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商业化的加速,瑶族年轻人的生活、婚姻、审美等方面的价值观受到了多重文化的冲击,过山瑶传统婚俗仪式几乎很少再能看到,传统婚俗仪式音乐的采录成为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基于田野调查与口述史研究方法,以局外人、局内人双重视角,对湖南永州市新田县龙泉镇大湾村大三源传统婚俗仪式个案进行详细描述,通过择取过山瑶传统婚俗仪式中的三类音乐事象进行音乐形态分析,从而对过山瑶传统婚俗仪式音乐变迁的表征及其原因做深刻阐释。
[关键词]过山瑶;传统婚俗;仪式音乐
2020年6月2日早上7点30分,踏着清晨舒爽的凉风,笔者与我校音乐学院教师周红从衡阳出发,开启了为期两天两夜的新田传统婚俗仪式音乐田野考察,并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赵书峰教授及团队约定当天下午在田野现场会合。途中一路顺畅,间歇性的大暴雨为此次田野旅途增添了点儿浪漫色彩。我俩大约行程2个小时40分钟,于上午10点10分首先来到了与门楼下瑶族乡学校前校长李仲良老师之前约定的地点——新田县兴林路3号。在这里我们遇到了门楼下瑶族乡唢呐师傅盘礼清以及为此次婚礼录影录像的枫叶影视公司的江总及其团队成员,间接了解到李仲良校长应该是这次婚礼的“艺术顾问”。李仲良校长简单地介绍说2号当天婚礼的主要议程安排是下午4点到门楼下瑶族乡青皮源——新娘家接亲,然后在新娘家呆上一夜,直到3号吃过早餐再返回新郎家,晚上拜堂后,紧接着坐歌堂到4号早上结束。
一、传统婚俗仪式所处地理文化语境
新田县位于湖南省南部,南岭山脉的北段。南北长49.2公里,东西宽30公里,总面积1022.4平方公里,折合为153.36万亩。它东与桂阳县的华山、塘市、四里、六合、飞仙、古楼,嘉禾县的石桥等乡镇交界,西与宁远县的白土、保安、中心铺、柏万城、永安、鲤溪、石家洞等乡镇(办事处)接壤,南与宁远县的太平、下坠,嘉禾县的广发、坦坪等乡镇相邻,北与桂阳县的杨柳和祁阳县的晒北滩等瑶族乡相连。新田境内四面环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最高海拔1080米,最低海拔200米。①整体地理位置较低,加上北部山峰高耸,阻碍了冷空气南下,因此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分明。②龙泉镇系新田县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前身是城关镇。此次婚礼主家所在的大湾村大三源正是龙泉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这里水光山色,碧水蓝天。
二、传统婚俗仪式实录
(一)新郎家——接亲准备
时间:2020年6月2日
地点:龙泉镇大湾村大三源
关键词:接亲
具体过程实录:
2020年6月2日上午大约11点04分,在李校长的陪同下,我们一行到达新田县龙泉镇大湾村大三源新郎家,还没来得及下车就已经听得噼里啪啦震天响的鞭炮声,满地的鞭炮碎壳、纸屑,到处张灯结彩一片喜气洋洋。步入新郎家中,映入眼帘的是正门口的对联,它寄予了主家美好的寓意:
右联 珠联璧合情永结
左联 天长地久心相印
横联 迎亲
李校长向室内正在忙碌的新郎的爸爸(赵春富)介绍我俩,寒暄之后便首先与新郎爸爸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对话。
周红(以下简称“周”)问:“您好!请问您有几个儿女?”
赵春富(以下简称“赵”)答:“一个。”
王爱红(以下简称“王”)问:“请问为啥这次会为孩子举办这样的传统婚礼?”
赵答:“是女方外婆的要求。”
王问:“您对孩子举办这样的婚礼有什么看法? ”
赵答:“我们要完全按照女方家的意思办。讲心里话,传统婚礼程序多,花销大,因为当前疫情影响,我还是希望婚礼能够简单些。因为我们都在广州打工,为了这次的婚礼,家里所有的亲戚都从外地赶回来了。”
话还未说完,由于新郎的爸爸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协调,就着急走开了,但是新郎的爸爸对待举办传统婚礼的态度和看法令人回味。瑶族传统婚礼在目前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的社会大背景下,几乎很少有人再愿意采用。尤其村寨内很多年轻人涌向城镇打工,思想汉化严重,多数婚礼举办采用汉族结婚方式。据当地瑶民说,村里之前也有过传统婚俗仪式的举办,但那都是几年前的事儿了。
北京时间上午11点40分,新郎家里上上下下都在积极筹备中,忙忙碌碌的人们穿梭于客厅之中。吹鼓乐手们与婚礼主事围坐在备有宴席的方桌旁商议婚礼具体议程。大约11点42分,男方厨司两手端着长方形条盘(盘内有红布、红包、两个酒杯、一碗炒好的猪肝)来到唢呐师盘礼清面前寒暄,行礼;盘师傅还礼,喝酒,收红布、红包,后简单地用餐。11点50分吹鼓乐手四位师傅换装更衣,大家分别换上正式的瑶族服饰,尤其看到唢呐师傅盘礼清为李校长绑头巾时,颇有几分讲究。待吹鼓手们服饰整理妥当,盘师傅的《三打三吹》奏响了婚礼的序幕,墙上的时针刚好指向中午12点,与此同时,客厅的周边也都在按照各自的分工准备着:客厅的侧房中,一群年轻的瑶族女性正在给五彩斑斓的气球充气,为布置新房做准备。
室外院子一角,一名瑶族中年女性在为一个个年轻小伙扎头巾,笔者大概数了一下,有至少10个瑶家青年小伙儿,据说这些小伙子都是要去接亲的;对面的邻居家,高高的房门前,抬头眺望,一群中老年人围着两个瑶家小姑娘正忙碌着。走上去看,原来也是在为她们整理瑶族服饰。两个瑶家小姑娘赵云青(16岁)、赵莎莎(20岁),一个戴顶板帽,一个戴铜铃帽,很是漂亮。同时还看到有两位老年人身着瑶服,头戴拱供帽。在这样喜庆的日子里,被安排接亲的人员,不同的年龄,个个身着瑶服,体现出强烈的仪式感和族群认同感。
瑶家婚礼接亲人员的服饰穿戴占据了接亲前的一大部分时间,他们就像演员即将登台前的准备一样,引来了村里很多人的围观,大家尽情嬉笑着,贊美着,尤其在观察老人为10个小伙子扎头巾的具体手法和过程时,很多瑶族年轻人非常感兴趣,看得非常认真、投入。可以看出瑶族青年男女对瑶家服饰的喜爱,对瑶族服饰文化的认同,对自己作为瑶族人的身份归属,个中还蕴藏着一份自豪。瑶族文化的涵化,瑶家人服饰的汉化,瑶族服饰似乎成为一种只在正式的、隆重的节庆仪式场合上才会穿的礼服或者称“盛装”。平时的生活中,也只有部分老年人头戴拱供帽以示自己的瑶族身份。很多年轻人虽也夸瑶族服饰精美,但因穿着太麻烦,不方便,多数年轻人并不情愿穿,甚至连怎么穿都不太清楚。这种情况下,瑶服成为一种珍品变得遥不可及。听老人说现在的瑶服买不起了,从前的瑶人都是自己手工绣织瑶服,现在手工做的瑶服几乎不存在了,通常都是机器大批量做,直接到商店去买,一套少则一两千,多则上万块呢! 下午14点47分,接亲要带的礼物、车辆进入准备状态。客厅内主事管家招呼已经穿戴整齐的几个年轻人取来一根完整的竹竿,并在竹竿的中间绑上红纸和猪肉,竹竿的两头缠贴上红纸;同样的做法用在两根并列绑在一起的带有茂密枝条枝叶的竹竿上,且枝条里还贴着祝福语“永结同心,百年好合。”据现场人说这些竹竿是到新娘家抬嫁妆用的,竹杆上的肉是犒劳给抬嫁妆的人的,双竹杆是用来抬新娘的被子的。带竹叶的含义是表示一双竹竿子达到尾,预示婚姻天长地久,一生一世长相守。①室外的乡间小道上,2辆皮卡车、6辆小轿车一字排开停靠在家门口,车上贴着红“囍”和“永结同心”等祝福字样。16点03分炮声连鸣,鼓乐奏起,接亲前万事俱备,客厅内再摆宴席,宴请即将接亲的亲戚朋友,大家补足给养,抖擞精神,等待出发。
16点40分用餐完毕,唢呐师盘礼清首先吹奏乐曲《于兰调》,慢慢起身,拜家先,随即带领锣鼓手踏着有节奏的步伐走出家门;两组抬着竹竿的瑶族小伙儿紧随其后,再依次是接亲长辈、青年小伙儿、漂亮小姑娘和车队。长长的接亲队伍,伴随吹奏乐在青山碧水间徒步前行,非常壮观。笔者是一路小跑至队伍最前方,退步拍摄中行进。说实话,置身于这种场景犹如在穿越。闪念刚过,队伍慢慢停了下来,此时缓步行程约20分钟,离开新郎家约有二三里地远,走在最前面的两个小伙子指挥着大家把物品装上皮卡车,招呼其他接亲人员分别上车,就这样前后一共2辆皮卡车、6辆小轿车正式开往门楼下瑶族乡青皮源——新娘的瑶寨。
(二)新娘瑶寨——出嫁
时间:2020年6月2日晚至6月3日上午
地点:门楼下瑶族乡青皮源
关键词:送亲、哭嫁、坐歌堂前奏
具体过程实录:
从龙泉镇大湾村到门楼下青皮源大约有30公里的路程,接亲车队疾驰在新田宽敞的道路上。如果换作从前,无论是接亲还是送亲,队伍应该都是步行穿越于连绵的青山之间,从山这头走到山那头来完成联姻的。如今时代不同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国家“村村通”的政策下,瑶寨的公路、电力、网络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加速城镇化,瑶家人出行不再像从前要翻山越岭那样艰难了。因此,此次瑶家的传统婚礼形式不免也会逐步地融入现代元素,步行与现代化交通工具相结合,传统与现代二元并置,呈现出婚礼形式上的多元化。
