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龙江的奠基工程,摆在社会建设的首要位置,逐年加大教育投入,先后出台多项举措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省教育战线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变化之一:义务教育实现了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的跨越
●在100%人口地区实现“两基”目标,义务教育进入全面巩固提高、促进均衡发展新阶段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两基”摆在重中之重位置,纳入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作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紧抓不放。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至今20多年的时间里,全省“两基”工作经历了起步、实施、攻坚、巩固提高几个阶段,一步一个台阶,克服了重重困难,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开拓创新,全省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展现出全新的面貌。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发展教育事业,巩固、提高“两基”水平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龙江的奠基工程。各地、县政府依法落实责任,做好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各尽其责,齐心协力,形成了以党委、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两基”工作格局,使全省“两基”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两基”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步伐加快,1998年,我省提前两年基本完成“普九”(85%人口地区)任务;到2002年底,“两基”人口地区占94%。2004年,绥滨、杜蒙两个“两基”攻坚县通过国家验收,“两基”人口地区占97%。2006年完成拜泉、富裕、林甸最后3个“两基”攻坚县的评估验收。2007年9月,顺利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团“两基”督导检查验收。至此,经过全省3 800万各族人民20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省 “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完成了我省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任务。初中毛入学率由1978年的81.88%,提高到2008年的120.55%,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义务教育进入全面巩固提高、促进均衡发展新阶段。
“两基”工作的卓有成效,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下大力气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将危房改造纳入“十项利民行动”之中,以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为重点,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十五”期间,投入建设资金18.9亿元,改造危房229.3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180万平方米,新建校舍252万平方米,维修校舍26万平方米。2006年,省政府一次投入7.6亿元,地方投入2.6亿元,彻底消灭了全省当时存在的全部中小学D级危房113.9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20.9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全省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并建立了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2005年启动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历时3年,共投入近4亿元,实现了政府办中小学全覆盖,改变了我省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设备落后的面貌,实现了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每一所农村学校的既定目标。
我省不仅完成了“两基”工作的各项指标,而且有些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对于黑龙江省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边疆省份来说,实属不易,有力地推动了其他各类教育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省广大劳动者的素质,为促进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这是国家总督学顾问、原教育部副部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湛同志率国家教育督导团检查组于2007年9月11日至18日对黑龙江“两基”国检后,作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实现了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深刻变革
我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了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投入监管、责任追究制度,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责任有效落实。从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体系,改革惠及全省县(含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和学生,全省农村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对承担政府委托办学责任的民办学校,也纳入改革实施范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以来,我省县以下(含县)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在全部免除学杂费的同时,提高了学校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提供了稳定的经费来源,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健全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还全部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实现了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的重大转变。
变化之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较快,职业教育实现了由低谷徘徊到快速发展的跨越
改革开放30年也是我省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大跨步发展的3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1978年的34.94%提高到2008年的74.71%。
●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
截至2008年,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61.13万人,校均规模1 374人,较之1978年,分别增加11.73万人和1 141人。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得到极大扩充,实现了由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
县域和农村高中教育快速发展。通过整体规划、合理调整高中布局结构,努力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县域高中学校办学条件,重点建设了一批县级及以下农村普通高中,资源配置进一步趋向合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建立了省、市两级示范体系,改造了一大批薄弱高中,民办高中、民族高中得到较大发展。全省评估建设了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67所,在校生24万人,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的39%。民办高中在校生5.7万人,民族高中在校生8 953人,农村高中在校生5万人,减轻了“瓶颈”压力,缓解了人民群众子女接受优质高中教育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
从2003年开始,全力推进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普及先进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程结构和管理体制,转变教育方式,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007年秋季,我省全面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
●中等职业教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截至2008年,我省共有中等职业学校525所,其中,普通中专66所,成人中专139所,职业高中191所,技工学校129所,年招生已达17万人,在校生45万人。与1978年比,学校数增加近380所,在校生增加近40万人。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比例为4.6∶5.4。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6.8亿元,实验实习基地(实验室)增加到3 400个,一些专业实验实习基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目前全省中职学校开设的各类专业、实验实习基地和实验室拥有率达到80%以上;图书藏量增加到704万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上升到93.4%。
2002年和2006年,我省两次召开会议贯彻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政策,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在教学模式、招生制度、专业设置、培养方式、人事制度、助学制度、联合办学、毕业分配、后勤服务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制度不断深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我省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拓宽了空间。特别是近年来利用国家发改委资金,重点支持了34所职业院校建设实训基地,争取中央财政职教专项经费建设了10个职教实训基地,利用省职教专项经费,按照集中财力、重点投入、分期建设的原则,重点支持了41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我省还启动了服务外包、动漫、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能源工业、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等10大类职教集团的组建工作,大力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重组,推进校际合作、中高职合作、校企合作、区域合作和城乡合作。
