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转变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主线,以生态和低碳理念发展区域经济,是实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重要路径。本文在综合国内生态文明、两型社会、循环经济及生态与低碳发展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通过与全国东、中及西部相关省份横向比较,综合反映鄱阳湖流域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以期客观认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全流域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优势与差距,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的对策建议;同时,为全国其他地区科学评估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鄱阳湖流域;生态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估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48(2011)02-0005-10
[作者简介]李志萌(1965-),女,湖南醴陵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产业经济研究;张宜红(1983-)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经济、农业经济研究。(江西南昌33007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态恢复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研究”阶段性成果(08BJY034);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2010);江西省软科学课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低碳生态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阶段性成果(2010DR02708)。
Titl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n Ecological and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oyang Lake Basin
Authors: LI Zhi-meng ﹠ ZHANG Yi-hong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is the main line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while developing regional economies with the ecological and low-carbon concept is an important path to achiev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Based on synthesizing the relevant index system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wo-oriented society, circular economy, ecological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builds a set of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s of ecological and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reflects comprehensively the levels of ecological and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oyang Lake Basin by making a horizontal comparison with the We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provinces of China as to obtain an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strengths and gaps of the ecological and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and the basin, and proposes pertinent develop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t the same time,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scientific assessments of ecological and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
Key words: Poyang Lake Basin; ecology and low-carbon economy; index systems;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一、引言
我国区域发展类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转变发展方式,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发展路径是共同的目标追求,发展生态与低碳经济也逐步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核心理念。生态与低碳经济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生态与低碳发展已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重点,也是鄱阳湖全流域的战略选择。生态与低碳经济两者之间在研究的角度、突破口和侧重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生态经济更偏重宏观分析,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低碳经济则更注重实践层面,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能源技术创新等实现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性转变。但其共同特点就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实现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发挥科学的引导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相关的典型的指标体系,例如: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提出建设生态县的评估指标体系涉及22个指标,建设生态市的评估指标体系涉及19个指标,建设生态省的评估指标体系涉及16个指标;同年,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统计局联合编制发布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四个方面入手,在宏观和工业园区两个层面上分别规定了22个和14个循环经济评价指标;2008年,长沙市统计局对长沙“两型”社会建立了统计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环境质量、能源消耗、资源利用六大类40个指标。专门针对生态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已有非常多的文献,例如何迺维和贲克平提出的生态经济指标体系(1986)、吴琼等提出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2005)、贵阳市提出的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2008)等。在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也有一些文献,例如:中国社科院提出首个低碳评价指标体系(2009),提出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四个层面的评价指标;李晓燕和邓玲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010),认为评价城市低碳经济从经济系统、科技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四个指标准则出发,下设28个具体指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我国4个直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任福兵等从横向和纵向路径出发,选取了能源利用结构、产业经济、农业发展、科学技术、建筑、交通、消费方式和政策法规八个指标来综合评价低碳经济水平(2009),并得出低碳城市的评价等级标准;龙惟定等提出以人均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量、单位GDP排放量和人类发展指数四个指标作为我国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201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江西发展的龙头,本文就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鄱阳湖生态流域(江西省)为研究对象,旨在综合国内已有生态、低碳等相关的指标,构建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与全国东、中及西部省份进行横向比较,综合反映鄱阳湖流域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以期客观认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全流域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与差距,及时调整修正战略路径;同时,为全国其他地区科学评估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提供借鉴。
