处景点,触摸这儿的每一块城石,仿佛都能感触到一段历史的悠久与深邃,沉甸若千钧,厚重得让你拎不起,可又不忍放弃;踩过的每一步尘路,似乎都掩埋着一个沉睡了几千年的远古故事,令人心生敬仰,由不得兴趣高涨,脚下生风。
默默地行走在8万余平米的皇城台上,一石一瓦,一草一木,让我思绪万千,一个个问号接踵堆积在脑海里,让我无从知晓当年曾经活跃在这个皇城台上的一代代风云人物是谁?他们又是如何在这里挥斥方遒,指点江山?这座历经三到五百年辉煌的城池,究竟有着怎样的兴衰巨变?是啊,这些个问题,我等普通百姓是不会知道的,就连那些专家学者,到目前为至都没有找到一个靠谱的答案。历史毕竟难以还原,没有确凿的证据,任何猜想传说都是一厢情愿自圆其说。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石峁古城的輝煌已经时过境迁,曾经的繁华已被岁月的风雨洗礼得苍凉斑驳,曾经的金戈铁马、威武雄壮早已销声匿迹,空留一座残城废墟,让今人去猜测、去遐想。
站在北墩台上,基本可以看到石峁城池的整个区域,内城、外城尽收眼底。内、外城以“皇城台”为中心,呈半包围状依山势而建,形状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城墙大部分处于山脊之上,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墙宽均约2.5米,在内外墙的墙体上发现了城门、角台、马面、墩台等防御性建筑遗迹。其中,整个东门址呈现出一套完整的城防体系,布局讲究合理,气势恢宏壮观,构筑精良坚固,由外瓮城、砌石夯土墩台、内瓮城、门塾、马面、角台等部分组成,从地势上来看,可视区域开阔,位置险要,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许,正是这一天然的战略地理位置,为石峁王国的繁荣、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和保障。
古往今来,似乎或明或暗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在关注基本的生存和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人类总是格外重视精神信仰和生存归宿的构建,那怕是不自觉、甚至是蒙昧的。那些从废墟中发现的精美壁画,就是石峁古人的一种精神信仰和审美需求。除此之外,石峁古人在城址构建上还融入了精神层面的一种设计理念。在城墙的墙体里,石头的缝隙之间,频频发现片状玉器。自古以来,东亚地区就有玉石能够“通神、降魔、御敌”的观念,在当时石峁古人的意识里,在石峁国王的心目中,玉器入墙既可以使城池固若金汤,不被攻克,又能防范各路鬼神侵袭,保佑平安。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当时埋于墙体内的玉器,信奉为“神灵”的坚固盾牌,竟成了日后城墙遭遇破坏的诱因之一。可见,玉器在某种程度上,不一定真能驱鬼避邪,反而会遭来邪恶和不测。这是历史同石峁古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能如此奢华地将大量的玉器宝物埋藏于墙体内,可以想象石峁王国当时的繁盛景象。观看了石峁遗址影像介绍,眺望苍茫的远方,穿越时光的隧道,一个盖有石峁印章的手工业还原场景和故事浮现眼前,仿佛看到当年的作坊里,日夜繁忙的身影,灯火通明的劳作景象;仿佛看到工匠师傅们锤起锤落、轻重有度锻打器物的真功夫,重如擂鼓,轻如敲琴;仿佛看到类如刀、镰、斧、钺、铲、人面形雕像等器物,横竖摆放有序,犹如列队整装的士兵,忠诚地等待国王检阅;仿佛看到一筐筐、一车车精美的铜器、玉器运往施工现场,并塞进修筑的墙体里;仿佛看到一件件经过精心雕琢的玉器,从千年的尘埃里闪烁出的温雅、润泽的光芒。
收回想象的翅膀,重新落地当下的现实,思绪的琴弦再次拨动。在那个生产力近似原始不发达的时代,修建石峁这座城池的巨大工程,究竟需要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多少心血和汗水?再说这些墙体不是简单的石头堆砌,缝隙之间都有草拌泥填充,墙体最外围的石头几乎都经过打磨,尤其是拐角的部位,都是完美的90度。走下墩台,抚摸着石峁古城遗址上斑驳陆离的碎石砌墙,俯身窥视落寞孤寂的石头缝隙,仿佛看见石峁古人疲惫至极,缱绻着不堪言语,默默地沉浸在当年的无奈挣扎之中。据说,有人曾做过测算,修建埃及金字塔需要动用10万人耗时20年才能完工。那么,眼前这座如此规模宏大的石峁古城,绝不比修建埃及金字塔来得容易。
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准确找到一个答案,但它的震撼还是按捺不住我那颗好奇心,以世俗的眼光,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思古接今。从石峁古城的内、外城来看,是不是有另一种可能,就像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不断地扩大城市规模。石峁王国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物质文化的日益丰富以及社会生活需求的扩大,内城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便开始了外城的扩展修建,以及城墙的巩固与扩张。如果真是这样,当时石峁的各种社会功能已经不同于原始聚落,开始跨入早期邦国都邑行列。从如此的城市规模和布局来看,表明这座古城已经具备了集约人口、集约经济,聚敛物质文化的功能。称之为当时大河套地区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应属当之无愧。
