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据两块碑记内容,结合清代科举童试考试,对定州贡院从创建时间、考场形式、考试级别、整体建筑风格进行考证,恢复定州贡院作为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且唯一文武兼备的童生考场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定州贡院;重修贡院碑;清代科举童试;考论
中国古代举行科举考试的专用场所贡院之专设,始于唐玄宗年间。唐李肇《国史补》载:“开元二十四年(736),考功郎中李昂,为士子所轻诋。天子以郎署权轻,移职礼部,始置贡院。”定州贡院是我国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清代科举院试场所,规模宏大,气势雄伟,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有几篇关于定州贡院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定州贡院进行了研究探讨。笔者认为,既有研究对定州貢院考场形式、考试级别的认定多有不妥之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关定州贡院的资料,文献中记载极少。笔者依据道光二十九(1849)年《直隶定州志》所载王仲槐、张乐田先后撰写的两块《重修贡院碑记》,结合清代科举童试考试,对定州贡院进行再次考证,恢复定州贡院作为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且唯一文武兼备的童生考场的本来面目,供大家进一步研究参考。
1 定州贡院的创建
《直隶定州志》收录的王仲槐撰《重修贡院碑记》记载:“定郡于前朝隶正定府,国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领曲阳、新乐二县,十二年新乐改归正定而以保定府之深泽县属之,每逢岁科两考三处生童仍就正定府应试,其时定郡固未有贡院也。”也就是说,清初定州隶属正定府,并未建贡院,每逢岁科两考,考生都要到正定府应试。
贡院于何时为何人所创建?《直隶定州志》中王仲槐撰《重修贡院碑记》记载:“贡院创自何时文案无可稽考,询之绅耆佥称,乾隆二三年间前州牧王君大年所建有……”此碑对贡院的创建时间并未做具体交代,只是说乾隆二三年间。至于创建于何年,我们从《直隶定州志》中收录的张乐田撰《重修贡院碑记》找到答案。碑中这样记载:“我州贡院前郡伯卢陵王公所创修也,……卢陵王公之莅我州也,政绩所著……,以贡院之缺然未建,乃据诸生之辞请于台宪,而阖属士民捐资创修之……堂楹有学宪豫章刘公书使院创中山之句,则乾隆三年仲春笔也,是为初建贡院第一棚……”这里详细记载了王大年到定州任知州后,勤政爱民,体恤士子,念及本州未建贡院,诸生考试多有不便,遂请示上级,靠众人捐资,于乾隆三年(1738)创建了定州贡院。
今天我们看到的定州贡院的全貌,要感谢知州王仲槐。“余于道光十二年夏莅任兹土……惟贡院为学宪案临士子应试之所,文场坍塌过半,公廨渐就剞斜,若不为之图,一遇试期,即多方周章,藉用民力为补,十三年秋亟思重修,……。更公议于东西文场之前建奎楼一座以昭文明,后楼两旁各建耳楼一间,均高起一层以远眺望,文场东西各展宽五尺以大规模,大门外建兵房、执事、仪仗房各数间以状观詹,仪门外建厦宇三楹以为点名之所,群房围墙均易以砖瓦以为经久之计,其余号板号坐之何以坚牢,应用什物之何以周备,亦皆筹画无斯遗举也………至十五年仲冬得蒇事焉。”①这里详细记录了王仲槐莅任定州知州后,贡院从集资修缮到扩大规模的过程。
《直隶定州志》中保留的“贡院全图”即王大年、王仲槐二位知州前后创造、完成的。时至今日,已有280多年的历史了。
2 定州贡院的考场形式、考试等级
2.1 贡院考试程序的认定
定州贡院究竟属于哪一级别的考试?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清代科举考试程序。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为童试,第二级为乡试,第三级为会试和殿试。童试即生员考试,未取得生员资格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生员虽不算功名,但童生要取得生员资格,必须经过县试、府试、院试这三级考试,统称童试,合格方能获得生员资格。