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7年5月24日,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牵头,联合国内多地高师院校和中小学校发起的“中国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项目在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举行启动会议,该项目已有全国第一所挂牌学校北京市三十五中,陆续将挂牌的还有第一区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县甘肃省武山县以及第一市福建省福州市,以实际行动助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本文将会议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对此次植根文化的行動产生新认识。
[关键词]中国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民族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6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8-0084-03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信息、媒体的迅猛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受到很大冲击。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场所,具有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与义务,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小学生必须承接的文化使命,是高师音乐院系必须承接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2017年5月24日下午,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牵头,联合国内多地高师院校和中小学校发起的“中国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项目在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举行启动仪式,该项目已有全国第一所挂牌学校北京市三十五中,陆续将挂牌的还有第一区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县甘肃省武山县以及第一市福建省福州市,以实际行动助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中国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教育学博士生导师郑莉教授为主要发起人,她主持该工程项目的启动会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秦序教授,中国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张大龙教授,中国著名音乐教育专家金亚文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心理学博士生导师周世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原党委书记、词作人张国力教授,高教社教师发展中心沈强主任以及国家特级教师李存老师,“中国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全国第一所挂牌学校北京市三十五中郭志平主任,还有来自蒙古族、藏族、安徽地区高校教师代表以及北京市丰台区中小学一线教师等人参加会议启动仪式,社会各界主要力量的加盟对该工程项目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行动背景及内涵
郑莉教授介绍本次行动是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文件为行动背景,她认为民歌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由劳动人民创造并经世代口头传承,体现着民族精神、凝聚着集体智慧,蕴含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的精品佳作更可称得上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传统音乐的“魂”与“根”,对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郑教授还指出当我们把民歌的种子植入到孩子们的幼小心灵时,其实我们做的是植根文化的行动。
“中国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总体目标旨在协同全国高师院校、中小学校及网络信息平台,营造“大家唱民歌”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送民歌进校园、送民歌进课堂等系列活动,脚踏实地在学校校园播撒中华民族音乐的“种子”,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实现从校园出发,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使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浸润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其他形式包括编写民歌教材,借助多元平台进行民歌宣传,开发校本化民歌课程,组建民歌兴趣小组或民歌社团,同时携手国内一批高师院校进行民歌教学培训,借助数字网络平台,开展线上与线下培训“种子工程”师资活动,指导学校音乐教师演唱和教授民歌,为推行“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准备师资力量。另外,此次行动还将助推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高师院校民族民间音乐专业建设,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民间艺人进课堂、民歌演出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音乐学院学生自主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积极性。将艺术实践、教育实践与社会实践等活动与“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相结合,以学分方式督促和考评学生的实践能力。本工程行动周期为3年,2017年6月开始实施,2020年形成系列成果。
二、“中国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价值意义及展望
秦序教授将此次课题项目评价为“奉天承运的大好事”,所谓奉天承运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了一件正确的事。秦教授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从理性和感性的层面分析了“中国民歌种子工程”的历史意义和未来现实意义:寻找回家的路,守护精神家园。国家从法律层面为“非遗”立法是重大的价值观的转变,从十年“文化大革命”与传统文化开战,调动全国人民全面捣毁传统文化,回到现在保护“非遗”、为“非遗”立法,这是在寻找回家的路,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培养感恩之心,提升文化修养。让每个人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厚感情,唯有培养感恩戴德之心,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才配得上优秀的文化传统。自问在中国文人诗歌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并没有怀有感激之心将他们看作文化的恩人。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对创造了人类优秀文化、创造了祖国优秀文化的前辈们的感恩戴德之情;增强文化自觉,尊重他人之美。秦教授以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卓越思想,更深一步从艺术的多样性和永恒性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未来意义。未来世界是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世界,只有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发现自己之美,欣赏他人之美,互相尊重赞美,才能实现大同繁荣之美。
