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阶段,探索新型储能的商业模式、完善储能安全标准体系,已经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
进入2021年,市场对于储能产业的关注愈加明显。
3月25日,国投电力与江苏天合太阳能电力开发有限公司完成了江苏盐城储能项目合作协议的签订;4月3日,华润电力、华能分别发布风电储能项目招标,此次华润发布的项目所在地为河南,华能发布的项目在安徽蒙城县……截至4月,全国范围内风电配套储能项目总数量已达24例。
4月21日举办的“十四五”储能产业发展论坛上,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储能事业部总经理李杰表示,“中国储能产业在项目规划、政策支持和产能布局等方面均加快了发展的脚步,正处于从示范应用向商业化初期发展过渡的重要階段”。
根据相关机构预计,新型储能在2025年达到0.9亿~1亿千瓦;2030年之后迎来快速增长,2060年总装机将达到4.2亿千瓦左右,带动投资超1.6万亿元。当天,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也提出目标,到2025年,将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
这是2020年底规模的9倍多。
储能市场前景可期
按照能量存储形式,储能可分为电储能、热储能、氢储能。其中,电储能是最主要的储能形式,它的应用贯穿于电力系统发、输、配、用等各个环节,其中调频、调峰、延缓输配电扩容升级、备用电源、削峰填谷、电费管理等都是目前储能最具市场价值的一些应用。一般而言,新型储能主要指的除抽水蓄能外的储能方式。
目前来说,储能市场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技术验证阶段(2000—2010年),主要是开展基础研发和技术验证示范。二是示范应用阶段(2011—2015年),通过示范项目开展,储能技术性能快速提升,应用模式不断清晰,应用价值被广泛认可。三是商业化初期(2016—2020年),中国储能项目装机规模快速增加,商业模式逐渐建立。我国储能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正处于从示范应用向商业化初期发展过渡的重要阶段。
尤为重要的是,在如今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新能源开发在“十四五”期间及未来将迎来持续规模化增长,因此储能产业也开始了蓬勃发展。业内人士认为,从市场环境来看,万亿级的前景预估使得储能产业成了当之无愧的朝阳产业。储能成本进一步下降,峰谷电价制度完善、需求侧管理等补偿机制建立、电力市场用户侧多种增值服务开展等电改红利的显现,以及储能细分市场不断开发和应用深化,用户侧的储能市场将成为储能在我国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先行军。
华安证券研报也指出,储能领域已成为大型企业在面临传统业务饱和时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选择,未来五年市场成长空间将超过500亿元。在典型企业和投资人的带动下,政策力度不断加码,市场机制逐步理顺,多领域融合和相互渗透,装机规模快速增加,储能产业无疑将迎来春天。
“新能源+储能”是趋势
到目前为止,我国储能市场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三大应用场景:用户侧、电网侧、电源侧。用户侧储能存在的首要价值就是节省电费。在电力峰谷价差可观的地区或需要存储分布式发电的情况下,其中的价值套利,是用户投资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电网侧储能所采用的是租赁模式,即业主建立储能电站后,通过容量或电量租赁,由电网公司支付租赁费用。租赁期限不等,租赁期限结束后,再由业主将资产移交给电网公司。不过,后来随着国家否定了储能计入输配电价,轰轰烈烈上马的电网侧项目被电网公司踩下“急刹车”。
在电网侧储能被叫停后,储能市场又加大了对电源侧的试探。电源侧主要包含电源侧调频以及“新能源+储能”。在电源侧调频方面,该领域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其中山西、广东项目最为集中,主要由于当地调频补偿以调频深度来计算,区别于其他多数地区以调节电量来进行补偿的办法。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能源+储能”已成为储能市场未来发展的大趋势,由于风电、光伏的波动性,储能将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全球储能市场处于初期阶段,应用领域波动较明显,产业发展方向和力度取决于不同国家不同政策的引导。”储能领跑者联盟理事长杜笑天认为,电网调频是储能产业的早期应用,但“新能源+储能”将是整个市场未来最主要的趋势。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惠东认为,着力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是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的有效方式,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需要用高比例灵活资源布局。“目前储能的刚性期盼并没有转化成刚性市场,储能作为一项跨学科、不断更新的技术,其设备生产需求和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演变。”惠东认为,储能将在电力系统电源、电网、用户侧承担不同的角色,并发挥重要作用。
“过去十年,储能产业在技术、应用、商业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随着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亟须完善电化学储能产业相关标准,包括储能系统的设计、运输、安装、投运、验收和后期运维,以及储能系统的灾后处理、电池回收等。”TüV北德集团全球可再生能源高级副总裁、全球光伏运营中心总裁兼大中华区副总裁须婷婷分析。
