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市越秀区:学区管理和综合改造
广州市越秀区是五个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之一。该区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制定了《越秀区推进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区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目标和措施,并大力推进该项工作。
试行学区管理模式是越秀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该区“构建学区管理模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课题,成功通过我国社科研究领域层次最高、权威性最强的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
学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以均衡发展为主题、以资源共享为主线、以学校发展为主体,使学区内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得到共同发展。学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为:共同研训、师资交流,开发课题、科研引领,示范带动、推广经验,积极互动、创设平台,硬件融合、共同分享。
越秀区将辖区内初中分为四个学区,每个学区均由不同层次的学校组成。小学分为八个学区,学区由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若干所学校组合而成。各学区制定了学区建设计划,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功能,实行学区内教育教学共同规划管理、教育资源共享,试行“中层干部交流,骨干教师支教,教师联合培养,课题共同开发”的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目前越秀区教育局成立了学区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学区实施工作方案、实施细则、信息平台及评估方案。以文德北路小学和广州市七中为第一任学区负责学校的两个试点学区,制定了学区建设计划,设立了学区有效资源共享工作部、学区有效人才交流工作部、学区有效研修活动工作部、学区有效教师培养工作部,并多次举办校长管理和学区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如学区内学校对口进行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学区内就教学专题互相观摩教学,组织学区内教师学习研讨教学理论,学区学校联合举办大型学生教育活动等。试点过程,是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越秀区将积累经验,为下半年全面铺开学区建设打好基础。
越秀区另一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实施教育综合改造第二期工程。为进一步缩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优化整合区内教育资源,越秀区结合本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根据生源分布情况,计划安排教育综合改造二期工程资金约4.6亿元,结合规范化学校建设,重点扶持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加强初中建设、调整小学布局和建设特色学校,通过撤并学校、置换用地、适度扩征等,改善27所学校的办学设施和校舍环境,使学校的布局更趋合理。
德庆县:“辖区捆绑走教”模式
2007年4月,德庆县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开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该县研究制定了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力争到2009年建设成为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使县内不同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学生都能享受相对均等公平的教育。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基本的是每一所学校都能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课程、上足课时。德庆县目前有中心小学和片中心小学共32所,村级小学131所。从2002年起,该县城区小学、镇中心小学和片中心小学逐步开设了英语课,但由于师资、设备不足,村级小学一直未设英语课。如果所有村级小学都开设英语课程,该县需近190名英语教师,而当时在岗的专业英语教师仅140名,缺口50名。
为缓解这一问题,德庆县充分利用近年来招聘的英语专业教师,并挑选一批非英语专业的教师参加转岗培训。以镇中心小学或片中心小学为中心,将地理位置相对较近的1至3所村小划入其辖区范围,实行辖区捆绑管理教学,镇中心小学统筹安排,由中心小学或片中心小学派出英语教师到辖区范围内的村小“走教”。
2007年秋季,德庆县12个乡镇共安排了36名教师“走教”英语,服务的村级小学62所。教师“走教”学校最多的3所,最少的1所,平均路程6公里,路程最远的离片中心小学有18公里。为确保“走教不走样”,德庆县教育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保障:一是严格把关“走教”教师人选,尽量挑选年轻有为、责任心强的英语教师;二是落实经济补助,根据“走教”学校多少、工作量大小、路程远近等情况给予补贴,全县补助最多的每人每学年900元;三是关心“走教”教师工作、生活和学习;四是关注“走教”教师路途安全,建立日报制,每日跟踪“走教”教师来回情况;五是加强“走教”教师的管理,执行“走教”教师签到制度,并对其教学质量进行考核,确保教学质量。
德庆县在推行英语学科“走教”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扩大“走教”学科,逐步把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纳入“走教”范围,并力争将“走教”教师补助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确保落实到位。同时,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逐步撤并效益低、规模小的村级小学,力争三年级以上合并到镇中心小学或片中心小学,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证农村学生享有相对平等的优质教育,探索出一条适宜山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龙门县:城乡教育联动发展
