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教学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如何充分体现新教材的开放性、探究性,更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将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教师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80-02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教学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如何充分体现新教材的开放性、探究性,更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将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经过新课程培训和教学实践,大家普遍认识到:实施新课程教学,转变教学理念至关重要,因为理念是行动的灵魂。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自己是教材规定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而学生也只能是教材规定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教师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课堂的教学过程实际成了教师的“表演”过程,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学生只能是配角、听众和观众。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们已体会到:教学过程已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教师教学理念的变化,必然导致其教学行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面对新课程,每个教师首先都充分相信:无论处于何种起点的学生,都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尤其对初中化学学习来说,是学生的化学学科的启蒙教育,也是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最好时机。因此,教师们一改过去把《绪言》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和重要知识作为“主料”,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作为“副料”的作法,都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要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作为教学的重点,不少教师常常不惜花费3~4课时和补充“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神奇减肥乐”等化学实验来完成绪言课的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惊叹中感受到化学王国的神秘和新奇,使他们从第一节课就憧憬着化学学习,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一旦有了兴趣,以后的化学学习对学生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过程,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但是大家都明白:如果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不能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兴趣的火花”便会“稍纵即逝”,因此,教师们应充分利用各种化学实验、探究实验、化学家故事、化学韵语及社会、生活相关的大事,努力使每节课都上出“亮点”,把学生紧紧吸引在化学这门课下,并使之成为学生不断求知的永久动力。
2.变“指挥者”为“引导者”,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先进的教学理念是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的,同时,教学理念的转变也必须是在教学方式转变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重结论而轻过程、重学会而轻会学、重知识的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增长而轻知识的构建和方法的掌握、重问题的解决而轻问题的发现。所以,教师只需知识进行讲解、实验进行演示甚至讲解,而学生只需记忆、模仿就行了。培养出的所谓好学生也只是些应试高手,他们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我探索学习的能力。新课程实施后,教师们的教学方式有了较大改变,他们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中和反应”的实验,原教科书的设计是: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再边滴加稀盐酸边振荡试管,至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学生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知道:这就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为了发挥这个实验的探究功能,教师们的教学设计也有了新的变化,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
首先发问:“同学们,还记得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各是什么颜色吗?它们分别是什么类别物质的溶液?”这两个问题学生不难准确回答。再问:“你们知道它们之间是否能发生化学反应?学生不置可否,教师顺势引导: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回答:实验。教师肯定后将两种溶液取样后混合,结果学生们并未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追问:“能否确定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已发生了化学反应?”学生们立刻回答“不能确定。”继续引导“你有办法来判断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已发生了化学反应吗?请各学习小组拿出你们的设计方案”学生们分组讨论,气氛热烈。交流的设计成果如下:
(1)向盛有氫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液体呈红色,再向试管中逐滴滴入稀盐酸,若红色褪去,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2)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紫石蕊试液,液体呈蓝色,再向试管中逐滴滴入稀盐酸,如果蓝色变为紫色,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3)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紫石蕊试液,液体呈红色,再向试管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红色变为紫色,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4)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液体呈无色,再向试管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如果无色变为红色,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接着,请学生代表分别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演示,通过实验现象的比较、交流和评价,不仅使大家得出方案(1)较好,而且还使大家明白:虽然都是指示剂,但应选择色差变化大的进行实验,以便于现象的观察;对于酸碱发生的中和反应,若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易溶于水,要证明反应,必须借助于指示剂。