变化之三:以质量提高和学科建设为重点,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普通高校由1978年的24所,发展到2008年的70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由1978年的3.3万人发展到2008年的67.8万人,是1978年的20.5倍;普通高校招生由1978年的1.32万人发展到2008年的21.6万人,是1978年的16.36倍;普通高等教育年毕业生由1978年的6 067人增加到2008年的16.99万人,是1978年的28倍;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和在校生2008年分别为65 794人和172 294人,分别是1978年的8.92倍和20.67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78年的1.27%上升到2008年的28.03%;平均每万人口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为177人,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30年累计培养本专科以上毕业生228.69万,其中普通本专科毕业生125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结构日趋完善,办学效益日益提升,办学质量稳步提高,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省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初步形成了布局优化、结构合理、学科齐全、具有龙江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成为我省历史上高等教育发展最好、最快的重要时期。高等教育的一些重要指标如国家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名师、研究生规模和学位授权增长水平均居全国前列(5~10位),我省1998~2005年间教育对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6.95%,其中高等教育的贡献率为1.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全国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布局结构来看,截至2008年,我省有普通高校70所(其中本科26所、高职高专44所),独立学院9所(不计校数),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39所,成人高校25所,普通高等教育地市级覆盖率达到100%,形成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积极兴办高等教育,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局面。高校布局与我省产业布局基本吻合,“哈大齐”工业走廊聚集了49所高校,占全省高校的77.92%,形成了以哈尔滨市为中心,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4市呼应,13个地市全部设有高等院校的合理布局,构建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1978年,我省高校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办学规模小,办学层次低,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相当有限。随着高等教育在校生数量的增加,我省高等学校各项办学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1991年,全省42所普通高校共占地1 28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7.6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65.9万平方米,藏书量1 244万册。全省高校固定资产总值13.5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4 484.2万元。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到2008年,全省70所普通高校占地面积达到5 25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 161.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 077.1万平方米,藏书量增长到5 366.2万册。固定资产总值达到339.6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64 1495.3万元。高等教育资源大幅度增加,有效保证了扩招后的高等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我省及时开展了普通高校发展定位论证工作,引导高校将发展重点转移到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上来,实施了高等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以来全省共建设省级重点专业203个,国家特色专业46个;建设省级精品课程385门、国家级52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7个,国家级5个;评选省级教学名师奖149名、国家级19名;分别列全国第10位、第10位、第5位、第6位。建设省级教学团队7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2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建设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4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10所。全省普通高校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从76%提高到90%。
●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
1978年,我省在校研究生只有350人,“十五”期间,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2008年我省培养研究生单位达到25个(含8个科研单位),共招生15 533人(其中博士生2 152人),是1978年的44.38倍;在校生48 890人(其中博士生9 337人),是1978年的139.7倍;毕业生12 903人(其中博士生1 539人)。研究生教育规模列全国第9位。30年间,累计向社会输送了近7.8万名研究生,为我省及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高精尖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共进行了十批学位授权审核,我省从第一批的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3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增加到第十批的4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0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基本覆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学科门类。我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由第一批的5家增加到第十批的13家(其中高校12家),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由第一批的10家增加到第十批的25家(其中高校17家),一级学科博士点由第一批的4个增加到第十批的4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由26个增加到107个,我省学位授权规模增长水平列全国第9位。我省有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单位13个,专业学位种类由2002年的8个增加到2008年的13个。目前已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结构和布局比较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
省级重点学科从1986年的38个增加到2008年的26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从1988年的4个二级学科增加到2008年的14个一级学科,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我省在全国的总排名由原来的第10名跃居到第6名。重点学科科研能力得到较大幅度提高,科研经费达7亿元,获国家及省部级奖511项(其中获国家三大奖二等奖12项),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达到2 206篇。
变化之四:民办教育成为教育发展新增长点,民办学校健康发展
我省坚持将民办教育作为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予以大力扶持,出台了《黑龙江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在发展中不断规范,促进了健康发展。2008年底,全省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3 929所,在校生达50.2万人。民办高校8所,独立学院8所,近年来大部分院校建成了规模较大的独立新校园或在原址上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扩建。2008年占地410.68万平方米,校舍101.77万平方米,图书资料573.37万册,总资产268 584.3万元,普通本专科在校生87 026人。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呈强势地位。2008年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4.66万人,占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14.64%。民办学前教育发展较快,有民办幼儿园3 660所,在园幼儿21.4万人,占全省在园幼儿的49%。
变化之五: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我省原有教育基础薄弱,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一度制约了全省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随着我省科教兴省战略的确立,教师队伍建设被列入全省教育工作的重点。经过30年的不断努力,我省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
●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我省在全国率先顺利完成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严格实行了教师聘任制和准入制,清理整顿了民办教师队伍,认真核定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5.8万人,根据实际需要增加编制1.5万人,使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际达到27.3万人。适时调整了农村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把农村小学编制从1∶23调整为1∶18。2006年初,又为16个边境县增加编制2 649人,解决了边远地区农村学校缺编的问题。全面推进校长和教师聘任制度改革,聘任中小学校长8 290人,占全省应聘校长的86%。通过人事制度改革,使全省教师平均年龄由40.6岁下降到37.2岁,学历达标率由92%上升到95%,教师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教师学历结构逐渐合理
1978年我省普通小学共有专任教师18.70万人,其中,具有高中阶段毕业学历的7.7万人,占41.14%,高中阶段以下学历的11万人,占58.86%。2008年普通小学有专任教师15.7万人,其中,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2.8万人,占17.76%,专科毕业学历9万人,占57.41%,高中阶段毕业学历3.83万人,占24.31%,高中阶段以下学历0.09万人,占0.52%。
1978年我省普通初中共有专任教师11.04万人,其中,具有专科毕业学历的0.86万人,占7.79 %,高中阶段及以下学历的10.18万人,占92.21%。2008年我省普通初中有专任教师10.36万人,其中,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的5.6万人,占57.85%,专科毕业 4.16万人,占40.19%,高中阶段毕业及以下学历0.2万人,占1.96 %。
1978年我省普通高中共有专任教师2.82万人,其中,具有专科毕业学历的1.1万人,占39.15%,高中阶段及以下学历的1.7万人,占60.85%。2008年普通高中有专任教师3.94万人,其中,研究生毕业541人,占1.37%,本科毕业3.6万人,占91.43%,专科毕业0.28万人,占7.08%,高中阶段毕业及以下学历48人,占0.12%。
1980年我省职业高中共有专任教师2 587人,其中,具有本专科以上学历的829人,占32.04%,高中阶段毕业及以下学历的1 758人,占 67.96%。2008年职业高中有专任教师8 827人,其中,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的6 774人,占76.74%,专科毕业1 972人,占22.34%,高中阶段毕业及以下学历的81人,占0.92%。
1980年我省普通中专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 946人,其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3 185人,占64%,高中阶段毕业及以下学历的1 761人,占36%。2008年普通中专学校有专任教师4 096人,其中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的3 503人,占85.52%,专科毕业497人,占12.13%,高中阶段毕业及以下学历的69人,占1.68%。
2008年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9.3%、97.7%、91.6%。100%中小学教师不同程度接受了在职培训,全省中小学校长全部经过了岗位培训,并做到了持证上岗,县域内教师配置大致均衡。
2008年全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达4.17万人,是1978年的5倍,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专任教师达19 413人,副教授以上专任教师队伍由1978年的309人壮大到2008年的17 655人,拥有省级教学名师149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9名,居全国前列。
