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语言的美学价值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ZeDongNiMaBi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儒家经典《论语》是一部孔子和弟子的言谈录。其语言开先秦诸子散文之先河,句子成分完整,用词简练精辟,善用虚词,句式表达多样化,造就了语言的结构美、内涵美、和谐美和形式变化美,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论语 结构美 内涵美 和谐美 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论语》是一部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语言行为为内容的语录体著作,其语言风格多样,不仅在当时有很强的表现力,而且对先秦及以后的散文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论语》开先秦诸子散文语言之先河,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其主要表现在:
  一 句子成分完整,构成结构美
  由于受文字和书写的限制,甲骨文、金文的句子成分短缺,所以表意不完美,文章诘屈聱牙,难以卒读。《论语》在当时的口语基础上加工而成,结构面貌大为改观,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以及附加成分如定语、状语、补语都已出现。句子成分根据语意需要简省和繁复并用。如: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
  此句主要成分齐备,“季氏”、“冉有”、“季路”是主语,“伐”、“见”、“有”是谓语,“颛臾”、“事”是宾语。附加成分也不乏使用,“将”是状语,“于孔子”是补语。所以语言结构显得完整、严密,可以使句子意思完整表达。这种结构中所蕴涵着的表现性,使文学语言独特的造句特点和功能得以显现,句子结构饱满丰富,语言结构具备了整齐美和参差美,从而造就了《论语》语言的结构美。
  反之,如果句子成分不全,句法意义就不能通过映射表现出来,句子的语义关系就会模糊,说话者的主观意向往往得不到充分体现。如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主谓关系,是表示一种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主语是被陈述对象,谓语是陈述的内容。如果省略主语,陈述的对象就不明确,省略谓语或谓语部分,陈述的内容就无着落。甲骨文艰涩难懂的原因之一就是省略过多,造成了结构缺损,导致语义关系不清,句意不明。如:
  (1)二犬,此雨。(合集31191)
  (2)勿酒,此王受。(合集30831)
  (3)二牢,王此受佑。(合集31191)
  (4)于弗磔,王此。(合集31188)
  其中,(1)省略了谓语。意思是:如果使用两头系养的犬,那么就会有大雨。(2)省略了宾语。句的意思是:如果不举行酒祭,那么大王就会受保佑。(3)省略了谓语。意思是:如果使用两头系养的羊,那么大王就会受到保佑。(4)省略了谓语部分。句的意思是:如果不施行肢裂这种酷刑,那么大王就会受保佑。如果把这几句缺失的成分补上,换成下列说法,结构就更完整,句意表达就更清楚了。
  (1)用二犬,此雨。
  (2)勿酒,此王受佑。
  (3)用二牢,王此受佑。
  (4)于弗磔,王此受佑。
  《论语》一改甲骨文结构不完整的缺陷,句子成分比较完备。如: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改是。”(《公冶长》)
  比较甲骨文,《论语》的句子结构就丰富得多,读起来赏心悦目。结构的完美带来的是《论语》句子意思的清晰。
  二 词语简练精辟,蕴集内涵美
  孔子提倡质朴为文,对语言的要求是:“辞达而已矣。”这并不意味着词语的简单运用。《论语》言语简短,却辞多隐曲,凝炼隽永,片言达旨,有生动震撼的力量和丰蕴的内美。这一特点随处可见。综观全文,《论语》短短的1万余字中,凝固为成语、警句和格言就近200条。如:当仁不让(《卫灵公》)、见义勇为(《为政》)、任重道远(《泰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等等。这些词语深入浅出,意思丰富,富于哲理,收到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论语》内涵美还体现在用词时,往往用修辞的手法来达到寓意深远的。如: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
  (3)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子路》)
  例中,(1)孔子将知者仁者喻为山水,既含有诗话的审美意味,又含有“知仁”所赋予的象征儒家的丰富思想内涵。(2)用顶真的修辞手法论说了恢复周礼的关键在于“正名”。(3)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格强调“仁”的作用。
  除此之外,《论语》有时候还用对比的方法暗示其“微言大义”。如:
  (1)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
  (2)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例中,(1)这句话通过君子和小人的对比,暗示出统治者只有全面驾驭人民才达到“仁”。(2)通过反义词对举,显示出深刻的含义。
  可以说,《论语》的词语可以超越时空,历时地字斟句酌,时品时新,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丰富多彩的意蕴美。
  三 虚词配之实词,虚实结合,构成词语组合的和谐美
  甲骨文和金文不用虚词,《尚书》中也难以找到。不用虚词,词与词连接不甚连贯,句子语气淤塞不通,语势缺乏自然感,导致语句艰涩,枯燥干瘪。而在《论语》实词之间,配以时疏时密的虚词,造成了时快时慢的节奏,能给人以美感,整篇读下,自然和谐。
  据语言学家杨伯俊统计:《论语》“之”做虚词176次;“乎”做虚词102次;“乎哉”做虚词8次;“者”做虚词202次;“也”做虚词469次;“矣”138次;“已”25次……可以看出《论语》吸收和灵活运用了大量口语虚词,不仅使说话人的语气、性格表现逼真,而且韵味隽永,富有节奏感。
  清末语言学家马建忠说:“‘三代之得天下’,读之为起词者,故间以‘之’字,且率以‘也’字助之,所以跌宕其辞气也。”“凡字句但以实字砌成者,其决断婉转,虚神未易传出,于是有‘也’‘矣’‘乎’‘哉’诸字,以之顿煞,而神情毕露矣”(《马氏文通读本》419、53页)。《论语》就是利用虚词和实词的有机结合,虚实相益,使句子匀称、平稳、抑扬顿挫,构成了语言和谐之美。如: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女子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木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这段话音节和谐,自然流畅,琅琅上口。这样效果的取得,与其善于选用虚词不无关系。如果将文中的虚词去掉,效果就会迥然不同。试比较:
  有子曰:“其为人孝弟,好犯上,鲜;不好犯上,女子作乱,未之有。君子务本,木立道生。孝弟,其为仁本!”