二、区域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指标的构建与方法
(一)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与体系构建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与低碳经济,增强生态环境承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借鉴和综合国内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两型社会”及相关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以构建适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全流域区域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力求科学、实用及具有可操作性。
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评价与反映。因此,本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一方面要遵循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要根据影响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来确定。具体来说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符合生态与低碳经济的客观规律和要求,既要科学地概括生态与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又能对发展现状进行评价,为科学发展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评价指标体系中突出了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等减量化、再利用及再循环“3R”指标选取与权重。
二是全面性与主导性原则。建立一套指标评价体系不可能涵盖所有指标,但必须全面反映当前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选取指标时需选择那些有代表性、信息量大的指标。评价指标的设计立足实际,并突出超前性、激励性,在应用中能够对生态与低碳经济的发展产生导向性作用。
三是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应该较全面地反映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特征,在确定各方面的具体指标时,必须依据一定的逻辑规则,体现出合理的结构层次。
四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评价指标应尽可能采用量化的指标,但有些指标很难量化,可将它分成若干个等级,将定性指标定量化。
五是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发展生态与低碳经济是动态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指标设置的动态性,即指标应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作适当的调整;二是指标权重动态性。然而,指标体系在一定时期内应相对稳定。所以,设计指标体系需兼顾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平衡,既反映经济发展的现状,又反映其动态变化性。
2.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生态与低碳经济的本质内涵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立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全流域特点,将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总指标分解为四大核心考察领域,即: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消耗与利用水平,生态环境水平,碳产出和消费水平。在此基础上,选取设立表现各个考察领域不同侧面的建设水平、具有显示度和数据支撑的26个子指标,构建一个包括“总指标—考察领域—具体指标”三层次的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见表1),以衡量和评价鄱阳湖流域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把生态与低碳经济的发展向社会实践拉近拉实。
3.具体指标选取
(1)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指标选取。经济发展是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特色是生态,发展的重点是经济,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生态与低碳经济是绿色崛起的重要途径,只有经济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生态与低碳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新能源主营业务收入,加大环保投入,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选取了“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6个指标。
(2)资源消耗与利用水平的具体指标选取。资源消耗与利用水平是反映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资源消耗水平越低、资源利用水平越高表明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能力越强。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区域生态化与低碳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工业和生活废水、废弃物的达标排放和资源化利用是降低资源消耗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水平的关键环节。本文选取了“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万元生产总值水耗”“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万元GDP污染直接经济损失额”8个指标。
(3)生态环境水平的具体指标选取。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森林覆盖率既是生态环境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碳汇的重要资源。水体、空气的质量是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直接标志,单位国土面积上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是影响水体和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生态环境水平选择了“森林覆盖率”“主要河流断面1~3级水质的比重”“省会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的比重”“每平方公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每平方公里二氧化硫排放量”6个指标。
(4)碳产出和消费水平的具体指标选取。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促进能源高效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高碳生产能力,降低碳排放总量,并丰富能源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同时,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降低消费碳排放,出台并实施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加强低碳经济政策引导、信息披露、监管制度,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此,碳产出和消费水平选取了“碳生产率”“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是否有低碳经济发展规划”6个指标。
(二)区域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方法
1.指标权重的确定
确定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权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主观赋权法,如专家群议确定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二是客观赋权法,如主成份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全流域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按照重要性、重点性原则采用专家群议法、分层构权法和德尔非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消耗与利用水平”“生态环境水平”“碳产出和消费水平”四类一级指标所含括的26项二级指标对鄱阳湖流域生态与低碳经济的影响及重要程度给予相应权重。各指标权重分配详见表1。