变化之六: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渐壮大,向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发展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省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渐发展壮大,并向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发展。
我省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的选拔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自1996年国家实行留学基金资助出国以来,我省该项目资助出国人数达到2 105人左右,回归率达98%以上。
全省有31所高校具有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留学生层次由原来非学历的语言培训发展到研究生学历教育;专业领域从汉语言文学、中医药等学科拓展到理工、经济、法律等应用类学科;学生来源也由传统的韩国、日本、俄罗斯扩大到美、英、加、澳等国家。中外合作办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与11个国家的46所高校开展了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学生项目。合作办学专业达60多个,覆盖了文、理、工、经、管、教育、法、医等10大门类,培养合作办学学生近10万人。在海外建立了4所孔子学院(黑龙江大学与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共建的“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黑河学院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共建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孔子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与韩国大真大学合作共建的“大真大学孔子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合作共建的“伦敦中医孔子学院”)。
变化之七:发挥教育自身优势,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教育逐步打破就教育论教育的观念束缚,突出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指向。2003年中央作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后,我们抢抓机遇,实施了《教育为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作为全省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从人才、科技两个方向实施14项计划,连续几年抓落实,取得阶段性成果。
●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大力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
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步伐,省属本科院校建设为老工业基地服务和相关专业358个,占新增专业的75.4%;建立10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下设26个人才培养中心),加快了中高级实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依托369所中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培训大批生产和服务第一线中、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重点开展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加快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及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实施,建立了37个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841名,教育部给予了高度评价;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选派万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建立123个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基地,年培训100多万人次;策划并实施初、高中毕业后返乡人员培训教育,解决他们零技能就业问题,提高农村新增劳动力素质,2006年以来全省共培训农村初高中后返乡人员55万人次左右;通过选派城镇教师、师范生到乡村支教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村师资素质。
●积极构建科研与转化两个平台,高校推进现代化建设作用发挥更加充分
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1985年教育部开展科技普查时,我省高校拥有科研人员2.2万名,当年获得科研经费3 138万元,获国家奖4项,省部级奖45项,出版专著97部,发表论文3 114篇,获得专利32项。截至2007年底,我省高校共有科研人员3.5万人,占全省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40%以上,其中高级职称1.17万人,具备研究创新能力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3 000余人。我省高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 82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 498项,获得科研经费25.2亿元,出版专著141部,教材近311部,发表论文22 461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7 508篇,占发表文章的33.4%;申请专利1 223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 058项,授权发明专利340项,获得国家级奖励9项。近5年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9 089项,其中,发表科技类文章80 652篇,被三大检索收录21 965篇,占27.2%;申请各类知识产权3 542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 826项;5年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 10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8项;获国家科技奖40项,占全省(73项)的54.8%,获省科技奖573项,占全省(1 330项)的43%。
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针对性增强。截至2008年底,全省高校有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农业园区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个,省级科技孵化器3个。科技园累计孵化项目300多项,转化成果近200项,在孵企业总收入超过9亿元,利税1.5亿元。与2002年相比,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由2个发展到1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由31个发展到36个,省重点实验室由9个发展到39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由64个发展到91个。特别是针对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布局,重点在(省属高校)石油、乳品、大豆、医药等方面建设了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我省高校还建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个,其他研究中心25个。建设26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与省内40多家企业建立起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和项目160余项,承担企业和各级政府的科研项目300多项。与省中小企业局合作,在高校建立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11个,重点解决我省中小企业的技术难题。几年来围绕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煤炭、食品工业、制药等老工业基地急需人才,为企业培训骨干5 000多人次。
校企合作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大。扶持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的重大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2004年以来共立69个项目,服务企业100多家,一些项目取得初步成效,推动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启动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科技服务计划”,在高校相应建立6个校企合作委员会,搭建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平台。
变化之八:立足人民根本利益,下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多年来,我省教育系统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抓教育、办教育,在助学、就业等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取得了新的成效。
●建立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资助体系
我省从2003年起,开始实施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我省于2005年提前两年完成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免一补”任务。从2007年春季开学起,农村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并对我省21万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施普通高校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制度。2007~2008学年度,全省高校国家奖学金资助人数达到1 079人,资助金额863.2万元;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人数达16 030人,资助金额8 015万元;国家助学金资助14.56万人,资助金额2.23亿元。全部资助比例占在校生的30%。从2004年起,我省开始实行新机制国家助学贷款。截至目前,已有53所高校开展了助学贷款工作,累计发放助学贷款9.7万人次,有力地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上学问题。中等职业学校20万余名学生得到了资助,金额达1.5亿元,资助面占在校一、二年级学生的90%。建立了普通高中助学金制度,投入资金8 760万元,资助高中贫困生87 600人。2008年度高中助学资金投入增至9 143.8万元,资助人数增至91 438万人,资助比例占在校生的15.8%。
2004年,我省12.4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寄宿制学生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得到了2 009万元的寄宿生补助。截至目前,此项资金已提高到18 007万元,受资助人数提高到31万人(含城市低保家庭寄宿生)。
目前,我省已基本建立起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省市县三级管理的助学工作体系,形成了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基本完备的长期稳定的助学工作机制。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自2001年以来全省共有65万高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普通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60%以上,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70%。自教育部2003年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来,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2008年全省共有高校毕业生182 891人,截至9月1日,就业率为79.55%,其中,毕业研究生12 903人,就业率为88.37%,本科毕业生93 304人,就业率为81.49%,高职高专毕业生76 684人,就业率为75.75%。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年来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已经形成了对今后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重要体会。那就是: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一心一意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更加突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必须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用改革和创新的办法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难题;必须始终把建设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必须坚持依法治教,提高教育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主动持续创造教育良好发展的环境;必须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努力争取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些,都要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坚持和发扬。