2020年6月2日下午17点16分,接亲队伍到达门楼下瑶族乡青皮源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这里离新娘家还有一段距离。按照婚礼流程,所有接亲人员携带彩礼纷纷下车,准备浩浩荡荡、锣鼓喧天步行至新娘家。哪知天公凑热闹,队伍刚刚整理好,音乐已经奏起,大风却突袭而来,大雨不期而至,一时间整个接亲队伍躲得无影无踪,本要呈现在新娘家的接亲排场不得已改为乘车。或许是老天爷也想对新娘表达自己的不舍之情吧,雨越下越大,接亲的车辆艰难行进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一度出现堵车。笔者坐在车里,感觉田野考察以来第一次遭遇这么大的暴雨且车被滞留在陡峭的半山坡上,有点胆怯,心里只盼着雨快快停下来,别耽误田野考察进程。坐在车里至少20分钟后,雨点逐渐变小,远处的鞭炮声预示着前面的接亲车辆已经到达新娘家。等不及雨停,笔者与周老师赶紧把车停靠半山腰。此时天色已暗,已是傍晚18点10分。由于新娘家地势较高,远远望去,袅袅炊烟,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我们急促穿过雨棚下面坐满前来吃酒的邻里乡亲,迫不及待地走进了新娘的家里。
客厅内,嘈杂声、谈笑声淹没了整个世界。面对家先供奉,在左边的房间内,只听得有微微的哭诉声,循声而去,只见新娘的奶奶(盘学妹,62岁)紧紧抱着新娘的肩膀,伤心地哭诉着,音调悲切,似吟似唱,让人突觉与婚事喜庆场面不太吻合。笔者挤进前去,以探究竟。奶奶的哭诉,惹得周围的亲人都在掉泪,连笔者也没能忍住。后才了解到,新娘盘小丽,今年18岁还未满,作为奶奶,孙女小小年龄就要嫁人,老人家非常舍不得。在奶奶的眼里,孙女小丽还是个未长大的孩子,还应该在父母的呵护下多多享受美好年华的。
天色黑尽,夜幕降临,新娘家的房子矗立在漆黑的山野中显得格外明亮。接亲人员已经就座正堂,亲戚邻居也都各就各位。女方厨司送来落脚酒,吹鼓手喝落脚酒,奏乐,女方招待为每一位接亲人员敬茶。19点45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再次响彻山谷,唢呐师傅盘礼清起身面对长廊上的宴客们致辞祝福,他代表男方家人感谢前来道贺的亲邻好友,祝福一对年轻人百年好合,早生贵子。鼓吹乐《三打三吹》走起,晚宴开始。新娘家的席面特别丰盛,前后共12道菜,鸡鸭鱼肉荤素搭配,亲朋好友在美食中觥筹交错,共享美好,相互间谈笑、拍照、唱瑶歌,一片片欢声笑语。
晚宴结束,亲戚邻居们围坐在长廊上谈笑风生,此时已经是22点40分,餐桌旁三五成群的瑶家女性身着统一民族服饰,在稍显昏暗的餐桌旁显得耀眼绚丽,这一景观引来了很多人前去与她们合影留念,她们自己当然也兴奋地自拍、互拍,长廊上的喜庆气氛一度被推上高潮,情不自禁之下瑶歌响起,坐歌堂对歌拉开帷幕,现场的人儿是情绪高涨,唱聊尽兴。零点43分,鼓吹乐《上席调》再次奏起,每张餐桌上两碗清水白豆腐、两碗瘦肉汤,接亲人再次就座、用餐。客厅内女方主家还安排了4个身着瑶服的中年女性与吹鼓手同桌,坐歌堂正式启动。
“坐歌堂”土名“谈笑”,就是指大家坐在一起谈谈笑笑。每逢过年过节遇上走亲串友,瑶族人都会举办大小型坐歌堂活动。据笔者多次田野观察,坐歌堂刚开始的阶段多以说话聊天为主,偶尔夹有唱歌;随着讲话聊天的深入,气氛逐步活跃,变话少歌多。此时的厅内一角,乐手与4个中年瑶家女性围坐桌旁,4个瑶家姐姐轮流向吹鼓手及每一位接亲人敬酒、敬烟,大家欢聚一堂,彼此寒暄、客套。时间在谈笑中流动,已经进入第二天的1点46分,客厅内,女方代表还在一个一个敬酒、敬烟,每敬一个人都会讲很多的客气话,引来阵阵欢声笑语。这种气氛犹如过春节,在这个雨后微凉的夜晚曾一度让置身其中的笔者突然不晓得身处几时,身在何处。 2020年6月3日,清晨的青皮源格外清新秀丽,仰望天空,远山的袅袅炊烟犹如仙境一般,清脆的鸟鸣叽叽喳喳,今天新娘子就要被娶回新郎家了。早上7点零9分,悄悄推开闺房,新娘子已在梳妆打扮了。瑶族新娘子在出嫁前的服装比较复杂:头戴顶板帽、颈戴银项圈、身穿瑶服、绑腰带等多道工序,如果没有老人帮忙,现在的瑶族年轻人一般自己是不怎么能穿得好的。而眼前为新娘扎头饰的这位瑶家老人手法却非常娴熟,不一会工夫就帮新娘把瑶服穿戴整齐。笔者惊诧于老人家的技法,上前与其打招呼。当问起她的姓名,她显得异常羞涩,不肯说。问起为什么选她为新娘整装打扮时,她说:“结婚的大喜事儿肯定要找与新娘生辰八字合得来的嘛。”她边说边忙活着,帮着新娘子整理顶板帽。卧床的另一边,家人在为新娘准备小红皮箱里的随身携带物品,如红枣、花生、桂圆以及新娘的一些其他用品外加两把小红伞,可以感受到瑶族婚礼的每一个细节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寓意。此刻的新娘在家人的各种协助下服饰已备好,妆面也都化好。万事俱备,只待良时出阁。
与此同时,室外,双方主事在招呼着大伙儿按照婚礼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婚庆花车待命;新娘嫁妆(衣柜、冰箱、沙发等)陆续装车;竹竿上这次除了绑有条子肉,还绑了梳妆台;另一根竹竿上绑了澡盆、脸盆、桶等洗漱用品。
再返回到室内,突觉气氛变得凝重。仔细看看陪在旁边的家人,眼眶红红的,奶奶、妈妈、姨妈都在抹眼泪儿,奶奶不停地为孙女整理穿戴,时而拽拽肩上的毛巾,时而抚摸一下头上的顶板帽,奶奶的眼神中蕴含了无限的慈爱。上午10点18分,最亲爱的奶奶再也绷不住了,如果把昨天的哭嫁作为一种序曲的话,那么今天新娘临行前奶奶抱着孙女的肩膀再次的痛哭可谓是从序曲直奔高潮。奶奶再也无法忍受孙女出嫁之痛,哭声由温婉逐步变为豪放,哭着、诉着、唱着,全场人无不被感动、感染。尽管有亲友不停地安慰奶奶,但还是无法让老人家停下来。老人家的哭声比起昨天要大,哭诉的语言比昨天要多,时间要长,万般疼爱与不舍在哭嫁中尽情宣泄与释放。
上午10点50分,唢呐师吹起《催官上马》,盘师傅踱着缓慢的步子站在新娘的门口催促新娘要出阁了,他绕着新娘的房间来来回回转了三圈,新娘才与家人恋恋不舍地分开,由舅妈、伴娘及家人簇拥着走出闺房,此时她的眼睛已被一块黑布遮上了,随着唢呐音乐,新娘双手作揖,拜别家先,移步出门。
鞭炮声声离别情,在乡间的小路上,满载着嫁妆的皮卡车走在最前面,其次是吹鼓手;紧接着是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此刻的新娘子身穿顶板瑶服饰,双手由前面引路的舅妈紧紧攥着,伴娘则在新娘身后为其高高撑起小红伞;最后是婚车以及长长的接亲车队。远远望去非常壮观,俨然古代宫廷格格出嫁。11点23分,送亲队伍步行大约3里地的样子,新娘由家人护送坐进娇车,随后的送亲人员也都相继坐上汽车驰往新郎家。
从走出新娘瑶寨开始笔者紧随队伍,依然保持退步拍摄,送亲队伍呈现出的这一人文景观为青山丽水的蜿蜒小道增添了一抹喜庆、热闹和艳丽。村寨的两旁站满了围观的百姓,大家指点着、比划着,为眼前久违的族群传统婚礼而感叹。笔者在被瑶族传统婚俗仪式所震撼的同时,内心也略有一丝遗憾。在瑶族,这样隆重的传统婚俗已不多见了,就连现在的大部分瑶族青年也未必见过这样的婚礼。在面临现代化、商业化、汉文化等多重语境的冲击下,瑶族婚俗仪式正在经受着传统与当代的互融过程,即文化的“涵化”过程。很多瑶族青年的婚礼基本不再采用这样的仪式,因此像这般较为纯正的传统婚俗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弥足珍贵。当然,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乡村的城镇化,瑶族的婚俗仪式发生变迁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传统是一条河流①,在新的社会语境下,传统要与时俱进,与现代元素进行交融、融合,在坚守传统中实现传承与创新。
(三)返回新郎家——成亲
时间:2020年6月3日中午至6月4日早上
地点:龙泉镇大湾村大三源
关键词:洗脸洗脚;拜堂;坐歌堂;哭嫁;高腔送客
具体过程实录:
6月3日中午13点03分,鞭炮声声迎新人,接亲队伍返回新郎家所在地大三源,再现同样的场景:接亲队伍首先在离新郎家有二三里地的小道上下车,由步行代替车载。抬头远望,村口的两旁早已挤满了瑶家百姓,所有人都带著美好的祝福翘首以盼,共同分享着这份传统婚俗带来的惊奇与喜悦。尤其是新郎的家人、亲戚个个都穿着漂亮的瑶服站在小道的两旁,形成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仪仗队,夹道欢迎这位即将过门的小姑娘。这又一迎亲景观令人仿佛置身于古老的省亲年代,现场那么隆重、典雅,伴着鼓吹奏乐,送亲队伍由远及近脚步逐渐放慢至新郎家门口。男方主事和厨司先是拿起一只公鸡站在大门口,杀鸡敬天地,扫除邪气和不吉利;然后男方主事与女方主事行礼,表示慰问和感谢;最后男方厨司与吹鼓手行礼,吹鼓手接红包,吹奏乐曲,绕着送亲队伍转一圈,随即带送亲队伍缓缓步入室内,待新娘及送亲队伍就座妥当准备洗脸洗脚。
“洗脸洗脚”是瑶族先辈流传下来的一个习俗,背后有着深刻的寓意。13点14分男方主事安排亲戚先提一桶热水到新娘面前,后倒部分水入小红盆,由伴娘为新娘洗脸;再倒点儿热水于大澡盆中,由伴娘为新娘洗脚并换上娘家人带来的新鞋袜,待一切整理干净,由接亲娘带新娘入洞房休息。笔者因特别好奇新房的布置,跟在新娘后面紧追不舍,不巧在楼梯口的房间内看到新郎独自坐在小方凳上玩手机,上前问他原因时,才明白原来新郎新娘双方没有拜堂前是不允许见面的。下午14点,新人已经接过门,从现在开始基本可以暂时歇歇,等待晚上的精彩片段——拜堂。
拜堂是笔者或者应该说是所有在场人最期待的环节。听李校长说,拜堂要等到晚上22点以后,笔者刚好利用这个空档走访村里的几个年轻人,了解一下他们对此次传统婚礼的看法。年轻人一致认为:1.虽累但很有意思;2.也算是传承瑶族文化的一种方式;3.希望日后自己的婚礼也能有实力这样操办;4.多数人还是觉得瑶族婚礼太麻烦,很辛苦,花销太大。 期间,笔者、周红、陈静茹还与媒人盘英竹进行了简单的交谈。
周红(以下简称“周”):听说是您说的媒,给我们讲讲两个年轻人是怎么认识的,可以吗?