(1)四类一级指标权重设置。突出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水平权重值为24,资源消耗与利用水平权重值为28,生态环境水平权重值为23,碳产出和消费水平权重值为25。
(2)26项二级指标权重设置。在四类一级指标的权重基础上再细分为若干类,每类设有具体指标值和一定权重,总体突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及减量化、再利用及再循环“3R”等生态与低碳特色。一是突出了经济发展水平中的第三产业、高新技术、新能源及环保等产业的经济结构调整指标。二是突出资源消耗中的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的权重,它是衡量资源节约程度的重要指标,突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污水中COD比重)等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的指标。三是突出碳产出和消费水平中碳排放总量、碳生产率以引导总量控制、提高每吨碳产值。四是突出生态环境水平的标志性指标森林覆盖率、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的比重、每平方公里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这些指标都是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固碳及碳汇交易的重要资源。
2.测算方法的选择
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内容涉及经济发展、资源消耗与利用、生态环境、碳产出和消费四个层面,既需要将所有指标综合成一个指数以便于作出综合评价,又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为进一步解决26个指标量纲不同而无法直接比较的问题,决定采用相对化处理的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具体过程如下:
(1)确定标准值(Si)。在研究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上,为了充分体现科学性和全面性,将鄱阳湖流域(江西)与东部部分发达省份、西部一些欠发达省份、中部其他五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本报告将鄱阳湖流域(江西)、山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广东、陕西、内蒙古、贵州和全国视作13个单位,每个指标的标准值取13个单位中的最好值。
(2)相对化。用各指标的实际值(Xi)与相应的标准值(Si)进行比较,即将不同性质、不能同度量的各种指标换算成可以同度量的指标。正指标(指标值越高表明水平越高的指标)直接用“Yi=Xi/Si”计算,逆指标(指标值越高表明水平越低的指标)用它的倒数值“Yi=1/(Xi/Si)”。
(3)将相对化处理值(Yi)乘以指标权重(Wi),再汇总即得到综合指数。在计算综合指数的同时,可以计算四大要素指数。
正指标计算公式为Z=ΣYi* Wi/100=Σ(Xi/ Si)* Wi/100;
逆指标计算公式为Z=ΣYi* Wi/100=Σ[1/(Xi/ Si)] * Wi/100;
其中,Xi为各指标实际值,Si为各指标的标准值,Wi为指标权重。
三、鄱阳湖流域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分析
本文在构建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和计算方法,通过与东、中、西部省份的比较,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流域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全省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鄱阳湖流域占整个江西全省面积的96%,为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较性,本文选用了江西省的数据为依据进行省份之间的横向比较。
(一)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1.对比样本的选取
本文选取东部江苏、浙江、广东3省,中部其他5省,西部陕西、内蒙古和贵州3省作为对比样本。我国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差异较大,东中西部的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差异也很大。东部省份经济发达,发展生态与低碳经济的实力和基础较好;中部地区其他五省同江西省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具有很大的可比性;西部地区选取陕西、内蒙古和贵州,陕西省、贵阳市分别为国家低碳试点省和市,内蒙古则为近年全国经济发展增速最快的省份之一。
2.数据来源
本文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0》、各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各省2009年环境公报的数字,部分指标原始数据是经过计算整理所得。
(二)评估分析
通过公式,对各项具体指标进行换算,以指数值比较。
1.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从表2可以看出,鄱阳湖流域(江西)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和东部发达省份、中部其他省份存在较大差距。全国经济平均得分为0.187,而鄱阳湖流域(江西)仅为0.138,仅优于山西和贵州,主要差距在于人均GDP、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较低。2009年江西人均GDP为17335元,在样本中倒数第三,仅高于安徽和贵州;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12.1%,排倒数第四;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4.4%,仅高于河南。
2.资源消耗与利用水平方面。从表3来看,鄱阳湖流域(江西)的资源消耗与利用水平较低,仅高于内蒙古,资源消耗与利用水平处于劣势,主要差距在万元生产总值水耗,高达315.2立方米,在比较样本中最高;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特别是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低,仅为0.119%。
3.生态环境水平方面。从表4可以看出,鄱阳湖流域(江西)的生态环境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中西部其他省份,生态环境优势非常明显。江西目前的森林覆盖率60.05%,位居全国第二位,主要河流断面1~3级水质的比重达到7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COD、SO2较低。
4.碳产出和消费水平。从表5来看,鄱阳湖流域(江西)碳产出和消费水平较低,低于东部发达省份,但优于中西部其他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鄱阳湖流域(江西)的碳生产和排放水平得分为0.1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04。主要优势表现在碳排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低,分别为4096.66万吨和0.92吨,在样本省份中最低。
5.综合评价结果。从表6来看,鄱阳湖流域(江西)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在中部地区列第一位,并高于西部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东部发达省份水平。
(三)小结
1.鄱阳湖流域(江西)生态环境优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特别是在覆盖率、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的比重较高,主要河流断面水质、城市空气质量优良,这些指标使江西的生态与低碳水平的综合得分在东、中、西部比较样本中位居首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的环境因素是江西未来生态与低碳发展的最大潜力和优势。江西与东部、中部其他省份相比最大的差距在于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鄱阳湖流域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碳排放总量相对较少,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资源消耗与利用水平处于劣势,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较低,这也说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环保产业,加快科技进步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还很重。
2.东部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优势明显。东部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全国领先,在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优势明显,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是推进经济生态化和低碳化转型的经济基础。目前,广东、江苏、浙江的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水平均处于全国的前列,如碳生产力水平较高,东、中、西部的样本平均数分别为4.63、2.63和1.9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更高,比较的东部样本平均值为3.07,分别是中部样本的3.07倍、西部样本的4.39倍。但由于工业化发展总量大及传统发展模式影响,碳排放总量也相应增大,在碳排放总量控制更为严格的背景下,为了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东部发达省份加大环保投入,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在加快,科技对产业结构转变和产业的升级作用越来越明显。
