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院空间与20世纪80年代“北大诗歌场”的生成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guxinzh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当代大学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代大学的文化价值取向、精神传统、文学教育和文学社团等因素是大学文学生产的结构性力量,制约着文学的内部结构和成规层面。北京大学学院空间诸因素的形成,以及它们相互结合、相互影响,使得20世纪80年代的北大校园如“诗歌场”般集中了众多的优秀诗人,创造了一批成熟的诗歌经典作品。
  【关键词】学院空间   20世纪80年代   北大诗歌场
  就比喻意义而言,任何一所大学的校园都可以称为诗歌的校园,因为青春的热情总是天然地接近诗歌;然而就大学与当代诗歌之间关系的程度而言,还没有哪所大学堪与北大相匹。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文学充当了社会文化的主角,诗歌一再引起轰动效应。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北大校园,文学气氛相当浓厚,出现了骆一禾、海子、西川、臧棣、西渡、戈麦、清平、麦芒、恒平、阿吾等对当代文学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诗人。本文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北大学院空间何以如“诗歌场”般集中了如此众多的优秀诗人,它把喜爱诗歌的人召集在一起,酝酿出了一种精神氛围,构筑了一种相对自足的诗歌传统,激励人们更专注、更大胆、更富有雄心地对待诗歌。
  学院文化价值取向和北大诗歌传统
  北京大学从兴建到现在已经走过了风雨百年的历程,沉淀了悠久独特的校园文化。北大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中国新诗“摇篮旁的心”。①北大和新诗的深厚渊源实际上源自于北大赋予自身的使命。北大对自身的期许是“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原动力”(陈平原教授语),而新诗对现代情感、现代经验和现代意识的追求,最能代表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激进追求。②
  新诗刚刚诞生的时候,北京大学便成了它的最富有生机的摇篮。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人开辟了新诗草创期的第一个花季。随后,有把抒情诗写得相当精致的冯至,还有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罗家伦、废名……20世纪30年代初期,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三人的诗选《汉园集》,成为北大“校园诗人”一个殊荣的象征。20世纪40年代,由北京大学校园走出来的前辈诗人冯至、卞之琳对新一代青年滋润与启迪,穆旦等西南联大青年诗人群体,在更高的层面上探求着新诗走向世界之路……而20世纪80年代“北大诗人”的创作结晶在数量上更是远远超过前60年的成果。③北大以它的才气灵智启悟着、也滋润着诗性的光辉。
  西川将北大看作自己人生和创作的起点,他曾经说:“如果我不上北大,我可能仍会写诗,但写的东西肯定会大不相同。我认为我一直是北大的诗歌传统的受益者。”④
  新的文学资源的吸收和西方现代诗学的传承
  西方和西方话语,始终是中国现代诗学视野中的重要理论资源,是构成中国诗学现代构建的重要知识背景。北大一直处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融汇点上,学院背景的重要方面,就是诗人们直接从西方19、20世纪世界级诗人那里摄取营养。
  西渡在谈到西方诗歌对自己的影响时说到:“西方诗歌对我的影响很深,在我上大学之后,这个时期我阅读的范围极为庞杂,从古希腊悲剧诗人到荷马、维吉尔的史诗,但丁的《神曲》,直到当代欧美诸国的作品,几乎囫囵吞下了一部西方诗歌史。这是我学习诗艺的重要时期。”⑤臧棣表示20世纪80年代对法国文学和法国文化的热衷,给自己在北大时期的诗歌实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而海子在论及诗人典范时,谈的多半是外国诗人,他最推崇的诗人——他称他们为“王”——是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西塞诗歌中明朗的抒情成分,也明显继承了后期聂鲁达的风格;对于西川来说,大学学的就是英文,有两个作家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一个是庞德,另外一个就是博尔赫斯。
  新诗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西方文学的滋养,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诗人那里,这种影响要广阔得多。这一代诗人大多具有一种宏大的文化抱负、令人惊叹的文化杂食能力和无与伦比的文化转化能力。而20世纪80年代北大的学院空间为他们的“好胃口”提供了文化资源的保证。这种良好的文学和文化修养使他们的精神创造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起点。⑥
  学院空间内诗歌刊物、文学社团、文学教育及同仁批评