总之,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阶段,探索新型储能的商业模式、完善储能安全标准体系,已经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
政策持续利好
储能作为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技术,政策和市场环境是当前影响其发展的关键,我国储能行业的提速发展一定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据储能领跑者联盟(EESA)不完全统计,2020年1-12月我国共发布了152项储能相关政策,其中国家政策49项、地方政策103项。
江苏省2020年储能政策发布数量位居榜首,储能项目数量居多。据悉,江苏省2020年重点项目中储能项目有12个,其中2个新能源汽车项目、4个电池生产项目、2个储能电池项目和2个抽水蓄能项目,还有一个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总投资749.74亿元。作为能源电力消费大省,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与较大的峰谷价差是储能技术在江苏能够得到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近两年,江苏省频出新政支持储能产业发展。2018年6月,江苏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转发<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功率1万千瓦及以上的用户侧储能项目纳入设区市的地区配网规划,功率5万千瓦及以上的用户侧储能项目纳入省级电网规划。随后,《江苏省电力需求响应实施细则》《江苏电力辅助服务(调峰)市场启停交易补充规则》《智慧江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政策相继出台,为江苏储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江苏省还首创了基于通信的逆变器动态无功快速控制技术,使系统动态无功响应时间在国际上首次达到30毫秒以内,有效减少了无功资源的重复配置,使综合成本和电网网损大幅降低。目前,该项目成果在江苏淮安、扬州、镇江等地应用。
在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综合能源工程公司副总经理苏麟看来,江苏乃至全国发展储能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决策定位。“要做好储能发展顶层设计,实现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协同发展,并通过政策激励,推动技术提升改进、商业模式创新等,持续降低储能建设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储能产业风口已至,对企业来说,应对挑战、抓住机遇需要持续创新、探寻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
进入2021年,市场对于储能产业的关注愈加明显。
3月25日,国投电力与江苏天合太阳能电力开发有限公司完成了江苏盐城储能项目合作协议的签订;4月3日,华润电力、华能分别发布风电储能项目招标,此次华润发布的项目所在地为河南,华能发布的项目在安徽蒙城县……截至4月,全国范围内风电配套储能项目总数量已达24例。
4月21日举办的“十四五”储能产业发展论坛上,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储能事业部总经理李杰表示,“中国储能产业在项目规划、政策支持和产能布局等方面均加快了发展的脚步,正处于从示范应用向商业化初期发展过渡的重要階段”。
根据相关机构预计,新型储能在2025年达到0.9亿~1亿千瓦;2030年之后迎来快速增长,2060年总装机将达到4.2亿千瓦左右,带动投资超1.6万亿元。当天,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也提出目标,到2025年,将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
这是2020年底规模的9倍多。
储能市场前景可期
按照能量存储形式,储能可分为电储能、热储能、氢储能。其中,电储能是最主要的储能形式,它的应用贯穿于电力系统发、输、配、用等各个环节,其中调频、调峰、延缓输配电扩容升级、备用电源、削峰填谷、电费管理等都是目前储能最具市场价值的一些应用。一般而言,新型储能主要指的除抽水蓄能外的储能方式。
目前来说,储能市场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技术验证阶段(2000—2010年),主要是开展基础研发和技术验证示范。二是示范应用阶段(2011—2015年),通过示范项目开展,储能技术性能快速提升,应用模式不断清晰,应用价值被广泛认可。三是商业化初期(2016—2020年),中国储能项目装机规模快速增加,商业模式逐渐建立。我国储能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正处于从示范应用向商业化初期发展过渡的重要阶段。
尤为重要的是,在如今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新能源开发在“十四五”期间及未来将迎来持续规模化增长,因此储能产业也开始了蓬勃发展。业内人士认为,从市场环境来看,万亿级的前景预估使得储能产业成了当之无愧的朝阳产业。储能成本进一步下降,峰谷电价制度完善、需求侧管理等补偿机制建立、电力市场用户侧多种增值服务开展等电改红利的显现,以及储能细分市场不断开发和应用深化,用户侧的储能市场将成为储能在我国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先行军。
华安证券研报也指出,储能领域已成为大型企业在面临传统业务饱和时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选择,未来五年市场成长空间将超过500亿元。在典型企业和投资人的带动下,政策力度不断加码,市场机制逐步理顺,多领域融合和相互渗透,装机规模快速增加,储能产业无疑将迎来春天。
