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两岸联手护卫南海问题上,两岸可以从功能性合作开始,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黄岩岛事件过程中,4月25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海峡两岸都有责任加以维护,两岸共同开发南海“是个好主意”。4月30日,台湾多位“立委”也搭机前往南沙群岛的太平岛慰劳台湾驻军,此举被视为最近台湾对南海重要的宣示。近年来,南海局势紧张局面不断出现,中国领土领海和主权完整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与此同时,呼吁两岸在南海进行协防和合作开发的声音越来越强烈,也越来越具体化。去年11月22日,台湾退役陆军中将帅化民表示,南海权益是两岸中国人的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兄弟分不清楚可以留到以后再谈,但如果别人要来拿,这是不行的”。外界压力之下,两岸南海协防及合作能否由建议步入实施?
必要:多领域需要两岸协防南海
就目前台湾岛内情况而言,在南海海域确有与大陆展开合作的必要。
首先,两岸联防可以节约岛内防务资源。从军事角度看,如果台湾不纳入两岸联防体系,台湾在南海的利益和安全不可能得到保障。最近,美国刚刚宣布了一项近60亿美元的对台军售项目。在岛内各界期待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续深化之际,在台湾基层民众要求更高的生活质量的呼声之下,此举引发了岛内有识之士的质疑。如果两岸达成军事互信,台湾纳入两岸联防体系,用于购买军火的60亿美金就可用于教育、就业发展等方面,对台湾社会发展的帮助意义更大。
其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如果台湾能与大陆联手开发南海能源,对台湾经济无疑又营建了一个坚实的支柱。同时,台湾海运业发达,长久以来希望营建航运中心,南海无疑给台湾实现这一梦想提供了一个平台。
另外,从能源保护的角度看,目前在南中国海已经出现了大规模战略资源的流失,大陆方面已经透露希望与台湾军方联手协防南海的意愿,只要台湾方面尽快摒弃兄弟之间的“小忿”,就可以为维护两岸共同的长久利益携起手来。合作才能双赢,不合作就会双输。
紧迫:“两岸协防南海”呼声日益高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一直以各种方式呼吁两岸在南海问题上进行合作,如农业部水产司曾提议与台湾渔业界合作,共同在南沙群岛修建避风渔港和渔用航标;海南省曾表示可向南沙太平岛的台湾驻军提供补给,以及联手处理南沙问题如联合考察、联合防卫等。最近几年,海内外学者、两岸官方人士加强南海合作的呼声日益高涨,合作探讨也逐步深入、具体,甚至两岸已经开始合作撰写“南海地区形势评估报告”。
在学术领域,加拿大中国统一促进会会长、南中国战略研究所理事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梁伟洪先生曾在2007年从军事互信的角度提出,两岸应该携手联防南中国海,以联合的军力来保护共同的海洋资源。2009年11月,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原主任李际均中将在台北召开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上建议,在南海开发问题上,两岸不妨先协防,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固有疆域。军事科学院罗援少将在2010年“两会”期间也提出,两岸军人都是炎黄子孙,应该携手维护中华民族的固有疆域,比如共同协防南海,一旦有事,太平岛上的台军可以给予大陆方面后勤补给便利。2011年11月,台湾金门大学教授俞剑鸿在香港媒体上撰文呼吁,“两岸可在南海断续线建人工岛”。
随着两岸学界在南海海域合作的呼声日益高涨,两岸官方也开始有人出面提出合作倡议。2010年3月29日,首届“海峡两岸海洋论坛”在台北举行。参加论坛的中国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陈越表示,钓鱼岛和南沙群岛是两岸有共同点的议题,维护海域、岛礁的主权和管辖权,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两岸对此应该共同合作。陈越认为,将海洋议题纳入“陈(陈云林)江(江丙坤)会谈”非常必要。台湾“环保署”副署长邱文彦也在这次论坛上提出构想,认为将南沙群岛的太平岛建设成公园,开发南海水下考古旅游项目等,都是两岸未来可以合作的方向。
除了学术探讨和官方呼吁之外,两岸合作撰写的“南海地区形势评估报告”更是让两岸在南海合作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11年8月,由中国南海研究院和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共同策划,两岸南海问题专家学者合作撰写的《2010年度南海地区形势评估报告》在台北出版发行。这是两岸首度合作出版发行“南海形势评估报告”,表达了两岸学者在南海问题上的共识和合作意愿。