3.中部地区平均水平高于西部地区,但区域内发展不均衡。从比较样本看,中部六省生态与低碳发展平均指数值高于西部,落后于东部地区。同时,区域内发展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显示:湖南、湖北分别位于中部前两位,江西仅优于山西处第五位;资源消耗与利用水平综合指标显示:山西位居中部之首,江西则位于中部倒数第一,主要是万元生产总值水耗和万元GDP污染直接经济损失额较高,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六省最低;生态环境水平综合指标显示:江西位于中部省份第一,从森林覆盖率、主要河流水质、省会城市空气质量、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等生态环境因素优势非常明显,山西则位居中部第6位;碳产出和消费综合指标显示:江西位于中部第一,碳排放总量最低、人均碳排放和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均最低,碳生产能力较高。山西的碳生产力为中部地区最低,但山西正努力打造可持续的国家新型能源基地,推进煤炭产业循环发展和高端化利用。
4.西部经济增长较快,但生态与低碳水平相对落后。西部地区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下,依靠资源和后发优势,内蒙古、陕西等省区的经济增速极为明显,2009年内蒙古GDP以15.55%的增幅越居全国第一位。在低碳发展方面陕西为国家低碳试点省,贵阳市则为国家试点城市,在产业低碳和生态化及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上作出了努力,但从比较样本看,在西部地区生态与低碳总体水平相对落后,“有资源则富、无资源则穷”,后发效应依托资源粗放型开发模式比较明显。如内蒙古,煤炭对全区工业利润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一半以上,这种发展模式对一些生态本身就很脆弱的敏感区已造成较大的威胁,粗放型发展方式亟需改变。
四、提高鄱阳湖流域生态与低碳水平的对策建议
鉴于客观评估及区域间的比较分析,要提升鄱阳湖流域生态与低碳水平,应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龙头,以这一国家战略平台,通过试点先行、低碳和生态产业集群发展、投融资机制的创新、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体系的构建,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国生态与低碳经济试点,并以此带动全流域和江西全省生态与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规划和试点先行,打造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龙头
结合目前国际国内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立足江西社会经济发展情景,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前经济转型与未来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有机结合,制订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与低碳经济的路线图,并研究实现低碳经济所需要的创新制度。利用鄱阳湖流域良好的生态资源,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平台,重点打造南昌全国“低碳试点城市”和新余“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充分考虑碳减排、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的协同效应,有效降低节能减排成本,提高生态与低碳经济效益。
(二)合理调整产业布局,逐步形成生态与低碳产业集群
依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个战略平台,合理布局低碳和生态产业。建立包括核电、太阳能、风能等多门类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和生态产业,根据基础和优势布局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流域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照明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合理布局生态产业,发展低碳的农业、低碳工业及现代物流和现代商流以及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通过产业调整,促使生产过程的废物污染物资源化和排放的减量化,使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达到生态整体优化和经济发展持续发展,并寻求新的利润增长,为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构建经济基础。
(三)构建区域金融合作平台,创新生态与低碳经济的投融资机制
促进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企业的跨区域合作与协调,以金融创新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金跨行政区流动。建立低碳与生态经济的投融资机制。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支持低碳与生态经济发展。二是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加大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保障体系。三是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地方发展低碳经济。设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股权(产业)投资基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和行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进一步拓宽吸纳环保资金的渠道。
(四)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
政府要从制度上为企业节能减排创造条件。在为企业提供完整的碳排放信息和稳定的减排支持环境,建立税收优惠、融资优惠等激励机制刺激和引导企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或者通过对研发资金的重新分配,来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企业要注重研发先进能源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和高效能源技术将逐渐成为这一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技术,通过研发创造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取在竞争上占据抢先优势。同时应及时掌握和善于利用法律政策中的激励措施,灵活运用金融、税收投资倾斜、项目扶持等优惠措施抢占先机,加快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
(五)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实现各主体功能区协调统一
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工业化、城镇化的优先位置,强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高效集约发展区的协调统一,设置体现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度支持体系。根据各主体功能区划分,实施分类政绩考核评估体系。探索绿色GDP的指标核算,改变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在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应突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评价,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在高效集约发展区,要强化对调整结构、节约资源、自主创新等工作的评价,综合评价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等,以促进区域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并以此带动鄱阳湖全流域生态与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吴琼,王如松,李宏卿,徐晓波.2005.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5(8).
任福兵,吴青芳,郭强.2010.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与经济,(2).
李晓燕,邓玲.2010.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以直辖市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
何迺维,贲克平.1986.生态经济指标体系设计和计量方法介评[J].农村生态环境,(4).
李志萌.2009.生态经济区保护与发展互动协调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鄱阳湖学刊,(1).
潘家华,庄贵阳等.2009.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衡量指标体系[J].环境科学,(6).
