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高校国际化程度普遍提高。理工院校在我国高校中占据很大比例,理工院校招聘外籍教师(以下简称外教)规模逐年递增。和综合类院校以及文科类院校比较,理工院校学科设置有其自身特点,外教的教学管理工作面临很多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将理工院校的外教教学管理工作现状进行简单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旨在为其他致力于此方向研究的学者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理工院校; 外教; 教学管理
近年来,我国高校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外教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环节不可或缺的部分。外教的教学管理工作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理工院校为数众多,聘请外教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目前,我国理工院校聘请的长期外教,基本上都是语言文化类的外国专家,因此本文所涉及的外教管理主要指这一类外教。与其他类型院校一样,理工院校的外籍教师教学管理工作面临不少问题。
一.理工院校外教教学管理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
第一,招聘环节,理工院校的外教中不乏有素质高,层次高的优秀人才,但从整体上讲,很多院校聘请的外教存在诸多问题如学历层次低,相关教学资质差,教学经验少,并且对中国文化不了解等。一直以来外语教学方面,中国学校对外教有一种盲目推崇的心理,从幼儿园、中小学到高校科研院所,都以外教的数量作为招生的亮点,造成了外教需求大于供给的状况。不少机构为了争夺外教资源,不惜提高待遇,降低准入门槛,放松对外教资质审查,让一些不具备教学基本素质的人员混进教师队伍造成了极坏影响。在这种市场大环境下,不少理工院校招聘外教时,也降低要求,仅要求候选人所授课语言为其母语即可,对其他资质的要求大大放宽。我国高校外教是按照外国专家身份进行管理的,目前理工高校招聘的很多外教实际资质与外国专家应具备条件相去甚远,很多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教学经验,更别说持有类似对外英语教学证书,有的连本科都达不到,专业和教学毫不相关。而理工高校外教授课内容均为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课程,因此很多外教根本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第二,教学环节,外教在中国高校任教时普遍都会遇到文化冲击,而理工院校由于其自身专业设置和学生的特点,这些问题会更加凸显,造成外教的流失率和更迭率更高。在中国理工院校学生性别比例失衡,男多女少是个不争的事实。男生普遍外语基础差,学习语言积极性不高。另外我国高中文理分科过早,造成学生偏科现象严重,这种现象一直延伸到了大学阶段,不少理工院校学生较之文科院校学生,思维严谨,但不善表达,略显内向。对于外教来说,理工院校学生身上,东方文化中内敛的一面体现的更加明显。这样对于同样年轻且缺乏东方文化了解,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的外教来说,课堂气氛会很沉闷,学生回应不积极,外教感到受了冷落,产生很强的挫败感,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与其他类型院校一样,理工院校中外教所授课程,缺少教学大纲及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评估约束,这一方面给了外教教学自我发挥的空间,也为引入开放式教学创造了条件,但是另一方面,外教教课随意性过大,实质性内容欠缺等弊端也日益凸显。外教多数采取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课堂形式灵活多样,和学生互动多,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国学生一直以来习惯中国式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习惯那些教学重点突出,层次鲜明,反馈明确的课堂,面对外教全新的课堂模式下,不少学生会感到课堂收获少,实质性内容很有限,逐渐失去最初的新鲜感后,往往把外教的课当成放松娱乐的时间,加之理工科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不少学生挤占外教的课,去写其他科的作业。
第四,在多数理工院校中,外教与中国的英语教师交流非常有限,彼此融入感欠缺。中国的教师往往有集体讨论课,观摩课等各种相互学习机会,也更了解中国学生,更容易与学生沟通,而外教一般聘期很短,短则一个学期,长则一两年,缺乏有经验前辈指导,加上外语院系并没有把外教作为正常考核的一员,而是把他们当成一个特殊群体对待,尽管多数理工院校设立了院系联系人,但是他们与外教联系过少,仅仅起传达作用如通知课表,通知节假日调课等,没有真正将外教与外语院系联系起来。
二.理工院校如何加强外教的教学管理工作:
在当前形势下,理工院校外教的教学管理工作改进措施简要梳理如下:
第一,从招聘环节理工院校应该严格把关,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对外籍候选人的学历资质等证书严格审核,与此同时,在招聘外教时,要有侧重的将性格因素考察进来,对于性格外向,适应能力强的候选人要重点考察,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出现理工专业学生内敛造成的课堂气氛沉闷的尴尬,具有外向性格的外教也能更快适应异国文化的冲击。
第二,开展岗前培训,不仅是外事部门介绍中国法制政策,也应该有外语教学部门有经验的国内教师参与,为外教介绍中国学生及理工院校特点,协助外教制定教学大纲,并且深化外语院系联系人的作用,在中国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经验交流以及观摩课时,让外教也加入进来。这样外教能更快适应中国学生以及理工院校的教学环境,从而在教学中更有的放矢的改进提高。