龙门县以城乡教育联动发展推进试点工作,注重内涵发展。该县从优质学校派出中层干部到普通学校参与管理和任课,普通学校也相应派出中层干部到优质学校跟班学习,参与管理和任课。同时把派出教师到对方学校工作作为培养锻炼教师和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互派教师和开展示范课教学等观摩活动,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校际间的联动向内涵发展,如龙江、平陵等五校联考,永汉中学与市实验学校结对子帮扶,中心小学与教学点捆绑考核;普通学校在优质学校指导下研究课题,有效促进双方学校课题的开发研究工作;开展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结对子活动,达到互相学习对方优秀的道德品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目的,做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县城中心备课组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各学科组在县城地区抽调8位优秀教师作为核心备课组成员。上学期,语、数、英送教下乡15节次,听课人数450人次;下乡专题讲座8次,听讲座人数400人次。送教下乡主要是语、数、英三个学科,以片区活动分片为单位,主要是针对各个片区具体情况开设相关专题的公开课。开展三个学期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个乡镇学校的语、数、英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充公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龙门县已经启动了“校校通”工程,使学校的计算机接入惠州市教育数码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部分教师还实现了无纸化网上备课。还开展了“校校有网站,人人有主页”活动,通过网络将省、市优质教学资源提供给广大农村中小学校,以此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龙门县初步建立起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从2001年3月起,实行财政统发工资,几年来教职工的工资都能及时足额发放。解决农村中小学生读书难问题。2006年秋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免收杂费,困难家庭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即免收杂费、课本费、发生活补贴费)。
建立校舍危房维修长效机制。2007年开始,省政府十分重视中小学校危房改造。今年安排龙门县危房改造专项经费1943万元,用于消除C、D级危房。今后县财政每年将安排一笔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学校舍维修,保证学校的正常运作。县财政在年初预算能按省核定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纳入预算安排,并能及时下拨到教育主管部门。几年来,龙门县中小学的经费都由县、镇两级财务结算监督管理,各中小学严格执行财务收支计划,既保障了学校正常运作的经费,又防止了学校再出现新的负债。
新兴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新兴县计划三年内投入专项资金1.32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山区教师队伍建设。
1. 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教育硬件差距
一是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任务,去年投入资金1185万元,拆除D级危房10972m2,维修C级危房14212m2,新建校舍11757m2,基本消除了危房校舍。二是去年实施中小学“新装备”工程以来,新建中学理化生实验室10间,充实了中小学常规教学仪器设备。目前初步规划给完全小学各安装一套互助式电教平台、配备至少2台教师办公使用的电脑,更新改造20套初中理化生实验室设备。三是加强体育卫生和艺术室场建设,今年县政府拨出专项资金200万元,对农村学校按先急后缓原则,改造建设标准200米田径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和装备艺术教育功能室,改造完善学校图书室,增加藏书量。
2. 抓好防流控辍,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率
一是加强防流控辍工作,加强学籍管理,做好“普九”宣传工作,注意学生辍学苗头,及时教育引导,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从源头上防止辍学。二是切实抓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工作,同时继续对农村贫困生给予生活费补助。三是对外来子女与当地少年儿童一视同仁,妥善解决其接受义务教育的相关问题。四是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帮助其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课余活动。上年度全县小学入学率达100%、辍学率为0.016%,初中入学率达98.7%、辍学率为1.9%,达到省提出的指标要求。
3. 实施“强师兴教”工程,提高教育整体水平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扎根山区、爱岗敬业,增强服务意识。二是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去年招聘教师328人,充实优化教师队伍,基本解决了4个山区镇教师缺编问题。三是采取下派支教、上挂锻炼和学校管理人员竞争上岗、交流轮岗等办法,加强城乡教师交流,盘活教育人才资源。四是组织了中小学校长和教师2651人参加各类培训班学习,强化教师继续教育,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五是连续两年暂停乡镇教师向县城学校流动,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确保整体质量。
