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强化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在青少年时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初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树立热爱读书的情感。
关键词:阅读 习惯 兴趣 方法
现在许多家庭也都很重视并逐步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学校也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但从实际调查的情况看来,课外阅读的现状堪忧,主要体现在:一些学生三分钟热度,很少人能长期坚持;阅读的面窄、量少、时间短、不得法;大多数学生只是匆匆浏览,没有作摘录的习惯,缺少精读。因此,要让阅读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养成读书的习惯
人们的各种习惯,大多是从小时候形成的。那时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使人受用一生。读书习惯也是如此。那么,如何才能养成读书的习惯呢?
首先,得有一点强制性。对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在开始的时候,需要一些硬性的规定。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要求每人每天要读书一个小时以上,每学期至少要读一本文学名著,让书中的营养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灵,伴随着学生成长。
其次,要保证充足的读书时间。如果学生整天埋在作业中,或者奔波于各种兴趣小班之间,那读书只能是一句空话。学校和老师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有一段安静的、独立的阅读时间,使学生能静下心,沉浸书中,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渐渐对读书产生兴趣。
最后,要营造读书氛围。我校一直提倡书香校园,在校园的路边、教室的墙壁上,张挂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使学生一进校园就受到读书氛围的熏陶,产生读书的欲望。每个学生书包里常放一本课外书,只要有空闲就可以拿出来读。在班级里建立图书角,学生所带的图书可以交流。学校的公共活动区建读书长廊,进行图书漂流。
二、激发阅读的兴趣
指导孩子阅读需要从孩子喜爱的书开始。无论家长陪孩子一同读书还是孩子独立阅读都应该从孩子感兴趣的书开始,而不是从家长觉得重要的书开始。从自己喜欢的书读起,逐渐扩大阅读的范围。孩子读的书越多,知识面就会越宽,读书的兴趣就会越浓,养成读书的习惯就越容易。在不断的读书中,孩子可以逐渐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从书中获得更多的兴趣,这样逐渐强化的良性循环。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校可以设立“读书节”,进行讲故事、演讲、经典诵读、跳蚤书市、图书漂流、“书香班级”与“阅读之星”评比等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三、指导阅读的方法
利用“课外阅读课”这一阵地,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读书的方法,包括如何制订读书计划,如何精读和略读一本书,如何作读书笔记等。
制订合理的读书计划。列出每周需要阅读的书目和时间安排,早中晚各安排一段时间,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1小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计划的规定,并长期坚持下去。另外,告诉学生,早晨是一天中读书的黄金时间,头脑最清醒,可以安排些背诵、复述任务;晚上一般较疲劳,可以阅读些较轻松的书籍。
掌握一般读书程序。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作上符号,阅读全书后进行疏理,最后写出读书笔记。读报先要通看所有版面,略知全部内容后,再抓住重点细看。
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很多专家认为正确的读书方法对于孩子保持恒久的阅读兴趣和热情是必要的,正确的阅读方法本身也可以固化为良好的习惯,帮助孩子读更多的书,获取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乐趣。①浏览性阅读。主要针对一些长部头的书籍,例如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教材中节选了些中外名著的各种章节,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②吸收性阅读。对于知识性读物,不能追求快速,观其大略,也不是而要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③细品型阅读。针对语言精美的读物,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感悟语言的优美,并背诵、摘抄来帮助记忆积累,积淀语言,培养语感。
指导写读书笔记。阅读过程中,可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等记录下来;可随时作批注,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悟,或阅读中的一些疑惑。可在阅读全文后写一篇读后感。
总之,随着阅读量的提高,学生自己有了感受,品尝到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慢慢地自己就会找书读,慢慢学会读书,使自主阅读的意识得到增强,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将形成。到那时,我们看到的将是满园的春色,书香的校园。
关键词:阅读 习惯 兴趣 方法
现在许多家庭也都很重视并逐步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学校也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但从实际调查的情况看来,课外阅读的现状堪忧,主要体现在:一些学生三分钟热度,很少人能长期坚持;阅读的面窄、量少、时间短、不得法;大多数学生只是匆匆浏览,没有作摘录的习惯,缺少精读。因此,要让阅读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养成读书的习惯
人们的各种习惯,大多是从小时候形成的。那时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使人受用一生。读书习惯也是如此。那么,如何才能养成读书的习惯呢?
首先,得有一点强制性。对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在开始的时候,需要一些硬性的规定。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要求每人每天要读书一个小时以上,每学期至少要读一本文学名著,让书中的营养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灵,伴随着学生成长。
其次,要保证充足的读书时间。如果学生整天埋在作业中,或者奔波于各种兴趣小班之间,那读书只能是一句空话。学校和老师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有一段安静的、独立的阅读时间,使学生能静下心,沉浸书中,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渐渐对读书产生兴趣。
最后,要营造读书氛围。我校一直提倡书香校园,在校园的路边、教室的墙壁上,张挂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使学生一进校园就受到读书氛围的熏陶,产生读书的欲望。每个学生书包里常放一本课外书,只要有空闲就可以拿出来读。在班级里建立图书角,学生所带的图书可以交流。学校的公共活动区建读书长廊,进行图书漂流。
二、激发阅读的兴趣
指导孩子阅读需要从孩子喜爱的书开始。无论家长陪孩子一同读书还是孩子独立阅读都应该从孩子感兴趣的书开始,而不是从家长觉得重要的书开始。从自己喜欢的书读起,逐渐扩大阅读的范围。孩子读的书越多,知识面就会越宽,读书的兴趣就会越浓,养成读书的习惯就越容易。在不断的读书中,孩子可以逐渐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从书中获得更多的兴趣,这样逐渐强化的良性循环。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校可以设立“读书节”,进行讲故事、演讲、经典诵读、跳蚤书市、图书漂流、“书香班级”与“阅读之星”评比等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三、指导阅读的方法
利用“课外阅读课”这一阵地,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读书的方法,包括如何制订读书计划,如何精读和略读一本书,如何作读书笔记等。
制订合理的读书计划。列出每周需要阅读的书目和时间安排,早中晚各安排一段时间,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1小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计划的规定,并长期坚持下去。另外,告诉学生,早晨是一天中读书的黄金时间,头脑最清醒,可以安排些背诵、复述任务;晚上一般较疲劳,可以阅读些较轻松的书籍。
掌握一般读书程序。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作上符号,阅读全书后进行疏理,最后写出读书笔记。读报先要通看所有版面,略知全部内容后,再抓住重点细看。
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很多专家认为正确的读书方法对于孩子保持恒久的阅读兴趣和热情是必要的,正确的阅读方法本身也可以固化为良好的习惯,帮助孩子读更多的书,获取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乐趣。①浏览性阅读。主要针对一些长部头的书籍,例如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教材中节选了些中外名著的各种章节,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②吸收性阅读。对于知识性读物,不能追求快速,观其大略,也不是而要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③细品型阅读。针对语言精美的读物,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感悟语言的优美,并背诵、摘抄来帮助记忆积累,积淀语言,培养语感。
指导写读书笔记。阅读过程中,可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等记录下来;可随时作批注,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悟,或阅读中的一些疑惑。可在阅读全文后写一篇读后感。
总之,随着阅读量的提高,学生自己有了感受,品尝到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慢慢地自己就会找书读,慢慢学会读书,使自主阅读的意识得到增强,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将形成。到那时,我们看到的将是满园的春色,书香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