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再创龙江教育新辉煌
今后5年是推进我省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统筹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六次全会前后,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客观分析省情,作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决策。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相继作出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和高教强省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为新阶段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体思路是:突出一个核心,坚持一个根本,体现两个服务,实施三大战略。即突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核心任务,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充分体现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全省现代化建设服务,以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高教强省建设和职教基础能力建设战略为实践载体,努力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走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进一步解决好办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发挥教育功能。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更新教育观念,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落实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全方位深化教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和课程教材改革,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推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实质性融合,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优先发展教育重大决策落到实处
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界积极支持的教育发展机制,健全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保障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完善农村教育制度,突出农村教育重中之重地位,完善服务现代农业的新举措,完善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新思路、新办法。统筹兼顾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在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上下工夫。统筹兼顾教育发展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实现教育与经济、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最大教育效益,推动我省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施“三大战略”,扎实推进省委、省政府核心发展战略任务的落实
按照省十次党代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六次全会确定的教育发展任务,第一,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推动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贯彻省政府《关于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意见》,推动全省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力争通过5年至10年的建设,全部消除薄弱学校,义务教育学校整体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第二,以高教强省建设为统领,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整体功能出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突破口,以打造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以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为关键,以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建设高等教育强省,集中力量建设“五个一批”,提高高校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突出抓好“五个服务计划”,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能力,加大服务力度。筹备召开高教强省建设动员大会,全面推进规划落实。第三,以提高基础劳动力素质为着眼点,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加大投入和统筹力度,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培养模式;搭建就业渠道, 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探索园区、企业、学校合作培养共赢模式,实行订单培养;加强示范性高职、中职院校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规划;切实解决农村新增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问题。
——继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任务落到实处
按照省委十届五次、六次全会和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在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讲话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在教师、教材、教法和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着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着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着力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紧紧围绕省委宣传思想的中心工作,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校组织、宣传思想工作,推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立足学校德育主阵地,强化学校德育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地方人文、社会与历史的德育资源,把我省独具特色的抗联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作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文明校园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活动”。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考核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整体推进机制,加强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保障体系建设,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格局。逐步建立和完善安全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广泛开展应对自然灾害的教育,开展安全演练,把中小学安全教育纳入《生命教育》课程。
——切实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继续推进教育公平
从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推进教育公平的措施和办法。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推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困难地区、薄弱学校、脆弱群体倾斜。把农村教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区域教育,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打造优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幼儿教育。加大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全力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建立全方位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机制和制度,全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和办学行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完善各项制度措施。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查找、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政风行风问题。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坚持不懈地加强各级班子和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高校和战线党的建设
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在高校党建会上的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思想解放。以思想的新解放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把思想解放的着眼点、着力点放在加强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上,按照省委部署的精神,结合教育的实际情况,继续深入开展好科学发展型领导班子建设活动。 加强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科学执政和开拓创新能力,提高“四个本领”,即努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提高统筹兼顾、又好又快发展的本领;提高总揽全局、应对复杂局面的本领;提高妥善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高校领导班子还要提高办学治校能力,谋划发展和改革创新能力,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能力,统筹协调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的能力。参与指导高校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工作,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第二批高校的学习实践活动。
继续深化厅直“六风”建设,即营造学习思考的风气、调查研究的风气、干事创业的风气、争先创优的风气、团结和谐的风气和务实清廉风气。厅党组成员带头遵纪守法,廉洁自律,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倡导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奢侈浪费;大力倡导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良好风气,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决反对和抵制低级趣味的生活方式。