县试由知县主持,通常在二月举行,县试录取的考生,参加四月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录取的考生,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试。院试录取后便成为府、州县学的学生,即生员,俗称秀才,再参加由学政主持的岁试和科试,岁试是对已取得生员资格的人进行的考核定等,科试是为选拔参加乡试的人进行的考试。“各省学政考试生童,为士子进身之始”,童试的重要性就在这里。参加乡试的是生员、贡生和监生,考中者称“举人”,考场在各省城的贡院。生员是县学和府学等地方官办学校的学生,贡生和监生是中央学府国子监的学生。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举行会试,会试在京师举行,以顺天府贡院为考场。会试考中者称贡士,贡士经过复试合格后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合格才称进士,算是“天子门生”了,一举成名,人们称中进士是“登龙门”。李白云:“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可以说,当时的科举考试决定一个读书人的前途和命运。
清代的武科考试同文科一样,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及殿试,童试考中者称武秀才、乡试考中为武举人、会试称武贡士、殿试称武进士,第一名称武状元。
王仲槐撰《重修贡院碑记》载:“考之州志,定郡于前朝隶正定府,国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领曲阳、新乐二县,十二年新乐改归正定,而以保定府之深泽县属之,每逢岁科两考三处生童仍就正定府应试。”雍正二年(1724),定州升为直隶州,与府平级,按清朝规定,不具备举办乡试的资格。“各省乡试皆在省城举行,于城内东南方建立贡院,悬‘贡院’墨字匾于大门上正中。”清朝直隶省治在保定,由于离京师近,保定府不再另设考场,直隶省乡试均在顺天府贡院举行。故刘苗苗《定州贡院初探》一文中所说定州贡院便是举行乡试和科试的地方是不准确的,定州贡院是童试考场,并且是文、武两科考试的场所。
2.2 定州贡院考场形式的认定
清代科举考场有贡院、试院和考棚几种类型。贡院出现在唐代,宋元明清沿用,至明清时期成为乡试、会试(北京顺天府贡院)的专门考场,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形制。而试院和考棚则是明代以后才出现的。到明代,“科举必由学校”,学校成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正统元年(1436)创立了童生试。试院一般是各府或直隶州举行院试场所。而举行县试的地方一般称为考棚。清代早期童试没有正式考场,中央政府又不负担修建考场的费用,一般临时搭建席棚,比较简陋,甚至不能遮风避雨。有的在县衙大院,甚至有的在大户人家宅院进行。直到乾隆年间,因应试人数剧增及有效防范作弊,各县、府(直隶州)才陆续兴建贡院、试院、考棚,作为童试的正式考场。 定州贡院俗称“试院”“考棚”,是举行县试、府试、院试即童试的地方。按常规,考棚内不设号舍,仅有长桌子和长凳子,“坐位在大堂之东西考棚,长木案连坐用千字文编号,不得交头接耳…‥”①不管是县试、府试还是院试每场只考一天,“即日交卷不许续烛”①。也就是说,天黑之前必须交卷,不允许点蜡烛,不需在号舍内居住。所以,刘淑敏、张长占《略谈定州贡院的修复》中“号舍是考生考试的地方,里面分隔成许多小间,称为‘号’,考生每人一间,白天在里面考试,晚上住宿”这一描述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们常提到的号舍是乡试、会试考场,因为乡试、会试要考三场,每场考三天,要作答三天,在这三天时间里,考生凡坐臥、写作、饮食、大小便都在这一小天地之内,所以有人形容科举考试是“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很是贴切。另《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考棚有堂,上设公堂,堂外甬道东西两侧设考案,以《千字文》横列编号,每额悬粉牌一面,大书某字号,悬灯于上,考案前后左右相距两尺,案脚用长竹编结以防移动。”这里也明确记载了考棚内考场设置是考案,以及考案前后的距离。所以,定州贡院号舍内的设置也应为考案而非单间号舍。
2.3 考场级别的认定