朱有志,周少华,袁男优.2009.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及其评价指标[J].中国国情国力,(12).
叶文虎,唐剑武.1995.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方法及衡量指标初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胡颖峰
[关键词]鄱阳湖流域;生态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估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48(2011)02-0005-10
[作者简介]李志萌(1965-),女,湖南醴陵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产业经济研究;张宜红(1983-)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经济、农业经济研究。(江西南昌33007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态恢复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研究”阶段性成果(08BJY034);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2010);江西省软科学课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低碳生态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阶段性成果(2010DR02708)。
Titl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n Ecological and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oyang Lake Basin
Authors: LI Zhi-meng ﹠ ZHANG Yi-hong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is the main line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while developing regional economies with the ecological and low-carbon concept is an important path to achiev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Based on synthesizing the relevant index system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wo-oriented society, circular economy, ecological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builds a set of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s of ecological and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reflects comprehensively the levels of ecological and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oyang Lake Basin by making a horizontal comparison with the We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provinces of China as to obtain an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strengths and gaps of the ecological and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and the basin, and proposes pertinent develop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t the same time,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scientific assessments of ecological and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
Key words: Poyang Lake Basin; ecology and low-carbon economy; index systems;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一、引言
我国区域发展类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转变发展方式,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发展路径是共同的目标追求,发展生态与低碳经济也逐步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核心理念。生态与低碳经济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生态与低碳发展已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重点,也是鄱阳湖全流域的战略选择。生态与低碳经济两者之间在研究的角度、突破口和侧重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生态经济更偏重宏观分析,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低碳经济则更注重实践层面,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能源技术创新等实现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性转变。但其共同特点就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实现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发挥科学的引导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相关的典型的指标体系,例如: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提出建设生态县的评估指标体系涉及22个指标,建设生态市的评估指标体系涉及19个指标,建设生态省的评估指标体系涉及16个指标;同年,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统计局联合编制发布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四个方面入手,在宏观和工业园区两个层面上分别规定了22个和14个循环经济评价指标;2008年,长沙市统计局对长沙“两型”社会建立了统计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环境质量、能源消耗、资源利用六大类40个指标。专门针对生态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已有非常多的文献,例如何迺维和贲克平提出的生态经济指标体系(1986)、吴琼等提出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2005)、贵阳市提出的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2008)等。在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也有一些文献,例如:中国社科院提出首个低碳评价指标体系(2009),提出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四个层面的评价指标;李晓燕和邓玲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010),认为评价城市低碳经济从经济系统、科技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四个指标准则出发,下设28个具体指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我国4个直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任福兵等从横向和纵向路径出发,选取了能源利用结构、产业经济、农业发展、科学技术、建筑、交通、消费方式和政策法规八个指标来综合评价低碳经济水平(2009),并得出低碳城市的评价等级标准;龙惟定等提出以人均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量、单位GDP排放量和人类发展指数四个指标作为我国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201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江西发展的龙头,本文就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鄱阳湖生态流域(江西省)为研究对象,旨在综合国内已有生态、低碳等相关的指标,构建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与全国东、中及西部省份进行横向比较,综合反映鄱阳湖流域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以期客观认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全流域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与差距,及时调整修正战略路径;同时,为全国其他地区科学评估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提供借鉴。
二、区域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指标的构建与方法