盘英竹(以下简称“盘”):其实不是我,他们两个一开始就是认识的,只是两个年轻人要想结亲,在我们瑶族像这样的情况,必须先找个媒人出面帮助双方协调,以便后面谈到嫁妆啊、聘礼啊,方便传话,解決问题。我呢,因为双方都熟悉,是两方的亲戚,新郎喊我舅公,新娘喊我伯伯,所以他们就找我来为两家跑跑腿。
周:哦,这样啊!听说新娘年龄太小,外婆舍不得这么早嫁人,是不是在彩礼上要求很高呢?女方要多少彩礼钱,能给我们透露一下吗?
盘:这个啊,呵呵,不好讲,不好讲……
周:我听说这次举办传统婚礼也是女方外婆的意思,您知道原因吗?
盘:呵呵,老人家嘛,还不就是特别传统,觉得瑶族人就要用瑶族人的生活习惯过日子。
跟媒人简短交谈,不仅可以了解到瑶族婚俗的一些老规矩,还可以领悟出其话语背后的一些含义。
拜堂时间一拖再拖,晚上的23点10分,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姗姗而来,大家好像都提前约好似的,瞬间室内已是里三层外三层,把个小客厅挤得是水泄不通。主事和厨司在家先供奉的正前方摆上方桌,桌上摆放了两份猪腿、4份膘肉、4个酒杯以及厚厚的两沓红布和蓝布。接着唢呐师盘礼清吹奏《催官上马》,他先是绕着供奉桌转三圈,接着边吹奏边踱步到新娘的楼梯口,催促伴娘和新娘整理穿戴,准备下楼拜堂。在乐曲的声声催促下,只看到新娘由舅妈、伴娘簇拥着,踏着节奏缓缓走出洞房,走下楼梯,步入厅内。她们先是跟着乐师绕着家先供奉方桌转一圈,后与新郎站在一起。接亲爷和接亲娘走过来开始为新郎新娘“披红”,即分别为二位新人披红布、蓝布,一层层、一层层(蓝布在下,红布在上)。据说这些布都是男方亲戚带来的贺礼,规格大概一尺的样子,新郎新娘每人披上8块。装束整好,行礼,乐师吹奏《满堂红》,拜堂开始。新娘双手拿着一小块长方形新毛巾,接亲爷站在新郎背后,举着新郎的双手,向天地拜三拜,朝中间拜三拜,往左边拜三拜,朝右边拜三拜,跪着拜三拜,站起来拜三拜,新娘子不跪也不拜,就这样按照传统规矩本该要四个轮回,前后共七十二拜。但是因为接近凌晨,新郎大概连续叩首12次后,新郎新娘便喝交杯酒,主婚人一手一杯双手交叉,送到新人嘴边各饮一口;主婚人唱恭贺歌,唢呐曲奏起《于兰调》。新婚小两口抬起条盘送到厨房,报告灶王爷。厨师接过条盘,新娘喊声公婆,新郎的父母帮新郎新娘取下肩上的红布和蓝布(叫做“脱红”),①至此拜堂结束。
6月4日零点,坐歌堂由此拉开了序幕,厅内一共四桌的男女歌手精神抖擞,誓要把今夜唱响。瑶族的喜庆节日一般是离不开“坐歌堂”的,通常结婚、寿诞、过节等遇到喜庆的事儿,因为人多晚上没有地方住,一般都会对歌到天亮。它一方面为主人缓解了居住不便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亲朋好友间情感的交流,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络。“坐歌堂”在瑶族尤其在中老年朋友的心目中,那是一种回忆,是他们心目中的一缕乡愁。每每有坐歌堂,我们都会看到围观的多是老年人,他们可以不睡觉,一直陪歌手到天亮。有的时候在对歌的过程中,时不时还会有老年人帮助不会对歌的人对歌。
夜深了,笔者特意走出室内,站在昏暗的林间小路上,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感受此刻山野的宁静和祥和。室内灯火辉煌丝毫没有困意,歌手们反倒是越发兴奋,讲话声、碰杯声、笑声、歌声,声声交织在一起,宛如室内交响乐。笔者再次走进屋内,穿行于每桌歌手之间,记录、拍摄、请教,也像打了鸡血一样的活跃,在真真正正瑶族婚俗的语境中享受着坐歌堂的魅力。李仲良②校长告诉笔者,婚俗坐歌堂与平时的待客坐歌堂区别并不是很大,婚俗坐歌堂只是最前面的两个程序不太相同,后面的程序都是一样的。
6月4日早上6点30分,随着歌手的渐渐离桌,彻夜的坐歌堂基本结束,在这个不眠之夜,坐歌堂作为婚礼拜堂后喜气的延续,带给了双方家人无限的快乐。期间还有个小小的插曲:在6月4日凌晨坐歌堂开始的同时,室外的一个小广场上,一部分中青年人在唱卡拉OK和跳广场舞。这种室外的现代气息与屋内的民族特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社会经济的发展,瑶民生活受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让我们看到在瑶族婚礼中除了保留有传统文化的呈现外,还在仪式场景中加入了流行文化元素,也为婚礼增添了别样的气氛。
6月4日早上8点40分,早餐过后,娘家人即将要回去了。厅内,主事人在为女方送亲人准备回礼,这时突然听到楼梯附近吵吵嚷嚷的,挤过去一看,原来是新娘的妹妹在为红包钱少与男方主事争执,缘由只为一把红色行李箱上的密码锁——想要妹妹说出密码,请出红包;如若不给红包就不告诉对方密码。男方主事认为要的钱太多,要与妹妹讨价还价。由此双方展开了较长时间的斗智斗勇,周旋约20分钟最终以1200元的价格成交,引来阵阵掌声和笑声。自古以来,婚礼就是这样,为了图个热闹、喜庆,大家喜欢制造一些为难对方的小环节来为婚庆增色添彩。
然而热闹归热闹,嬉笑归嬉笑,嬉笑之后留下的依然是不舍的伤悲。在楼梯口,新娘的家人和亲戚在与新娘子依依不舍地告别,只见舅妈、姨妈、妹妹等很多送亲的家人把新娘围在中间,千叮咛万嘱咐,谁知讲着讲着,有位长辈索性抱着新娘放声大哭,她边哭边唱,边唱边说,对新娘的留恋和牵挂又一次在哭嫁中迸发,围观的人无不被感动。
6月4日上午的11点,在依依不舍中娘家人终归是要回去了,男方家人为送亲人准备了礼物,只见新郎肩挑肉、鸡、鱼与新娘家人相送。俗话说“送君送到大路口,一步一回头”,男方家人向前相送,女方家人一步一回头;男方家人再向前相送,女方家人再一步两回头,高腔亮起,高腔对起……这种送客留客的好客情谊延伸至村口的几里地之外,渐渐地,人看不见了,但一路的歌声始终回荡在山谷的上空。 此次田野考察历经两天两夜,是疫情以来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团队成员首次针对湘南过山瑶传统婚俗仪式音乐进行的较为全面的考察。这为我们认知湘、粤、桂区域内的过山瑶婚俗仪式音乐的个性与共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尤其难得的是,本次田野采录到了原生语境中的过山瑶哭嫁仪式音乐。
三、瑶族传统婚俗中与音乐有关的三个研究对象
(一)贯穿始终的鼓吹乐
鼓吹乐在瑶族传统婚俗仪式过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它贯穿了婚礼的始终。此次婚俗仪式鼓吹乐队编制:唢呐1把、鼓1个、大锣1个、小锣1个,其中,唢呐演奏在整个仪式中担任了婚礼“司仪”的角色,主导、支配着整个婚礼过程的运作,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唢呐传入瑶族地区大约是晚清时代,随着瑶族的迁徙从中原地区传过去的。它在我国民族民间乐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瑶族地区唢呐的形制、演奏方法与汉族区别并不是很大。它音域宽,音高游移幅度恰当,音色接近人声,模拟性能强,因而运用相当广泛。在瑶族唢呐婚庆音乐中至今还保留有与汉族相同的曲牌名,如《大开门》等。唢呐在瑶族婚礼进程中随着长期的运用和实践,流传的曲牌非常丰富,它以音乐替代话语,让音乐驾驭行为,逐渐呈现出一整套模式,如迎接环节用《迎亲曲》《大开门》《小开门》,宴请场合用《排席调》《上席调》《下席调》,拜堂披红时用《挂红曲》,送客道别用《催官曲》《送客曲》等。正如肖文朴老师的《“乐器说话”新论——瑶族婚俗唢呐乐话的空间感与功能丛》中写道:“当唢呐曲牌约定俗成地构成一套乐话体系后,婚礼仪式都在这些乐话的调度和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乐手吹什么曲调,主家就进行什么仪式,决不会有差错”。唢呐音乐的声响不仅能告知人们“接下来该做什么,要做什么”,还“把一个仪式到另一个仪式的过渡衔接起来”。因此,婚礼唢呐吹打曲牌也被冠以“仪程性曲牌”“曲牌联缀”“婚礼组曲”等多种称呼。①
新田县大湾村大三源过山瑶传统婚礼中的唢呐曲牌,节拍多为四二拍,属于比较典型的五声性旋律音阶。旋律进行中多强调re音,旋法发展比较单一,多是围绕基本的旋律音调基础上进行的变化性反复。②这次传统婚礼中主要吹奏了以下曲牌:③
部分曲谱如下:
(二)坐歌堂
瑶族传统婚俗仪式中,自古以来就有“坐歌堂”的习俗。它是传承瑶族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坐歌堂”是瑶族人走亲访友、生日寿宴、婚礼聚会的一种感情联络形式。大家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气氛欢快活跃,深受中老年人喜爱。此次婚礼中男女双方都曾有过“坐歌堂”,但较为完整的还数男方家。从拜堂结束大约零点到早上7点40左右,四桌男女歌手彻夜对歌,厅内歌声此起彼伏,交汇成一曲室内合唱交响,令人想不到在这宁静的山野竟然还有这么一个热闹之处。
按照正常惯例,在这种婚俗语境下坐歌堂应是由伴娘陪吹鼓手喝酒引发,主要目的是为了感谢吹鼓手,而后接下来就会以对歌的形式分别对唱接亲歌、送亲歌、思念歌、想念歌、姻缘歌、摘花歌、留客歌。①在实际过程中并不一定能完全按这个程序进行,对唱的随机性较大。笔者认为这主要与歌手的水平有直接关系。对歌过程中,很多程序并不是人人都能准确对得上来的,有的歌手甚至并不太清楚哪个时间哪个阶段对什么歌,因此刚开始对歌的时候往往会有些混乱,要有一些内行人或者老年人带着唱,慢慢地才能逐步走上正确的先后顺序。