编辑/牛小源
变化之一:义务教育实现了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的跨越
●在100%人口地区实现“两基”目标,义务教育进入全面巩固提高、促进均衡发展新阶段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两基”摆在重中之重位置,纳入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作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紧抓不放。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至今20多年的时间里,全省“两基”工作经历了起步、实施、攻坚、巩固提高几个阶段,一步一个台阶,克服了重重困难,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开拓创新,全省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展现出全新的面貌。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发展教育事业,巩固、提高“两基”水平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龙江的奠基工程。各地、县政府依法落实责任,做好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各尽其责,齐心协力,形成了以党委、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两基”工作格局,使全省“两基”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两基”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步伐加快,1998年,我省提前两年基本完成“普九”(85%人口地区)任务;到2002年底,“两基”人口地区占94%。2004年,绥滨、杜蒙两个“两基”攻坚县通过国家验收,“两基”人口地区占97%。2006年完成拜泉、富裕、林甸最后3个“两基”攻坚县的评估验收。2007年9月,顺利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团“两基”督导检查验收。至此,经过全省3 800万各族人民20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省 “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完成了我省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任务。初中毛入学率由1978年的81.88%,提高到2008年的120.55%,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义务教育进入全面巩固提高、促进均衡发展新阶段。
“两基”工作的卓有成效,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下大力气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将危房改造纳入“十项利民行动”之中,以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为重点,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十五”期间,投入建设资金18.9亿元,改造危房229.3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180万平方米,新建校舍252万平方米,维修校舍26万平方米。2006年,省政府一次投入7.6亿元,地方投入2.6亿元,彻底消灭了全省当时存在的全部中小学D级危房113.9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20.9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全省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并建立了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2005年启动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历时3年,共投入近4亿元,实现了政府办中小学全覆盖,改变了我省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设备落后的面貌,实现了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每一所农村学校的既定目标。
我省不仅完成了“两基”工作的各项指标,而且有些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对于黑龙江省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边疆省份来说,实属不易,有力地推动了其他各类教育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省广大劳动者的素质,为促进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这是国家总督学顾问、原教育部副部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湛同志率国家教育督导团检查组于2007年9月11日至18日对黑龙江“两基”国检后,作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实现了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深刻变革
我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了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投入监管、责任追究制度,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责任有效落实。从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体系,改革惠及全省县(含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和学生,全省农村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对承担政府委托办学责任的民办学校,也纳入改革实施范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以来,我省县以下(含县)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在全部免除学杂费的同时,提高了学校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提供了稳定的经费来源,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健全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还全部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实现了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的重大转变。
变化之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较快,职业教育实现了由低谷徘徊到快速发展的跨越
改革开放30年也是我省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大跨步发展的3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1978年的34.94%提高到2008年的74.71%。
●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
截至2008年,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61.13万人,校均规模1 374人,较之1978年,分别增加11.73万人和1 141人。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得到极大扩充,实现了由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
县域和农村高中教育快速发展。通过整体规划、合理调整高中布局结构,努力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县域高中学校办学条件,重点建设了一批县级及以下农村普通高中,资源配置进一步趋向合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建立了省、市两级示范体系,改造了一大批薄弱高中,民办高中、民族高中得到较大发展。全省评估建设了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67所,在校生24万人,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的39%。民办高中在校生5.7万人,民族高中在校生8 953人,农村高中在校生5万人,减轻了“瓶颈”压力,缓解了人民群众子女接受优质高中教育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
从2003年开始,全力推进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普及先进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程结构和管理体制,转变教育方式,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007年秋季,我省全面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
●中等职业教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截至2008年,我省共有中等职业学校525所,其中,普通中专66所,成人中专139所,职业高中191所,技工学校129所,年招生已达17万人,在校生45万人。与1978年比,学校数增加近380所,在校生增加近40万人。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比例为4.6∶5.4。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6.8亿元,实验实习基地(实验室)增加到3 400个,一些专业实验实习基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目前全省中职学校开设的各类专业、实验实习基地和实验室拥有率达到80%以上;图书藏量增加到704万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上升到93.4%。
2002年和2006年,我省两次召开会议贯彻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政策,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在教学模式、招生制度、专业设置、培养方式、人事制度、助学制度、联合办学、毕业分配、后勤服务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制度不断深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我省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拓宽了空间。特别是近年来利用国家发改委资金,重点支持了34所职业院校建设实训基地,争取中央财政职教专项经费建设了10个职教实训基地,利用省职教专项经费,按照集中财力、重点投入、分期建设的原则,重点支持了41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我省还启动了服务外包、动漫、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能源工业、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等10大类职教集团的组建工作,大力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重组,推进校际合作、中高职合作、校企合作、区域合作和城乡合作。
