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作品的再创造。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会见仁见智,因此课堂才有了思想的碰撞,才有了生机。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赞赏的目光看待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张扬个性
一、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1.让学生自选内容和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在实践中发现:学生一旦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便可在很少的时间内学到较多的知识。那么,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教学《石榴》一文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对学生说:“请同学们自由地选择喜欢的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然后说说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则动笔圈画,有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在学生充分学习之后,全班交流时出现如下精彩的片断:
生甲:我选择了第二自然段,通过朗读我知道了石榴是在春天抽枝长叶,夏天开花,而且花有点像小喇叭。
生乙:我也学习了第二自然段,通过比较我知道了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在吹呢”中的“活泼”、“吹”这两个词把石榴花写活了……
生丙:我选择学习了课文第三自然段,通过和同桌讨论我明白了文中“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一句并不是石榴真的“扒”,而是由于石榴刚结果的时候很小,但随着它的张大,把身边的叶子撑开了,就像小娃娃用手扒开一样。
通过以上的教学片段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他们必然希望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打破原有有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学习伙伴朗读、讨论、辩论、表演,互相探讨,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问。学习伙伴之间情感上的距离拉近了,更容易迸发出思想上的火花。
二、鼓励学生自主设疑和解疑,张扬个性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有创新。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文章的重点处设疑,或在文章的题眼处生疑,或在文章的“空白”处找疑……进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疑,或反复阅读,或查找资料,或联系上下文等。
如在教《卧薪尝胆》一文时,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了课题后有什么想法?”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许多问题:(1)“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2)是谁“卧薪尝胆”?(3)他为什么“卧薪尝胆?”问题出来后我又引导学生:“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学生有的说:“查字典。”有的说:“读书。”……我顺势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攻克一道道难题。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阅读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学生自由地“说辩”,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针对学生在议论时的非常规的见解,我们要让学生展开不同意见的说辩,让学生在议论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对于那些独特见解,只要是学生在思考中得出的,就应该及时给予正面评定和表扬,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如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詹天佑》第三课时,提议让学生给“京张铁路”起一个名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立即活跃起来,不禁说出“中国第一路”、“爱国路”、“扬威路”、“詹天佑路”等路名,这充分地说明学生已把文章的中心内化到自己的心中了。又如我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后引导学生围绕“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究竟累不累,苦不苦?”这一话题展开辩论。学生辩论时呈现如下片段:
正方: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并不累,也不苦。虽然老人每天要上下扫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这在别人看来可能很辛苦,但对于他来说却充满乐趣,因为他总是扫一程,歇一程,而且还把好山好水欣赏一翻,况且他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绿色”大米和青菜,呼吸着清爽的空气,还有花鸟作伴,这样的生活充满诗意。
反方: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很累,也很辛苦。因为天游峰又高又险,一般年轻的游客来游玩登山都会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半途而废。而他已是一个本该退休的七十岁的老人了,还要爬上爬下扫台阶,该是多么的辛苦呀!对方辩友的家长有没有让你们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干这样重的活呀!难道说这位老人不累吗?
……
通过这一次辩论的开展,我深深地感受到课堂中只要教师给学生说辩的空间,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思维便能在交往中产生摩擦、碰撞,这样学生的个性不仅会得到张扬,而且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会较为深入。
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阅读是否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文本呢?我想不然。一位教育家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教完一篇课文后,赋予文本更多的内容,让学生把学得的知识或经验用于实践,在学生的学习中注入新鲜的生活源泉,从而“盘活”知识,在实践中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
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后,有一位老师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首先,装出很自豪的样子对学生说:“我是新型玻璃公司的总经理,想在你们当中招聘推销员,大家想不想试一试?”一句话,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接着,这位老师又装作很神秘的样子,说:“当好一名推销员,我有锦囊妙计,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学生情绪更加高昂。然后教师施以妙计:1.熟悉产品的特点;2.用上精彩的广告语。接下来,就由学生自由选择“新型玻璃公司”(即课文的内容)的一种产品,做“推销”准备。最后,“招聘会”开始,学生主动上台“推销”。学生“推销”的过程,实质就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整个“推销”过程中,同学们运用课文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地创造,超越文本,显示出独特而富有个性的语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然而这位老师还不满足,接着,他又让学生当当“小发明家”:“我们新型玻璃公司还有许多项目有待开发,你还想发明怎样的玻璃?”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大胆想象,各抒己见,老师也积极鼓励同学们标新立异。学生不仅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扎实的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小天地,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氛围;善于创设丰富的情境,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阅读对话的桥梁;要善于细心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热情鼓励学生的创造和智慧;要善于不断地为学生创设新的语境,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课堂教学,从而使阅读真正成为一门展现学生个性、灵性的艺术。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张扬个性