瑶族当下,受现代化、城镇化、流行化元素的影响,坐歌堂的传承问题非常严峻。瑶族青年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学唱瑶歌的人越来越少。因此,出现在“坐歌堂”中会唱瑶歌的大多是一些年长者,虽说有时候一些年轻人也会加入“坐歌堂”活动中,比如80后,但多数是不怎么会唱瑶歌的, 有一小部分人能听懂别人唱什么,自己并不会唱。她们大多是为了丰富队伍年龄结构成分而来的。
瑶族“坐歌堂”的演唱方式通常是问答式。刚开始无论男女,双方均以一种小声讲话的方式进行交流,由于男女对唱时双方还不是很熟悉,会暂时表现出害羞、试探性的情感表达。直到夜宵过后他们相互之间的了解程度逐步加深,演唱会慢慢发生变化,对歌的人变得从容与自信,对歌问答也变得热情、主动、积极,气氛越来越热闹。
坐歌堂的音乐节奏通常比较自由、紧凑,多以四二拍为主,个别音上会有延音或装饰音,体现出瑶族音乐的独特风格之处。演唱的旋律由“宫、角、徵、羽”四个音组成,②且每个程序的瑶歌旋律相同而歌词不同。以下两首《思念歌》就是此次婚俗坐歌堂中的一组问答式,主要旋律大致如下:
(三)哭嫁
“哭嫁”文化源远流长,早年间由于男女双方家庭地位的不平等,强烈的“男尊女卑”意识,使得女性在家庭中根本没有地位、没有自我,“哭嫁”便成为女性用来表达主体意识、获得话语权的一种方式。当时的“哭嫁”是指女性在出嫁的时候以哭唱的形式来表达告别亲人、感恩父母、感谢兄弟姐妹、控诉悲惨命运等复杂情绪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婚俗仪式的变迁,哭嫁的内涵早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哭嫁的内容和形式越发变得丰富多彩,其内涵也更加深邃。哭嫁歌包括了哭父、哭母、哭兄嫂、哭姐妹、哭弟弟、哭叔伯、哭舅舅等与自己有关系的亲戚,通过哭嫁来表达内心情感;包括在婚礼进行的过程中,每遇到一个程序也要哭唱一番,因此仅“哭嫁”这一程序就要耗时很久,短则几天几夜,长则几个月,可以说“哭嫁歌”就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声乐套曲。
瑶族自古以来男女地位平等,男女双方自由恋爱,且结婚后落户的形式有多种:1.女方到男方家安家落户;2.男方到女方家安家落户(入赘);3.两边走;4.两不别宗(女方虽有兄弟,但其父母不愿将女嫁出去,尤其只有一个女儿的更是如此,男到女方入赘,生儿育女后姓氏一般全跟女方姓,也有老大跟父姓,老二随母姓的。这些事项在婚前由双方族人拟好协议,族人不会说长道短,后人也无权更改)。①从落户的方式可以看出瑶族女性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主体地位,体现出较强的女性价值。在瑶族传统的婚俗仪式中,“哭嫁”虽也是一种常见习俗,但只是出嫁的女儿以哭唱的形式向父母及家人表达难舍难分之情;当然母亲也会以哭唱的形式教导女儿过门后要好好持家、孝敬公婆,表达对女儿无限的挂念之情。“哭嫁”暗示了出嫁女即将实现从闺女到媳妇再到母亲的身份转换。正如法国作家波伏娃曾说:“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②即人一生下来,生理性别是暂时明确的,但随着其成长,社会文化会开始建构男女两性的性别意识和社会性别身份。女性会产生来自社会规范的或者自身本真的多个自我。此外,哭嫁作为一种具有彰显功能的习俗,也是哭嫁主体表达话语权和争取物质权利的一种途径。会“哭”的新娘,借用“哭嫁”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可以加深与亲人之间的感情联络,而且还能够获得邻里乡亲的赞扬,得到婆家人的赞许,获得一定的权利和地位,从而充分彰显女性的主体意识。在人们的意识里,会不会哭嫁成为评判女子是否有才德的一种标准。 如今哭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变迁,哭嫁的歌唱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年轻的新娘基本不知道怎么“哭嫁”了,取而代之的往往是找族群里的老年人代哭。此次大湾村大三源瑶族婚礼中,哭嫁前后出现三次,前两次是在新娘家由新娘的奶奶有感而发,从而带动了新娘及周边的亲戚家人流泪。第三次是在新郎家,娘家人要返程前通过哭嫁来表达对新娘的挂念。整个哭嫁过程中,新娘子一直处于被动哭嫁状态。哭嫁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哭诉语言长短押韵,曲式结构相对稳定,具有歌唱性。哭嫁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的内在意义已经发生了改变,从歌唱主体到歌唱形式再到歌唱内容都有变化和简化。透过哭嫁习俗表象,品味其中艺术韵味,它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抒情媒介,其方式、言语、动作及哭腔已经日趋程式化,越来越成为一种具有观赏和审美价值的民俗现象。
四、瑶族传统婚俗仪式中音乐的传统与变迁
(一)传统尚在,让人欢喜
此次大湾村大三源传统婚俗仪式音乐田野考察分别采录到了以下程序:接亲——女方哭嫁——女方坐歌堂——女方再次哭嫁——送亲——迎亲——拜堂——男方坐歌堂——女方三次哭嫁。应该说传统婚俗的核心环节都还在,且每一环节都比较详细具体,基本上延续了瑶族传统婚俗“体例”。尤其是瑶族婚礼仪式原生语境下的坐歌堂活动、哭嫁仪式笔者都亲历其中,令人喜出望外。婚礼的进行过程中,虽说并没有请师公,但祭拜家先、杀鸡祭神驱邪环节都凸显了传统道教色彩。此外,参加仪式的瑶民身穿民族盛装,从他们喜爱美美的自拍或他拍中可以看出瑶民對自己本族文化的认同,包括他们唱瑶歌、坐歌堂对歌,体现了他们对自己族性身份的认同。族群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繁衍的心理基础,是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文化自觉行为。从婚俗仪程看出,无论怎么变化、汉化,婚礼这样的正式场合,瑶民都会第一时间穿上鲜艳的瑶族服饰以彰显族群文化认同。
(二)传统传承令人担忧
此次传统婚俗田野考察中,虽说程序都在,但出现了很多简化,比如师公的省略,再比如拜堂时新郎的叩拜次数简略了很多。且在婚俗仪式举办过程中有些程序较为混乱,这些都说明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在人们的记忆中在渐渐褪色,随着时间的飞逝,如果没有很好的传承,终将会逝去,令人担忧。乡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瑶族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受到了影响。大批瑶族青年涌向城镇打工,他们的生活、婚姻、审美等方面的价值观难免会受到城镇文化的影响,致使他们对传统的婚姻观念与习俗逐渐淡化。加上当下社会的商业化,给瑶族婚礼仪式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很多青年人在择偶的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男方经济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调查访谈得知,目前举办一场瑶族婚礼仪式不加彩礼在内,都得花费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这无形中就给很多在外靠打工谋生的瑶族家庭带来很重的经济负担。就说此次的婚礼,据说花费也在20万元左右。鉴于这种状况,很多瑶族家庭在办婚事时都会对传统婚礼敬而远之,首选简单、省钱、经济压力小的婚礼仪式。传统的婚俗仪式由于程序繁琐、花费过大,越来越少有瑶民采纳。
(三)传统在变迁中谋求发展
此次大三源传统婚俗仪式突出特点可谓是传统与现代的二元交融,主要表现在:1.接亲与送亲过程中步行与花车、轿车相结合,汉化突出;2.在男方6月4日凌晨室内坐歌堂对歌的同时,室外流行乐、广场舞并行,现代化、流行化彰显。由此可以看出当下的瑶族婚礼受现代化、流行文化的影响,婚俗仪式中不但有传统文化的呈现,且仪式场景中融入了很多的流行元素,从而构成了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婚礼场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笔者认为就是一种传统发展中的变迁与传统变迁中的发展。多重文化语境影响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瑶族传统婚俗仪式的变迁与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五、结语