变化之三:以质量提高和学科建设为重点,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普通高校由1978年的24所,发展到2008年的70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由1978年的3.3万人发展到2008年的67.8万人,是1978年的20.5倍;普通高校招生由1978年的1.32万人发展到2008年的21.6万人,是1978年的16.36倍;普通高等教育年毕业生由1978年的6 067人增加到2008年的16.99万人,是1978年的28倍;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和在校生2008年分别为65 794人和172 294人,分别是1978年的8.92倍和20.67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78年的1.27%上升到2008年的28.03%;平均每万人口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为177人,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30年累计培养本专科以上毕业生228.69万,其中普通本专科毕业生125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结构日趋完善,办学效益日益提升,办学质量稳步提高,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省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初步形成了布局优化、结构合理、学科齐全、具有龙江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成为我省历史上高等教育发展最好、最快的重要时期。高等教育的一些重要指标如国家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名师、研究生规模和学位授权增长水平均居全国前列(5~10位),我省1998~2005年间教育对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6.95%,其中高等教育的贡献率为1.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全国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布局结构来看,截至2008年,我省有普通高校70所(其中本科26所、高职高专44所),独立学院9所(不计校数),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39所,成人高校25所,普通高等教育地市级覆盖率达到100%,形成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积极兴办高等教育,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局面。高校布局与我省产业布局基本吻合,“哈大齐”工业走廊聚集了49所高校,占全省高校的77.92%,形成了以哈尔滨市为中心,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4市呼应,13个地市全部设有高等院校的合理布局,构建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1978年,我省高校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办学规模小,办学层次低,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相当有限。随着高等教育在校生数量的增加,我省高等学校各项办学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1991年,全省42所普通高校共占地1 28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7.6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65.9万平方米,藏书量1 244万册。全省高校固定资产总值13.5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4 484.2万元。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到2008年,全省70所普通高校占地面积达到5 25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 161.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 077.1万平方米,藏书量增长到5 366.2万册。固定资产总值达到339.6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64 1495.3万元。高等教育资源大幅度增加,有效保证了扩招后的高等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我省及时开展了普通高校发展定位论证工作,引导高校将发展重点转移到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上来,实施了高等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以来全省共建设省级重点专业203个,国家特色专业46个;建设省级精品课程385门、国家级52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7个,国家级5个;评选省级教学名师奖149名、国家级19名;分别列全国第10位、第10位、第5位、第6位。建设省级教学团队7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2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建设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4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10所。全省普通高校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从76%提高到90%。
●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
1978年,我省在校研究生只有350人,“十五”期间,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2008年我省培养研究生单位达到25个(含8个科研单位),共招生15 533人(其中博士生2 152人),是1978年的44.38倍;在校生48 890人(其中博士生9 337人),是1978年的139.7倍;毕业生12 903人(其中博士生1 539人)。研究生教育规模列全国第9位。30年间,累计向社会输送了近7.8万名研究生,为我省及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高精尖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共进行了十批学位授权审核,我省从第一批的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3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增加到第十批的4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0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基本覆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学科门类。我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由第一批的5家增加到第十批的13家(其中高校12家),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由第一批的10家增加到第十批的25家(其中高校17家),一级学科博士点由第一批的4个增加到第十批的4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由26个增加到107个,我省学位授权规模增长水平列全国第9位。我省有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单位13个,专业学位种类由2002年的8个增加到2008年的13个。目前已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结构和布局比较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
省级重点学科从1986年的38个增加到2008年的26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从1988年的4个二级学科增加到2008年的14个一级学科,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我省在全国的总排名由原来的第10名跃居到第6名。重点学科科研能力得到较大幅度提高,科研经费达7亿元,获国家及省部级奖511项(其中获国家三大奖二等奖12项),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达到2 206篇。
变化之四:民办教育成为教育发展新增长点,民办学校健康发展
我省坚持将民办教育作为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予以大力扶持,出台了《黑龙江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在发展中不断规范,促进了健康发展。2008年底,全省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3 929所,在校生达50.2万人。民办高校8所,独立学院8所,近年来大部分院校建成了规模较大的独立新校园或在原址上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扩建。2008年占地410.68万平方米,校舍101.77万平方米,图书资料573.37万册,总资产268 584.3万元,普通本专科在校生87 026人。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呈强势地位。2008年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4.66万人,占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14.64%。民办学前教育发展较快,有民办幼儿园3 660所,在园幼儿21.4万人,占全省在园幼儿的49%。
变化之五: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我省原有教育基础薄弱,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一度制约了全省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随着我省科教兴省战略的确立,教师队伍建设被列入全省教育工作的重点。经过30年的不断努力,我省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
●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我省在全国率先顺利完成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严格实行了教师聘任制和准入制,清理整顿了民办教师队伍,认真核定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5.8万人,根据实际需要增加编制1.5万人,使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际达到27.3万人。适时调整了农村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把农村小学编制从1∶23调整为1∶18。2006年初,又为16个边境县增加编制2 649人,解决了边远地区农村学校缺编的问题。全面推进校长和教师聘任制度改革,聘任中小学校长8 290人,占全省应聘校长的86%。通过人事制度改革,使全省教师平均年龄由40.6岁下降到37.2岁,学历达标率由92%上升到95%,教师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教师学历结构逐渐合理
1978年我省普通小学共有专任教师18.70万人,其中,具有高中阶段毕业学历的7.7万人,占41.14%,高中阶段以下学历的11万人,占58.86%。2008年普通小学有专任教师15.7万人,其中,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2.8万人,占17.76%,专科毕业学历9万人,占57.41%,高中阶段毕业学历3.83万人,占24.31%,高中阶段以下学历0.09万人,占0.52%。
1978年我省普通初中共有专任教师11.04万人,其中,具有专科毕业学历的0.86万人,占7.79 %,高中阶段及以下学历的10.18万人,占92.21%。2008年我省普通初中有专任教师10.36万人,其中,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的5.6万人,占57.85%,专科毕业 4.16万人,占40.19%,高中阶段毕业及以下学历0.2万人,占1.96 %。
1978年我省普通高中共有专任教师2.82万人,其中,具有专科毕业学历的1.1万人,占39.15%,高中阶段及以下学历的1.7万人,占60.85%。2008年普通高中有专任教师3.94万人,其中,研究生毕业541人,占1.37%,本科毕业3.6万人,占91.43%,专科毕业0.28万人,占7.08%,高中阶段毕业及以下学历48人,占0.12%。
1980年我省职业高中共有专任教师2 587人,其中,具有本专科以上学历的829人,占32.04%,高中阶段毕业及以下学历的1 758人,占 67.96%。2008年职业高中有专任教师8 827人,其中,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的6 774人,占76.74%,专科毕业1 972人,占22.34%,高中阶段毕业及以下学历的81人,占0.92%。
1980年我省普通中专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 946人,其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3 185人,占64%,高中阶段毕业及以下学历的1 761人,占36%。2008年普通中专学校有专任教师4 096人,其中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的3 503人,占85.52%,专科毕业497人,占12.13%,高中阶段毕业及以下学历的69人,占1.68%。
2008年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9.3%、97.7%、91.6%。100%中小学教师不同程度接受了在职培训,全省中小学校长全部经过了岗位培训,并做到了持证上岗,县域内教师配置大致均衡。
2008年全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达4.17万人,是1978年的5倍,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专任教师达19 413人,副教授以上专任教师队伍由1978年的309人壮大到2008年的17 655人,拥有省级教学名师149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9名,居全国前列。
变化之六: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渐壮大,向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发展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省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渐发展壮大,并向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发展。
