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体系的诞生,新课程走进了学校,走进了广大师生的生活。广大教师积极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在新课程的广袤天地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如自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引发争议,变师讲为生辩;灵活多变,变传统为现代等。同时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像情境创设复杂化,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多媒体替代教材等,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分析;思考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诞生,新课程走进了学校,走进了广大师生的生活。几年来,在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广大教师积极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中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与启示,同时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与不足,先将其进行简要的总结与反思。
一、数学新课程实施的分析
分析一:自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把学生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培养他们主动地去探索新的知识,要做到:“凡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主动探索解决的问题,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绝不提示;凡是需要学生合作学习的,就大胆放给学生。”这样,通过学生有目的的、主动的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增长才干,解决实际问题。“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已有的,通过周边环境和已学过的并掌握的知识去引发学生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兴趣,进而发生疑问,主动进行探究学习。
分析二:引发争议——变师讲为生辩
争议能够激发起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通过自己对所争议问题的表述、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争议,采众家之说,又丰富和完善了学生的正确见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争议,看到自己学习成果的实现,获得成就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今后学习数学课的一种动力。
分析三:发展个性——变单一为多样
现在是张扬个性的时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力求与众不同,力求有个性有新意,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又能开发学生智力因素,同时也让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分析四:灵活多变——变传统为现代
试想教师课上得呆板,千篇一律,怎么不让学生生厌?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运用现代的教育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使其动态化、形象化,以激发学生情感,激起学习兴趣,引起学习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对数学新课程实施的思考
思考一:情境创设复杂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很多教师都在情境创设上大做文章,把情境创设设计得过于复杂,花去不少教学黄金时间,想激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引起探究欲望。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就设计了让班级4位男生和5位女生现场进行套圈比赛,使得比赛时间花去8分钟之多,但学生仍陶醉于游戏本身的趣味中,完全没有想进一步学习新课的痕迹,教师只得充充结束游戏,尴尬进行新课。殊不知这样复杂的情境创设,不仅浪费很多宝贵教学时间,而且有时使得教学任务都难以正常完成,还甚至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思考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之一,它越来越多的被教师们运用到课堂中,以充分体现教学民主,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空间和互相交流的机会,但很多具体“合作”中,只流于形式,盲目跟从,表面上热热闹闹、沸沸扬扬,但稍加深入,不难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进行思考合作交流,其余学生则成为合作学习的一张“标签”,成为教师所谓教学方式的道具而已。
思考三:多媒体替代教材
现状是高科技时代,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运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它用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配音,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了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变得具体,静态变成动态,虚幻变成真实。但在课堂教学实例中,许多教师从上课之初到上课结束都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而忽略教材本身的价值。课本教材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获取知识的工具,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载体,我们教师却有意或无意的挡住了这个窗口,甚至在全课中都没有让学生接触教材,没有让学生主动使用教材,长此以往,学生面对课本不知从何处读,更不知怎样去读,这难道不是教育工作的一大失误吗?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分析;思考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诞生,新课程走进了学校,走进了广大师生的生活。几年来,在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广大教师积极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中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与启示,同时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与不足,先将其进行简要的总结与反思。
一、数学新课程实施的分析
分析一:自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把学生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培养他们主动地去探索新的知识,要做到:“凡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主动探索解决的问题,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绝不提示;凡是需要学生合作学习的,就大胆放给学生。”这样,通过学生有目的的、主动的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增长才干,解决实际问题。“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已有的,通过周边环境和已学过的并掌握的知识去引发学生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兴趣,进而发生疑问,主动进行探究学习。
分析二:引发争议——变师讲为生辩
争议能够激发起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通过自己对所争议问题的表述、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争议,采众家之说,又丰富和完善了学生的正确见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争议,看到自己学习成果的实现,获得成就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今后学习数学课的一种动力。
分析三:发展个性——变单一为多样
现在是张扬个性的时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力求与众不同,力求有个性有新意,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又能开发学生智力因素,同时也让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分析四:灵活多变——变传统为现代
试想教师课上得呆板,千篇一律,怎么不让学生生厌?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运用现代的教育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使其动态化、形象化,以激发学生情感,激起学习兴趣,引起学习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对数学新课程实施的思考
思考一:情境创设复杂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很多教师都在情境创设上大做文章,把情境创设设计得过于复杂,花去不少教学黄金时间,想激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引起探究欲望。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就设计了让班级4位男生和5位女生现场进行套圈比赛,使得比赛时间花去8分钟之多,但学生仍陶醉于游戏本身的趣味中,完全没有想进一步学习新课的痕迹,教师只得充充结束游戏,尴尬进行新课。殊不知这样复杂的情境创设,不仅浪费很多宝贵教学时间,而且有时使得教学任务都难以正常完成,还甚至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思考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之一,它越来越多的被教师们运用到课堂中,以充分体现教学民主,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空间和互相交流的机会,但很多具体“合作”中,只流于形式,盲目跟从,表面上热热闹闹、沸沸扬扬,但稍加深入,不难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进行思考合作交流,其余学生则成为合作学习的一张“标签”,成为教师所谓教学方式的道具而已。
思考三:多媒体替代教材
现状是高科技时代,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运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它用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配音,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了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变得具体,静态变成动态,虚幻变成真实。但在课堂教学实例中,许多教师从上课之初到上课结束都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而忽略教材本身的价值。课本教材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获取知识的工具,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载体,我们教师却有意或无意的挡住了这个窗口,甚至在全课中都没有让学生接触教材,没有让学生主动使用教材,长此以往,学生面对课本不知从何处读,更不知怎样去读,这难道不是教育工作的一大失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