“新能源+储能”是趋势
到目前为止,我国储能市场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三大应用场景:用户侧、电网侧、电源侧。用户侧储能存在的首要价值就是节省电费。在电力峰谷价差可观的地区或需要存储分布式发电的情况下,其中的价值套利,是用户投资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电网侧储能所采用的是租赁模式,即业主建立储能电站后,通过容量或电量租赁,由电网公司支付租赁费用。租赁期限不等,租赁期限结束后,再由业主将资产移交给电网公司。不过,后来随着国家否定了储能计入输配电价,轰轰烈烈上马的电网侧项目被电网公司踩下“急刹车”。
在电网侧储能被叫停后,储能市场又加大了对电源侧的试探。电源侧主要包含电源侧调频以及“新能源+储能”。在电源侧调频方面,该领域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其中山西、广东项目最为集中,主要由于当地调频补偿以调频深度来计算,区别于其他多数地区以调节电量来进行补偿的办法。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能源+储能”已成为储能市场未来发展的大趋势,由于风电、光伏的波动性,储能将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全球储能市场处于初期阶段,应用领域波动较明显,产业发展方向和力度取决于不同国家不同政策的引导。”储能领跑者联盟理事长杜笑天认为,电网调频是储能产业的早期应用,但“新能源+储能”将是整个市场未来最主要的趋势。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惠东认为,着力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是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的有效方式,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需要用高比例灵活资源布局。“目前储能的刚性期盼并没有转化成刚性市场,储能作为一项跨学科、不断更新的技术,其设备生产需求和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演变。”惠东认为,储能将在电力系统电源、电网、用户侧承担不同的角色,并发挥重要作用。
“过去十年,储能产业在技术、应用、商业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随着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亟须完善电化学储能产业相关标准,包括储能系统的设计、运输、安装、投运、验收和后期运维,以及储能系统的灾后处理、电池回收等。”TüV北德集团全球可再生能源高级副总裁、全球光伏运营中心总裁兼大中华区副总裁须婷婷分析。
总之,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阶段,探索新型储能的商业模式、完善储能安全标准体系,已经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
政策持续利好
储能作为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技术,政策和市场环境是当前影响其发展的关键,我国储能行业的提速发展一定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据储能领跑者联盟(EESA)不完全统计,2020年1-12月我国共发布了152项储能相关政策,其中国家政策49项、地方政策103项。
江苏省2020年储能政策发布数量位居榜首,储能项目数量居多。据悉,江苏省2020年重点项目中储能项目有12个,其中2个新能源汽车项目、4个电池生产项目、2个储能电池项目和2个抽水蓄能项目,还有一个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总投资749.74亿元。作为能源电力消费大省,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与较大的峰谷价差是储能技术在江苏能够得到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近两年,江苏省频出新政支持储能产业发展。2018年6月,江苏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转发<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功率1万千瓦及以上的用户侧储能项目纳入设区市的地区配网规划,功率5万千瓦及以上的用户侧储能项目纳入省级电网规划。随后,《江苏省电力需求响应实施细则》《江苏电力辅助服务(调峰)市场启停交易补充规则》《智慧江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政策相继出台,为江苏储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江苏省还首创了基于通信的逆变器动态无功快速控制技术,使系统动态无功响应时间在国际上首次达到30毫秒以内,有效减少了无功资源的重复配置,使综合成本和电网网损大幅降低。目前,该项目成果在江苏淮安、扬州、镇江等地应用。
在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综合能源工程公司副总经理苏麟看来,江苏乃至全国发展储能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决策定位。“要做好储能发展顶层设计,实现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协同发展,并通过政策激励,推动技术提升改进、商业模式创新等,持续降低储能建设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储能产业风口已至,对企业来说,应对挑战、抓住机遇需要持续创新、探寻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