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士人的心路历程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200610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近年来,关乎心态研究的课题已逐渐引起一些研究者的关注,罗宗强教授撰写的《玄学与魏晋
其他文献
<正> 由范英主编的《精神文明学论纲》一书,是当今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一项开拓性的重要成果,别的姑且不说,仅就作者把精神文明作为一门科学来建立,针对精神文明现象领域的主要矛盾和矛盾方面,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构筑起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这一点来说,就令人刮目相看。这是一部64万字的巨著,作者是在基本上未耕耘过的生荒地上劳作,他们面临的必须解决一系列生僻问题的困难以及为解决这些困难中所进行的夺关闯隘的拼搏,是可想而知的。在我国的文献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概念,是叶剑英在1979年国庆30周年的重要讲
<正> 词兴于唐代,繁荣于宋代,元明曾一度衰微,清代又复兴。清代词人上万,词作多至20万首以上。但对于清词的研究,却极为薄弱。本世纪30年代,刘毓盘《词史》,胡云翼《中国词史略》和吴梅
本文根据实际经验,在分析借鉴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从新视角剖析了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几个关系。文章认为,对外经济关系可归结为国际商品贸易和生产要素输出入两大类,其中商品、资金、技术、劳务、土地的流动形式之间既有替代关系,又有互补关系,还会产生"连锁开放效应"。只有对它们进行通盘考虑,统筹安排,才能使对外开放的路子越走越宽。
本文是对《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上刊载的王荫庭《"社会存在"范畴释义》一文的评议和商榷,也兼同其他哲学界流行的与"社会存在"相关联的如"意识形态"等范畴的某些释义相商榷。作者赞同王荫庭提出的"‘社会存在’指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新释义,但不同意他所论证的"社会存在"还有另一含义即所谓"本体论意义",也不同意"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之说。
<正> 由山东大学、吉林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八家单位联合发起的"全国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于1992年8月13-17日在烟台召开。这次会议从社会发展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的角度,探讨了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现根据大会提交的论文和会议发言,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一、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与下一步面临的问题吕欣(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副所长)和秦池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就这个问题作了专题报告,介绍了国际形势与当前改革
<正> 中国法律史是我国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的资料十分庞杂,其专业词语数量甚多而又古奥难懂,因此各种有关的工具书就成了治中国法律史者的良师益友。当前,我国出版的收有中国法律史词条的工具书大致有这样几类。一类是综合性的辞书,如《辞源(修订本)》(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和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商务印书馆1979年7月
本文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目标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作者论述了科技,经济等11个方面作为现代化目标的意义,列举统计数字说明了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从国际比较中指出了尚存在的差距,并就今后努力的方向与相应的对策等表明了自己的见解。
本文指出,在风云交幻的世界形势下,东亚地区正逐渐演变为21世纪世界的极其重要的区域。人们不仅关注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越来越关注其文化因素。东亚地区的"共生性道德气质"是取调合而舍对立、取结合而舍分裂、取"大我"而舍"小我",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共同生存,相互支撑,一道繁荣。这种气质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儒教,当然它决不限定于儒教的"三纲五常"。在佛教的精髓思想中也包含这种气质。当21世纪宣告黎明时,东亚不仅在经济层面,而且在精神领域,定会为世人瞩目,成为导引人类历史的动力,被寄予极大的期
<正> 儒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主流,它源远流长,曾主导和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余年的传统文化的开合演进。近百年来,由于东两方文化的交融汇合,儒学不再成为民族文化的主流,但是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仍然深深地潜藏于民族文化体系之中。它作为文化之"根"或"文化基因",对民族文化自创力的褒扬和创造,往往借"传统"之力作用于文化深层结构之中。因此,儒学的研究始终成为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受到广大学人的关注。毕诚在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领域致力于儒学的探讨,撰成《儒学的转折——阳明学派教育思想研究》。
<正> 这是四十多年来国内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系统研究谶纬的学术专著。钟肇鹏先生潜心中国哲学研究数十年,于两汉用力尤多,成果卓著。该书是钟先生多年研讨汉代谶纬的结晶。全书分为十一章,论及谶纬的起源和形成,谶纬篇目及纬书解题,谶纬的实质和主要内容,谶纬中的孔子及其弟子,谶纬与汉代今文经学,谶纬与政治,谶纬中的哲学思想,谶纬与宗教,谶纬与历史及自然科学,谶纬的流变和影响,谶纬的辑佚和研究。全书取材广博,论辩精审,剖析入微,文字明晰,创见迭出。仅就个人一孔之得,该书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成就。其一,对谶与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