瑶族传统婚俗仪式音乐的文化与艺术内涵在我国少数民族人生礼仪中极其丰富。其中不但含有丰富的器乐音乐,而且有大量的瑶族民歌存在。此次湖南新田龙泉镇大湾村大三源传统婚俗仪式音乐田野考察,历经两天两夜,在震撼中收尾,笔者以双重身份和视角对婚俗仪式的每一个程序进行了采录。很庆幸在这场传统婚俗仪式中收录到了真正原生语境下的坐歌堂、哭嫁歌的第一手材料,体验到了带有些许道教色彩但又具备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少数民族传统婚礼。在今天瑶族传统婚俗越来越稀有的情况下这场婚礼显得那么的珍贵,希望这样的传统婚俗仪式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与保护。当然我们也相信,在我国政府大力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各地瑶族民俗仪式音乐的发展与保护工作将会做得更好。
[关键词]过山瑶;传统婚俗;仪式音乐
2020年6月2日早上7点30分,踏着清晨舒爽的凉风,笔者与我校音乐学院教师周红从衡阳出发,开启了为期两天两夜的新田传统婚俗仪式音乐田野考察,并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赵书峰教授及团队约定当天下午在田野现场会合。途中一路顺畅,间歇性的大暴雨为此次田野旅途增添了点儿浪漫色彩。我俩大约行程2个小时40分钟,于上午10点10分首先来到了与门楼下瑶族乡学校前校长李仲良老师之前约定的地点——新田县兴林路3号。在这里我们遇到了门楼下瑶族乡唢呐师傅盘礼清以及为此次婚礼录影录像的枫叶影视公司的江总及其团队成员,间接了解到李仲良校长应该是这次婚礼的“艺术顾问”。李仲良校长简单地介绍说2号当天婚礼的主要议程安排是下午4点到门楼下瑶族乡青皮源——新娘家接亲,然后在新娘家呆上一夜,直到3号吃过早餐再返回新郎家,晚上拜堂后,紧接着坐歌堂到4号早上结束。
一、传统婚俗仪式所处地理文化语境
新田县位于湖南省南部,南岭山脉的北段。南北长49.2公里,东西宽30公里,总面积1022.4平方公里,折合为153.36万亩。它东与桂阳县的华山、塘市、四里、六合、飞仙、古楼,嘉禾县的石桥等乡镇交界,西与宁远县的白土、保安、中心铺、柏万城、永安、鲤溪、石家洞等乡镇(办事处)接壤,南与宁远县的太平、下坠,嘉禾县的广发、坦坪等乡镇相邻,北与桂阳县的杨柳和祁阳县的晒北滩等瑶族乡相连。新田境内四面环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最高海拔1080米,最低海拔200米。①整体地理位置较低,加上北部山峰高耸,阻碍了冷空气南下,因此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分明。②龙泉镇系新田县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前身是城关镇。此次婚礼主家所在的大湾村大三源正是龙泉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这里水光山色,碧水蓝天。
二、传统婚俗仪式实录
(一)新郎家——接亲准备
时间:2020年6月2日
地点:龙泉镇大湾村大三源
关键词:接亲
具体过程实录:
2020年6月2日上午大约11点04分,在李校长的陪同下,我们一行到达新田县龙泉镇大湾村大三源新郎家,还没来得及下车就已经听得噼里啪啦震天响的鞭炮声,满地的鞭炮碎壳、纸屑,到处张灯结彩一片喜气洋洋。步入新郎家中,映入眼帘的是正门口的对联,它寄予了主家美好的寓意:
右联 珠联璧合情永结
左联 天长地久心相印
横联 迎亲
李校长向室内正在忙碌的新郎的爸爸(赵春富)介绍我俩,寒暄之后便首先与新郎爸爸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对话。
周红(以下简称“周”)问:“您好!请问您有几个儿女?”
赵春富(以下简称“赵”)答:“一个。”
王爱红(以下简称“王”)问:“请问为啥这次会为孩子举办这样的传统婚礼?”
赵答:“是女方外婆的要求。”
王问:“您对孩子举办这样的婚礼有什么看法? ”
赵答:“我们要完全按照女方家的意思办。讲心里话,传统婚礼程序多,花销大,因为当前疫情影响,我还是希望婚礼能够简单些。因为我们都在广州打工,为了这次的婚礼,家里所有的亲戚都从外地赶回来了。”
话还未说完,由于新郎的爸爸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协调,就着急走开了,但是新郎的爸爸对待举办传统婚礼的态度和看法令人回味。瑶族传统婚礼在目前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的社会大背景下,几乎很少有人再愿意采用。尤其村寨内很多年轻人涌向城镇打工,思想汉化严重,多数婚礼举办采用汉族结婚方式。据当地瑶民说,村里之前也有过传统婚俗仪式的举办,但那都是几年前的事儿了。
北京时间上午11点40分,新郎家里上上下下都在积极筹备中,忙忙碌碌的人们穿梭于客厅之中。吹鼓乐手们与婚礼主事围坐在备有宴席的方桌旁商议婚礼具体议程。大约11点42分,男方厨司两手端着长方形条盘(盘内有红布、红包、两个酒杯、一碗炒好的猪肝)来到唢呐师盘礼清面前寒暄,行礼;盘师傅还礼,喝酒,收红布、红包,后简单地用餐。11点50分吹鼓乐手四位师傅换装更衣,大家分别换上正式的瑶族服饰,尤其看到唢呐师傅盘礼清为李校长绑头巾时,颇有几分讲究。待吹鼓手们服饰整理妥当,盘师傅的《三打三吹》奏响了婚礼的序幕,墙上的时针刚好指向中午12点,与此同时,客厅的周边也都在按照各自的分工准备着:客厅的侧房中,一群年轻的瑶族女性正在给五彩斑斓的气球充气,为布置新房做准备。
室外院子一角,一名瑶族中年女性在为一个个年轻小伙扎头巾,笔者大概数了一下,有至少10个瑶家青年小伙儿,据说这些小伙子都是要去接亲的;对面的邻居家,高高的房门前,抬头眺望,一群中老年人围着两个瑶家小姑娘正忙碌着。走上去看,原来也是在为她们整理瑶族服饰。两个瑶家小姑娘赵云青(16岁)、赵莎莎(20岁),一个戴顶板帽,一个戴铜铃帽,很是漂亮。同时还看到有两位老年人身着瑶服,头戴拱供帽。在这样喜庆的日子里,被安排接亲的人员,不同的年龄,个个身着瑶服,体现出强烈的仪式感和族群认同感。
瑶家婚礼接亲人员的服饰穿戴占据了接亲前的一大部分时间,他们就像演员即将登台前的准备一样,引来了村里很多人的围观,大家尽情嬉笑着,贊美着,尤其在观察老人为10个小伙子扎头巾的具体手法和过程时,很多瑶族年轻人非常感兴趣,看得非常认真、投入。可以看出瑶族青年男女对瑶家服饰的喜爱,对瑶族服饰文化的认同,对自己作为瑶族人的身份归属,个中还蕴藏着一份自豪。瑶族文化的涵化,瑶家人服饰的汉化,瑶族服饰似乎成为一种只在正式的、隆重的节庆仪式场合上才会穿的礼服或者称“盛装”。平时的生活中,也只有部分老年人头戴拱供帽以示自己的瑶族身份。很多年轻人虽也夸瑶族服饰精美,但因穿着太麻烦,不方便,多数年轻人并不情愿穿,甚至连怎么穿都不太清楚。这种情况下,瑶服成为一种珍品变得遥不可及。听老人说现在的瑶服买不起了,从前的瑶人都是自己手工绣织瑶服,现在手工做的瑶服几乎不存在了,通常都是机器大批量做,直接到商店去买,一套少则一两千,多则上万块呢! 下午14点47分,接亲要带的礼物、车辆进入准备状态。客厅内主事管家招呼已经穿戴整齐的几个年轻人取来一根完整的竹竿,并在竹竿的中间绑上红纸和猪肉,竹竿的两头缠贴上红纸;同样的做法用在两根并列绑在一起的带有茂密枝条枝叶的竹竿上,且枝条里还贴着祝福语“永结同心,百年好合。”据现场人说这些竹竿是到新娘家抬嫁妆用的,竹杆上的肉是犒劳给抬嫁妆的人的,双竹杆是用来抬新娘的被子的。带竹叶的含义是表示一双竹竿子达到尾,预示婚姻天长地久,一生一世长相守。①室外的乡间小道上,2辆皮卡车、6辆小轿车一字排开停靠在家门口,车上贴着红“囍”和“永结同心”等祝福字样。16点03分炮声连鸣,鼓乐奏起,接亲前万事俱备,客厅内再摆宴席,宴请即将接亲的亲戚朋友,大家补足给养,抖擞精神,等待出发。
16点40分用餐完毕,唢呐师盘礼清首先吹奏乐曲《于兰调》,慢慢起身,拜家先,随即带领锣鼓手踏着有节奏的步伐走出家门;两组抬着竹竿的瑶族小伙儿紧随其后,再依次是接亲长辈、青年小伙儿、漂亮小姑娘和车队。长长的接亲队伍,伴随吹奏乐在青山碧水间徒步前行,非常壮观。笔者是一路小跑至队伍最前方,退步拍摄中行进。说实话,置身于这种场景犹如在穿越。闪念刚过,队伍慢慢停了下来,此时缓步行程约20分钟,离开新郎家约有二三里地远,走在最前面的两个小伙子指挥着大家把物品装上皮卡车,招呼其他接亲人员分别上车,就这样前后一共2辆皮卡车、6辆小轿车正式开往门楼下瑶族乡青皮源——新娘的瑶寨。
(二)新娘瑶寨——出嫁
时间:2020年6月2日晚至6月3日上午
地点:门楼下瑶族乡青皮源
关键词:送亲、哭嫁、坐歌堂前奏
具体过程实录:
从龙泉镇大湾村到门楼下青皮源大约有30公里的路程,接亲车队疾驰在新田宽敞的道路上。如果换作从前,无论是接亲还是送亲,队伍应该都是步行穿越于连绵的青山之间,从山这头走到山那头来完成联姻的。如今时代不同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国家“村村通”的政策下,瑶寨的公路、电力、网络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加速城镇化,瑶家人出行不再像从前要翻山越岭那样艰难了。因此,此次瑶家的传统婚礼形式不免也会逐步地融入现代元素,步行与现代化交通工具相结合,传统与现代二元并置,呈现出婚礼形式上的多元化。
