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德格尔一生都在讲形而上学。他指出哲学的主导问题是追问在者的在,这就是形而上学的问题。“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在海德格尔看来这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问题。海德格尔认为这是所有问题中的首要问题,“在”的问题不容易首先被考虑,但它却是首要的。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应该追问的是“在”而不是“在者”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更深层次的领悟形而上学,体会海德格尔对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超越。
关键词:在,在者,无,思
“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在海德格尔看来这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问题。对于“在”的讨论犹如窗为什么是窗,门为什么是门一样。海德格尔认为这是所有问题中的首要问题,“在”的问题不容易首先被考虑,但它却是首要的。这个首要并非指时间在先,而是逻辑上在先;这个首要包含了三重含义:最广泛、最深刻、最原始。它的最广泛体现在:时间上、空间上、区域上,以无为界,所有在者都包括,强调了“在”的广泛。最深刻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刨根问底,去深究它的“根据”,而这种根据就是在者在的根据。我们可以把最原始理解为逻辑上在人的认识之前。海德格尔认为追问在者在本身就是跳跃的,强调了发问本身很重要。问题本身似乎没什么,关键所在,是问问题的人,问问题的思想。从“在者”跳到“在”,这就不由得使我想到黑格尔的“反思”思想。每一次思想都在跳跃,无跳跃就无法产生反思。所以追问“在者在”,重要的是站在“在”的层面。伟大的提问比伟大的答案更重要,只有站在新的高度才能看到原来的限度。“在者在”的问题是理性的问题,海德格尔把在与过去、现在、将来联系起来。认为哲学活动就是对“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到不在”这一问题的追问。
一、究竟为什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
当海德格尔将“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这个问题进行展开的时候。他进一步地带领着我们探寻了在和无的含义。在、在者、无,都进入到了这个问题之中,被探寻的东西是“在”,被问及到的是“在者”,面对着“在者”去问“在”。 海德格尔认为讨论“无”是非逻辑的。海德格尔认为,思想最原始的规定性就是“有”、“无”,思想很重要,思想本身就是“有”和“无”。在对海德格尔“有”和“无”的讨论的学习中,不乏可以联想到黑格尔哲学,黑格尔的伟大哲学思想开端于逻辑学,而他的逻辑学开端于“有”、“无”。其中纯粹的存在就是纯粹的“无”,就是纯粹的思想,“无”不是否定,是各种否定的基础。“有”“无”相互不可分离。有不是肯定不是对某个具体事物的肯定。无论哪个哲学家进行思考,都不能将有和无当作某个具体的东西,否则永远都无法探究出结果,有和无最好的理解应该是思想。海德格尔分析了“在”,分析了“无”,并且解释了为什么将在与不在捏在一起。海德格尔形容这是一个摇摆的状态,因为这种摇摆状态才有张力。“在”首先是生存问题,其次是一个文化问题。我们所追问的在并非是为了建立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所以说,这个问题是让人领会在的真正含义,而非建构曾经本体论意义上的事情。
二、追溯在的语法和语言
海德格尔的几点批判如下:第一,科技、理性,所以诸神逃遁。第二,精神在地球上的没落。第三,反对大众,强调人类精英化。第四,平庸,思想平庸,能力平庸。海德格尔认为世界是一世之界限,一生一世人的世界。世界是不断移动变化的,这里更强调精神。精神力量充盈了才会流溢,精神强大到一定程度,就会留意向他人,留意向其他文化延伸。在美国和俄国,无差别性平均状态盛行。所谓平均化是批判常人即人的沉沦状态,所谓沉沦记平均化无高低,无个性,所以反对日常生活中的平均状态。我们应该做的是对“在”开放,让在在精神中敞开,防止在世界中沉沦。海德格尔非常强调语言,语言不是平时的声音,文字的语言,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语言是存在本身。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
