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老师,陈老师,梓睿他们又和佳琪吵起来了!”依婼急匆匆地跑到我的办公室说。
佳琪是班长,她与以梓睿为首的小团体的“战争”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梓睿、浩宇、宇航、铭泽(均为化名)4人来自本县4个不同的边远山村,现寄宿学校。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使得他们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烦恼。4人的成绩均处于上游,特别是梓睿,成绩稳定在班级前5名。加之4人住同一间寝室,因此很自然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群体,被同学们称作“四大金刚”。
这4人的小团体在班级中有一定影响力,经常不服从班干部管理,与班干部“唱对台戏”,班主任经常收到班干部的投诉……
非正式群体是基于相同的志趣、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等自然形成的群体。这种“民间组织”对班级管理兼具正、负影响,它们有“潜在危险”,比如专门和班干部作对,甚至和老师唱反调,给班级造成负面影响。但在这些“潜在危险”中也隐藏着“机遇”。
从“危”中寻觅“机遇”——“危”“机”并存
非正式群体不会因为班主任喜欢或不喜欢就存在或消失,我们要冷静分析、准确认识、积极面对其存在的积极性和消极性,从中发现“机遇”,因势利导,使其与正式群体互补,促进班级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案例中,以梓睿为首的小团体与班干部“唱对台戏”,甚至不服从老师的管理,这些行为都不利于班级管理。这是这种小团体存在的“潜在危险”,但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要善于从“危险”中寻觅“机遇”。“机遇”在哪里?下面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寻觅“机遇”的踪迹。
1. 生理与安全需求——重交往,易团结
非正式群体可以满足学生在班级这个微环境中人际交往的需求,它既是一种行为需求,帮助学生学习同伴的经验、社交技能等,又是一种心理需求,满足群体成员间思想、兴趣、情感的交流和归属感的需求。这些需求是与生俱来的。当某些学生在班级正式群体中无法获得这些需求时,他们就会想办法在其他群体中实现自己的这些需求。案例中的“四大金刚”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有交往需求,相同的家庭背景让其有共同语言,相互成为倾听者。这种需求就是班主任因势利导的机遇之一,应积极利用这种需求引导非正式群体发挥积极作用。
2. 社会与情感需求——重感情,讲义气
非正式群体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行动无规律,仅以感情、习惯、喜爱、相互依赖来满足成员心理需要,所以非正式群体是以情感的逻辑关系为重要结合标准的。成员之间彼此情投意合,相互之间容易接纳,有很强的归属感,常把团体情感看得高于一切,凡事都以“我们的”目标为重,不能容忍外部人员伤害团体成员,这也是非正式群体成员向心力强的主要原因。
案例中的4人被同学们称为“四大金刚”,他们自己也不反对这种称呼,甚至以此为荣。在他们看来,“四大金刚”就是一个整体,类似于“桃园三结义”,要重感情,讲义气。重感情,讲义气是把双刃剑,班主任要抓住机遇,利用好这把双刃剑,正确引导,就能有效化解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发挥“重感情,讲义气”的积极作用。
3. 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兴趣广,有特长
很多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由于成员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比如喜欢唱歌、表演,喜欢看动漫,甚至喜欢同一款游戏。而他们的这些兴趣和爱好需要被尊重,需要展示的舞台。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特别是核心成员在某方面甚至有一技之长,这就是化解“潜在危险”的一个机遇。如果是积极的、有益的兴趣爱好,班主任可以帮助其组建团队,并以班级的名义给团队命名,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纳入班级集体活动当中,使其与班级正式群体步伐一致。在合适的机会和场合给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既让其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又让其成为创建优秀班集体的积极力量。
从“危”中建立“机制”——形成有效互补
班级内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间若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这些群体间的对立、敌视,可能会增强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紧密度,甚至会影响正式群体的团结和协作,出现恶意竞争和相互拆台行为。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有利于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體有效融合的制度,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最佳状态。
1. 值日班长制——参与管理,亲身体验
“值日班长制”即让具有管理能力的学生轮流做班长,在担任值日班长期间行使班长管理权,履行班长义务。
在班级中,管理权过于集中会产生负面效应,所以班长不能由一个人做。案例中,梓睿他们之所以和班干部对着干,就是认为班干部在管理班级中存在不合理和不公平现象,但苦于自己没有“执法权”,只有通过“暴力抵抗”的方式去解决。而“值日班长制”让每一名学生(特别是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成员)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行使班长权利,履行班长义务,体验管理班级的辛苦和不易,他们就更能理解班干部为班级的付出。