可能:两岸长期“有意愿,无突破”的状态被打破
虽然目前把“两岸协防南海”的种种呼吁变成现实还面临重重困难,但两岸在历史上都曾表现出合作意愿,近年来两岸关系取得的重大积极进展更是为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日趋成熟的条件。
历史上,台湾当局也曾认真研究过两岸南海合作的问题。比如,1993年,台湾“国防部长”孙震接受《简氏防卫周刊》采访时表示,“不会阻止也不会排除与中共交换意见,探讨和平发展与管理南沙群岛的可能性”。1994年,台湾学者傅成受台湾当局“行政院”大陆事务委员会委托撰写了《两岸就南海诸岛事务进行对等合作可行性之研究》的研究报告。同年6月,在台北举行的两岸南海学术研讨会上,台“行政院政务委员”张京育提出,两岸应早日划定一致的南沙群岛水域并加以管制,以显示对该地区主权的行使。11月,台湾“行政院”核准“南海问题讨论会议结论”,在该“结论”五大主题17项子题中,有六项涉及两岸合作。
与李登辉和陈水扁相比,马英九上台后,在两岸南海合作问题上表现得更加积极。2008年5月26日,马英九上任刚满一周,即指示“国安会”对两岸油气开发合作相关议题进行研究。同年6月6日,台“国安会”、“经济部”能源局、台湾中油股份有限公司(中油)探勘处将会商结果提交给“陆委会”作为第一次“江陈会谈”的协商内容。12月,台湾中油与大陆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签署“合作意愿书”、“台潮石油合约延长探勘期限修改协议”等多项合作协议,从而打破了两岸长期“有意愿,无突破”的状态,向两岸合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可行:共同协防可从功能性合作开始
两岸协防南海属于军事合作领域,展开合作需要两岸军事、政治互信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实现。目前在两岸联手护卫南海问题上,有学者提出了易于操作的思路:两岸可以从功能性合作开始,比如共同开发油气、捕鱼、打击走私。两岸功能性合作可以作为两岸深化互信、探讨政治军事领域合作的前提,也可以为解决两岸政治军事问题创造条件。在这方面,两岸合作空间广泛。
首先,可以合作开展渔业资源开采与保护。由于目前南海岛礁有许多处于被外国占领的状态,一方面严重影响海峡两岸渔民在南海海域的正常捕鱼活动,另一方面也使我国南海的渔业资源被外国业者非法掠夺和严重破坏。两岸如果能够携手合作,不但能有效维护两岸渔民的共同利益,而且也能有效保护南海渔业资源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其次,合作勘探开发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家曾评估,南海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蕴藏量可成为“第二个中东”,两岸完全可以在南海的油气资源的开采、探勘等方面进行合作,这无疑可以为两岸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利益。
此外,两岸还可以加强海洋气象、海洋生态保护合作。南海地区有着独特的地理生态资源,对人类研究海洋气候、海洋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价值。两岸可率先展开相关方面的合作,由民间学术机构共同研究南海地区的海洋生态、气候,逐步建立起南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的数据库,为官方更好开发、保护南海奠定基础。
长期以来,两岸间的合作问题始终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南海海域的合作也可以遵循同样的原则。当两岸在南海的功能性合作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完全可以向更高层次发展。近日就有学者在台湾《旺报》撰文建议,两岸可以在南海建立联合巡逻机制,合作巡逻,共同保护商业利益,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海上救助合作演习。
在黄岩岛事件过程中,4月25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海峡两岸都有责任加以维护,两岸共同开发南海“是个好主意”。4月30日,台湾多位“立委”也搭机前往南沙群岛的太平岛慰劳台湾驻军,此举被视为最近台湾对南海重要的宣示。近年来,南海局势紧张局面不断出现,中国领土领海和主权完整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与此同时,呼吁两岸在南海进行协防和合作开发的声音越来越强烈,也越来越具体化。去年11月22日,台湾退役陆军中将帅化民表示,南海权益是两岸中国人的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兄弟分不清楚可以留到以后再谈,但如果别人要来拿,这是不行的”。外界压力之下,两岸南海协防及合作能否由建议步入实施?