4. 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按常态随机编班。按教育部颁布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工作,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着力抓好中小学“一机两语”特色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强化学校德育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实施“科研促教”工程,提升全县教学整体水平。重视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阳东县:以“三个优先”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阳东县以“三个优先”为先导,努力缩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差距,取得了初步成效。
1.经费优先,大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切实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是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2007年,阳东县大手笔投入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工作,拨出1300万元作为配套资金,配合省拨专项资金2721万元一起使用,改造校舍危房面积90606平方米;二是投入200万元,为农村初级中学配备电子白板,充实现代化教学设备;三是投入100多万元,更新、添置农村小学常规教学设备。目前,阳东县中小学校舍已不再存在危房,教师的住房问题和学校的生活设施基本得到解决,学校的布局相对合理,适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需求,学位基本满足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需要。
2. 师资优先,不断整合优化山区教师队伍
近年来,阳东县注意到优质师资队伍有向县城或城镇靠拢的趋势,适时调整了相关用人政策,采用按需设岗、三年内不准调动的办法,招考录用新教师。由于城镇学校教师相对满额,因而招考的教师均面向山区,确保绝大部分招考的高素质的新教师流入山区。近三年,阳东县先后在师范类本科和大专毕业生中招考、录用了400多名毕业生,安排到山区学校任教,进一步充实了山区的师资力量。经过几年的努力,阳东县山区教师队伍配备明显优化,教师得到足额配备,无缺编。同时,为提高山区教师的业务素质,阳东县还先后组织1000多名山区教师进行了县级培训,并鼓励动员山区在职未达标的教师采取多种渠道如自学考试、函授学习、脱产进修等形式参加培训,努力提高学历层次,山区教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上了一个层次。
3. 待遇优先,充分调动山区教师工作积极性
考虑到山区教师工作条件艰苦,任务重大,阳东县人民政府经充分研究,决定从2008年起,每年从县财政中拨款100万元,对工作在边远山区的870多名教师进行特殊补贴,每人每月100元。同时,还出台相关政策,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对山区教师进行倾斜,鼓励山区教师安教乐教。由于政策的变化,山区教师不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均有了明显的实惠,地位也相对提高。据统计,现在阳东县的山区教师比城镇教师的待遇平均每年高出800元左右,要求调出城镇工作的山区教师比往年有所减少,山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比以前有明显的提高。
责任编辑王蕾
广州市越秀区是五个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之一。该区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制定了《越秀区推进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区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目标和措施,并大力推进该项工作。
试行学区管理模式是越秀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该区“构建学区管理模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课题,成功通过我国社科研究领域层次最高、权威性最强的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
学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以均衡发展为主题、以资源共享为主线、以学校发展为主体,使学区内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得到共同发展。学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为:共同研训、师资交流,开发课题、科研引领,示范带动、推广经验,积极互动、创设平台,硬件融合、共同分享。
越秀区将辖区内初中分为四个学区,每个学区均由不同层次的学校组成。小学分为八个学区,学区由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若干所学校组合而成。各学区制定了学区建设计划,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功能,实行学区内教育教学共同规划管理、教育资源共享,试行“中层干部交流,骨干教师支教,教师联合培养,课题共同开发”的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目前越秀区教育局成立了学区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学区实施工作方案、实施细则、信息平台及评估方案。以文德北路小学和广州市七中为第一任学区负责学校的两个试点学区,制定了学区建设计划,设立了学区有效资源共享工作部、学区有效人才交流工作部、学区有效研修活动工作部、学区有效教师培养工作部,并多次举办校长管理和学区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如学区内学校对口进行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学区内就教学专题互相观摩教学,组织学区内教师学习研讨教学理论,学区学校联合举办大型学生教育活动等。试点过程,是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越秀区将积累经验,为下半年全面铺开学区建设打好基础。
越秀区另一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实施教育综合改造第二期工程。为进一步缩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优化整合区内教育资源,越秀区结合本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根据生源分布情况,计划安排教育综合改造二期工程资金约4.6亿元,结合规范化学校建设,重点扶持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加强初中建设、调整小学布局和建设特色学校,通过撤并学校、置换用地、适度扩征等,改善27所学校的办学设施和校舍环境,使学校的布局更趋合理。