  1.以《启明星》为首的诗歌刊物
  校园文学刊物的编印是诗歌场域内诗艺维系和诗歌传播的重要环节。刊物上的一部分优秀诗歌往往可以转化为同届或者后届学诗者头脑中的写诗机制。诗刊杂志的变动,反映了诗歌探索的动向和艺术特征,是考察这一阶段诗歌场状况的基本依据。⑦
  20世纪80年代北大最重要的学生刊物是《启明星》。从刊载情况看来,该刊自1985年开始纯粹发表北大学生自己的创作,此时还推出了徐永、清平、麦芒、恒平、西川、海子等重要诗人的专辑,北大诗歌开始显示出群体性的实力。从1986年秋天到1988年春天,《启明星》取得了在北大文坛的“霸主地位”,如实记录了一代校园诗人的发展轨迹。除此之外还有1987年臧棣、清平、麦芒、徐永于本年毕业前刊印的四人合集《大雨》、西语系的《缪斯》、五四文学社的社刊《未名湖》、法律系的《沉钟》、计算机系的《西风·沉诵·太阳节》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北大诗人编选的诗集。西渡在20世纪80年代末曾编过一本北大的诗选集《太阳日记》,收入前一个十年的作品170多首。臧棣编选的《未名湖诗选集》(1986年)则为北大诗歌总结出了一条可信的发展脉络,在其中,海子、骆一禾、西川、清平、麦芒、陶宁、海翁(臧棣)、缪哲等主要诗人占有十分醒目的位置。正是通过它,一种被称之为“北大传统”的东西第一次被总结出来。也就是说,北大新时期诗歌从此有了自己的“经典”。⑧某种程度上,它们正是后来北大诗歌极一时之盛的诱因,对北大诗歌有过哺育之功。⑨在这些工作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层次的文学史问题,即对诗人的评价、发现和初步的“经典化”问题。编选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也是初步的“经典化”过程,编选者正是以这种“前批评”或“潜批评”的方式介入到“北大诗歌场”的生成之中。   2.五四文学社等文学社团与未名湖诗会
  文学社团是小型的文化共同体,有生命体验相通的同伴,坦诚地交换文学阅读、写作经验,能够形成较为一致的审美倾向和思维方式、精神追求,社团内的创作情绪相互感染,创作方法相互借鉴,是北大诗人成长的好地方。
  北大五四文学社在20世纪80年代盛极一时,不仅人数之众名列各社团之冠,影响也最大,而其中又以诗歌组为主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届社长几乎都是在诗歌写作上较有威信的本科生,因而组织的活动也大多与诗歌相关:一年一度的未名湖诗会,编辑以诗歌为主的刊物,诗歌讲座,对话乃至近期发展到改编、排演诗剧。众多诗歌社团及其活动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学院空间中一道独特的景观,成为当时独特的精神和文化氛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社使诗人获得归属感,朗诵会则使诗人有机会获得听众的承认。北大近十年来的诗歌活动最为重要的当属未名湖诗会。这个朗诵会从1981年创办,至今没有间断过(到1990年以后演变为每年春天持续一月的“北大诗歌节”)。诗人西渡对此也深有体会:“声音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和诗歌的本质——交流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也正是人的本质的一种体现”,“朗诵,正是一种出于对诗歌进行自我理解、赋予诗歌含义的个体行为。正是朗诵使得诗歌的发生和传播更为便捷,让诗歌‘融入’到喧嚣的市井生活和都市场景”,其引发的激励机制非常适应当时习诗者风气云涌的局面。朗诵会推出自己的诗人,张伟、洛兵、徐永、西塞等人都通过朗诵会在校园里获得了持久的声誉。⑩
  3.诗歌教育及同仁批评
  诗歌教育是一个场域内诗艺习得和诗歌传播的重要环节,大致可分为自我教育和规范化的课堂教育两种。目前,自我教育在现代诗歌的研究、教育远未合理化的中国几乎是所有高校诗人主要的诗歌教育方式,它意味着努力放宽诗歌阅读视野、对“范本”进行反复细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摹写练习充分吸收。诗歌教育的另外一种形式是规范化的课堂教育。以北大诗人臧棣讲授的“诗歌写作”“90年代诗歌现象”两门课程为例,这两门课在北大影响极大,一门旨在破除普通读者对现代诗歌的“神秘感”,用大量具体入微的诗歌分析培养学生的基本诗歌写作和批评技能;一门从当代诗歌的一些重要表征入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常人眼中一团混乱的20世纪90年代诗歌写作格局,理解诗艺与社会语境的幽微关联,从阅读的环节强化对当代诗歌的判断力。他的诗歌课程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将与当代诗歌写作进程达成了“视域同构”的诗歌研究成功地纳入到了以往与诗歌话题域严重脱节的当代文学学科之中,使在校学生的诗歌教育又增加了一个规范化的课堂教育重要机会。?輥?輯?訛
  同仁批评要求写作者除拥有完善的自我教育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基本的批评常识、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鉴别力,其实施的主要方式包括书面的针对同仁诗作的评议和日常的“清谈”。在这方面,北大不但有谢冕、洪子诚、黄子平等一批极具影响力的评论家,另外,北大诗人除了诗歌写作之外,大部分都是非常优秀的诗歌评论者,九〇、九一诗人群和周伟驰、席亚斌、周瓒、姜涛等人之所以能在诗歌写作上持续深入下去,这和他们之间紧密的批评纽带有很大的关系。良好的同仁批评风尚在促进一个诗人群体的普遍成熟上起到了良好的催化剂作用。