海德格尔从语法和语言中找“在”,研究这个问题的原始含义。长出来、升起来、停在那,最后留在那里。“在”是个领域,从一开始就反对在是某个东西。语法上的的在的三种形式: 不定式,动词,名词。最终从词性上在意味着模糊,不确定。“在”在古希腊中是一种常住,所谓常住即使出现停留逗留。在即产生、出现、停留,在指的是对我们显现自己,不在指对我们隐匿自己,不显现。如果理解为不在,就忽视了在的真正意义,这里主要对在的语法,词性进行理解,产生了三种特性以及在中包含着不确定性。通过追问,最终所概括的在的含义就是生、升起、停留。产生在我们面前并对我们显现,然后停留就是存在。通过语法和词源中形成了在的含义并追问了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想追问在的本质,首先要区分在與不在。一方面,海德格尔认为在的含义是不断变化的,生成的。从历史性人们对在的理解中,在是不断显现生成,从而形成了在的含义。海德格尔提到:“任何不是绝对地无的事物都“在”,甚至无在我们处也属“在”。
三、对在的限制
在与应当,是不能推出应是,真不能推出善。在与应当相比是事实,通过应当把在上升。在与表象,在与比较就是原形,表象所代表的是原形和模本的关系。在与思,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胡塞尔的我思进行了很多的延伸,近代哲学思显现了近代思与在的对立,古代哲学对应着世界说世界而近代哲学则是从思出发。海德格尔说:“思存在就是听从思的召唤”。思与在听从思的召唤,在也同样包含着应当的问题。思是在的基础。在召唤思,在是活的,有生命的。在理性科教中思是死的,僵硬的。在文学、艺术、诗人,眼中思是有生命的。通过以上区分可以知道真正的在是落到真正的思。思不是客观的,理性的,逻辑的思,而是诗意的思,因为语言导向了艺术化、诗化。在与形成,万事万物都是生成变化的,在的停留与思相比是具有客观性的,在对应着形成,不同的区分形成不同的含义。
注释: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9月第1版,第24页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9月第1版,第42页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9月第1版,第85页
参考文献
[1]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 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与思的任务[J].孙周兴译.哲学译从,1992(05)
作者简介:宋晓琳(1997年-),女,汉族,哈尔滨市呼兰区,在读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西方哲学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关键词:在,在者,无,思
“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在海德格尔看来这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问题。对于“在”的讨论犹如窗为什么是窗,门为什么是门一样。海德格尔认为这是所有问题中的首要问题,“在”的问题不容易首先被考虑,但它却是首要的。这个首要并非指时间在先,而是逻辑上在先;这个首要包含了三重含义:最广泛、最深刻、最原始。它的最广泛体现在:时间上、空间上、区域上,以无为界,所有在者都包括,强调了“在”的广泛。最深刻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刨根问底,去深究它的“根据”,而这种根据就是在者在的根据。我们可以把最原始理解为逻辑上在人的认识之前。海德格尔认为追问在者在本身就是跳跃的,强调了发问本身很重要。问题本身似乎没什么,关键所在,是问问题的人,问问题的思想。从“在者”跳到“在”,这就不由得使我想到黑格尔的“反思”思想。每一次思想都在跳跃,无跳跃就无法产生反思。所以追问“在者在”,重要的是站在“在”的层面。伟大的提问比伟大的答案更重要,只有站在新的高度才能看到原来的限度。“在者在”的问题是理性的问题,海德格尔把在与过去、现在、将来联系起来。认为哲学活动就是对“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到不在”这一问题的追问。
一、究竟为什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