2. 推荐自荐制——各尽其才,各展其能
要让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每一种群体都有机会参与班级事务,为班级做贡献,就要充分发挥民主精神。推荐自荐制就是指班级中的各个岗位的确定、每一项活动的参与等均使用集中推荐和自我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一个有能力、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案例中,梓睿作为非正式群体的核心成员,成绩优异,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但由于性格的原因,一直没有机会成为班干部。通过推荐自荐制,班主任引导其参与到班干部的竞选中来。一旦成为班干部,他就会充分发挥才能,弥补原有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不足。
3. 监察反馈制——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监察反馈制”就是让班级管理者接受每一个学生、每一种群体的监督和检查,保证其在班级管理中的公正和公平,促使班级管理者在阳光下行使管理权。权利需要监督,监督不是不信任,而是规范管理制度,严格管理流程。案例中,为了体现班干部的公平、公正,班主任利用班会开展了一场辩论会,让班干部和非正式群体成员展开辩论。班干部阐述自己管理的制度和方法,非正式群体提出班级管理中的不足,使“监察反馈制”真正落地。班主任要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认同班集体,要让学生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分子,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班级内部事务的决策中来,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符合客观规律,它对学生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客观分析其成因、特点、性质、作用等,给予正确的评价,积极的引导,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也不能一味排斥或强行取缔。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机智,建立一套适合班级特点,能有效融合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机制”,用“机制”去管理“群体”。只有班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协调一致、互为补充时,班级工作才能很好地开展,学生才能更好地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永嘉翔宇小学)
佳琪是班长,她与以梓睿为首的小团体的“战争”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梓睿、浩宇、宇航、铭泽(均为化名)4人来自本县4个不同的边远山村,现寄宿学校。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使得他们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烦恼。4人的成绩均处于上游,特别是梓睿,成绩稳定在班级前5名。加之4人住同一间寝室,因此很自然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群体,被同学们称作“四大金刚”。
这4人的小团体在班级中有一定影响力,经常不服从班干部管理,与班干部“唱对台戏”,班主任经常收到班干部的投诉……
非正式群体是基于相同的志趣、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等自然形成的群体。这种“民间组织”对班级管理兼具正、负影响,它们有“潜在危险”,比如专门和班干部作对,甚至和老师唱反调,给班级造成负面影响。但在这些“潜在危险”中也隐藏着“机遇”。
从“危”中寻觅“机遇”——“危”“机”并存
非正式群体不会因为班主任喜欢或不喜欢就存在或消失,我们要冷静分析、准确认识、积极面对其存在的积极性和消极性,从中发现“机遇”,因势利导,使其与正式群体互补,促进班级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案例中,以梓睿为首的小团体与班干部“唱对台戏”,甚至不服从老师的管理,这些行为都不利于班级管理。这是这种小团体存在的“潜在危险”,但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要善于从“危险”中寻觅“机遇”。“机遇”在哪里?下面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寻觅“机遇”的踪迹。
1. 生理与安全需求——重交往,易团结
非正式群体可以满足学生在班级这个微环境中人际交往的需求,它既是一种行为需求,帮助学生学习同伴的经验、社交技能等,又是一种心理需求,满足群体成员间思想、兴趣、情感的交流和归属感的需求。这些需求是与生俱来的。当某些学生在班级正式群体中无法获得这些需求时,他们就会想办法在其他群体中实现自己的这些需求。案例中的“四大金刚”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有交往需求,相同的家庭背景让其有共同语言,相互成为倾听者。这种需求就是班主任因势利导的机遇之一,应积极利用这种需求引导非正式群体发挥积极作用。
2. 社会与情感需求——重感情,讲义气
非正式群体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行动无规律,仅以感情、习惯、喜爱、相互依赖来满足成员心理需要,所以非正式群体是以情感的逻辑关系为重要结合标准的。成员之间彼此情投意合,相互之间容易接纳,有很强的归属感,常把团体情感看得高于一切,凡事都以“我们的”目标为重,不能容忍外部人员伤害团体成员,这也是非正式群体成员向心力强的主要原因。