石峁遗址是绽放在陕北黄土高原这块风水宝地上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所在。我们当今的现代文明,无一不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走过来的,是先人们用智慧和辛苦实践为我们奠定了基础,我们应当感恩先人。这样想着,倏然感觉到脚底有一股温热的游丝在传导,渐渐渗透入脚底、腿部、整个体内,仿佛与先人接通了血脉,仿佛与历史的根系连接到了一起。
走进神木,驻足石峁,石破天惊的发现,石峁古城。石峁遗址,被称为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之一,21世纪世界重大奇观。神秘血腥的少女头颅祭祀坑,玄奥瑰丽的壁画,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传神逼真的石雕人、兽像,镂琢精美的大量玉器……琳琅满目,呈现于世。这些惊世骇俗的发现,无不让人感慨万千,叹为观止。这里,曾是一个王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曾有多少生死大事在这里决策定夺。曾经一个如此繁荣且庞大的石峁王国,是什么原因使之败落,人去城空。是战争?是天灾?是人祸?带着重重迷惘,揣着种种疑虑,我的心早已跌宕起伏,心旌摇曳,探而欲知。于是,一口气便敲下了这篇捉襟见肘,挂一漏万的文字,以飨大家、方家,赏之、正之。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应第十二届中国西部散文节暨“神木杯”全国散文征文大赛之邀,引得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位作家、诗人“蜂蝶”般纷沓来。当然,我不敢自翊为“蜂蝶”,只是因了“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名份,带着一份对文学的情有独钟和怀着参加本次盛会的激动心情,踏上了神木这方神奇而绮丽的土地。
神木,是有个性的,气温既风趣又幽默,午间无风时常跟人开“暖洋洋”的玩笑,转眼一袭风来给人以“冷激灵”的调皮,时不时地提醒远道而来的我们增减衣服。当我们乘坐采风大巴车曲径幽谷地登上第一个景点石峁古城遗址“皇城台”时,八、九点钟的太阳已照耀在整个古城池遗址,灿烂的阳光倾洒在硕大的博物馆玻璃罩顶上,而被玻璃返射回来的光芒,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辉煌,不由得令人举目、驻足、向往。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地处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黄河一支流秃尾河及其支流洞川沟交汇的台塬梁峁之上。属于新石器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繁盛期距今3800年至4300年左右,讫止的时间大约300年至500年。历经几茬考古人几十年不以余力地持续考古发掘,特别是2012年,考古工作者对遗址展开区域系统考古,发现了这座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部分构成的石砌城垣。古城依山势而建,气势恢宏,构筑精良,到目前为至,是整个神州大地乃至东亚地区已发现的最大的史前城址,有专家称其为“华夏第一城”。城内面积逾400万平方米,密集分布着宫殿建筑、房址、墓葬、祭坛、手工业作坊等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遗迹。
这座曾经辉煌几百年又埋没数千年的古城,是在新时期大时代的召唤下,才又重新面世的。透过阳光投下,揭开其神秘的面纱,看着眼前乱石堆积、残亘断壁的废墟,不由得心生一种虔诚和敬畏,生怕一不留神,哪怕是一声咳嗽,唯恐惊动了一个个魂灵。此时,行走在这片荒颓的城址上,目睹这里的每一处景点,触摸这儿的每一块城石,仿佛都能感触到一段历史的悠久与深邃,沉甸若千钧,厚重得让你拎不起,可又不忍放弃;踩过的每一步尘路,似乎都掩埋着一个沉睡了几千年的远古故事,令人心生敬仰,由不得兴趣高涨,脚下生风。
默默地行走在8万余平米的皇城台上,一石一瓦,一草一木,让我思绪万千,一个个问号接踵堆积在脑海里,让我无从知晓当年曾经活跃在这个皇城台上的一代代风云人物是谁?他们又是如何在这里挥斥方遒,指点江山?这座历经三到五百年辉煌的城池,究竟有着怎样的兴衰巨变?是啊,这些个问题,我等普通百姓是不会知道的,就连那些专家学者,到目前为至都没有找到一个靠谱的答案。历史毕竟难以还原,没有确凿的证据,任何猜想传说都是一厢情愿自圆其说。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石峁古城的輝煌已经时过境迁,曾经的繁华已被岁月的风雨洗礼得苍凉斑驳,曾经的金戈铁马、威武雄壮早已销声匿迹,空留一座残城废墟,让今人去猜测、去遐想。
站在北墩台上,基本可以看到石峁城池的整个区域,内城、外城尽收眼底。内、外城以“皇城台”为中心,呈半包围状依山势而建,形状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城墙大部分处于山脊之上,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墙宽均约2.5米,在内外墙的墙体上发现了城门、角台、马面、墩台等防御性建筑遗迹。其中,整个东门址呈现出一套完整的城防体系,布局讲究合理,气势恢宏壮观,构筑精良坚固,由外瓮城、砌石夯土墩台、内瓮城、门塾、马面、角台等部分组成,从地势上来看,可视区域开阔,位置险要,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许,正是这一天然的战略地理位置,为石峁王国的繁荣、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和保障。
