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羌族是生活在我国四川西北部、青藏高原边缘的一个古老民族,在历史上有诸多记载。通过王明珂先生的《羌在汉藏之间》,可以比较了解近现代羌族的生活状态、民族意识等内容。从这些生活状态和意识中,结合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分析,可以更进一步地通过羌族所处地区的经济生业、社会结群理解他们的文化模式。
关键词:羌族;文化模式;认同
羌族是生活在我国四川西北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从古老的商朝[1]以来就有记载。随着历史上不断地融合与变迁,目前有30万人口,大致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东南隅与北川县。他的南方是分布在川、滇、黔三省,人口约600多万的彝族。他的西边是人口400多万,分布在中国四分之一土地的广大藏族。他的东边则是更广大的12亿汉族——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族群[2]。羌族当中,至今流传有许多传统的文化习俗与历史故事,通过王明珂先生的《羌在汉藏之间》与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可以进一步地了解他们传统的文化与心理。
一、 羌族的传统族群认同
1、家族内部的稳定。
在1949年以前,国家的行政区划与民族划分尚未达到羌族地区时,,当地的羌族人主要还处于以寨子为单位相互对立的状态,他们的认同多是本寨人或者本沟人,以及沿袭下来对于其他寨子、沟人群的认同。那时候一个羌寨里以一个家族为单位建立起比较核心的群体,因为血缘关系建立起比较强的凝聚力。说到“我们这家人”时,村寨居民常将父亲(或祖父)的兄弟们所建立的家庭也包括在内。在村寨中,父辈或祖辈有兄弟关系的几个家庭经常紧邻而居,彼此记得共同的血缘关系,平时往来紧密,在经济上、劳力上相互支持。在这样的“大家庭”里,汉族所称的“堂兄弟姐妹”间,事实上是以“兄弟姐妹”相称。
在婚姻嫁娶方面,羌族的特色也与汉族不同,在汉族的传统观念里,通过婚姻将新人双方的家庭、家族连接起来,扩大亲属范围;而在羌寨的传统观念则与之相反,父母更愿意女儿嫁到“猪叫、狗叫听得到的地方”,有嫁娶给邻近村寨的习惯,一般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女儿嫁到远方,也不愿娶远方的女子。
在羌族传统的亲属关系中,女子娘家的势力也占到比较大的分量,“母舅虽然名义上是家庭之外的人,但家庭中许多大小事情都有母舅参与,因此他们常说“天上的雷公,地上的母舅”。例如一个人死亡时首先要通知母舅,经过母舅“验尸”无疑后,才能正式进行葬礼仪式。正是因为离得近,舅权的力量才能有效到达一个家族。[3]
由此可见,在西南地区的羌族历史上以小范围地缘和血缘关系连接比较紧密。
2、兄弟族群关系的稳定。
王明珂认为,这种兄弟认同包括四个方面:血缘、地缘、时间、历史心性。
第一,兄弟认同具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到“族群”隐喻。有的是连接到汉族,有的是认同往藏族。这和当地资源的分配有关,比如有几个异姓家族结为“家门”的情况,在婚丧习俗上遵循同一个家族内应遵循的原则,大家避免受人欺辱。但更广泛的是说几个兄弟来此地发展,分别成为几个不同姓家族的祖先,而事实上是源自于一个家族的人。
第二,兄弟祖先故事中的地缘“领域”关系。羌族地区流传着一些“兄弟祖先”的故事,例如流传的故事中,互相几个村寨祖上是兄弟关系。几个兄弟分布在一个区域内,哥哥在上游,弟弟在下游。靠近汉族的地区,这种认同就常常会与汉族的地区有所关联,例如说是湖广填四川几兄弟为起源,还有以四川省崇庆、安岳、灌县等地方为起源,以及甘肃、青海、黄河流域等。也有一些羌族宣称自己的祖先是来自松潘的几兄弟,这是一种在强调自己源自于藏族的认同观念。