2020年6月2日下午17点16分,接亲队伍到达门楼下瑶族乡青皮源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这里离新娘家还有一段距离。按照婚礼流程,所有接亲人员携带彩礼纷纷下车,准备浩浩荡荡、锣鼓喧天步行至新娘家。哪知天公凑热闹,队伍刚刚整理好,音乐已经奏起,大风却突袭而来,大雨不期而至,一时间整个接亲队伍躲得无影无踪,本要呈现在新娘家的接亲排场不得已改为乘车。或许是老天爷也想对新娘表达自己的不舍之情吧,雨越下越大,接亲的车辆艰难行进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一度出现堵车。笔者坐在车里,感觉田野考察以来第一次遭遇这么大的暴雨且车被滞留在陡峭的半山坡上,有点胆怯,心里只盼着雨快快停下来,别耽误田野考察进程。坐在车里至少20分钟后,雨点逐渐变小,远处的鞭炮声预示着前面的接亲车辆已经到达新娘家。等不及雨停,笔者与周老师赶紧把车停靠半山腰。此时天色已暗,已是傍晚18点10分。由于新娘家地势较高,远远望去,袅袅炊烟,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我们急促穿过雨棚下面坐满前来吃酒的邻里乡亲,迫不及待地走进了新娘的家里。
客厅内,嘈杂声、谈笑声淹没了整个世界。面对家先供奉,在左边的房间内,只听得有微微的哭诉声,循声而去,只见新娘的奶奶(盘学妹,62岁)紧紧抱着新娘的肩膀,伤心地哭诉着,音调悲切,似吟似唱,让人突觉与婚事喜庆场面不太吻合。笔者挤进前去,以探究竟。奶奶的哭诉,惹得周围的亲人都在掉泪,连笔者也没能忍住。后才了解到,新娘盘小丽,今年18岁还未满,作为奶奶,孙女小小年龄就要嫁人,老人家非常舍不得。在奶奶的眼里,孙女小丽还是个未长大的孩子,还应该在父母的呵护下多多享受美好年华的。
天色黑尽,夜幕降临,新娘家的房子矗立在漆黑的山野中显得格外明亮。接亲人员已经就座正堂,亲戚邻居也都各就各位。女方厨司送来落脚酒,吹鼓手喝落脚酒,奏乐,女方招待为每一位接亲人员敬茶。19点45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再次响彻山谷,唢呐师傅盘礼清起身面对长廊上的宴客们致辞祝福,他代表男方家人感谢前来道贺的亲邻好友,祝福一对年轻人百年好合,早生贵子。鼓吹乐《三打三吹》走起,晚宴开始。新娘家的席面特别丰盛,前后共12道菜,鸡鸭鱼肉荤素搭配,亲朋好友在美食中觥筹交错,共享美好,相互间谈笑、拍照、唱瑶歌,一片片欢声笑语。
晚宴结束,亲戚邻居们围坐在长廊上谈笑风生,此时已经是22点40分,餐桌旁三五成群的瑶家女性身着统一民族服饰,在稍显昏暗的餐桌旁显得耀眼绚丽,这一景观引来了很多人前去与她们合影留念,她们自己当然也兴奋地自拍、互拍,长廊上的喜庆气氛一度被推上高潮,情不自禁之下瑶歌响起,坐歌堂对歌拉开帷幕,现场的人儿是情绪高涨,唱聊尽兴。零点43分,鼓吹乐《上席调》再次奏起,每张餐桌上两碗清水白豆腐、两碗瘦肉汤,接亲人再次就座、用餐。客厅内女方主家还安排了4个身着瑶服的中年女性与吹鼓手同桌,坐歌堂正式启动。
“坐歌堂”土名“谈笑”,就是指大家坐在一起谈谈笑笑。每逢过年过节遇上走亲串友,瑶族人都会举办大小型坐歌堂活动。据笔者多次田野观察,坐歌堂刚开始的阶段多以说话聊天为主,偶尔夹有唱歌;随着讲话聊天的深入,气氛逐步活跃,变话少歌多。此时的厅内一角,乐手与4个中年瑶家女性围坐桌旁,4个瑶家姐姐轮流向吹鼓手及每一位接亲人敬酒、敬烟,大家欢聚一堂,彼此寒暄、客套。时间在谈笑中流动,已经进入第二天的1点46分,客厅内,女方代表还在一个一个敬酒、敬烟,每敬一个人都会讲很多的客气话,引来阵阵欢声笑语。这种气氛犹如过春节,在这个雨后微凉的夜晚曾一度让置身其中的笔者突然不晓得身处几时,身在何处。 2020年6月3日,清晨的青皮源格外清新秀丽,仰望天空,远山的袅袅炊烟犹如仙境一般,清脆的鸟鸣叽叽喳喳,今天新娘子就要被娶回新郎家了。早上7点零9分,悄悄推开闺房,新娘子已在梳妆打扮了。瑶族新娘子在出嫁前的服装比较复杂:头戴顶板帽、颈戴银项圈、身穿瑶服、绑腰带等多道工序,如果没有老人帮忙,现在的瑶族年轻人一般自己是不怎么能穿得好的。而眼前为新娘扎头饰的这位瑶家老人手法却非常娴熟,不一会工夫就帮新娘把瑶服穿戴整齐。笔者惊诧于老人家的技法,上前与其打招呼。当问起她的姓名,她显得异常羞涩,不肯说。问起为什么选她为新娘整装打扮时,她说:“结婚的大喜事儿肯定要找与新娘生辰八字合得来的嘛。”她边说边忙活着,帮着新娘子整理顶板帽。卧床的另一边,家人在为新娘准备小红皮箱里的随身携带物品,如红枣、花生、桂圆以及新娘的一些其他用品外加两把小红伞,可以感受到瑶族婚礼的每一个细节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寓意。此刻的新娘在家人的各种协助下服饰已备好,妆面也都化好。万事俱备,只待良时出阁。
与此同时,室外,双方主事在招呼着大伙儿按照婚礼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婚庆花车待命;新娘嫁妆(衣柜、冰箱、沙发等)陆续装车;竹竿上这次除了绑有条子肉,还绑了梳妆台;另一根竹竿上绑了澡盆、脸盆、桶等洗漱用品。
再返回到室内,突觉气氛变得凝重。仔细看看陪在旁边的家人,眼眶红红的,奶奶、妈妈、姨妈都在抹眼泪儿,奶奶不停地为孙女整理穿戴,时而拽拽肩上的毛巾,时而抚摸一下头上的顶板帽,奶奶的眼神中蕴含了无限的慈爱。上午10点18分,最亲爱的奶奶再也绷不住了,如果把昨天的哭嫁作为一种序曲的话,那么今天新娘临行前奶奶抱着孙女的肩膀再次的痛哭可谓是从序曲直奔高潮。奶奶再也无法忍受孙女出嫁之痛,哭声由温婉逐步变为豪放,哭着、诉着、唱着,全场人无不被感动、感染。尽管有亲友不停地安慰奶奶,但还是无法让老人家停下来。老人家的哭声比起昨天要大,哭诉的语言比昨天要多,时间要长,万般疼爱与不舍在哭嫁中尽情宣泄与释放。
上午10点50分,唢呐师吹起《催官上马》,盘师傅踱着缓慢的步子站在新娘的门口催促新娘要出阁了,他绕着新娘的房间来来回回转了三圈,新娘才与家人恋恋不舍地分开,由舅妈、伴娘及家人簇拥着走出闺房,此时她的眼睛已被一块黑布遮上了,随着唢呐音乐,新娘双手作揖,拜别家先,移步出门。
鞭炮声声离别情,在乡间的小路上,满载着嫁妆的皮卡车走在最前面,其次是吹鼓手;紧接着是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此刻的新娘子身穿顶板瑶服饰,双手由前面引路的舅妈紧紧攥着,伴娘则在新娘身后为其高高撑起小红伞;最后是婚车以及长长的接亲车队。远远望去非常壮观,俨然古代宫廷格格出嫁。11点23分,送亲队伍步行大约3里地的样子,新娘由家人护送坐进娇车,随后的送亲人员也都相继坐上汽车驰往新郎家。
从走出新娘瑶寨开始笔者紧随队伍,依然保持退步拍摄,送亲队伍呈现出的这一人文景观为青山丽水的蜿蜒小道增添了一抹喜庆、热闹和艳丽。村寨的两旁站满了围观的百姓,大家指点着、比划着,为眼前久违的族群传统婚礼而感叹。笔者在被瑶族传统婚俗仪式所震撼的同时,内心也略有一丝遗憾。在瑶族,这样隆重的传统婚俗已不多见了,就连现在的大部分瑶族青年也未必见过这样的婚礼。在面临现代化、商业化、汉文化等多重语境的冲击下,瑶族婚俗仪式正在经受着传统与当代的互融过程,即文化的“涵化”过程。很多瑶族青年的婚礼基本不再采用这样的仪式,因此像这般较为纯正的传统婚俗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弥足珍贵。当然,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乡村的城镇化,瑶族的婚俗仪式发生变迁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传统是一条河流①,在新的社会语境下,传统要与时俱进,与现代元素进行交融、融合,在坚守传统中实现传承与创新。
(三)返回新郎家——成亲
时间:2020年6月3日中午至6月4日早上
地点:龙泉镇大湾村大三源
关键词:洗脸洗脚;拜堂;坐歌堂;哭嫁;高腔送客
具体过程实录:
6月3日中午13点03分,鞭炮声声迎新人,接亲队伍返回新郎家所在地大三源,再现同样的场景:接亲队伍首先在离新郎家有二三里地的小道上下车,由步行代替车载。抬头远望,村口的两旁早已挤满了瑶家百姓,所有人都带著美好的祝福翘首以盼,共同分享着这份传统婚俗带来的惊奇与喜悦。尤其是新郎的家人、亲戚个个都穿着漂亮的瑶服站在小道的两旁,形成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仪仗队,夹道欢迎这位即将过门的小姑娘。这又一迎亲景观令人仿佛置身于古老的省亲年代,现场那么隆重、典雅,伴着鼓吹奏乐,送亲队伍由远及近脚步逐渐放慢至新郎家门口。男方主事和厨司先是拿起一只公鸡站在大门口,杀鸡敬天地,扫除邪气和不吉利;然后男方主事与女方主事行礼,表示慰问和感谢;最后男方厨司与吹鼓手行礼,吹鼓手接红包,吹奏乐曲,绕着送亲队伍转一圈,随即带送亲队伍缓缓步入室内,待新娘及送亲队伍就座妥当准备洗脸洗脚。
“洗脸洗脚”是瑶族先辈流传下来的一个习俗,背后有着深刻的寓意。13点14分男方主事安排亲戚先提一桶热水到新娘面前,后倒部分水入小红盆,由伴娘为新娘洗脸;再倒点儿热水于大澡盆中,由伴娘为新娘洗脚并换上娘家人带来的新鞋袜,待一切整理干净,由接亲娘带新娘入洞房休息。笔者因特别好奇新房的布置,跟在新娘后面紧追不舍,不巧在楼梯口的房间内看到新郎独自坐在小方凳上玩手机,上前问他原因时,才明白原来新郎新娘双方没有拜堂前是不允许见面的。下午14点,新人已经接过门,从现在开始基本可以暂时歇歇,等待晚上的精彩片段——拜堂。
拜堂是笔者或者应该说是所有在场人最期待的环节。听李校长说,拜堂要等到晚上22点以后,笔者刚好利用这个空档走访村里的几个年轻人,了解一下他们对此次传统婚礼的看法。年轻人一致认为:1.虽累但很有意思;2.也算是传承瑶族文化的一种方式;3.希望日后自己的婚礼也能有实力这样操办;4.多数人还是觉得瑶族婚礼太麻烦,很辛苦,花销太大。 期间,笔者、周红、陈静茹还与媒人盘英竹进行了简单的交谈。
周红(以下简称“周”):听说是您说的媒,给我们讲讲两个年轻人是怎么认识的,可以吗?