实践证明:在实验教学中,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教学得法,学生就有兴趣,掌握的知识就相对牢固,因为实验探究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过程。最重要的是: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能感悟出许多道理,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
3.正确面对过失,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是学术权威和真理的化身,作为老师是不能也不应该有“错误”的,可是,教师并非“圣人”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但是有些教师碍于“面子”,在学生面前急进狡辩之能事“死不认错”,结果反而遭到学生永久的耻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因为要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行动,需要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因此在实施教学时,可能会出现预想不到的情况,为此,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具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及时总结失败的教训,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案,直至达到预期目的,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老师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也可能会犯“错误”,只要及时改正,照样是可信赖的好老师,便于建立新课程理念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氢气的化学性质”时,为了让学生牢记“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演示了“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在易拉罐中的爆炸实验,一片惊呼声中学生们牢牢记住了“氢气点燃前必验纯”的知识。可是,由于第二个班情绪高涨就做了三次爆炸实验,但在做“点燃纯净氢气”的实验时,火焰很小且不能持续,老师抓住时机问:“什么原因?怎么办?”,学生们通过实验装置立刻得到:酸量不足,应加酸。老师将酸加入气体发生器,果真产生了大量气泡,并充分肯定了判断的正确。继而老师没有“验纯”就把导气管伸到了酒精灯的火焰上,只听“砰”的一声“巨响”,还夹杂着玻璃碎声和学生们的惊呼声。老师沉着处理后表情凝重地问:“刚才点燃只是火焰小,怎么现在点燃就发生爆炸呢?”同学们一下活跃了起来:“老师,刚才氢气没验纯!”“我前面验过了呀?”“但你加酸时又进了空气。”至此,老师见目的已达到,就向同学们坦诚承认了是自己的“过失”造成了这次“事故”的发生,希望大家引以为戒。课堂报以热烈掌声。这堂有过失的实验课,不仅使大家得出“做任何实验都不能着急,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前定验纯”的结论,也密切了师生关系,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这堂课给我们的感受是:①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处,要敢于承认自己教学中的过失,因为有了平等,课堂才会有民主与和谐,学生才会有积极的思维和热烈的讨论。②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才能达到这种要求。③教师要学会体谅学生。试想:教师做了几十遍的实验还会出错,那么学生出些差错(非故意)不是极正常吗?虽说“严师出高徒”,但还是奉劝我们的教师平时对学生的错误不要太苛刻,记住:教师的责任就是对学生的差错进行“修正”。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种真正追求。
新课程的价值功能已向我们的化学教师显示出了无限的生命活力,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提供了新的平台。我们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广大化学教师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新的教学方式一定会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教师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80-02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教学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如何充分体现新教材的开放性、探究性,更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将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经过新课程培训和教学实践,大家普遍认识到:实施新课程教学,转变教学理念至关重要,因为理念是行动的灵魂。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自己是教材规定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而学生也只能是教材规定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教师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课堂的教学过程实际成了教师的“表演”过程,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学生只能是配角、听众和观众。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们已体会到:教学过程已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教师教学理念的变化,必然导致其教学行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面对新课程,每个教师首先都充分相信:无论处于何种起点的学生,都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尤其对初中化学学习来说,是学生的化学学科的启蒙教育,也是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最好时机。因此,教师们一改过去把《绪言》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和重要知识作为“主料”,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作为“副料”的作法,都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要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作为教学的重点,不少教师常常不惜花费3~4课时和补充“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神奇减肥乐”等化学实验来完成绪言课的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惊叹中感受到化学王国的神秘和新奇,使他们从第一节课就憧憬着化学学习,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一旦有了兴趣,以后的化学学习对学生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过程,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但是大家都明白:如果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不能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兴趣的火花”便会“稍纵即逝”,因此,教师们应充分利用各种化学实验、探究实验、化学家故事、化学韵语及社会、生活相关的大事,努力使每节课都上出“亮点”,把学生紧紧吸引在化学这门课下,并使之成为学生不断求知的永久动力。