第三,兄弟祖先的故事中包含时间隐喻。在其中的历史时间中,主要是由一“过去”与“当代”两段构成的,过去一般指“曾经有几个兄弟到达这里,建立几个寨子”,当代基本上是“他们的后代,就是这几个寨子的居民”,中间的时间是空虚的,这种祖先故事一般发生在汉化程度较低的羌寨当中。过去造就了现在,过去诠释了现在,其中时间是不可计量的、非线性的,也就是说他们故事并没有时间先后逻辑关系。而在另一些羌寨中则比较不同,那是汉化程度较高的羌寨,他们使用汉姓作为家族的认同,常常使用线性的历史时间架构,如将“湖广填四川”、“过去在青海被打散的时候”等作为他们祖先弟兄们迁来的时间。这个历史时间把汉人历史记忆中的时间结合在一起,选择一些有意义的过去来解释过去,是一个可以量化和处于线性状态下的时间。这说明他们接受汉文化进入他们的文化当中。一方面这是强化当前本羌寨、本沟以及本家族人的认同。另一方面,这是一个线性时间与无法回头的历史,因为那一个起点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如“湖广填四川”、“在青海被打散的时候”等等。
第四,兄弟祖先具有历史心性。王明珂先生在《羌在汉藏之间》一书中所指的“历史心性”是指群体建构“过去”的心理构图模式。羌族地区层出不穷的“兄弟祖先”模式,正是这种心理建构的体现。这与汉族传统的“英雄祖先”的传记模式有所差异。通过对比《西羌传》[4]与埃期沟羌寨的历史传说,王明珂认为,第一,“兄弟祖先”是一种简化的根基历史,很少涉及到事件、人物和地理,这也反映了羌族历史上是一个“平等自主”的社会,因此不需要记忆复杂的“过去”,也不用以文字来操弄“历史”。第二,“兄弟祖先”的历史有利于相邻各个羌寨之间强化认同与区分,并在生存资源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由于新寨子生成与老寨子灭绝,这种“兄弟祖先”的范围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与修正,以此来维持寨子之间的凝聚力。[5]
由此可見,传统的羌族内部存在一种内部的认知与界限,它们限制了羌族群体之间的交往。
二、 羌族“毒药猫”
“毒药猫”是一种在羌族文化中,通常针对女性,尤其是来自遥远地方嫁过来的女性的敌视称谓。女性在世界历史文化中,由于其边缘的社会角色,常被视为污染的、有毒的,因而被怀疑与一些灾难与不幸有关。在羌族所生活的高山地区,常常意味着各种危险的存在,而且常常无法预期与解释,例如流行的疫病与莫名的食物中毒,山中突来的怪风或落石,野兽的攻击等等。当地羌民不得不面对这些危险。
关键词:羌族;文化模式;认同
羌族是生活在我国四川西北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从古老的商朝[1]以来就有记载。随着历史上不断地融合与变迁,目前有30万人口,大致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东南隅与北川县。他的南方是分布在川、滇、黔三省,人口约600多万的彝族。他的西边是人口400多万,分布在中国四分之一土地的广大藏族。他的东边则是更广大的12亿汉族——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族群[2]。羌族当中,至今流传有许多传统的文化习俗与历史故事,通过王明珂先生的《羌在汉藏之间》与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可以进一步地了解他们传统的文化与心理。
一、 羌族的传统族群认同
1、家族内部的稳定。
在1949年以前,国家的行政区划与民族划分尚未达到羌族地区时,,当地的羌族人主要还处于以寨子为单位相互对立的状态,他们的认同多是本寨人或者本沟人,以及沿袭下来对于其他寨子、沟人群的认同。那时候一个羌寨里以一个家族为单位建立起比较核心的群体,因为血缘关系建立起比较强的凝聚力。说到“我们这家人”时,村寨居民常将父亲(或祖父)的兄弟们所建立的家庭也包括在内。在村寨中,父辈或祖辈有兄弟关系的几个家庭经常紧邻而居,彼此记得共同的血缘关系,平时往来紧密,在经济上、劳力上相互支持。在这样的“大家庭”里,汉族所称的“堂兄弟姐妹”间,事实上是以“兄弟姐妹”相称。
在婚姻嫁娶方面,羌族的特色也与汉族不同,在汉族的传统观念里,通过婚姻将新人双方的家庭、家族连接起来,扩大亲属范围;而在羌寨的传统观念则与之相反,父母更愿意女儿嫁到“猪叫、狗叫听得到的地方”,有嫁娶给邻近村寨的习惯,一般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女儿嫁到远方,也不愿娶远方的女子。