盘英竹(以下简称“盘”):其实不是我,他们两个一开始就是认识的,只是两个年轻人要想结亲,在我们瑶族像这样的情况,必须先找个媒人出面帮助双方协调,以便后面谈到嫁妆啊、聘礼啊,方便传话,解決问题。我呢,因为双方都熟悉,是两方的亲戚,新郎喊我舅公,新娘喊我伯伯,所以他们就找我来为两家跑跑腿。
周:哦,这样啊!听说新娘年龄太小,外婆舍不得这么早嫁人,是不是在彩礼上要求很高呢?女方要多少彩礼钱,能给我们透露一下吗?
盘:这个啊,呵呵,不好讲,不好讲……
周:我听说这次举办传统婚礼也是女方外婆的意思,您知道原因吗?
盘:呵呵,老人家嘛,还不就是特别传统,觉得瑶族人就要用瑶族人的生活习惯过日子。
跟媒人简短交谈,不仅可以了解到瑶族婚俗的一些老规矩,还可以领悟出其话语背后的一些含义。
拜堂时间一拖再拖,晚上的23点10分,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姗姗而来,大家好像都提前约好似的,瞬间室内已是里三层外三层,把个小客厅挤得是水泄不通。主事和厨司在家先供奉的正前方摆上方桌,桌上摆放了两份猪腿、4份膘肉、4个酒杯以及厚厚的两沓红布和蓝布。接着唢呐师盘礼清吹奏《催官上马》,他先是绕着供奉桌转三圈,接着边吹奏边踱步到新娘的楼梯口,催促伴娘和新娘整理穿戴,准备下楼拜堂。在乐曲的声声催促下,只看到新娘由舅妈、伴娘簇拥着,踏着节奏缓缓走出洞房,走下楼梯,步入厅内。她们先是跟着乐师绕着家先供奉方桌转一圈,后与新郎站在一起。接亲爷和接亲娘走过来开始为新郎新娘“披红”,即分别为二位新人披红布、蓝布,一层层、一层层(蓝布在下,红布在上)。据说这些布都是男方亲戚带来的贺礼,规格大概一尺的样子,新郎新娘每人披上8块。装束整好,行礼,乐师吹奏《满堂红》,拜堂开始。新娘双手拿着一小块长方形新毛巾,接亲爷站在新郎背后,举着新郎的双手,向天地拜三拜,朝中间拜三拜,往左边拜三拜,朝右边拜三拜,跪着拜三拜,站起来拜三拜,新娘子不跪也不拜,就这样按照传统规矩本该要四个轮回,前后共七十二拜。但是因为接近凌晨,新郎大概连续叩首12次后,新郎新娘便喝交杯酒,主婚人一手一杯双手交叉,送到新人嘴边各饮一口;主婚人唱恭贺歌,唢呐曲奏起《于兰调》。新婚小两口抬起条盘送到厨房,报告灶王爷。厨师接过条盘,新娘喊声公婆,新郎的父母帮新郎新娘取下肩上的红布和蓝布(叫做“脱红”),①至此拜堂结束。
6月4日零点,坐歌堂由此拉开了序幕,厅内一共四桌的男女歌手精神抖擞,誓要把今夜唱响。瑶族的喜庆节日一般是离不开“坐歌堂”的,通常结婚、寿诞、过节等遇到喜庆的事儿,因为人多晚上没有地方住,一般都会对歌到天亮。它一方面为主人缓解了居住不便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亲朋好友间情感的交流,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络。“坐歌堂”在瑶族尤其在中老年朋友的心目中,那是一种回忆,是他们心目中的一缕乡愁。每每有坐歌堂,我们都会看到围观的多是老年人,他们可以不睡觉,一直陪歌手到天亮。有的时候在对歌的过程中,时不时还会有老年人帮助不会对歌的人对歌。
夜深了,笔者特意走出室内,站在昏暗的林间小路上,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感受此刻山野的宁静和祥和。室内灯火辉煌丝毫没有困意,歌手们反倒是越发兴奋,讲话声、碰杯声、笑声、歌声,声声交织在一起,宛如室内交响乐。笔者再次走进屋内,穿行于每桌歌手之间,记录、拍摄、请教,也像打了鸡血一样的活跃,在真真正正瑶族婚俗的语境中享受着坐歌堂的魅力。李仲良②校长告诉笔者,婚俗坐歌堂与平时的待客坐歌堂区别并不是很大,婚俗坐歌堂只是最前面的两个程序不太相同,后面的程序都是一样的。
6月4日早上6点30分,随着歌手的渐渐离桌,彻夜的坐歌堂基本结束,在这个不眠之夜,坐歌堂作为婚礼拜堂后喜气的延续,带给了双方家人无限的快乐。期间还有个小小的插曲:在6月4日凌晨坐歌堂开始的同时,室外的一个小广场上,一部分中青年人在唱卡拉OK和跳广场舞。这种室外的现代气息与屋内的民族特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社会经济的发展,瑶民生活受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让我们看到在瑶族婚礼中除了保留有传统文化的呈现外,还在仪式场景中加入了流行文化元素,也为婚礼增添了别样的气氛。
6月4日早上8点40分,早餐过后,娘家人即将要回去了。厅内,主事人在为女方送亲人准备回礼,这时突然听到楼梯附近吵吵嚷嚷的,挤过去一看,原来是新娘的妹妹在为红包钱少与男方主事争执,缘由只为一把红色行李箱上的密码锁——想要妹妹说出密码,请出红包;如若不给红包就不告诉对方密码。男方主事认为要的钱太多,要与妹妹讨价还价。由此双方展开了较长时间的斗智斗勇,周旋约20分钟最终以1200元的价格成交,引来阵阵掌声和笑声。自古以来,婚礼就是这样,为了图个热闹、喜庆,大家喜欢制造一些为难对方的小环节来为婚庆增色添彩。
然而热闹归热闹,嬉笑归嬉笑,嬉笑之后留下的依然是不舍的伤悲。在楼梯口,新娘的家人和亲戚在与新娘子依依不舍地告别,只见舅妈、姨妈、妹妹等很多送亲的家人把新娘围在中间,千叮咛万嘱咐,谁知讲着讲着,有位长辈索性抱着新娘放声大哭,她边哭边唱,边唱边说,对新娘的留恋和牵挂又一次在哭嫁中迸发,围观的人无不被感动。
6月4日上午的11点,在依依不舍中娘家人终归是要回去了,男方家人为送亲人准备了礼物,只见新郎肩挑肉、鸡、鱼与新娘家人相送。俗话说“送君送到大路口,一步一回头”,男方家人向前相送,女方家人一步一回头;男方家人再向前相送,女方家人再一步两回头,高腔亮起,高腔对起……这种送客留客的好客情谊延伸至村口的几里地之外,渐渐地,人看不见了,但一路的歌声始终回荡在山谷的上空。 此次田野考察历经两天两夜,是疫情以来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团队成员首次针对湘南过山瑶传统婚俗仪式音乐进行的较为全面的考察。这为我们认知湘、粤、桂区域内的过山瑶婚俗仪式音乐的个性与共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尤其难得的是,本次田野采录到了原生语境中的过山瑶哭嫁仪式音乐。
三、瑶族传统婚俗中与音乐有关的三个研究对象
(一)贯穿始终的鼓吹乐
鼓吹乐在瑶族传统婚俗仪式过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它贯穿了婚礼的始终。此次婚俗仪式鼓吹乐队编制:唢呐1把、鼓1个、大锣1个、小锣1个,其中,唢呐演奏在整个仪式中担任了婚礼“司仪”的角色,主导、支配着整个婚礼过程的运作,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唢呐传入瑶族地区大约是晚清时代,随着瑶族的迁徙从中原地区传过去的。它在我国民族民间乐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瑶族地区唢呐的形制、演奏方法与汉族区别并不是很大。它音域宽,音高游移幅度恰当,音色接近人声,模拟性能强,因而运用相当广泛。在瑶族唢呐婚庆音乐中至今还保留有与汉族相同的曲牌名,如《大开门》等。唢呐在瑶族婚礼进程中随着长期的运用和实践,流传的曲牌非常丰富,它以音乐替代话语,让音乐驾驭行为,逐渐呈现出一整套模式,如迎接环节用《迎亲曲》《大开门》《小开门》,宴请场合用《排席调》《上席调》《下席调》,拜堂披红时用《挂红曲》,送客道别用《催官曲》《送客曲》等。正如肖文朴老师的《“乐器说话”新论——瑶族婚俗唢呐乐话的空间感与功能丛》中写道:“当唢呐曲牌约定俗成地构成一套乐话体系后,婚礼仪式都在这些乐话的调度和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乐手吹什么曲调,主家就进行什么仪式,决不会有差错”。唢呐音乐的声响不仅能告知人们“接下来该做什么,要做什么”,还“把一个仪式到另一个仪式的过渡衔接起来”。因此,婚礼唢呐吹打曲牌也被冠以“仪程性曲牌”“曲牌联缀”“婚礼组曲”等多种称呼。①
新田县大湾村大三源过山瑶传统婚礼中的唢呐曲牌,节拍多为四二拍,属于比较典型的五声性旋律音阶。旋律进行中多强调re音,旋法发展比较单一,多是围绕基本的旋律音调基础上进行的变化性反复。②这次传统婚礼中主要吹奏了以下曲牌:③
部分曲谱如下:
(二)坐歌堂
瑶族传统婚俗仪式中,自古以来就有“坐歌堂”的习俗。它是传承瑶族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坐歌堂”是瑶族人走亲访友、生日寿宴、婚礼聚会的一种感情联络形式。大家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气氛欢快活跃,深受中老年人喜爱。此次婚礼中男女双方都曾有过“坐歌堂”,但较为完整的还数男方家。从拜堂结束大约零点到早上7点40左右,四桌男女歌手彻夜对歌,厅内歌声此起彼伏,交汇成一曲室内合唱交响,令人想不到在这宁静的山野竟然还有这么一个热闹之处。
按照正常惯例,在这种婚俗语境下坐歌堂应是由伴娘陪吹鼓手喝酒引发,主要目的是为了感谢吹鼓手,而后接下来就会以对歌的形式分别对唱接亲歌、送亲歌、思念歌、想念歌、姻缘歌、摘花歌、留客歌。①在实际过程中并不一定能完全按这个程序进行,对唱的随机性较大。笔者认为这主要与歌手的水平有直接关系。对歌过程中,很多程序并不是人人都能准确对得上来的,有的歌手甚至并不太清楚哪个时间哪个阶段对什么歌,因此刚开始对歌的时候往往会有些混乱,要有一些内行人或者老年人带着唱,慢慢地才能逐步走上正确的先后顺序。
瑶族当下,受现代化、城镇化、流行化元素的影响,坐歌堂的传承问题非常严峻。瑶族青年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学唱瑶歌的人越来越少。因此,出现在“坐歌堂”中会唱瑶歌的大多是一些年长者,虽说有时候一些年轻人也会加入“坐歌堂”活动中,比如80后,但多数是不怎么会唱瑶歌的, 有一小部分人能听懂别人唱什么,自己并不会唱。她们大多是为了丰富队伍年龄结构成分而来的。