  注释:
  ①谢冕:《百年诗心》,《北大诗选·序一》,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5月。
  ②西渡:《诗与北大——20世纪80年代:回忆中的诗歌盛筵》。
  ③孙玉石:《一首永远写不完的诗》,《北大诗选·序二》,臧棣、西渡编,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5月。
  ④西渡:《面对生命的永恒困惑:一个书面访谈》,《守望与倾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⑤西渡:《面对生命的永恒困惑:一个书面访谈》,《守望与倾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⑥西渡、闻燕:《时代的弃婴与缪斯的宠儿——试论60年代出生的诗人》,《连心锁》,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⑦⑧?輥?輯?訛胡续冬:《北大诗歌在90年代》,《诗探索》1999年第3期。
  ⑨西渡:《跋二:几点感触》,《北大诗选》,臧棣、西渡编,1998年5月。
  ⑩西渡:《诗与北大——20世纪80年代:回忆中的诗歌盛筵》。
  参考文献:
  [1]谢冕:《百年诗心》,《北大诗选·序一》,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5月。
  [2]西渡:《诗与北大——20世纪80年代:回忆中的诗歌盛筵》。
  [3]孙玉石:《一首永远写不完的诗》,《北大诗选·序二》,臧棣,西渡编,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5月。
  [4]西川:《命中注定的迟到者》,《让蒙面人说话》,东方出版中心,1997。
  [5]西渡:《面对生命的永恒困惑:一个书面访谈》,《守望与倾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6]西渡、闻燕:《时代的弃婴与缪斯的宠儿——试论60年代出生的诗人》,《连心锁》,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7]胡续冬:《北大诗歌在90年代》,《诗探索》1999年第3期。
  [8]西渡:《北大诗选·跋二:几点感触》,《北大诗选》,臧棣、西渡编,1998年5月。
  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陕西西安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是当前推行国学教育的重要平台。本文立足于国学教育的普适性与特殊性、课程设置的通识性与专业性、发展模式的多元性等方面的问题,阐发高校在研究国学的同时,积极推广国学教育,有助于在教学资源与内容、教学理念与方式等方面促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国学教育 课程设置 发展模式  面对当前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与精神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国学日益成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补救
【摘要】据近年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研究热点——个体化层级,可从语言使用者层面提供一种新的系统功能视阈下的翻译研究视角。译者性别是个体化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词汇密度和语法难度作为判断译本特征的指标,从词汇、句法和语气三个层面探究译者性别对《道德经》英译本语言特征的影响。  【关键词】个体化《道德经》英译本译者性别词汇密度语法难度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陕西省教育厅重点科学研究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重
【摘 要】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常常被简单地歌颂或者批评。本文从文化的合理传承论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五四”新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对文艺大众化的重视以及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同样基于建立完全异质于中国封建旧文化的文化战略以及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简单否定是不利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不明智作法。  【关键词】毛泽东 文艺思想 文化价值   21世纪是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大潮的重要时期。历史的发展给我们
波德莱尔是外国文学研究的热点。三十多年来,关于其人其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学思想、作品综论、文本赏鉴、比较研究等领域。通过对波德莱尔研究的梳理总结,可把握研究方向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