张大龙教授首先对音乐教育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表示深深的敬重。其次,他以东西方音乐文化和音乐作曲创作的角度谈及民歌的重要性。全世界的民歌都一样,欧洲、亚洲、东方或西方,无论是中世纪的格里高利、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无论是中国远古时期的音乐,还是秦汉乐府,所有音乐都来自民间,包括所有作曲家创作出来的音乐都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民间。音乐文化艺术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人民是空气、人民是水。民歌的的确确在世界音乐发展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张教授还谈到创作《百鸟朝凤》音乐的经历,他曾多次深入到陕西合阳收集当地的民间音乐素材,才得以创作出这首融合合阳线腔又带有鲜明陕西风味的音乐。最后他也希望通过“中国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能在教育事业上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作曲家为甄选出来的民歌配上钢琴伴奏,不但要让大家记住这些动听旋律,更要感受到音乐是一种立体艺术。 金亚文教授以自身丰厚的艺术积淀与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谈了“播种机—教师种子—学生种子”之间的关系和面临的挑战。金教授经常深入到一线教师中做培训和调研工作,他深感很多教师并不清楚真正意义上的民歌。此项目牵头的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面对这种普遍现象时,要坚定扮演好“播种机”的角色,首先要解决好“教师种子”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种子”的传播与发展。对于民歌如果教师不熟悉、不喜欢、不会唱,那这个种子将无法传递下去;其次,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与变革的时代,民歌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它的振兴与传承将遭遇到现代传媒剧烈的挑战。如何解决民歌进校园后适应学生身心的发展,如何将教师对民歌的需求变成自己对音乐教学需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可能成为真正的种子,这些都是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金教授对这项民族文化传承的工程表达出坚定的信心,愿这颗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周世斌教授在会议上发言以“三个关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期待。首先是“关于种子工程”,他提出工程这个词带“有始有终”之意,工程结束就意味着终止。但教育树人是千年万年之大计,他借此希望郑教授发起的“种子工程”不要以三年为期就结束,而应该把三年當作一个重大事件的起点,让每一位老师把它当作对自己民族文化,包括民族文化热爱的自觉行为,其一生都孜孜以求去做好它;然后是“关于脚踏实地”,20年前学者、专家就提出“让每个孩子唱自己家乡的歌”,但审视当下,20年已过去,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做到了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呢。说得多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实事,而这个项目就是“接地气”干实事。最后是“关于教育责任”,周教授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只能以学校为平台,以教育为窗口来进行。传承只能从我们的孩子做起,而不是其他,这是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只有把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工作深入到基础教育之中,每个人为此做出一点努力,那么我们的传承就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实实在在造福子孙的大好事。
拥有40年丰富教学经验已年过七旬的李存老师,总觉得还有这么一件事没做,那就是民歌。在会议上,他回忆起20世纪60年代初自己刚开始教书的时候,那是一个张嘴就能唱民歌的年代。没有琴、没有录音机、没有任何条件设备,但张嘴就能教学生唱会一首小民歌,而且作品都是浓浓纯正的民歌味儿:“小河啊小河你慢点流,咱俩顺路搭伴走,你流过那柳树林,我去樱桃沟,沸腾的大海等着你,我去樱桃沟显身手。”李老师感叹那时候许多学校都是唱民歌,现在民歌少了,因为途径太多了,平台太大了,超出了我们的教学范围。李存老师一辈子活跃在音乐教育的第一线,经历了从贫瘠到富有的时代,他认为我们的教学平台还应该坚守中国民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北京市三十五中郭志平主任同样作为一线音乐教师体会深刻,她指出音乐新课标中已经赋予了我们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熟悉”“热爱”中国的音乐文化,“了解”“尊重”世界各地音乐文化。没有熟悉,何来热爱;没有量变,何来质变。没有传承我们自己中华文化的情怀,个人认为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传承是什么,传是不加筛选、不分好坏,但承是有所选择的,当我们连唱都不会唱的时候,还有何选择的余地。郭主任认为民歌是一切民族民间音乐的源头活水,无论是戏曲音乐,还是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它的动机都来源于民歌,所以民歌让人们学会生活,不会唱民歌、不会表达民歌,只能算活着。郭主任还在现场教唱了一首由作曲家吴华改编的北京民歌《打灯虎》,以实际行动呼吁从民歌开始,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另外,中国著名作曲家、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前院长杨青先生也发来致辞:民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吟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星火传承,民歌承载着沉甸甸的中国精神。郑莉教授的“中国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是有大担当的行为,她将高校艺术教育者的目光投入到青少年音乐民族精神的塑造方面,为广大青少年树立中华民族文化的强烈自信心,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这是一个长期艰巨、充满挑战的工程,期待启动后能尽快取得预期的进展,作为一位作曲家完全支持,并尽绵薄之力。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蔡梦院长发来祝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积淀丰厚,值得中华儿女世代传承,各地区、各民族民歌汇集了中华文化精华,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根脉,孩子们通过学习和演唱民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今天我们播撒民歌种子,明天我们共享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最后,郑莉教授的访问学者——来自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蒙古族教师朵莲珊达和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旦增达娃,以及首都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硕士和本科生代表在会议现场为大家演唱了不同地区的民歌。正如朵莲珊达老师所说:“唱歌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小时候在妈妈身边是无意识唱对,长大了在老师身边是有意识唱对,等再回到田野山头无意识地唱对时,那是歌唱的最好境界。”