当海德格尔将“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这个问题进行展开的时候。他进一步地带领着我们探寻了在和无的含义。在、在者、无,都进入到了这个问题之中,被探寻的东西是“在”,被问及到的是“在者”,面对着“在者”去问“在”。 海德格尔认为讨论“无”是非逻辑的。海德格尔认为,思想最原始的规定性就是“有”、“无”,思想很重要,思想本身就是“有”和“无”。在对海德格尔“有”和“无”的讨论的学习中,不乏可以联想到黑格尔哲学,黑格尔的伟大哲学思想开端于逻辑学,而他的逻辑学开端于“有”、“无”。其中纯粹的存在就是纯粹的“无”,就是纯粹的思想,“无”不是否定,是各种否定的基础。“有”“无”相互不可分离。有不是肯定不是对某个具体事物的肯定。无论哪个哲学家进行思考,都不能将有和无当作某个具体的东西,否则永远都无法探究出结果,有和无最好的理解应该是思想。海德格尔分析了“在”,分析了“无”,并且解释了为什么将在与不在捏在一起。海德格尔形容这是一个摇摆的状态,因为这种摇摆状态才有张力。“在”首先是生存问题,其次是一个文化问题。我们所追问的在并非是为了建立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所以说,这个问题是让人领会在的真正含义,而非建构曾经本体论意义上的事情。
二、追溯在的语法和语言
海德格尔的几点批判如下:第一,科技、理性,所以诸神逃遁。第二,精神在地球上的没落。第三,反对大众,强调人类精英化。第四,平庸,思想平庸,能力平庸。海德格尔认为世界是一世之界限,一生一世人的世界。世界是不断移动变化的,这里更强调精神。精神力量充盈了才会流溢,精神强大到一定程度,就会留意向他人,留意向其他文化延伸。在美国和俄国,无差别性平均状态盛行。所谓平均化是批判常人即人的沉沦状态,所谓沉沦记平均化无高低,无个性,所以反对日常生活中的平均状态。我们应该做的是对“在”开放,让在在精神中敞开,防止在世界中沉沦。海德格尔非常强调语言,语言不是平时的声音,文字的语言,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语言是存在本身。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
海德格尔从语法和语言中找“在”,研究这个问题的原始含义。长出来、升起来、停在那,最后留在那里。“在”是个领域,从一开始就反对在是某个东西。语法上的的在的三种形式: 不定式,动词,名词。最终从词性上在意味着模糊,不确定。“在”在古希腊中是一种常住,所谓常住即使出现停留逗留。在即产生、出现、停留,在指的是对我们显现自己,不在指对我们隐匿自己,不显现。如果理解为不在,就忽视了在的真正意义,这里主要对在的语法,词性进行理解,产生了三种特性以及在中包含着不确定性。通过追问,最终所概括的在的含义就是生、升起、停留。产生在我们面前并对我们显现,然后停留就是存在。通过语法和词源中形成了在的含义并追问了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想追问在的本质,首先要区分在與不在。一方面,海德格尔认为在的含义是不断变化的,生成的。从历史性人们对在的理解中,在是不断显现生成,从而形成了在的含义。海德格尔提到:“任何不是绝对地无的事物都“在”,甚至无在我们处也属“在”。
三、对在的限制
在与应当,是不能推出应是,真不能推出善。在与应当相比是事实,通过应当把在上升。在与表象,在与比较就是原形,表象所代表的是原形和模本的关系。在与思,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胡塞尔的我思进行了很多的延伸,近代哲学思显现了近代思与在的对立,古代哲学对应着世界说世界而近代哲学则是从思出发。海德格尔说:“思存在就是听从思的召唤”。思与在听从思的召唤,在也同样包含着应当的问题。思是在的基础。在召唤思,在是活的,有生命的。在理性科教中思是死的,僵硬的。在文学、艺术、诗人,眼中思是有生命的。通过以上区分可以知道真正的在是落到真正的思。思不是客观的,理性的,逻辑的思,而是诗意的思,因为语言导向了艺术化、诗化。在与形成,万事万物都是生成变化的,在的停留与思相比是具有客观性的,在对应着形成,不同的区分形成不同的含义。
注释: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9月第1版,第24页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9月第1版,第42页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9月第1版,第85页
参考文献
[1]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 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与思的任务[J].孙周兴译.哲学译从,1992(05)
作者简介:宋晓琳(1997年-),女,汉族,哈尔滨市呼兰区,在读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西方哲学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