瑶族“坐歌堂”的演唱方式通常是问答式。刚开始无论男女,双方均以一种小声讲话的方式进行交流,由于男女对唱时双方还不是很熟悉,会暂时表现出害羞、试探性的情感表达。直到夜宵过后他们相互之间的了解程度逐步加深,演唱会慢慢发生变化,对歌的人变得从容与自信,对歌问答也变得热情、主动、积极,气氛越来越热闹。
坐歌堂的音乐节奏通常比较自由、紧凑,多以四二拍为主,个别音上会有延音或装饰音,体现出瑶族音乐的独特风格之处。演唱的旋律由“宫、角、徵、羽”四个音组成,②且每个程序的瑶歌旋律相同而歌词不同。以下两首《思念歌》就是此次婚俗坐歌堂中的一组问答式,主要旋律大致如下:
(三)哭嫁
“哭嫁”文化源远流长,早年间由于男女双方家庭地位的不平等,强烈的“男尊女卑”意识,使得女性在家庭中根本没有地位、没有自我,“哭嫁”便成为女性用来表达主体意识、获得话语权的一种方式。当时的“哭嫁”是指女性在出嫁的时候以哭唱的形式来表达告别亲人、感恩父母、感谢兄弟姐妹、控诉悲惨命运等复杂情绪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婚俗仪式的变迁,哭嫁的内涵早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哭嫁的内容和形式越发变得丰富多彩,其内涵也更加深邃。哭嫁歌包括了哭父、哭母、哭兄嫂、哭姐妹、哭弟弟、哭叔伯、哭舅舅等与自己有关系的亲戚,通过哭嫁来表达内心情感;包括在婚礼进行的过程中,每遇到一个程序也要哭唱一番,因此仅“哭嫁”这一程序就要耗时很久,短则几天几夜,长则几个月,可以说“哭嫁歌”就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声乐套曲。
瑶族自古以来男女地位平等,男女双方自由恋爱,且结婚后落户的形式有多种:1.女方到男方家安家落户;2.男方到女方家安家落户(入赘);3.两边走;4.两不别宗(女方虽有兄弟,但其父母不愿将女嫁出去,尤其只有一个女儿的更是如此,男到女方入赘,生儿育女后姓氏一般全跟女方姓,也有老大跟父姓,老二随母姓的。这些事项在婚前由双方族人拟好协议,族人不会说长道短,后人也无权更改)。①从落户的方式可以看出瑶族女性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主体地位,体现出较强的女性价值。在瑶族传统的婚俗仪式中,“哭嫁”虽也是一种常见习俗,但只是出嫁的女儿以哭唱的形式向父母及家人表达难舍难分之情;当然母亲也会以哭唱的形式教导女儿过门后要好好持家、孝敬公婆,表达对女儿无限的挂念之情。“哭嫁”暗示了出嫁女即将实现从闺女到媳妇再到母亲的身份转换。正如法国作家波伏娃曾说:“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②即人一生下来,生理性别是暂时明确的,但随着其成长,社会文化会开始建构男女两性的性别意识和社会性别身份。女性会产生来自社会规范的或者自身本真的多个自我。此外,哭嫁作为一种具有彰显功能的习俗,也是哭嫁主体表达话语权和争取物质权利的一种途径。会“哭”的新娘,借用“哭嫁”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可以加深与亲人之间的感情联络,而且还能够获得邻里乡亲的赞扬,得到婆家人的赞许,获得一定的权利和地位,从而充分彰显女性的主体意识。在人们的意识里,会不会哭嫁成为评判女子是否有才德的一种标准。 如今哭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变迁,哭嫁的歌唱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年轻的新娘基本不知道怎么“哭嫁”了,取而代之的往往是找族群里的老年人代哭。此次大湾村大三源瑶族婚礼中,哭嫁前后出现三次,前两次是在新娘家由新娘的奶奶有感而发,从而带动了新娘及周边的亲戚家人流泪。第三次是在新郎家,娘家人要返程前通过哭嫁来表达对新娘的挂念。整个哭嫁过程中,新娘子一直处于被动哭嫁状态。哭嫁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哭诉语言长短押韵,曲式结构相对稳定,具有歌唱性。哭嫁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的内在意义已经发生了改变,从歌唱主体到歌唱形式再到歌唱内容都有变化和简化。透过哭嫁习俗表象,品味其中艺术韵味,它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抒情媒介,其方式、言语、动作及哭腔已经日趋程式化,越来越成为一种具有观赏和审美价值的民俗现象。
四、瑶族传统婚俗仪式中音乐的传统与变迁
(一)传统尚在,让人欢喜
此次大湾村大三源传统婚俗仪式音乐田野考察分别采录到了以下程序:接亲——女方哭嫁——女方坐歌堂——女方再次哭嫁——送亲——迎亲——拜堂——男方坐歌堂——女方三次哭嫁。应该说传统婚俗的核心环节都还在,且每一环节都比较详细具体,基本上延续了瑶族传统婚俗“体例”。尤其是瑶族婚礼仪式原生语境下的坐歌堂活动、哭嫁仪式笔者都亲历其中,令人喜出望外。婚礼的进行过程中,虽说并没有请师公,但祭拜家先、杀鸡祭神驱邪环节都凸显了传统道教色彩。此外,参加仪式的瑶民身穿民族盛装,从他们喜爱美美的自拍或他拍中可以看出瑶民對自己本族文化的认同,包括他们唱瑶歌、坐歌堂对歌,体现了他们对自己族性身份的认同。族群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繁衍的心理基础,是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文化自觉行为。从婚俗仪程看出,无论怎么变化、汉化,婚礼这样的正式场合,瑶民都会第一时间穿上鲜艳的瑶族服饰以彰显族群文化认同。
(二)传统传承令人担忧
此次传统婚俗田野考察中,虽说程序都在,但出现了很多简化,比如师公的省略,再比如拜堂时新郎的叩拜次数简略了很多。且在婚俗仪式举办过程中有些程序较为混乱,这些都说明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在人们的记忆中在渐渐褪色,随着时间的飞逝,如果没有很好的传承,终将会逝去,令人担忧。乡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瑶族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受到了影响。大批瑶族青年涌向城镇打工,他们的生活、婚姻、审美等方面的价值观难免会受到城镇文化的影响,致使他们对传统的婚姻观念与习俗逐渐淡化。加上当下社会的商业化,给瑶族婚礼仪式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很多青年人在择偶的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男方经济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调查访谈得知,目前举办一场瑶族婚礼仪式不加彩礼在内,都得花费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这无形中就给很多在外靠打工谋生的瑶族家庭带来很重的经济负担。就说此次的婚礼,据说花费也在20万元左右。鉴于这种状况,很多瑶族家庭在办婚事时都会对传统婚礼敬而远之,首选简单、省钱、经济压力小的婚礼仪式。传统的婚俗仪式由于程序繁琐、花费过大,越来越少有瑶民采纳。
(三)传统在变迁中谋求发展
此次大三源传统婚俗仪式突出特点可谓是传统与现代的二元交融,主要表现在:1.接亲与送亲过程中步行与花车、轿车相结合,汉化突出;2.在男方6月4日凌晨室内坐歌堂对歌的同时,室外流行乐、广场舞并行,现代化、流行化彰显。由此可以看出当下的瑶族婚礼受现代化、流行文化的影响,婚俗仪式中不但有传统文化的呈现,且仪式场景中融入了很多的流行元素,从而构成了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婚礼场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笔者认为就是一种传统发展中的变迁与传统变迁中的发展。多重文化语境影响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瑶族传统婚俗仪式的变迁与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五、结语
瑶族传统婚俗仪式音乐的文化与艺术内涵在我国少数民族人生礼仪中极其丰富。其中不但含有丰富的器乐音乐,而且有大量的瑶族民歌存在。此次湖南新田龙泉镇大湾村大三源传统婚俗仪式音乐田野考察,历经两天两夜,在震撼中收尾,笔者以双重身份和视角对婚俗仪式的每一个程序进行了采录。很庆幸在这场传统婚俗仪式中收录到了真正原生语境下的坐歌堂、哭嫁歌的第一手材料,体验到了带有些许道教色彩但又具备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少数民族传统婚礼。在今天瑶族传统婚俗越来越稀有的情况下这场婚礼显得那么的珍贵,希望这样的传统婚俗仪式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与保护。当然我们也相信,在我国政府大力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各地瑶族民俗仪式音乐的发展与保护工作将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