我省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的选拔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自1996年国家实行留学基金资助出国以来,我省该项目资助出国人数达到2 105人左右,回归率达98%以上。
全省有31所高校具有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留学生层次由原来非学历的语言培训发展到研究生学历教育;专业领域从汉语言文学、中医药等学科拓展到理工、经济、法律等应用类学科;学生来源也由传统的韩国、日本、俄罗斯扩大到美、英、加、澳等国家。中外合作办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与11个国家的46所高校开展了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学生项目。合作办学专业达60多个,覆盖了文、理、工、经、管、教育、法、医等10大门类,培养合作办学学生近10万人。在海外建立了4所孔子学院(黑龙江大学与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共建的“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黑河学院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共建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孔子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与韩国大真大学合作共建的“大真大学孔子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合作共建的“伦敦中医孔子学院”)。
变化之七:发挥教育自身优势,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教育逐步打破就教育论教育的观念束缚,突出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指向。2003年中央作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后,我们抢抓机遇,实施了《教育为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作为全省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从人才、科技两个方向实施14项计划,连续几年抓落实,取得阶段性成果。
●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大力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
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步伐,省属本科院校建设为老工业基地服务和相关专业358个,占新增专业的75.4%;建立10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下设26个人才培养中心),加快了中高级实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依托369所中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培训大批生产和服务第一线中、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重点开展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加快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及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实施,建立了37个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841名,教育部给予了高度评价;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选派万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建立123个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基地,年培训100多万人次;策划并实施初、高中毕业后返乡人员培训教育,解决他们零技能就业问题,提高农村新增劳动力素质,2006年以来全省共培训农村初高中后返乡人员55万人次左右;通过选派城镇教师、师范生到乡村支教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村师资素质。
●积极构建科研与转化两个平台,高校推进现代化建设作用发挥更加充分
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1985年教育部开展科技普查时,我省高校拥有科研人员2.2万名,当年获得科研经费3 138万元,获国家奖4项,省部级奖45项,出版专著97部,发表论文3 114篇,获得专利32项。截至2007年底,我省高校共有科研人员3.5万人,占全省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40%以上,其中高级职称1.17万人,具备研究创新能力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3 000余人。我省高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 82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 498项,获得科研经费25.2亿元,出版专著141部,教材近311部,发表论文22 461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7 508篇,占发表文章的33.4%;申请专利1 223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 058项,授权发明专利340项,获得国家级奖励9项。近5年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9 089项,其中,发表科技类文章80 652篇,被三大检索收录21 965篇,占27.2%;申请各类知识产权3 542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 826项;5年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 10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8项;获国家科技奖40项,占全省(73项)的54.8%,获省科技奖573项,占全省(1 330项)的43%。
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针对性增强。截至2008年底,全省高校有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农业园区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个,省级科技孵化器3个。科技园累计孵化项目300多项,转化成果近200项,在孵企业总收入超过9亿元,利税1.5亿元。与2002年相比,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由2个发展到1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由31个发展到36个,省重点实验室由9个发展到39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由64个发展到91个。特别是针对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布局,重点在(省属高校)石油、乳品、大豆、医药等方面建设了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我省高校还建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个,其他研究中心25个。建设26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与省内40多家企业建立起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和项目160余项,承担企业和各级政府的科研项目300多项。与省中小企业局合作,在高校建立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11个,重点解决我省中小企业的技术难题。几年来围绕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煤炭、食品工业、制药等老工业基地急需人才,为企业培训骨干5 000多人次。
校企合作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大。扶持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的重大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2004年以来共立69个项目,服务企业100多家,一些项目取得初步成效,推动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启动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科技服务计划”,在高校相应建立6个校企合作委员会,搭建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平台。
变化之八:立足人民根本利益,下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多年来,我省教育系统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抓教育、办教育,在助学、就业等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取得了新的成效。
●建立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资助体系
我省从2003年起,开始实施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我省于2005年提前两年完成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免一补”任务。从2007年春季开学起,农村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并对我省21万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施普通高校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制度。2007~2008学年度,全省高校国家奖学金资助人数达到1 079人,资助金额863.2万元;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人数达16 030人,资助金额8 015万元;国家助学金资助14.56万人,资助金额2.23亿元。全部资助比例占在校生的30%。从2004年起,我省开始实行新机制国家助学贷款。截至目前,已有53所高校开展了助学贷款工作,累计发放助学贷款9.7万人次,有力地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上学问题。中等职业学校20万余名学生得到了资助,金额达1.5亿元,资助面占在校一、二年级学生的90%。建立了普通高中助学金制度,投入资金8 760万元,资助高中贫困生87 600人。2008年度高中助学资金投入增至9 143.8万元,资助人数增至91 438万人,资助比例占在校生的15.8%。
2004年,我省12.4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寄宿制学生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得到了2 009万元的寄宿生补助。截至目前,此项资金已提高到18 007万元,受资助人数提高到31万人(含城市低保家庭寄宿生)。
目前,我省已基本建立起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省市县三级管理的助学工作体系,形成了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基本完备的长期稳定的助学工作机制。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自2001年以来全省共有65万高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普通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60%以上,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70%。自教育部2003年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来,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2008年全省共有高校毕业生182 891人,截至9月1日,就业率为79.55%,其中,毕业研究生12 903人,就业率为88.37%,本科毕业生93 304人,就业率为81.49%,高职高专毕业生76 684人,就业率为75.75%。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年来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已经形成了对今后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重要体会。那就是: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一心一意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更加突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必须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用改革和创新的办法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难题;必须始终把建设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必须坚持依法治教,提高教育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主动持续创造教育良好发展的环境;必须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努力争取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些,都要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坚持和发扬。