(一)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与体系构建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与低碳经济,增强生态环境承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借鉴和综合国内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两型社会”及相关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以构建适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全流域区域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力求科学、实用及具有可操作性。
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评价与反映。因此,本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一方面要遵循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要根据影响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来确定。具体来说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符合生态与低碳经济的客观规律和要求,既要科学地概括生态与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又能对发展现状进行评价,为科学发展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评价指标体系中突出了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等减量化、再利用及再循环“3R”指标选取与权重。
二是全面性与主导性原则。建立一套指标评价体系不可能涵盖所有指标,但必须全面反映当前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选取指标时需选择那些有代表性、信息量大的指标。评价指标的设计立足实际,并突出超前性、激励性,在应用中能够对生态与低碳经济的发展产生导向性作用。
三是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应该较全面地反映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特征,在确定各方面的具体指标时,必须依据一定的逻辑规则,体现出合理的结构层次。
四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评价指标应尽可能采用量化的指标,但有些指标很难量化,可将它分成若干个等级,将定性指标定量化。
五是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发展生态与低碳经济是动态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指标设置的动态性,即指标应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作适当的调整;二是指标权重动态性。然而,指标体系在一定时期内应相对稳定。所以,设计指标体系需兼顾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平衡,既反映经济发展的现状,又反映其动态变化性。
2.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生态与低碳经济的本质内涵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立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全流域特点,将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总指标分解为四大核心考察领域,即: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消耗与利用水平,生态环境水平,碳产出和消费水平。在此基础上,选取设立表现各个考察领域不同侧面的建设水平、具有显示度和数据支撑的26个子指标,构建一个包括“总指标—考察领域—具体指标”三层次的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见表1),以衡量和评价鄱阳湖流域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把生态与低碳经济的发展向社会实践拉近拉实。
3.具体指标选取
(1)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指标选取。经济发展是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特色是生态,发展的重点是经济,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生态与低碳经济是绿色崛起的重要途径,只有经济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生态与低碳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新能源主营业务收入,加大环保投入,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选取了“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6个指标。
(2)资源消耗与利用水平的具体指标选取。资源消耗与利用水平是反映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资源消耗水平越低、资源利用水平越高表明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能力越强。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区域生态化与低碳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工业和生活废水、废弃物的达标排放和资源化利用是降低资源消耗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水平的关键环节。本文选取了“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万元生产总值水耗”“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万元GDP污染直接经济损失额”8个指标。
(3)生态环境水平的具体指标选取。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森林覆盖率既是生态环境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碳汇的重要资源。水体、空气的质量是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直接标志,单位国土面积上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是影响水体和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生态环境水平选择了“森林覆盖率”“主要河流断面1~3级水质的比重”“省会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的比重”“每平方公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每平方公里二氧化硫排放量”6个指标。
(4)碳产出和消费水平的具体指标选取。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促进能源高效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高碳生产能力,降低碳排放总量,并丰富能源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同时,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降低消费碳排放,出台并实施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加强低碳经济政策引导、信息披露、监管制度,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此,碳产出和消费水平选取了“碳生产率”“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是否有低碳经济发展规划”6个指标。
(二)区域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方法
1.指标权重的确定
确定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权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主观赋权法,如专家群议确定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二是客观赋权法,如主成份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全流域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按照重要性、重点性原则采用专家群议法、分层构权法和德尔非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消耗与利用水平”“生态环境水平”“碳产出和消费水平”四类一级指标所含括的26项二级指标对鄱阳湖流域生态与低碳经济的影响及重要程度给予相应权重。各指标权重分配详见表1。
(1)四类一级指标权重设置。突出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水平权重值为24,资源消耗与利用水平权重值为28,生态环境水平权重值为23,碳产出和消费水平权重值为25。