明清时期,贡院是专门举行省级以上科举考试的重地,并且制度严密,建筑设置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清代尤为严格。从京城的顺天府贡院到各省的贡院,规模大小可以不同,但建筑格局却要遵照定制基本相同,其设置以大门、龙门、明远楼、至公堂、内龙门连接为中线主轴,其中的明远楼是各贡院的标志性核心建筑。
定州贡院这一级别的考场一般应称“试院”“考棚”。刘海峰亦指出:“明清时期,京城和省会的科举考场称为贡院,学政举行院试的考场为试院,而府、州、县学的科举考场一般称为考棚。”②而定州作为院试级考场之所以称为“贡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释。
①刘海峰描述的只是普遍情况,而具体到不同地方,文献记载其名称亦有不同。如在荆门直隶州就称为“贡院”:“国家运际昌明,诸郡皆建贡院,以试多士,直隶州亦如之,我荆门之有贡院也。”①另据清末探花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关于院试过程的描述“由学政悬牌布告,考生按照试期,寅正齐集考场龙门,考场称贡院、试院、考棚不一律”,由此可知院试考场可以称“贡院”“试院”“考棚”。同样,县试考场虽然通常称为“考棚”,但也有很多地方将称其为“试院”,这在全国各省皆有。由此可以看出,清代对省级以上科举考场有明确严格规定,而对童试级考场,无论从建筑形式、规模、名称都无定制。
②道光二十九年《直隶定州志》卷十九《贡院全图》、州牧王仲槐撰写《重修贡院碑记》和张乐田撰写《重修贡院碑记》中都称为“贡院”,而非“考棚”。
③2002年河北省古建所对魁阁号舍落架维修时,在号舍内柱子上发现了卯榫结构,专家据此推断定州贡院当时的考试每一列号桌、号凳之间在矮墙上曾挂有苇帘分隔,这样相对于州、府试院及考棚内敞开的号桌、号凳来说更加严格,显然是从维护考试公平性、严肃性考虑,防止左右考生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笔者认为,这样的构造更加接近于省级贡院内号舍的规模形式,规制要高于考棚内设置。
④从《贡院全图》中可以看到,二堂是所有建筑中除魁阁号舍外比较重要的场所,配有东西厢房及东西跨院,院落非常宽敞,周围建有多间屋舍。二堂是考官评阅试卷的地方,即内帘官办公场所。虽然它是童试场所,级别较低,但它的建筑设置都是参考了省级贡院的规模进行建造的,严格意义来讲,童试考场没有内外帘。而定州贡院内外帘官的分界处应在大堂和二堂之间,考生们经过大门、二门的严格搜查,进入号舍参加考试。答题完毕到大堂交卷,然后出场,考生的活动范围到此为止,外帘官受卷、弥封等都在大堂进行,然后送至内帘,主考官开始评卷、阅卷,二堂是评阅试卷的主要场所,二堂后的东西跨院,应是内帘官们住宿、活动的场所。这样的建筑功能,是目前国内现存的几座童试考场如江西玉山考棚、云南建水考棚、陕西蒲城考棚、广东龙川考棚等都不具备的。
3 整体建筑风格及功能特点
①由《直隶定州志》附《贡院全图》来看,贡院建筑布局分区明确,东为武考场,西为文考场,其中以西侧文考场为主,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影壁、大门、二门、魁阁号舍、大堂、二堂、后楼(又名览胜楼),其中二门、二堂原建筑已毁,现只恢复基址。东侧武场院落较小,主要建筑有演武厅、文昌宫、后宫,前面宽阔地作为跑马道,可见定州贡院是文武两科齐全的考场,实现了功能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②从《贡院全图》布局可以看到贡院每座建筑前都有用围墙围成的院落,因建筑大小不同,各建筑之间距离远近亦不同,院落大小差别很大,使整个贡院的布局有张有弛,富有变化,这充分显示出设计者在建筑的实用性与设计上的灵活变通相兼顾的特点。
③独特的建筑风格给贡院增添了新的亮点,魁阁号舍是贡院的主体建筑,贡院始建时仅有号舍,道光十四年(1834)王仲槐主持重修贡院时在号舍南端添建魁阁,始成今貌,它作为前庑与号舍连为一体,攒尖顶结构,殿脊叠涩,四层出檐,呈“品”字形罗列,犹如燕翅齐飞,气势雄伟,设计上体现了地方建筑的灵活性和随意性,这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4 结论
定州贡院作为科举院试场所,布局合理,结构独特,功能齐全,是国内现存童试级考场中规模最大且全国唯一文武兼备的考场,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渐行渐远。但作为科举制度的见证,其留给我们更多思考和探索的空间。目前,学术界对科举乡试、会试、殿试的研究较多,而对于科举初级考试童试,人们知之甚少。虽然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笔者掌握的史料及才识有限,依然有不少领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探讨。