必要:多领域需要两岸协防南海
就目前台湾岛内情况而言,在南海海域确有与大陆展开合作的必要。
首先,两岸联防可以节约岛内防务资源。从军事角度看,如果台湾不纳入两岸联防体系,台湾在南海的利益和安全不可能得到保障。最近,美国刚刚宣布了一项近60亿美元的对台军售项目。在岛内各界期待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续深化之际,在台湾基层民众要求更高的生活质量的呼声之下,此举引发了岛内有识之士的质疑。如果两岸达成军事互信,台湾纳入两岸联防体系,用于购买军火的60亿美金就可用于教育、就业发展等方面,对台湾社会发展的帮助意义更大。
其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如果台湾能与大陆联手开发南海能源,对台湾经济无疑又营建了一个坚实的支柱。同时,台湾海运业发达,长久以来希望营建航运中心,南海无疑给台湾实现这一梦想提供了一个平台。
另外,从能源保护的角度看,目前在南中国海已经出现了大规模战略资源的流失,大陆方面已经透露希望与台湾军方联手协防南海的意愿,只要台湾方面尽快摒弃兄弟之间的“小忿”,就可以为维护两岸共同的长久利益携起手来。合作才能双赢,不合作就会双输。
紧迫:“两岸协防南海”呼声日益高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一直以各种方式呼吁两岸在南海问题上进行合作,如农业部水产司曾提议与台湾渔业界合作,共同在南沙群岛修建避风渔港和渔用航标;海南省曾表示可向南沙太平岛的台湾驻军提供补给,以及联手处理南沙问题如联合考察、联合防卫等。最近几年,海内外学者、两岸官方人士加强南海合作的呼声日益高涨,合作探讨也逐步深入、具体,甚至两岸已经开始合作撰写“南海地区形势评估报告”。
在学术领域,加拿大中国统一促进会会长、南中国战略研究所理事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梁伟洪先生曾在2007年从军事互信的角度提出,两岸应该携手联防南中国海,以联合的军力来保护共同的海洋资源。2009年11月,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原主任李际均中将在台北召开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上建议,在南海开发问题上,两岸不妨先协防,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固有疆域。军事科学院罗援少将在2010年“两会”期间也提出,两岸军人都是炎黄子孙,应该携手维护中华民族的固有疆域,比如共同协防南海,一旦有事,太平岛上的台军可以给予大陆方面后勤补给便利。2011年11月,台湾金门大学教授俞剑鸿在香港媒体上撰文呼吁,“两岸可在南海断续线建人工岛”。
随着两岸学界在南海海域合作的呼声日益高涨,两岸官方也开始有人出面提出合作倡议。2010年3月29日,首届“海峡两岸海洋论坛”在台北举行。参加论坛的中国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陈越表示,钓鱼岛和南沙群岛是两岸有共同点的议题,维护海域、岛礁的主权和管辖权,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两岸对此应该共同合作。陈越认为,将海洋议题纳入“陈(陈云林)江(江丙坤)会谈”非常必要。台湾“环保署”副署长邱文彦也在这次论坛上提出构想,认为将南沙群岛的太平岛建设成公园,开发南海水下考古旅游项目等,都是两岸未来可以合作的方向。
除了学术探讨和官方呼吁之外,两岸合作撰写的“南海地区形势评估报告”更是让两岸在南海合作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11年8月,由中国南海研究院和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共同策划,两岸南海问题专家学者合作撰写的《2010年度南海地区形势评估报告》在台北出版发行。这是两岸首度合作出版发行“南海形势评估报告”,表达了两岸学者在南海问题上的共识和合作意愿。
可能:两岸长期“有意愿,无突破”的状态被打破