案例中的4人被同学们称为“四大金刚”,他们自己也不反对这种称呼,甚至以此为荣。在他们看来,“四大金刚”就是一个整体,类似于“桃园三结义”,要重感情,讲义气。重感情,讲义气是把双刃剑,班主任要抓住机遇,利用好这把双刃剑,正确引导,就能有效化解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发挥“重感情,讲义气”的积极作用。
3. 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兴趣广,有特长
很多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由于成员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比如喜欢唱歌、表演,喜欢看动漫,甚至喜欢同一款游戏。而他们的这些兴趣和爱好需要被尊重,需要展示的舞台。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特别是核心成员在某方面甚至有一技之长,这就是化解“潜在危险”的一个机遇。如果是积极的、有益的兴趣爱好,班主任可以帮助其组建团队,并以班级的名义给团队命名,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纳入班级集体活动当中,使其与班级正式群体步伐一致。在合适的机会和场合给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既让其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又让其成为创建优秀班集体的积极力量。
从“危”中建立“机制”——形成有效互补
班级内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间若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这些群体间的对立、敌视,可能会增强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紧密度,甚至会影响正式群体的团结和协作,出现恶意竞争和相互拆台行为。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有利于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體有效融合的制度,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最佳状态。
1. 值日班长制——参与管理,亲身体验
“值日班长制”即让具有管理能力的学生轮流做班长,在担任值日班长期间行使班长管理权,履行班长义务。
在班级中,管理权过于集中会产生负面效应,所以班长不能由一个人做。案例中,梓睿他们之所以和班干部对着干,就是认为班干部在管理班级中存在不合理和不公平现象,但苦于自己没有“执法权”,只有通过“暴力抵抗”的方式去解决。而“值日班长制”让每一名学生(特别是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成员)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行使班长权利,履行班长义务,体验管理班级的辛苦和不易,他们就更能理解班干部为班级的付出。
2. 推荐自荐制——各尽其才,各展其能
要让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每一种群体都有机会参与班级事务,为班级做贡献,就要充分发挥民主精神。推荐自荐制就是指班级中的各个岗位的确定、每一项活动的参与等均使用集中推荐和自我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一个有能力、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案例中,梓睿作为非正式群体的核心成员,成绩优异,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但由于性格的原因,一直没有机会成为班干部。通过推荐自荐制,班主任引导其参与到班干部的竞选中来。一旦成为班干部,他就会充分发挥才能,弥补原有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不足。
3. 监察反馈制——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监察反馈制”就是让班级管理者接受每一个学生、每一种群体的监督和检查,保证其在班级管理中的公正和公平,促使班级管理者在阳光下行使管理权。权利需要监督,监督不是不信任,而是规范管理制度,严格管理流程。案例中,为了体现班干部的公平、公正,班主任利用班会开展了一场辩论会,让班干部和非正式群体成员展开辩论。班干部阐述自己管理的制度和方法,非正式群体提出班级管理中的不足,使“监察反馈制”真正落地。班主任要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认同班集体,要让学生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分子,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班级内部事务的决策中来,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符合客观规律,它对学生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客观分析其成因、特点、性质、作用等,给予正确的评价,积极的引导,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也不能一味排斥或强行取缔。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机智,建立一套适合班级特点,能有效融合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机制”,用“机制”去管理“群体”。只有班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协调一致、互为补充时,班级工作才能很好地开展,学生才能更好地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永嘉翔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