关键词:定州贡院;重修贡院碑;清代科举童试;考论
中国古代举行科举考试的专用场所贡院之专设,始于唐玄宗年间。唐李肇《国史补》载:“开元二十四年(736),考功郎中李昂,为士子所轻诋。天子以郎署权轻,移职礼部,始置贡院。”定州贡院是我国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清代科举院试场所,规模宏大,气势雄伟,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有几篇关于定州贡院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定州贡院进行了研究探讨。笔者认为,既有研究对定州貢院考场形式、考试级别的认定多有不妥之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关定州贡院的资料,文献中记载极少。笔者依据道光二十九(1849)年《直隶定州志》所载王仲槐、张乐田先后撰写的两块《重修贡院碑记》,结合清代科举童试考试,对定州贡院进行再次考证,恢复定州贡院作为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且唯一文武兼备的童生考场的本来面目,供大家进一步研究参考。
1 定州贡院的创建
《直隶定州志》收录的王仲槐撰《重修贡院碑记》记载:“定郡于前朝隶正定府,国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领曲阳、新乐二县,十二年新乐改归正定而以保定府之深泽县属之,每逢岁科两考三处生童仍就正定府应试,其时定郡固未有贡院也。”也就是说,清初定州隶属正定府,并未建贡院,每逢岁科两考,考生都要到正定府应试。
贡院于何时为何人所创建?《直隶定州志》中王仲槐撰《重修贡院碑记》记载:“贡院创自何时文案无可稽考,询之绅耆佥称,乾隆二三年间前州牧王君大年所建有……”此碑对贡院的创建时间并未做具体交代,只是说乾隆二三年间。至于创建于何年,我们从《直隶定州志》中收录的张乐田撰《重修贡院碑记》找到答案。碑中这样记载:“我州贡院前郡伯卢陵王公所创修也,……卢陵王公之莅我州也,政绩所著……,以贡院之缺然未建,乃据诸生之辞请于台宪,而阖属士民捐资创修之……堂楹有学宪豫章刘公书使院创中山之句,则乾隆三年仲春笔也,是为初建贡院第一棚……”这里详细记载了王大年到定州任知州后,勤政爱民,体恤士子,念及本州未建贡院,诸生考试多有不便,遂请示上级,靠众人捐资,于乾隆三年(1738)创建了定州贡院。
今天我们看到的定州贡院的全貌,要感谢知州王仲槐。“余于道光十二年夏莅任兹土……惟贡院为学宪案临士子应试之所,文场坍塌过半,公廨渐就剞斜,若不为之图,一遇试期,即多方周章,藉用民力为补,十三年秋亟思重修,……。更公议于东西文场之前建奎楼一座以昭文明,后楼两旁各建耳楼一间,均高起一层以远眺望,文场东西各展宽五尺以大规模,大门外建兵房、执事、仪仗房各数间以状观詹,仪门外建厦宇三楹以为点名之所,群房围墙均易以砖瓦以为经久之计,其余号板号坐之何以坚牢,应用什物之何以周备,亦皆筹画无斯遗举也………至十五年仲冬得蒇事焉。”①这里详细记录了王仲槐莅任定州知州后,贡院从集资修缮到扩大规模的过程。
《直隶定州志》中保留的“贡院全图”即王大年、王仲槐二位知州前后创造、完成的。时至今日,已有280多年的历史了。
2 定州贡院的考场形式、考试等级
2.1 贡院考试程序的认定
定州贡院究竟属于哪一级别的考试?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清代科举考试程序。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为童试,第二级为乡试,第三级为会试和殿试。童试即生员考试,未取得生员资格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生员虽不算功名,但童生要取得生员资格,必须经过县试、府试、院试这三级考试,统称童试,合格方能获得生员资格。县试由知县主持,通常在二月举行,县试录取的考生,参加四月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录取的考生,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试。