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再创龙江教育新辉煌
今后5年是推进我省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统筹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六次全会前后,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客观分析省情,作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决策。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相继作出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和高教强省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为新阶段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体思路是:突出一个核心,坚持一个根本,体现两个服务,实施三大战略。即突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核心任务,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充分体现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全省现代化建设服务,以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高教强省建设和职教基础能力建设战略为实践载体,努力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走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进一步解决好办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发挥教育功能。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更新教育观念,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落实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全方位深化教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和课程教材改革,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推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实质性融合,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优先发展教育重大决策落到实处
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界积极支持的教育发展机制,健全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保障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完善农村教育制度,突出农村教育重中之重地位,完善服务现代农业的新举措,完善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新思路、新办法。统筹兼顾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在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上下工夫。统筹兼顾教育发展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实现教育与经济、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最大教育效益,推动我省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施“三大战略”,扎实推进省委、省政府核心发展战略任务的落实
按照省十次党代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六次全会确定的教育发展任务,第一,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推动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贯彻省政府《关于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意见》,推动全省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力争通过5年至10年的建设,全部消除薄弱学校,义务教育学校整体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第二,以高教强省建设为统领,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整体功能出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突破口,以打造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以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为关键,以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建设高等教育强省,集中力量建设“五个一批”,提高高校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突出抓好“五个服务计划”,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能力,加大服务力度。筹备召开高教强省建设动员大会,全面推进规划落实。第三,以提高基础劳动力素质为着眼点,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加大投入和统筹力度,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培养模式;搭建就业渠道, 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探索园区、企业、学校合作培养共赢模式,实行订单培养;加强示范性高职、中职院校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规划;切实解决农村新增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问题。
——继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任务落到实处
按照省委十届五次、六次全会和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在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讲话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在教师、教材、教法和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着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着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着力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紧紧围绕省委宣传思想的中心工作,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校组织、宣传思想工作,推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立足学校德育主阵地,强化学校德育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地方人文、社会与历史的德育资源,把我省独具特色的抗联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作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文明校园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活动”。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考核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整体推进机制,加强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保障体系建设,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格局。逐步建立和完善安全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广泛开展应对自然灾害的教育,开展安全演练,把中小学安全教育纳入《生命教育》课程。
——切实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继续推进教育公平
从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推进教育公平的措施和办法。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推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困难地区、薄弱学校、脆弱群体倾斜。把农村教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区域教育,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打造优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幼儿教育。加大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全力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建立全方位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机制和制度,全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和办学行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完善各项制度措施。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查找、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政风行风问题。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坚持不懈地加强各级班子和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高校和战线党的建设
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在高校党建会上的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思想解放。以思想的新解放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把思想解放的着眼点、着力点放在加强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上,按照省委部署的精神,结合教育的实际情况,继续深入开展好科学发展型领导班子建设活动。 加强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科学执政和开拓创新能力,提高“四个本领”,即努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提高统筹兼顾、又好又快发展的本领;提高总揽全局、应对复杂局面的本领;提高妥善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高校领导班子还要提高办学治校能力,谋划发展和改革创新能力,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能力,统筹协调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的能力。参与指导高校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工作,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第二批高校的学习实践活动。
继续深化厅直“六风”建设,即营造学习思考的风气、调查研究的风气、干事创业的风气、争先创优的风气、团结和谐的风气和务实清廉风气。厅党组成员带头遵纪守法,廉洁自律,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倡导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奢侈浪费;大力倡导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良好风气,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决反对和抵制低级趣味的生活方式。
编辑/牛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