本次启动会议在众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与支持下圆满落幕,祝愿“中国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开出美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为振兴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中国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民族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6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8-0084-03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信息、媒体的迅猛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受到很大冲击。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场所,具有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与义务,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小学生必须承接的文化使命,是高师音乐院系必须承接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2017年5月24日下午,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牵头,联合国内多地高师院校和中小学校发起的“中国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项目在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举行启动仪式,该项目已有全国第一所挂牌学校北京市三十五中,陆续将挂牌的还有第一区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县甘肃省武山县以及第一市福建省福州市,以实际行动助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中国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教育学博士生导师郑莉教授为主要发起人,她主持该工程项目的启动会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秦序教授,中国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张大龙教授,中国著名音乐教育专家金亚文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心理学博士生导师周世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原党委书记、词作人张国力教授,高教社教师发展中心沈强主任以及国家特级教师李存老师,“中国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全国第一所挂牌学校北京市三十五中郭志平主任,还有来自蒙古族、藏族、安徽地区高校教师代表以及北京市丰台区中小学一线教师等人参加会议启动仪式,社会各界主要力量的加盟对该工程项目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行动背景及内涵
郑莉教授介绍本次行动是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文件为行动背景,她认为民歌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由劳动人民创造并经世代口头传承,体现着民族精神、凝聚着集体智慧,蕴含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的精品佳作更可称得上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传统音乐的“魂”与“根”,对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郑教授还指出当我们把民歌的种子植入到孩子们的幼小心灵时,其实我们做的是植根文化的行动。
“中国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总体目标旨在协同全国高师院校、中小学校及网络信息平台,营造“大家唱民歌”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送民歌进校园、送民歌进课堂等系列活动,脚踏实地在学校校园播撒中华民族音乐的“种子”,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实现从校园出发,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使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浸润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其他形式包括编写民歌教材,借助多元平台进行民歌宣传,开发校本化民歌课程,组建民歌兴趣小组或民歌社团,同时携手国内一批高师院校进行民歌教学培训,借助数字网络平台,开展线上与线下培训“种子工程”师资活动,指导学校音乐教师演唱和教授民歌,为推行“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准备师资力量。另外,此次行动还将助推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高师院校民族民间音乐专业建设,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民间艺人进课堂、民歌演出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音乐学院学生自主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积极性。将艺术实践、教育实践与社会实践等活动与“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相结合,以学分方式督促和考评学生的实践能力。本工程行动周期为3年,2017年6月开始实施,2020年形成系列成果。
二、“中国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价值意义及展望
秦序教授将此次课题项目评价为“奉天承运的大好事”,所谓奉天承运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了一件正确的事。秦教授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从理性和感性的层面分析了“中国民歌种子工程”的历史意义和未来现实意义:寻找回家的路,守护精神家园。国家从法律层面为“非遗”立法是重大的价值观的转变,从十年“文化大革命”与传统文化开战,调动全国人民全面捣毁传统文化,回到现在保护“非遗”、为“非遗”立法,这是在寻找回家的路,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培养感恩之心,提升文化修养。让每个人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厚感情,唯有培养感恩戴德之心,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才配得上优秀的文化传统。自问在中国文人诗歌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并没有怀有感激之心将他们看作文化的恩人。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对创造了人类优秀文化、创造了祖国优秀文化的前辈们的感恩戴德之情;增强文化自觉,尊重他人之美。秦教授以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卓越思想,更深一步从艺术的多样性和永恒性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未来意义。未来世界是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世界,只有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发现自己之美,欣赏他人之美,互相尊重赞美,才能实现大同繁荣之美。