院试录取后便成为府、州县学的学生,即生员,俗称秀才,再参加由学政主持的岁试和科试,岁试是对已取得生员资格的人进行的考核定等,科试是为选拔参加乡试的人进行的考试。“各省学政考试生童,为士子进身之始”,童试的重要性就在这里。参加乡试的是生员、贡生和监生,考中者称“举人”,考场在各省城的贡院。生员是县学和府学等地方官办学校的学生,贡生和监生是中央学府国子监的学生。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举行会试,会试在京师举行,以顺天府贡院为考场。会试考中者称贡士,贡士经过复试合格后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合格才称进士,算是“天子门生”了,一举成名,人们称中进士是“登龙门”。李白云:“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可以说,当时的科举考试决定一个读书人的前途和命运。
清代的武科考试同文科一样,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及殿试,童试考中者称武秀才、乡试考中为武举人、会试称武贡士、殿试称武进士,第一名称武状元。
王仲槐撰《重修贡院碑记》载:“考之州志,定郡于前朝隶正定府,国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领曲阳、新乐二县,十二年新乐改归正定,而以保定府之深泽县属之,每逢岁科两考三处生童仍就正定府应试。”雍正二年(1724),定州升为直隶州,与府平级,按清朝规定,不具备举办乡试的资格。“各省乡试皆在省城举行,于城内东南方建立贡院,悬‘贡院’墨字匾于大门上正中。”清朝直隶省治在保定,由于离京师近,保定府不再另设考场,直隶省乡试均在顺天府贡院举行。故刘苗苗《定州贡院初探》一文中所说定州贡院便是举行乡试和科试的地方是不准确的,定州贡院是童试考场,并且是文、武两科考试的场所。
2.2 定州贡院考场形式的认定
清代科举考场有贡院、试院和考棚几种类型。贡院出现在唐代,宋元明清沿用,至明清时期成为乡试、会试(北京顺天府贡院)的专门考场,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形制。而试院和考棚则是明代以后才出现的。到明代,“科举必由学校”,学校成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正统元年(1436)创立了童生试。试院一般是各府或直隶州举行院试场所。而举行县试的地方一般称为考棚。清代早期童试没有正式考场,中央政府又不负担修建考场的费用,一般临时搭建席棚,比较简陋,甚至不能遮风避雨。有的在县衙大院,甚至有的在大户人家宅院进行。直到乾隆年间,因应试人数剧增及有效防范作弊,各县、府(直隶州)才陆续兴建贡院、试院、考棚,作为童试的正式考场。 定州贡院俗称“试院”“考棚”,是举行县试、府试、院试即童试的地方。按常规,考棚内不设号舍,仅有长桌子和长凳子,“坐位在大堂之东西考棚,长木案连坐用千字文编号,不得交头接耳…‥”①不管是县试、府试还是院试每场只考一天,“即日交卷不许续烛”①。也就是说,天黑之前必须交卷,不允许点蜡烛,不需在号舍内居住。所以,刘淑敏、张长占《略谈定州贡院的修复》中“号舍是考生考试的地方,里面分隔成许多小间,称为‘号’,考生每人一间,白天在里面考试,晚上住宿”这一描述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们常提到的号舍是乡试、会试考场,因为乡试、会试要考三场,每场考三天,要作答三天,在这三天时间里,考生凡坐臥、写作、饮食、大小便都在这一小天地之内,所以有人形容科举考试是“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很是贴切。另《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考棚有堂,上设公堂,堂外甬道东西两侧设考案,以《千字文》横列编号,每额悬粉牌一面,大书某字号,悬灯于上,考案前后左右相距两尺,案脚用长竹编结以防移动。”这里也明确记载了考棚内考场设置是考案,以及考案前后的距离。所以,定州贡院号舍内的设置也应为考案而非单间号舍。
2.3 考场级别的认定
明清时期,贡院是专门举行省级以上科举考试的重地,并且制度严密,建筑设置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清代尤为严格。从京城的顺天府贡院到各省的贡院,规模大小可以不同,但建筑格局却要遵照定制基本相同,其设置以大门、龙门、明远楼、至公堂、内龙门连接为中线主轴,其中的明远楼是各贡院的标志性核心建筑。