德庆县:“辖区捆绑走教”模式
2007年4月,德庆县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开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该县研究制定了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力争到2009年建设成为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使县内不同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学生都能享受相对均等公平的教育。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基本的是每一所学校都能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课程、上足课时。德庆县目前有中心小学和片中心小学共32所,村级小学131所。从2002年起,该县城区小学、镇中心小学和片中心小学逐步开设了英语课,但由于师资、设备不足,村级小学一直未设英语课。如果所有村级小学都开设英语课程,该县需近190名英语教师,而当时在岗的专业英语教师仅140名,缺口50名。
为缓解这一问题,德庆县充分利用近年来招聘的英语专业教师,并挑选一批非英语专业的教师参加转岗培训。以镇中心小学或片中心小学为中心,将地理位置相对较近的1至3所村小划入其辖区范围,实行辖区捆绑管理教学,镇中心小学统筹安排,由中心小学或片中心小学派出英语教师到辖区范围内的村小“走教”。
2007年秋季,德庆县12个乡镇共安排了36名教师“走教”英语,服务的村级小学62所。教师“走教”学校最多的3所,最少的1所,平均路程6公里,路程最远的离片中心小学有18公里。为确保“走教不走样”,德庆县教育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保障:一是严格把关“走教”教师人选,尽量挑选年轻有为、责任心强的英语教师;二是落实经济补助,根据“走教”学校多少、工作量大小、路程远近等情况给予补贴,全县补助最多的每人每学年900元;三是关心“走教”教师工作、生活和学习;四是关注“走教”教师路途安全,建立日报制,每日跟踪“走教”教师来回情况;五是加强“走教”教师的管理,执行“走教”教师签到制度,并对其教学质量进行考核,确保教学质量。
德庆县在推行英语学科“走教”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扩大“走教”学科,逐步把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纳入“走教”范围,并力争将“走教”教师补助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确保落实到位。同时,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逐步撤并效益低、规模小的村级小学,力争三年级以上合并到镇中心小学或片中心小学,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证农村学生享有相对平等的优质教育,探索出一条适宜山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龙门县:城乡教育联动发展
龙门县以城乡教育联动发展推进试点工作,注重内涵发展。该县从优质学校派出中层干部到普通学校参与管理和任课,普通学校也相应派出中层干部到优质学校跟班学习,参与管理和任课。同时把派出教师到对方学校工作作为培养锻炼教师和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互派教师和开展示范课教学等观摩活动,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校际间的联动向内涵发展,如龙江、平陵等五校联考,永汉中学与市实验学校结对子帮扶,中心小学与教学点捆绑考核;普通学校在优质学校指导下研究课题,有效促进双方学校课题的开发研究工作;开展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结对子活动,达到互相学习对方优秀的道德品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目的,做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县城中心备课组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各学科组在县城地区抽调8位优秀教师作为核心备课组成员。上学期,语、数、英送教下乡15节次,听课人数450人次;下乡专题讲座8次,听讲座人数400人次。送教下乡主要是语、数、英三个学科,以片区活动分片为单位,主要是针对各个片区具体情况开设相关专题的公开课。开展三个学期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个乡镇学校的语、数、英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充公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龙门县已经启动了“校校通”工程,使学校的计算机接入惠州市教育数码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部分教师还实现了无纸化网上备课。还开展了“校校有网站,人人有主页”活动,通过网络将省、市优质教学资源提供给广大农村中小学校,以此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龙门县初步建立起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从2001年3月起,实行财政统发工资,几年来教职工的工资都能及时足额发放。解决农村中小学生读书难问题。2006年秋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免收杂费,困难家庭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即免收杂费、课本费、发生活补贴费)。
建立校舍危房维修长效机制。2007年开始,省政府十分重视中小学校危房改造。今年安排龙门县危房改造专项经费1943万元,用于消除C、D级危房。今后县财政每年将安排一笔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学校舍维修,保证学校的正常运作。县财政在年初预算能按省核定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纳入预算安排,并能及时下拨到教育主管部门。几年来,龙门县中小学的经费都由县、镇两级财务结算监督管理,各中小学严格执行财务收支计划,既保障了学校正常运作的经费,又防止了学校再出现新的负债。