2.变“指挥者”为“引导者”,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先进的教学理念是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的,同时,教学理念的转变也必须是在教学方式转变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重结论而轻过程、重学会而轻会学、重知识的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增长而轻知识的构建和方法的掌握、重问题的解决而轻问题的发现。所以,教师只需知识进行讲解、实验进行演示甚至讲解,而学生只需记忆、模仿就行了。培养出的所谓好学生也只是些应试高手,他们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我探索学习的能力。新课程实施后,教师们的教学方式有了较大改变,他们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中和反应”的实验,原教科书的设计是: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再边滴加稀盐酸边振荡试管,至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学生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知道:这就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为了发挥这个实验的探究功能,教师们的教学设计也有了新的变化,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
首先发问:“同学们,还记得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各是什么颜色吗?它们分别是什么类别物质的溶液?”这两个问题学生不难准确回答。再问:“你们知道它们之间是否能发生化学反应?学生不置可否,教师顺势引导: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回答:实验。教师肯定后将两种溶液取样后混合,结果学生们并未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追问:“能否确定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已发生了化学反应?”学生们立刻回答“不能确定。”继续引导“你有办法来判断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已发生了化学反应吗?请各学习小组拿出你们的设计方案”学生们分组讨论,气氛热烈。交流的设计成果如下:
(1)向盛有氫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液体呈红色,再向试管中逐滴滴入稀盐酸,若红色褪去,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2)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紫石蕊试液,液体呈蓝色,再向试管中逐滴滴入稀盐酸,如果蓝色变为紫色,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3)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紫石蕊试液,液体呈红色,再向试管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红色变为紫色,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4)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液体呈无色,再向试管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如果无色变为红色,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接着,请学生代表分别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演示,通过实验现象的比较、交流和评价,不仅使大家得出方案(1)较好,而且还使大家明白:虽然都是指示剂,但应选择色差变化大的进行实验,以便于现象的观察;对于酸碱发生的中和反应,若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易溶于水,要证明反应,必须借助于指示剂。
实践证明:在实验教学中,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教学得法,学生就有兴趣,掌握的知识就相对牢固,因为实验探究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过程。最重要的是: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能感悟出许多道理,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
3.正确面对过失,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是学术权威和真理的化身,作为老师是不能也不应该有“错误”的,可是,教师并非“圣人”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但是有些教师碍于“面子”,在学生面前急进狡辩之能事“死不认错”,结果反而遭到学生永久的耻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因为要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行动,需要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因此在实施教学时,可能会出现预想不到的情况,为此,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具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及时总结失败的教训,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案,直至达到预期目的,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老师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也可能会犯“错误”,只要及时改正,照样是可信赖的好老师,便于建立新课程理念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氢气的化学性质”时,为了让学生牢记“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演示了“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在易拉罐中的爆炸实验,一片惊呼声中学生们牢牢记住了“氢气点燃前必验纯”的知识。可是,由于第二个班情绪高涨就做了三次爆炸实验,但在做“点燃纯净氢气”的实验时,火焰很小且不能持续,老师抓住时机问:“什么原因?怎么办?”,学生们通过实验装置立刻得到:酸量不足,应加酸。老师将酸加入气体发生器,果真产生了大量气泡,并充分肯定了判断的正确。继而老师没有“验纯”就把导气管伸到了酒精灯的火焰上,只听“砰”的一声“巨响”,还夹杂着玻璃碎声和学生们的惊呼声。老师沉着处理后表情凝重地问:“刚才点燃只是火焰小,怎么现在点燃就发生爆炸呢?”同学们一下活跃了起来:“老师,刚才氢气没验纯!”“我前面验过了呀?”“但你加酸时又进了空气。”至此,老师见目的已达到,就向同学们坦诚承认了是自己的“过失”造成了这次“事故”的发生,希望大家引以为戒。课堂报以热烈掌声。这堂有过失的实验课,不仅使大家得出“做任何实验都不能着急,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前定验纯”的结论,也密切了师生关系,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这堂课给我们的感受是:①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处,要敢于承认自己教学中的过失,因为有了平等,课堂才会有民主与和谐,学生才会有积极的思维和热烈的讨论。②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才能达到这种要求。③教师要学会体谅学生。试想:教师做了几十遍的实验还会出错,那么学生出些差错(非故意)不是极正常吗?虽说“严师出高徒”,但还是奉劝我们的教师平时对学生的错误不要太苛刻,记住:教师的责任就是对学生的差错进行“修正”。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种真正追求。
新课程的价值功能已向我们的化学教师显示出了无限的生命活力,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提供了新的平台。我们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广大化学教师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新的教学方式一定会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