定州贡院这一级别的考场一般应称“试院”“考棚”。刘海峰亦指出:“明清时期,京城和省会的科举考场称为贡院,学政举行院试的考场为试院,而府、州、县学的科举考场一般称为考棚。”②而定州作为院试级考场之所以称为“贡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释。
①刘海峰描述的只是普遍情况,而具体到不同地方,文献记载其名称亦有不同。如在荆门直隶州就称为“贡院”:“国家运际昌明,诸郡皆建贡院,以试多士,直隶州亦如之,我荆门之有贡院也。”①另据清末探花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关于院试过程的描述“由学政悬牌布告,考生按照试期,寅正齐集考场龙门,考场称贡院、试院、考棚不一律”,由此可知院试考场可以称“贡院”“试院”“考棚”。同样,县试考场虽然通常称为“考棚”,但也有很多地方将称其为“试院”,这在全国各省皆有。由此可以看出,清代对省级以上科举考场有明确严格规定,而对童试级考场,无论从建筑形式、规模、名称都无定制。
②道光二十九年《直隶定州志》卷十九《贡院全图》、州牧王仲槐撰写《重修贡院碑记》和张乐田撰写《重修贡院碑记》中都称为“贡院”,而非“考棚”。
③2002年河北省古建所对魁阁号舍落架维修时,在号舍内柱子上发现了卯榫结构,专家据此推断定州贡院当时的考试每一列号桌、号凳之间在矮墙上曾挂有苇帘分隔,这样相对于州、府试院及考棚内敞开的号桌、号凳来说更加严格,显然是从维护考试公平性、严肃性考虑,防止左右考生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笔者认为,这样的构造更加接近于省级贡院内号舍的规模形式,规制要高于考棚内设置。
④从《贡院全图》中可以看到,二堂是所有建筑中除魁阁号舍外比较重要的场所,配有东西厢房及东西跨院,院落非常宽敞,周围建有多间屋舍。二堂是考官评阅试卷的地方,即内帘官办公场所。虽然它是童试场所,级别较低,但它的建筑设置都是参考了省级贡院的规模进行建造的,严格意义来讲,童试考场没有内外帘。而定州贡院内外帘官的分界处应在大堂和二堂之间,考生们经过大门、二门的严格搜查,进入号舍参加考试。答题完毕到大堂交卷,然后出场,考生的活动范围到此为止,外帘官受卷、弥封等都在大堂进行,然后送至内帘,主考官开始评卷、阅卷,二堂是评阅试卷的主要场所,二堂后的东西跨院,应是内帘官们住宿、活动的场所。这样的建筑功能,是目前国内现存的几座童试考场如江西玉山考棚、云南建水考棚、陕西蒲城考棚、广东龙川考棚等都不具备的。
3 整体建筑风格及功能特点
①由《直隶定州志》附《贡院全图》来看,贡院建筑布局分区明确,东为武考场,西为文考场,其中以西侧文考场为主,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影壁、大门、二门、魁阁号舍、大堂、二堂、后楼(又名览胜楼),其中二门、二堂原建筑已毁,现只恢复基址。东侧武场院落较小,主要建筑有演武厅、文昌宫、后宫,前面宽阔地作为跑马道,可见定州贡院是文武两科齐全的考场,实现了功能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②从《贡院全图》布局可以看到贡院每座建筑前都有用围墙围成的院落,因建筑大小不同,各建筑之间距离远近亦不同,院落大小差别很大,使整个贡院的布局有张有弛,富有变化,这充分显示出设计者在建筑的实用性与设计上的灵活变通相兼顾的特点。
③独特的建筑风格给贡院增添了新的亮点,魁阁号舍是贡院的主体建筑,贡院始建时仅有号舍,道光十四年(1834)王仲槐主持重修贡院时在号舍南端添建魁阁,始成今貌,它作为前庑与号舍连为一体,攒尖顶结构,殿脊叠涩,四层出檐,呈“品”字形罗列,犹如燕翅齐飞,气势雄伟,设计上体现了地方建筑的灵活性和随意性,这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4 结论
定州贡院作为科举院试场所,布局合理,结构独特,功能齐全,是国内现存童试级考场中规模最大且全国唯一文武兼备的考场,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渐行渐远。但作为科举制度的见证,其留给我们更多思考和探索的空间。目前,学术界对科举乡试、会试、殿试的研究较多,而对于科举初级考试童试,人们知之甚少。虽然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笔者掌握的史料及才识有限,依然有不少领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