新兴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新兴县计划三年内投入专项资金1.32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山区教师队伍建设。
1. 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教育硬件差距
一是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任务,去年投入资金1185万元,拆除D级危房10972m2,维修C级危房14212m2,新建校舍11757m2,基本消除了危房校舍。二是去年实施中小学“新装备”工程以来,新建中学理化生实验室10间,充实了中小学常规教学仪器设备。目前初步规划给完全小学各安装一套互助式电教平台、配备至少2台教师办公使用的电脑,更新改造20套初中理化生实验室设备。三是加强体育卫生和艺术室场建设,今年县政府拨出专项资金200万元,对农村学校按先急后缓原则,改造建设标准200米田径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和装备艺术教育功能室,改造完善学校图书室,增加藏书量。
2. 抓好防流控辍,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率
一是加强防流控辍工作,加强学籍管理,做好“普九”宣传工作,注意学生辍学苗头,及时教育引导,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从源头上防止辍学。二是切实抓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工作,同时继续对农村贫困生给予生活费补助。三是对外来子女与当地少年儿童一视同仁,妥善解决其接受义务教育的相关问题。四是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帮助其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课余活动。上年度全县小学入学率达100%、辍学率为0.016%,初中入学率达98.7%、辍学率为1.9%,达到省提出的指标要求。
3. 实施“强师兴教”工程,提高教育整体水平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扎根山区、爱岗敬业,增强服务意识。二是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去年招聘教师328人,充实优化教师队伍,基本解决了4个山区镇教师缺编问题。三是采取下派支教、上挂锻炼和学校管理人员竞争上岗、交流轮岗等办法,加强城乡教师交流,盘活教育人才资源。四是组织了中小学校长和教师2651人参加各类培训班学习,强化教师继续教育,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五是连续两年暂停乡镇教师向县城学校流动,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确保整体质量。
4. 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按常态随机编班。按教育部颁布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工作,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着力抓好中小学“一机两语”特色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强化学校德育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实施“科研促教”工程,提升全县教学整体水平。重视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阳东县:以“三个优先”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阳东县以“三个优先”为先导,努力缩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差距,取得了初步成效。
1.经费优先,大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切实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是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2007年,阳东县大手笔投入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工作,拨出1300万元作为配套资金,配合省拨专项资金2721万元一起使用,改造校舍危房面积90606平方米;二是投入200万元,为农村初级中学配备电子白板,充实现代化教学设备;三是投入100多万元,更新、添置农村小学常规教学设备。目前,阳东县中小学校舍已不再存在危房,教师的住房问题和学校的生活设施基本得到解决,学校的布局相对合理,适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需求,学位基本满足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需要。
2. 师资优先,不断整合优化山区教师队伍
近年来,阳东县注意到优质师资队伍有向县城或城镇靠拢的趋势,适时调整了相关用人政策,采用按需设岗、三年内不准调动的办法,招考录用新教师。由于城镇学校教师相对满额,因而招考的教师均面向山区,确保绝大部分招考的高素质的新教师流入山区。近三年,阳东县先后在师范类本科和大专毕业生中招考、录用了400多名毕业生,安排到山区学校任教,进一步充实了山区的师资力量。经过几年的努力,阳东县山区教师队伍配备明显优化,教师得到足额配备,无缺编。同时,为提高山区教师的业务素质,阳东县还先后组织1000多名山区教师进行了县级培训,并鼓励动员山区在职未达标的教师采取多种渠道如自学考试、函授学习、脱产进修等形式参加培训,努力提高学历层次,山区教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上了一个层次。
3. 待遇优先,充分调动山区教师工作积极性
考虑到山区教师工作条件艰苦,任务重大,阳东县人民政府经充分研究,决定从2008年起,每年从县财政中拨款100万元,对工作在边远山区的870多名教师进行特殊补贴,每人每月100元。同时,还出台相关政策,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对山区教师进行倾斜,鼓励山区教师安教乐教。由于政策的变化,山区教师不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均有了明显的实惠,地位也相对提高。据统计,现在阳东县的山区教师比城镇教师的待遇平均每年高出800元左右,要求调出城镇工作的山区教师比往年有所减少,山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比以前有明显的提高。
责任编辑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