第三,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最高层次的需求。因此理工院校应该加强外教的教学评估,将外教的职业成长与教学岗位紧密联系,给予外教一定教学自由的前提下,制定一定的评估机制,让外教的教学效果与之努力成正比,使其感受到自己在教学上的成长提高,调动其教学积极性。另一方面,广大中国高校特别是理工院校,也要逐渐纠正重理轻文的学科偏向,促进理工专业学生平衡发展,正确对待外语课堂。
第四,理工院校要吸引更多优秀外教加入,除了提高薪酬待遇等硬件条件,还要注重软件吸引,从人本主义出发,为外教的教学和日常生活提供尽可能的便利条件。在一些细节方面把管理工作做扎实,比如外教来之前分发信息明白卡,校园地图等,来之后为其在通信、交通等衣食住行方面提供帮助,组织旅游体验中国文化,在运动会、联欢会以及各种校园竞赛活动中,将外教纳入进来,从而增强其归属感。
相信通过以上这些措施,理工院校在外籍教师教学管理工作方面,应该能够取得更大突破,从而为本校的国际化提供持续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代坤,《高校外籍教师管理的策略探析》,现代企业教育2007 年·第4 期下:124-125
(广东工业大学 广州 广东 510006)
[2]甘文,《外籍教师在地方高校的外语教学中的几点思考》,海外英语:85-86
(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宜春336000)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4)16-0085-02,ISSN 1009-5039
[3] 袁小陆、王辉,《高等院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水平策略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 (6):第20 卷第2 期:76-79( 西安邮电大学外语系陕西西安710121)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876(2012) 02-0126-04
[4] 张秋红、张雪岩,《人本主义理念在外籍教师管理实践工作中的应用》,长 春 大 学 学 报2010(2)第20卷 第2期:99-101(长春工业大学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吉林 长春 130012)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9 - 3907 (2010) 02 - 0099 – 03
[5] 张 奕、王 健,《高等院校外籍教师教学现状分析》,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第25卷第3期:68-71(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 陕西西安710072) 中图分类号: 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22447 (2005) 0320068204
作者简介:
张超(1980-- ) 男,汉族,河北保定人,英语语言文学, 硕士 华北电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助理工程师
【关键词】理工院校; 外教; 教学管理
近年来,我国高校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外教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环节不可或缺的部分。外教的教学管理工作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理工院校为数众多,聘请外教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目前,我国理工院校聘请的长期外教,基本上都是语言文化类的外国专家,因此本文所涉及的外教管理主要指这一类外教。与其他类型院校一样,理工院校的外籍教师教学管理工作面临不少问题。
一.理工院校外教教学管理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
第一,招聘环节,理工院校的外教中不乏有素质高,层次高的优秀人才,但从整体上讲,很多院校聘请的外教存在诸多问题如学历层次低,相关教学资质差,教学经验少,并且对中国文化不了解等。一直以来外语教学方面,中国学校对外教有一种盲目推崇的心理,从幼儿园、中小学到高校科研院所,都以外教的数量作为招生的亮点,造成了外教需求大于供给的状况。不少机构为了争夺外教资源,不惜提高待遇,降低准入门槛,放松对外教资质审查,让一些不具备教学基本素质的人员混进教师队伍造成了极坏影响。在这种市场大环境下,不少理工院校招聘外教时,也降低要求,仅要求候选人所授课语言为其母语即可,对其他资质的要求大大放宽。我国高校外教是按照外国专家身份进行管理的,目前理工高校招聘的很多外教实际资质与外国专家应具备条件相去甚远,很多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教学经验,更别说持有类似对外英语教学证书,有的连本科都达不到,专业和教学毫不相关。而理工高校外教授课内容均为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课程,因此很多外教根本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第二,教学环节,外教在中国高校任教时普遍都会遇到文化冲击,而理工院校由于其自身专业设置和学生的特点,这些问题会更加凸显,造成外教的流失率和更迭率更高。在中国理工院校学生性别比例失衡,男多女少是个不争的事实。男生普遍外语基础差,学习语言积极性不高。另外我国高中文理分科过早,造成学生偏科现象严重,这种现象一直延伸到了大学阶段,不少理工院校学生较之文科院校学生,思维严谨,但不善表达,略显内向。对于外教来说,理工院校学生身上,东方文化中内敛的一面体现的更加明显。