(2)26项二级指标权重设置。在四类一级指标的权重基础上再细分为若干类,每类设有具体指标值和一定权重,总体突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及减量化、再利用及再循环“3R”等生态与低碳特色。一是突出了经济发展水平中的第三产业、高新技术、新能源及环保等产业的经济结构调整指标。二是突出资源消耗中的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的权重,它是衡量资源节约程度的重要指标,突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污水中COD比重)等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的指标。三是突出碳产出和消费水平中碳排放总量、碳生产率以引导总量控制、提高每吨碳产值。四是突出生态环境水平的标志性指标森林覆盖率、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的比重、每平方公里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这些指标都是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固碳及碳汇交易的重要资源。
2.测算方法的选择
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内容涉及经济发展、资源消耗与利用、生态环境、碳产出和消费四个层面,既需要将所有指标综合成一个指数以便于作出综合评价,又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为进一步解决26个指标量纲不同而无法直接比较的问题,决定采用相对化处理的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具体过程如下:
(1)确定标准值(Si)。在研究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上,为了充分体现科学性和全面性,将鄱阳湖流域(江西)与东部部分发达省份、西部一些欠发达省份、中部其他五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本报告将鄱阳湖流域(江西)、山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广东、陕西、内蒙古、贵州和全国视作13个单位,每个指标的标准值取13个单位中的最好值。
(2)相对化。用各指标的实际值(Xi)与相应的标准值(Si)进行比较,即将不同性质、不能同度量的各种指标换算成可以同度量的指标。正指标(指标值越高表明水平越高的指标)直接用“Yi=Xi/Si”计算,逆指标(指标值越高表明水平越低的指标)用它的倒数值“Yi=1/(Xi/Si)”。
(3)将相对化处理值(Yi)乘以指标权重(Wi),再汇总即得到综合指数。在计算综合指数的同时,可以计算四大要素指数。
正指标计算公式为Z=ΣYi* Wi/100=Σ(Xi/ Si)* Wi/100;
逆指标计算公式为Z=ΣYi* Wi/100=Σ[1/(Xi/ Si)] * Wi/100;
其中,Xi为各指标实际值,Si为各指标的标准值,Wi为指标权重。
三、鄱阳湖流域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分析
本文在构建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和计算方法,通过与东、中、西部省份的比较,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流域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全省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鄱阳湖流域占整个江西全省面积的96%,为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较性,本文选用了江西省的数据为依据进行省份之间的横向比较。
(一)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1.对比样本的选取
本文选取东部江苏、浙江、广东3省,中部其他5省,西部陕西、内蒙古和贵州3省作为对比样本。我国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差异较大,东中西部的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差异也很大。东部省份经济发达,发展生态与低碳经济的实力和基础较好;中部地区其他五省同江西省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具有很大的可比性;西部地区选取陕西、内蒙古和贵州,陕西省、贵阳市分别为国家低碳试点省和市,内蒙古则为近年全国经济发展增速最快的省份之一。
2.数据来源
本文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0》、各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各省2009年环境公报的数字,部分指标原始数据是经过计算整理所得。
(二)评估分析
通过公式,对各项具体指标进行换算,以指数值比较。
1.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从表2可以看出,鄱阳湖流域(江西)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和东部发达省份、中部其他省份存在较大差距。全国经济平均得分为0.187,而鄱阳湖流域(江西)仅为0.138,仅优于山西和贵州,主要差距在于人均GDP、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较低。2009年江西人均GDP为17335元,在样本中倒数第三,仅高于安徽和贵州;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12.1%,排倒数第四;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4.4%,仅高于河南。
2.资源消耗与利用水平方面。从表3来看,鄱阳湖流域(江西)的资源消耗与利用水平较低,仅高于内蒙古,资源消耗与利用水平处于劣势,主要差距在万元生产总值水耗,高达315.2立方米,在比较样本中最高;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特别是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低,仅为0.119%。
3.生态环境水平方面。从表4可以看出,鄱阳湖流域(江西)的生态环境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中西部其他省份,生态环境优势非常明显。江西目前的森林覆盖率60.05%,位居全国第二位,主要河流断面1~3级水质的比重达到7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COD、SO2较低。
4.碳产出和消费水平。从表5来看,鄱阳湖流域(江西)碳产出和消费水平较低,低于东部发达省份,但优于中西部其他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鄱阳湖流域(江西)的碳生产和排放水平得分为0.1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04。主要优势表现在碳排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低,分别为4096.66万吨和0.92吨,在样本省份中最低。
5.综合评价结果。从表6来看,鄱阳湖流域(江西)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在中部地区列第一位,并高于西部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东部发达省份水平。
(三)小结
1.鄱阳湖流域(江西)生态环境优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特别是在覆盖率、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的比重较高,主要河流断面水质、城市空气质量优良,这些指标使江西的生态与低碳水平的综合得分在东、中、西部比较样本中位居首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的环境因素是江西未来生态与低碳发展的最大潜力和优势。江西与东部、中部其他省份相比最大的差距在于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鄱阳湖流域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碳排放总量相对较少,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资源消耗与利用水平处于劣势,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较低,这也说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环保产业,加快科技进步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还很重。
2.东部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优势明显。东部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全国领先,在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优势明显,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是推进经济生态化和低碳化转型的经济基础。目前,广东、江苏、浙江的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水平均处于全国的前列,如碳生产力水平较高,东、中、西部的样本平均数分别为4.63、2.63和1.9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更高,比较的东部样本平均值为3.07,分别是中部样本的3.07倍、西部样本的4.39倍。但由于工业化发展总量大及传统发展模式影响,碳排放总量也相应增大,在碳排放总量控制更为严格的背景下,为了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东部发达省份加大环保投入,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在加快,科技对产业结构转变和产业的升级作用越来越明显。