张大龙教授首先对音乐教育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表示深深的敬重。其次,他以东西方音乐文化和音乐作曲创作的角度谈及民歌的重要性。全世界的民歌都一样,欧洲、亚洲、东方或西方,无论是中世纪的格里高利、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无论是中国远古时期的音乐,还是秦汉乐府,所有音乐都来自民间,包括所有作曲家创作出来的音乐都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民间。音乐文化艺术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人民是空气、人民是水。民歌的的确确在世界音乐发展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张教授还谈到创作《百鸟朝凤》音乐的经历,他曾多次深入到陕西合阳收集当地的民间音乐素材,才得以创作出这首融合合阳线腔又带有鲜明陕西风味的音乐。最后他也希望通过“中国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能在教育事业上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作曲家为甄选出来的民歌配上钢琴伴奏,不但要让大家记住这些动听旋律,更要感受到音乐是一种立体艺术。 金亚文教授以自身丰厚的艺术积淀与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谈了“播种机—教师种子—学生种子”之间的关系和面临的挑战。金教授经常深入到一线教师中做培训和调研工作,他深感很多教师并不清楚真正意义上的民歌。此项目牵头的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面对这种普遍现象时,要坚定扮演好“播种机”的角色,首先要解决好“教师种子”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种子”的传播与发展。对于民歌如果教师不熟悉、不喜欢、不会唱,那这个种子将无法传递下去;其次,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与变革的时代,民歌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它的振兴与传承将遭遇到现代传媒剧烈的挑战。如何解决民歌进校园后适应学生身心的发展,如何将教师对民歌的需求变成自己对音乐教学需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可能成为真正的种子,这些都是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金教授对这项民族文化传承的工程表达出坚定的信心,愿这颗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周世斌教授在会议上发言以“三个关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期待。首先是“关于种子工程”,他提出工程这个词带“有始有终”之意,工程结束就意味着终止。但教育树人是千年万年之大计,他借此希望郑教授发起的“种子工程”不要以三年为期就结束,而应该把三年當作一个重大事件的起点,让每一位老师把它当作对自己民族文化,包括民族文化热爱的自觉行为,其一生都孜孜以求去做好它;然后是“关于脚踏实地”,20年前学者、专家就提出“让每个孩子唱自己家乡的歌”,但审视当下,20年已过去,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做到了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呢。说得多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实事,而这个项目就是“接地气”干实事。最后是“关于教育责任”,周教授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只能以学校为平台,以教育为窗口来进行。传承只能从我们的孩子做起,而不是其他,这是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只有把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工作深入到基础教育之中,每个人为此做出一点努力,那么我们的传承就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实实在在造福子孙的大好事。
拥有40年丰富教学经验已年过七旬的李存老师,总觉得还有这么一件事没做,那就是民歌。在会议上,他回忆起20世纪60年代初自己刚开始教书的时候,那是一个张嘴就能唱民歌的年代。没有琴、没有录音机、没有任何条件设备,但张嘴就能教学生唱会一首小民歌,而且作品都是浓浓纯正的民歌味儿:“小河啊小河你慢点流,咱俩顺路搭伴走,你流过那柳树林,我去樱桃沟,沸腾的大海等着你,我去樱桃沟显身手。”李老师感叹那时候许多学校都是唱民歌,现在民歌少了,因为途径太多了,平台太大了,超出了我们的教学范围。李存老师一辈子活跃在音乐教育的第一线,经历了从贫瘠到富有的时代,他认为我们的教学平台还应该坚守中国民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北京市三十五中郭志平主任同样作为一线音乐教师体会深刻,她指出音乐新课标中已经赋予了我们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熟悉”“热爱”中国的音乐文化,“了解”“尊重”世界各地音乐文化。没有熟悉,何来热爱;没有量变,何来质变。没有传承我们自己中华文化的情怀,个人认为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传承是什么,传是不加筛选、不分好坏,但承是有所选择的,当我们连唱都不会唱的时候,还有何选择的余地。郭主任认为民歌是一切民族民间音乐的源头活水,无论是戏曲音乐,还是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它的动机都来源于民歌,所以民歌让人们学会生活,不会唱民歌、不会表达民歌,只能算活着。郭主任还在现场教唱了一首由作曲家吴华改编的北京民歌《打灯虎》,以实际行动呼吁从民歌开始,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另外,中国著名作曲家、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前院长杨青先生也发来致辞:民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吟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星火传承,民歌承载着沉甸甸的中国精神。郑莉教授的“中国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是有大担当的行为,她将高校艺术教育者的目光投入到青少年音乐民族精神的塑造方面,为广大青少年树立中华民族文化的强烈自信心,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这是一个长期艰巨、充满挑战的工程,期待启动后能尽快取得预期的进展,作为一位作曲家完全支持,并尽绵薄之力。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蔡梦院长发来祝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积淀丰厚,值得中华儿女世代传承,各地区、各民族民歌汇集了中华文化精华,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根脉,孩子们通过学习和演唱民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今天我们播撒民歌种子,明天我们共享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最后,郑莉教授的访问学者——来自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蒙古族教师朵莲珊达和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旦增达娃,以及首都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硕士和本科生代表在会议现场为大家演唱了不同地区的民歌。正如朵莲珊达老师所说:“唱歌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小时候在妈妈身边是无意识唱对,长大了在老师身边是有意识唱对,等再回到田野山头无意识地唱对时,那是歌唱的最好境界。”本次启动会议在众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与支持下圆满落幕,祝愿“中国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开出美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为振兴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