在羌族传统的亲属关系中,女子娘家的势力也占到比较大的分量,“母舅虽然名义上是家庭之外的人,但家庭中许多大小事情都有母舅参与,因此他们常说“天上的雷公,地上的母舅”。例如一个人死亡时首先要通知母舅,经过母舅“验尸”无疑后,才能正式进行葬礼仪式。正是因为离得近,舅权的力量才能有效到达一个家族。[3]
由此可见,在西南地区的羌族历史上以小范围地缘和血缘关系连接比较紧密。
2、兄弟族群关系的稳定。
王明珂认为,这种兄弟认同包括四个方面:血缘、地缘、时间、历史心性。
第一,兄弟认同具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到“族群”隐喻。有的是连接到汉族,有的是认同往藏族。这和当地资源的分配有关,比如有几个异姓家族结为“家门”的情况,在婚丧习俗上遵循同一个家族内应遵循的原则,大家避免受人欺辱。但更广泛的是说几个兄弟来此地发展,分别成为几个不同姓家族的祖先,而事实上是源自于一个家族的人。
第二,兄弟祖先故事中的地缘“领域”关系。羌族地区流传着一些“兄弟祖先”的故事,例如流传的故事中,互相几个村寨祖上是兄弟关系。几个兄弟分布在一个区域内,哥哥在上游,弟弟在下游。靠近汉族的地区,这种认同就常常会与汉族的地区有所关联,例如说是湖广填四川几兄弟为起源,还有以四川省崇庆、安岳、灌县等地方为起源,以及甘肃、青海、黄河流域等。也有一些羌族宣称自己的祖先是来自松潘的几兄弟,这是一种在强调自己源自于藏族的认同观念。
第三,兄弟祖先的故事中包含时间隐喻。在其中的历史时间中,主要是由一“过去”与“当代”两段构成的,过去一般指“曾经有几个兄弟到达这里,建立几个寨子”,当代基本上是“他们的后代,就是这几个寨子的居民”,中间的时间是空虚的,这种祖先故事一般发生在汉化程度较低的羌寨当中。过去造就了现在,过去诠释了现在,其中时间是不可计量的、非线性的,也就是说他们故事并没有时间先后逻辑关系。而在另一些羌寨中则比较不同,那是汉化程度较高的羌寨,他们使用汉姓作为家族的认同,常常使用线性的历史时间架构,如将“湖广填四川”、“过去在青海被打散的时候”等作为他们祖先弟兄们迁来的时间。这个历史时间把汉人历史记忆中的时间结合在一起,选择一些有意义的过去来解释过去,是一个可以量化和处于线性状态下的时间。这说明他们接受汉文化进入他们的文化当中。一方面这是强化当前本羌寨、本沟以及本家族人的认同。另一方面,这是一个线性时间与无法回头的历史,因为那一个起点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如“湖广填四川”、“在青海被打散的时候”等等。
第四,兄弟祖先具有历史心性。王明珂先生在《羌在汉藏之间》一书中所指的“历史心性”是指群体建构“过去”的心理构图模式。羌族地区层出不穷的“兄弟祖先”模式,正是这种心理建构的体现。这与汉族传统的“英雄祖先”的传记模式有所差异。通过对比《西羌传》[4]与埃期沟羌寨的历史传说,王明珂认为,第一,“兄弟祖先”是一种简化的根基历史,很少涉及到事件、人物和地理,这也反映了羌族历史上是一个“平等自主”的社会,因此不需要记忆复杂的“过去”,也不用以文字来操弄“历史”。第二,“兄弟祖先”的历史有利于相邻各个羌寨之间强化认同与区分,并在生存资源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由于新寨子生成与老寨子灭绝,这种“兄弟祖先”的范围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与修正,以此来维持寨子之间的凝聚力。[5]
由此可見,传统的羌族内部存在一种内部的认知与界限,它们限制了羌族群体之间的交往。
二、 羌族“毒药猫”
“毒药猫”是一种在羌族文化中,通常针对女性,尤其是来自遥远地方嫁过来的女性的敌视称谓。女性在世界历史文化中,由于其边缘的社会角色,常被视为污染的、有毒的,因而被怀疑与一些灾难与不幸有关。在羌族所生活的高山地区,常常意味着各种危险的存在,而且常常无法预期与解释,例如流行的疫病与莫名的食物中毒,山中突来的怪风或落石,野兽的攻击等等。当地羌民不得不面对这些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