3.中部地区平均水平高于西部地区,但区域内发展不均衡。从比较样本看,中部六省生态与低碳发展平均指数值高于西部,落后于东部地区。同时,区域内发展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显示:湖南、湖北分别位于中部前两位,江西仅优于山西处第五位;资源消耗与利用水平综合指标显示:山西位居中部之首,江西则位于中部倒数第一,主要是万元生产总值水耗和万元GDP污染直接经济损失额较高,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六省最低;生态环境水平综合指标显示:江西位于中部省份第一,从森林覆盖率、主要河流水质、省会城市空气质量、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等生态环境因素优势非常明显,山西则位居中部第6位;碳产出和消费综合指标显示:江西位于中部第一,碳排放总量最低、人均碳排放和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均最低,碳生产能力较高。山西的碳生产力为中部地区最低,但山西正努力打造可持续的国家新型能源基地,推进煤炭产业循环发展和高端化利用。
4.西部经济增长较快,但生态与低碳水平相对落后。西部地区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下,依靠资源和后发优势,内蒙古、陕西等省区的经济增速极为明显,2009年内蒙古GDP以15.55%的增幅越居全国第一位。在低碳发展方面陕西为国家低碳试点省,贵阳市则为国家试点城市,在产业低碳和生态化及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上作出了努力,但从比较样本看,在西部地区生态与低碳总体水平相对落后,“有资源则富、无资源则穷”,后发效应依托资源粗放型开发模式比较明显。如内蒙古,煤炭对全区工业利润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一半以上,这种发展模式对一些生态本身就很脆弱的敏感区已造成较大的威胁,粗放型发展方式亟需改变。
四、提高鄱阳湖流域生态与低碳水平的对策建议
鉴于客观评估及区域间的比较分析,要提升鄱阳湖流域生态与低碳水平,应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龙头,以这一国家战略平台,通过试点先行、低碳和生态产业集群发展、投融资机制的创新、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体系的构建,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国生态与低碳经济试点,并以此带动全流域和江西全省生态与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规划和试点先行,打造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龙头
结合目前国际国内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立足江西社会经济发展情景,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前经济转型与未来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有机结合,制订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与低碳经济的路线图,并研究实现低碳经济所需要的创新制度。利用鄱阳湖流域良好的生态资源,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平台,重点打造南昌全国“低碳试点城市”和新余“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充分考虑碳减排、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的协同效应,有效降低节能减排成本,提高生态与低碳经济效益。
(二)合理调整产业布局,逐步形成生态与低碳产业集群
依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个战略平台,合理布局低碳和生态产业。建立包括核电、太阳能、风能等多门类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和生态产业,根据基础和优势布局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流域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照明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合理布局生态产业,发展低碳的农业、低碳工业及现代物流和现代商流以及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通过产业调整,促使生产过程的废物污染物资源化和排放的减量化,使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达到生态整体优化和经济发展持续发展,并寻求新的利润增长,为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构建经济基础。
(三)构建区域金融合作平台,创新生态与低碳经济的投融资机制
促进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企业的跨区域合作与协调,以金融创新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金跨行政区流动。建立低碳与生态经济的投融资机制。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支持低碳与生态经济发展。二是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加大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保障体系。三是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地方发展低碳经济。设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股权(产业)投资基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和行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进一步拓宽吸纳环保资金的渠道。
(四)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
政府要从制度上为企业节能减排创造条件。在为企业提供完整的碳排放信息和稳定的减排支持环境,建立税收优惠、融资优惠等激励机制刺激和引导企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或者通过对研发资金的重新分配,来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企业要注重研发先进能源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和高效能源技术将逐渐成为这一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技术,通过研发创造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取在竞争上占据抢先优势。同时应及时掌握和善于利用法律政策中的激励措施,灵活运用金融、税收投资倾斜、项目扶持等优惠措施抢占先机,加快生态与低碳经济发展。
(五)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实现各主体功能区协调统一
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工业化、城镇化的优先位置,强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高效集约发展区的协调统一,设置体现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度支持体系。根据各主体功能区划分,实施分类政绩考核评估体系。探索绿色GDP的指标核算,改变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在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应突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评价,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在高效集约发展区,要强化对调整结构、节约资源、自主创新等工作的评价,综合评价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等,以促进区域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并以此带动鄱阳湖全流域生态与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吴琼,王如松,李宏卿,徐晓波.2005.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5(8).
任福兵,吴青芳,郭强.2010.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与经济,(2).
李晓燕,邓玲.2010.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以直辖市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
何迺维,贲克平.1986.生态经济指标体系设计和计量方法介评[J].农村生态环境,(4).
李志萌.2009.生态经济区保护与发展互动协调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鄱阳湖学刊,(1).
潘家华,庄贵阳等.2009.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衡量指标体系[J].环境科学,(6).
朱有志,周少华,袁男优.2009.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及其评价指标[J].中国国情国力,(12).
叶文虎,唐剑武.1995.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方法及衡量指标初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胡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