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的将来,旅游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潮流就要到来了。
9月19日至20日,随着2015中国“旅游+互联网”大会的召开,旅游业和互联网这两支当今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显著力量,“将在三大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讲话中指出,我国旅游业互联网软硬件设施建设、在线旅游交易的市场红利和催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将共同创造3万亿元的增值红利。
李金早还特别强调,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时空如何变迁、技术如何进步,旅游业的三大本质没有变,作为服务经济的特性没有变,作为实体经济的特征没有变,作为体验经济的内涵没有变。旅游和互联网融合必须始终坚持“以游客为本、服务游客”的方向与准则。
今年,充满互联网气息的行业热词“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成为了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一环。在很多人的眼中,“互联网+”就是一块“香饽饽”,一个传统行业只要傍上了人人争抢的“互联网+”,就犹如长了双强劲的翅膀,从此便能展翅飞翔。
若果真如此,“旅游+互联网”都已经率先“探路”了,市场前景广阔的休闲产业怎能不加快“任性发展”的步伐呢?可是,在“2015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中,大部分受访者却并不这样看,七成受访者认为,“休闲+互联网”并非灵丹妙药,休闲发展不能跟风拥抱互联网,而是要理性发展,找准二者的结合点。那么,“休闲+互联网”如何才能像“旅游+互联网”一样,有明确的融合模式和创新理念、有具体的坚持方向与准则呢?《小康》杂志围绕这一问题采访了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副教授魏翔,中国旅游研究院区域所副研究员黄璜,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分院总工程师鲁开宏,请他们为“休闲+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提出具体的建议。
在“休闲+互联网”方面,魏翔总结了一句话,“休闲+互联网,互联网代表的是技术,我们的技术是成熟的;休闲代表的是行为和需求,我们的休闲行为以及休闲需求却是不成熟的。”他具体解释道,“休闲+互联网”实际上是“需求+新技术”的一个代名词,互联网在这里指的不是一个行业,而是指创新技术的结果和创新技术本身,总之,互联网技术是成熟的,“而现在不成熟的恰恰是我们对休闲的理解,这就涉及到我们应如何了解清楚人的休闲行为。”
在魏翔看来,目前我们对休闲行为的特点了解得还很不够,“我们和美国人正在探讨建立中国和美国人休闲行为的基因库的分析,当然,这种分析基因不是生物学的,而是行为特点方面的。”魏翔说,另外他还觉得,关于对休闲人群以及未来休闲时间、休闲内容的安排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现在的研究也还不够。而这些,都将会对“休闲+互联网”的融合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将要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黄璜的态度则比较乐观,他认为“互联网+”肯定会极大地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我们现在看到了一种新的业态,比如在线旅游网站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在线订酒店、订门票甚至进行虚拟旅游,比如大众点评网、手机APP点餐等方式,让吃饭更加便利,比如在线叫车业务的出现,让出行更为便利,实际上这些都在全面地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传统的商业模式很难把全国的产业整合起来,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可能会出现大型龙头企业,把全国的休闲相关产业整合起来。”黄璜说,“传统的休闲产业是有地域性的,比如说餐馆,它的影响范围有可能就只有一个小区,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品牌连锁化的推进,可能它的影响范围就延伸至全国了,其实这也有利于效率的提升,无论是在线旅游、在线点餐,还是在线叫车,实际上都使休闲更为便利了。”
鲁开宏则提出了两点建议并指出了一个“工具”,“第一,休闲旅游目的地必须要在主要客源城市建立自己的‘据点’,并用一个严密的互联网系统把这一切联系起来,这是点对点的连接;第二,把全国众多的这种点对点的连接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休闲市场网络,所有的目的地都在互联网时代极大化了自身的市场和机会。至于工具,APP就能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9月19日至20日,随着2015中国“旅游+互联网”大会的召开,旅游业和互联网这两支当今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显著力量,“将在三大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讲话中指出,我国旅游业互联网软硬件设施建设、在线旅游交易的市场红利和催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将共同创造3万亿元的增值红利。
李金早还特别强调,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时空如何变迁、技术如何进步,旅游业的三大本质没有变,作为服务经济的特性没有变,作为实体经济的特征没有变,作为体验经济的内涵没有变。旅游和互联网融合必须始终坚持“以游客为本、服务游客”的方向与准则。
今年,充满互联网气息的行业热词“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成为了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一环。在很多人的眼中,“互联网+”就是一块“香饽饽”,一个传统行业只要傍上了人人争抢的“互联网+”,就犹如长了双强劲的翅膀,从此便能展翅飞翔。
若果真如此,“旅游+互联网”都已经率先“探路”了,市场前景广阔的休闲产业怎能不加快“任性发展”的步伐呢?可是,在“2015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中,大部分受访者却并不这样看,七成受访者认为,“休闲+互联网”并非灵丹妙药,休闲发展不能跟风拥抱互联网,而是要理性发展,找准二者的结合点。那么,“休闲+互联网”如何才能像“旅游+互联网”一样,有明确的融合模式和创新理念、有具体的坚持方向与准则呢?《小康》杂志围绕这一问题采访了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副教授魏翔,中国旅游研究院区域所副研究员黄璜,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分院总工程师鲁开宏,请他们为“休闲+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提出具体的建议。
在“休闲+互联网”方面,魏翔总结了一句话,“休闲+互联网,互联网代表的是技术,我们的技术是成熟的;休闲代表的是行为和需求,我们的休闲行为以及休闲需求却是不成熟的。”他具体解释道,“休闲+互联网”实际上是“需求+新技术”的一个代名词,互联网在这里指的不是一个行业,而是指创新技术的结果和创新技术本身,总之,互联网技术是成熟的,“而现在不成熟的恰恰是我们对休闲的理解,这就涉及到我们应如何了解清楚人的休闲行为。”
在魏翔看来,目前我们对休闲行为的特点了解得还很不够,“我们和美国人正在探讨建立中国和美国人休闲行为的基因库的分析,当然,这种分析基因不是生物学的,而是行为特点方面的。”魏翔说,另外他还觉得,关于对休闲人群以及未来休闲时间、休闲内容的安排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现在的研究也还不够。而这些,都将会对“休闲+互联网”的融合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将要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黄璜的态度则比较乐观,他认为“互联网+”肯定会极大地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我们现在看到了一种新的业态,比如在线旅游网站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在线订酒店、订门票甚至进行虚拟旅游,比如大众点评网、手机APP点餐等方式,让吃饭更加便利,比如在线叫车业务的出现,让出行更为便利,实际上这些都在全面地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传统的商业模式很难把全国的产业整合起来,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可能会出现大型龙头企业,把全国的休闲相关产业整合起来。”黄璜说,“传统的休闲产业是有地域性的,比如说餐馆,它的影响范围有可能就只有一个小区,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品牌连锁化的推进,可能它的影响范围就延伸至全国了,其实这也有利于效率的提升,无论是在线旅游、在线点餐,还是在线叫车,实际上都使休闲更为便利了。”
鲁开宏则提出了两点建议并指出了一个“工具”,“第一,休闲旅游目的地必须要在主要客源城市建立自己的‘据点’,并用一个严密的互联网系统把这一切联系起来,这是点对点的连接;第二,把全国众多的这种点对点的连接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休闲市场网络,所有的目的地都在互联网时代极大化了自身的市场和机会。至于工具,APP就能发挥关键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