  不难看出,去掉虚词之后的省文就没有原文自然和谐,词与词搭配的浑然一体的审美效果就体现不出,原文通过“也者”来突出孝弟是仁之本的强调语气更是淡然无存。
  《论语》还大量使用连词。连词主要是起关联作用以增加语势,同时也有补足音节、调整节律的作用。文中“而”用了307次;“以”用了42次;“则”用了121次。“而”、“以”、“则”一方面加强语势,使语义的结合更加紧密,整个句子显得结构紧凑,语势顺畅。如: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
  (3)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另一方面调整节律,增加音节的美感。《论语》“而”、“以”、“则”等连词的使用,是调整句子音节的一个重要的语用功能,如果前后两个成分字数为奇数或相等,中间要用连词。如:
  (1)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学而》)
  (2)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学而》)
  (3)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
  这样就可以凸显前后两个成分的音节整齐,使语句易于上口,显现出和谐悦耳的音律效果,体现出调整节律的作用,从而增加了声音方面的美感。
  四 句法变化多样,彰显变化美
  孔子一方面提倡“辞,达而已矣。”另一方面注重言语的表达方式和效果。他认为“言之不文,行而不远。”《论语》处处体现了这一原则的实现。《论语》在用字的时候,注意了字的重叠使用。如:
  (1)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
  (3)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八佾》)
  (4)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这些字的叠用,使语句琅琅上口,表现出语句的音律变化之美。
  《论语》在注意词语雕饰的同时,还非常讲究句法的错综使用。《论语》的句子以短句为多,制造了生动活泼、自然流畅的表达效果。但也大量运用其它富有修辞色彩的句式。如倒装句:
  (1)鲜矣仁!(《学而》)
  (2)大哉孔子!(《雍也》)
  (3)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颜渊》)
  以上倒装句的使用,增强了感叹的语气,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说话人的态度。
  如反问句:
  (1)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2)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
  (3)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
  《论语》用了很多类似的反问句,取到了旨在增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以启发听话人的思考的目的。
  如对偶句: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3)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
  对偶句是一种整句形式,能精练地传递丰富的信息。《论语》常常使用“反对”,不仅表意言简意赅,而且使读者在视听上产生了一种整齐美。
  如比喻句: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这些比喻在表意上形象生动,在表达上也有很好的效果。它能激发读者的情感,促使读者联想、想象,增强了话语的感染力。
  《论语》在选用排比句时,利用句子的长短的不同效果,灵活使用。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子路》)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
  (4)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其中(1)、(2)的排比成分较长,节奏舒缓而深远;(3)、(4)排比成分较短,情感充沛,节奏急促而明快。
  《论语》在形式变化上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利用词、短语或句子的反复,来突出话语的音乐性,使话语回环复沓,具有一唱三叹的音响效果,强化所要表达的意思。如:
  (1)归与!归与!(《公冶长》)
  (2)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公冶长》)
  (3)贤哉!回也!……贤哉!回也!(《雍也》)
  (4)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
  不同的句法有不同的功能。这些句式或形象而逼真,言简而意丰;或对比鲜明,精警有力;或一气呵成,磅礴之气,绵延千里;或语势强劲,具有整齐美和反复美。《论语》就是通过句式的多种手法综合运用,不仅适应了口语交际说话人表达语义的情境,也丰富了文章的意蕴,构成了形式变化美,增强了论辩力和感染力,也为后世论说文体句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综上所述,语言的美是多种多样的。《论语》语言简洁、平易端正而含蓄富于哲理,行文形式多样而富有清秀之美等特点,深深影响了后世,为后来的散文语言运用树立了典范。它不仅开战国散文的语言之先河,而且为其后2000余年汉文学语言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论语》语言的美学价值远远不止本文所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新3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 吕叔湘、王海芬:《马氏文通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 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4]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6] 张玉金:《甲骨卜辞语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马立春,男,1963—,江西彭泽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史,工作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