一、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1.让学生自选内容和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在实践中发现:学生一旦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便可在很少的时间内学到较多的知识。那么,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教学《石榴》一文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对学生说:“请同学们自由地选择喜欢的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然后说说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则动笔圈画,有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在学生充分学习之后,全班交流时出现如下精彩的片断:
生甲:我选择了第二自然段,通过朗读我知道了石榴是在春天抽枝长叶,夏天开花,而且花有点像小喇叭。
生乙:我也学习了第二自然段,通过比较我知道了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在吹呢”中的“活泼”、“吹”这两个词把石榴花写活了……
生丙:我选择学习了课文第三自然段,通过和同桌讨论我明白了文中“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一句并不是石榴真的“扒”,而是由于石榴刚结果的时候很小,但随着它的张大,把身边的叶子撑开了,就像小娃娃用手扒开一样。
通过以上的教学片段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他们必然希望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打破原有有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学习伙伴朗读、讨论、辩论、表演,互相探讨,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问。学习伙伴之间情感上的距离拉近了,更容易迸发出思想上的火花。
二、鼓励学生自主设疑和解疑,张扬个性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有创新。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文章的重点处设疑,或在文章的题眼处生疑,或在文章的“空白”处找疑……进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疑,或反复阅读,或查找资料,或联系上下文等。
如在教《卧薪尝胆》一文时,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了课题后有什么想法?”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许多问题:(1)“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2)是谁“卧薪尝胆”?(3)他为什么“卧薪尝胆?”问题出来后我又引导学生:“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学生有的说:“查字典。”有的说:“读书。”……我顺势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攻克一道道难题。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阅读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学生自由地“说辩”,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针对学生在议论时的非常规的见解,我们要让学生展开不同意见的说辩,让学生在议论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对于那些独特见解,只要是学生在思考中得出的,就应该及时给予正面评定和表扬,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如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詹天佑》第三课时,提议让学生给“京张铁路”起一个名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立即活跃起来,不禁说出“中国第一路”、“爱国路”、“扬威路”、“詹天佑路”等路名,这充分地说明学生已把文章的中心内化到自己的心中了。又如我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后引导学生围绕“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究竟累不累,苦不苦?”这一话题展开辩论。学生辩论时呈现如下片段:
正方: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并不累,也不苦。虽然老人每天要上下扫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这在别人看来可能很辛苦,但对于他来说却充满乐趣,因为他总是扫一程,歇一程,而且还把好山好水欣赏一翻,况且他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绿色”大米和青菜,呼吸着清爽的空气,还有花鸟作伴,这样的生活充满诗意。
反方: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很累,也很辛苦。因为天游峰又高又险,一般年轻的游客来游玩登山都会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半途而废。而他已是一个本该退休的七十岁的老人了,还要爬上爬下扫台阶,该是多么的辛苦呀!对方辩友的家长有没有让你们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干这样重的活呀!难道说这位老人不累吗?
……
通过这一次辩论的开展,我深深地感受到课堂中只要教师给学生说辩的空间,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思维便能在交往中产生摩擦、碰撞,这样学生的个性不仅会得到张扬,而且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会较为深入。
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阅读是否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文本呢?我想不然。一位教育家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教完一篇课文后,赋予文本更多的内容,让学生把学得的知识或经验用于实践,在学生的学习中注入新鲜的生活源泉,从而“盘活”知识,在实践中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
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后,有一位老师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首先,装出很自豪的样子对学生说:“我是新型玻璃公司的总经理,想在你们当中招聘推销员,大家想不想试一试?”一句话,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接着,这位老师又装作很神秘的样子,说:“当好一名推销员,我有锦囊妙计,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学生情绪更加高昂。然后教师施以妙计:1.熟悉产品的特点;2.用上精彩的广告语。接下来,就由学生自由选择“新型玻璃公司”(即课文的内容)的一种产品,做“推销”准备。最后,“招聘会”开始,学生主动上台“推销”。学生“推销”的过程,实质就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整个“推销”过程中,同学们运用课文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地创造,超越文本,显示出独特而富有个性的语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然而这位老师还不满足,接着,他又让学生当当“小发明家”:“我们新型玻璃公司还有许多项目有待开发,你还想发明怎样的玻璃?”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大胆想象,各抒己见,老师也积极鼓励同学们标新立异。学生不仅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扎实的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小天地,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氛围;善于创设丰富的情境,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阅读对话的桥梁;要善于细心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热情鼓励学生的创造和智慧;要善于不断地为学生创设新的语境,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课堂教学,从而使阅读真正成为一门展现学生个性、灵性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