古往今来,似乎或明或暗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在关注基本的生存和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人类总是格外重视精神信仰和生存归宿的构建,那怕是不自觉、甚至是蒙昧的。那些从废墟中发现的精美壁画,就是石峁古人的一种精神信仰和审美需求。除此之外,石峁古人在城址构建上还融入了精神层面的一种设计理念。在城墙的墙体里,石头的缝隙之间,频频发现片状玉器。自古以来,东亚地区就有玉石能够“通神、降魔、御敌”的观念,在当时石峁古人的意识里,在石峁国王的心目中,玉器入墙既可以使城池固若金汤,不被攻克,又能防范各路鬼神侵袭,保佑平安。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当时埋于墙体内的玉器,信奉为“神灵”的坚固盾牌,竟成了日后城墙遭遇破坏的诱因之一。可见,玉器在某种程度上,不一定真能驱鬼避邪,反而会遭来邪恶和不测。这是历史同石峁古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能如此奢华地将大量的玉器宝物埋藏于墙体内,可以想象石峁王国当时的繁盛景象。观看了石峁遗址影像介绍,眺望苍茫的远方,穿越时光的隧道,一个盖有石峁印章的手工业还原场景和故事浮现眼前,仿佛看到当年的作坊里,日夜繁忙的身影,灯火通明的劳作景象;仿佛看到工匠师傅们锤起锤落、轻重有度锻打器物的真功夫,重如擂鼓,轻如敲琴;仿佛看到类如刀、镰、斧、钺、铲、人面形雕像等器物,横竖摆放有序,犹如列队整装的士兵,忠诚地等待国王检阅;仿佛看到一筐筐、一车车精美的铜器、玉器运往施工现场,并塞进修筑的墙体里;仿佛看到一件件经过精心雕琢的玉器,从千年的尘埃里闪烁出的温雅、润泽的光芒。
收回想象的翅膀,重新落地当下的现实,思绪的琴弦再次拨动。在那个生产力近似原始不发达的时代,修建石峁这座城池的巨大工程,究竟需要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多少心血和汗水?再说这些墙体不是简单的石头堆砌,缝隙之间都有草拌泥填充,墙体最外围的石头几乎都经过打磨,尤其是拐角的部位,都是完美的90度。走下墩台,抚摸着石峁古城遗址上斑驳陆离的碎石砌墙,俯身窥视落寞孤寂的石头缝隙,仿佛看见石峁古人疲惫至极,缱绻着不堪言语,默默地沉浸在当年的无奈挣扎之中。据说,有人曾做过测算,修建埃及金字塔需要动用10万人耗时20年才能完工。那么,眼前这座如此规模宏大的石峁古城,绝不比修建埃及金字塔来得容易。
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准确找到一个答案,但它的震撼还是按捺不住我那颗好奇心,以世俗的眼光,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思古接今。从石峁古城的内、外城来看,是不是有另一种可能,就像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不断地扩大城市规模。石峁王国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物质文化的日益丰富以及社会生活需求的扩大,内城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便开始了外城的扩展修建,以及城墙的巩固与扩张。如果真是这样,当时石峁的各种社会功能已经不同于原始聚落,开始跨入早期邦国都邑行列。从如此的城市规模和布局来看,表明这座古城已经具备了集约人口、集约经济,聚敛物质文化的功能。称之为当时大河套地区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应属当之无愧。
石峁遗址是绽放在陕北黄土高原这块风水宝地上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所在。我们当今的现代文明,无一不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走过来的,是先人们用智慧和辛苦实践为我们奠定了基础,我们应当感恩先人。这样想着,倏然感觉到脚底有一股温热的游丝在传导,渐渐渗透入脚底、腿部、整个体内,仿佛与先人接通了血脉,仿佛与历史的根系连接到了一起。
走进神木,驻足石峁,石破天惊的发现,石峁古城。石峁遗址,被称为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之一,21世纪世界重大奇观。神秘血腥的少女头颅祭祀坑,玄奥瑰丽的壁画,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传神逼真的石雕人、兽像,镂琢精美的大量玉器……琳琅满目,呈现于世。这些惊世骇俗的发现,无不让人感慨万千,叹为观止。这里,曾是一个王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曾有多少生死大事在这里决策定夺。曾经一个如此繁荣且庞大的石峁王国,是什么原因使之败落,人去城空。是战争?是天灾?是人祸?带着重重迷惘,揣着种种疑虑,我的心早已跌宕起伏,心旌摇曳,探而欲知。于是,一口气便敲下了这篇捉襟见肘,挂一漏万的文字,以飨大家、方家,赏之、正之。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