这样对于同样年轻且缺乏东方文化了解,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的外教来说,课堂气氛会很沉闷,学生回应不积极,外教感到受了冷落,产生很强的挫败感,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与其他类型院校一样,理工院校中外教所授课程,缺少教学大纲及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评估约束,这一方面给了外教教学自我发挥的空间,也为引入开放式教学创造了条件,但是另一方面,外教教课随意性过大,实质性内容欠缺等弊端也日益凸显。外教多数采取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课堂形式灵活多样,和学生互动多,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国学生一直以来习惯中国式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习惯那些教学重点突出,层次鲜明,反馈明确的课堂,面对外教全新的课堂模式下,不少学生会感到课堂收获少,实质性内容很有限,逐渐失去最初的新鲜感后,往往把外教的课当成放松娱乐的时间,加之理工科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不少学生挤占外教的课,去写其他科的作业。
第四,在多数理工院校中,外教与中国的英语教师交流非常有限,彼此融入感欠缺。中国的教师往往有集体讨论课,观摩课等各种相互学习机会,也更了解中国学生,更容易与学生沟通,而外教一般聘期很短,短则一个学期,长则一两年,缺乏有经验前辈指导,加上外语院系并没有把外教作为正常考核的一员,而是把他们当成一个特殊群体对待,尽管多数理工院校设立了院系联系人,但是他们与外教联系过少,仅仅起传达作用如通知课表,通知节假日调课等,没有真正将外教与外语院系联系起来。
二.理工院校如何加强外教的教学管理工作:
在当前形势下,理工院校外教的教学管理工作改进措施简要梳理如下:
第一,从招聘环节理工院校应该严格把关,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对外籍候选人的学历资质等证书严格审核,与此同时,在招聘外教时,要有侧重的将性格因素考察进来,对于性格外向,适应能力强的候选人要重点考察,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出现理工专业学生内敛造成的课堂气氛沉闷的尴尬,具有外向性格的外教也能更快适应异国文化的冲击。
第二,开展岗前培训,不仅是外事部门介绍中国法制政策,也应该有外语教学部门有经验的国内教师参与,为外教介绍中国学生及理工院校特点,协助外教制定教学大纲,并且深化外语院系联系人的作用,在中国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经验交流以及观摩课时,让外教也加入进来。这样外教能更快适应中国学生以及理工院校的教学环境,从而在教学中更有的放矢的改进提高。
第三,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最高层次的需求。因此理工院校应该加强外教的教学评估,将外教的职业成长与教学岗位紧密联系,给予外教一定教学自由的前提下,制定一定的评估机制,让外教的教学效果与之努力成正比,使其感受到自己在教学上的成长提高,调动其教学积极性。另一方面,广大中国高校特别是理工院校,也要逐渐纠正重理轻文的学科偏向,促进理工专业学生平衡发展,正确对待外语课堂。
第四,理工院校要吸引更多优秀外教加入,除了提高薪酬待遇等硬件条件,还要注重软件吸引,从人本主义出发,为外教的教学和日常生活提供尽可能的便利条件。在一些细节方面把管理工作做扎实,比如外教来之前分发信息明白卡,校园地图等,来之后为其在通信、交通等衣食住行方面提供帮助,组织旅游体验中国文化,在运动会、联欢会以及各种校园竞赛活动中,将外教纳入进来,从而增强其归属感。
相信通过以上这些措施,理工院校在外籍教师教学管理工作方面,应该能够取得更大突破,从而为本校的国际化提供持续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代坤,《高校外籍教师管理的策略探析》,现代企业教育2007 年·第4 期下:124-125
(广东工业大学 广州 广东 510006)
[2]甘文,《外籍教师在地方高校的外语教学中的几点思考》,海外英语:85-86
(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宜春336000)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4)16-0085-02,ISSN 1009-5039
[3] 袁小陆、王辉,《高等院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水平策略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 (6):第20 卷第2 期:76-79( 西安邮电大学外语系陕西西安710121)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876(2012) 02-0126-04
[4] 张秋红、张雪岩,《人本主义理念在外籍教师管理实践工作中的应用》,长 春 大 学 学 报2010(2)第20卷 第2期:99-101(长春工业大学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吉林 长春 130012)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9 - 3907 (2010) 02 - 0099 – 03
[5] 张 奕、王 健,《高等院校外籍教师教学现状分析》,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第25卷第3期:68-71(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 陕西西安710072) 中图分类号: 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22447 (2005) 0320068204
作者简介:
张超(1980-- ) 男,汉族,河北保定人,英语语言文学, 硕士 华北电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