虽然目前把“两岸协防南海”的种种呼吁变成现实还面临重重困难,但两岸在历史上都曾表现出合作意愿,近年来两岸关系取得的重大积极进展更是为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日趋成熟的条件。
历史上,台湾当局也曾认真研究过两岸南海合作的问题。比如,1993年,台湾“国防部长”孙震接受《简氏防卫周刊》采访时表示,“不会阻止也不会排除与中共交换意见,探讨和平发展与管理南沙群岛的可能性”。1994年,台湾学者傅成受台湾当局“行政院”大陆事务委员会委托撰写了《两岸就南海诸岛事务进行对等合作可行性之研究》的研究报告。同年6月,在台北举行的两岸南海学术研讨会上,台“行政院政务委员”张京育提出,两岸应早日划定一致的南沙群岛水域并加以管制,以显示对该地区主权的行使。11月,台湾“行政院”核准“南海问题讨论会议结论”,在该“结论”五大主题17项子题中,有六项涉及两岸合作。
与李登辉和陈水扁相比,马英九上台后,在两岸南海合作问题上表现得更加积极。2008年5月26日,马英九上任刚满一周,即指示“国安会”对两岸油气开发合作相关议题进行研究。同年6月6日,台“国安会”、“经济部”能源局、台湾中油股份有限公司(中油)探勘处将会商结果提交给“陆委会”作为第一次“江陈会谈”的协商内容。12月,台湾中油与大陆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签署“合作意愿书”、“台潮石油合约延长探勘期限修改协议”等多项合作协议,从而打破了两岸长期“有意愿,无突破”的状态,向两岸合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可行:共同协防可从功能性合作开始
两岸协防南海属于军事合作领域,展开合作需要两岸军事、政治互信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实现。目前在两岸联手护卫南海问题上,有学者提出了易于操作的思路:两岸可以从功能性合作开始,比如共同开发油气、捕鱼、打击走私。两岸功能性合作可以作为两岸深化互信、探讨政治军事领域合作的前提,也可以为解决两岸政治军事问题创造条件。在这方面,两岸合作空间广泛。
首先,可以合作开展渔业资源开采与保护。由于目前南海岛礁有许多处于被外国占领的状态,一方面严重影响海峡两岸渔民在南海海域的正常捕鱼活动,另一方面也使我国南海的渔业资源被外国业者非法掠夺和严重破坏。两岸如果能够携手合作,不但能有效维护两岸渔民的共同利益,而且也能有效保护南海渔业资源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其次,合作勘探开发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家曾评估,南海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蕴藏量可成为“第二个中东”,两岸完全可以在南海的油气资源的开采、探勘等方面进行合作,这无疑可以为两岸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利益。
此外,两岸还可以加强海洋气象、海洋生态保护合作。南海地区有着独特的地理生态资源,对人类研究海洋气候、海洋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价值。两岸可率先展开相关方面的合作,由民间学术机构共同研究南海地区的海洋生态、气候,逐步建立起南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的数据库,为官方更好开发、保护南海奠定基础。
长期以来,两岸间的合作问题始终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南海海域的合作也可以遵循同样的原则。当两岸在南海的功能性合作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完全可以向更高层次发展。近日就有学者在台湾《旺报》撰文建议,两岸可以在南海建立联合巡逻机制,合作巡逻,共同保护商业利益,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海上救助合作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