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金所已经联合各单位进行国债期货交易结算测试,此举是国债期货进入到实战阶段的标志。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2月已向市场推出国债期货仿真交易,标志着阔别中国资本市场17年的国债期货渐行渐近。逾4个月的仿真交易进行得平稳、有序。目前,市场关注的焦点是国债期货何时正式推出。
已进入审批轨道
国债期货是以国债为载体,实质上是以利率为交易对象的一种金融期货,是利率期货的主要代表。据了解,国债期货结算测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各单位的软件系统在国债期货合约的交易、结算、行情等方面能够正常运行,测试将模拟正常交易日,分交易和结算两个阶段进行。参照股指期货早前的进展情况,此次交易结算测试被业内认为是国债期货走向实战阶段的信号。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类交易结算测试一般都被视为是交易所为相关合约上市前做最后准备的技术性测试。而在完成交易结算测试后,国债期货的上市在交易所技术层面应该说已是“万事俱备”。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仿真交易的平稳推进,国债期货离正式推出已经越来越近。证监会期货监管一部副主任彭俊衡6月30日表示,国债期货准备工作正抓紧进行,已进入审批轨道。他说,目前还不清楚国债期货推出具体时间,不过,“什么时候批,就什么时候干”。
除彭俊衡透露的信息外,中金所副总经理胡政表示,国债期货推出市场条件已成熟,中金所将积极努力尽快把产品推出来,为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服务。
胡政说,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到现在,如果要更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债券市场,就特别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工具当中,目前最有效、最成熟的就是国债期货。
中金所近日根据仿真交易情况,调整国债期货交易最小变动价位。市场人士认为,这一反映市场需求的适时调整也标志着国债期货离正式推出更近一步。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杨迈军介绍,目前已经确立的“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三大原则,带来了一系列创新和改革需求。
杨迈军表示,无论是国内参与者还是国际参与者,都要能方便利用自己所习惯的货币,这就有一个解决货币汇兑的问题。无论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还是采用美元计价结算,都要能够充分、方便地使投资者进入。这也是“难度大、创新多”的一个方面。
国债期货的前世今生
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以国债期货为代表的利率期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债期货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是规避利率风险。投资者通过套期保值机制可将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从风险规避者转移到愿意承担风险并期望从中获利的投机者。国债期货另一基本功能是价格发现,通过市场化方式完善利率发现机制,从而助推利率市场化进程。
国债期货最早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是利率期货的重要代表种类。世界上推出国债期货市场的国家并不是太多,主要国债期货品种目前集中于:美国(1976年)、英国(1982年)、澳大利亚(1984年)、日本(1985年)、德国(1990年)、韩国(1999年)等主要发达国家。
1992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最先开放了我国的国债期货交易,共推出12个品种的国债期货合约,只对机构投资者开放。此后的近一年里,交易并不活跃。1993年10月上交所修订国债期货合约,并向个人投资者开放。此后,其他交易所纷纷开办国债期货业务,国债期货的快速发展初露端倪。
从1994年开始,国债期货交易趋于活跃,交易金额逐月增加。下半年,国债期货更是飞速发展,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纷纷入市,交易量成倍放大。1994年上交所全年国债期货交易总额达到1.9万亿。市场火爆的同时,风险也不断累积。1995年2月,国债期货市场上发生了“327国债期货事件”,对市场造成沉重打击。为保证国债期货市场的规范运行,监管部门多次发文整顿国债期货交易,但并未有效抑制投机气焰,国债期货交易依旧风波不断,1995年5月再次发生恶性违规事件——“319事件”。随后,国债期货交易被暂停。
造成当时国债期货交易试点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国债期货的功能定位在当时出现了偏差。在我国进行国债期货交易试点时,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利率机制较为僵化,微观主体利用国债期货规避利率风险的内在需求并不强。所以,后来决定国债期货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由传统的市场利率变成了由中央银行逐月宣布的保值贴补率和贴息,国债期货交易的投机性越来越强。
其次,国债现货市场在当时还不够完善。在建立国债期货试点时,我国国债现货市场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1994年和1995年两年国债总体发行量不过一千多亿元,其中可上市流通的大约只占四分之一,而国债期货一年交易量竟然接近2万亿元,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明显失衡。
当时的国债期货市场风险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完善的国债期货交易需要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比如涨跌停板制度、保证金制度、逐日逐笔清算制度、持仓限额制度以及强制平仓制度等。但是在当时,我国国债期货交易所设置和相关制度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可提升资本市场定价权
国债期货是利率市场化、定价市场化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国债现货市场在市场化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前期基础还是具备的。随着在6月6日降息的时候,对利率市场化初步放开,国债期货的推出条件和内在需求也就更加迫切。
业内人士普遍预计,国债期货推出之后,对于机构投资者能够起到对冲和平缓利率风险的作用,对于资本市场的定价也会发挥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从国际上来看,国债的利率引领其他债券,特别是企业债券利率的走向,企业债券的利率走向又对股票市场起引领作用。我们说改变市场结构,不光是主板、创业板、中小板等板块设计,更包括国债、企业债、金融债等方面的利率梯次。
因此,国债期货的推出,第一,非常迫切;第二,中国股市缺乏独立的定价权,国债期货的推出,有利于市场找到真正的定价中枢,有利于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2月已向市场推出国债期货仿真交易,标志着阔别中国资本市场17年的国债期货渐行渐近。逾4个月的仿真交易进行得平稳、有序。目前,市场关注的焦点是国债期货何时正式推出。
已进入审批轨道
国债期货是以国债为载体,实质上是以利率为交易对象的一种金融期货,是利率期货的主要代表。据了解,国债期货结算测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各单位的软件系统在国债期货合约的交易、结算、行情等方面能够正常运行,测试将模拟正常交易日,分交易和结算两个阶段进行。参照股指期货早前的进展情况,此次交易结算测试被业内认为是国债期货走向实战阶段的信号。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类交易结算测试一般都被视为是交易所为相关合约上市前做最后准备的技术性测试。而在完成交易结算测试后,国债期货的上市在交易所技术层面应该说已是“万事俱备”。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仿真交易的平稳推进,国债期货离正式推出已经越来越近。证监会期货监管一部副主任彭俊衡6月30日表示,国债期货准备工作正抓紧进行,已进入审批轨道。他说,目前还不清楚国债期货推出具体时间,不过,“什么时候批,就什么时候干”。
除彭俊衡透露的信息外,中金所副总经理胡政表示,国债期货推出市场条件已成熟,中金所将积极努力尽快把产品推出来,为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服务。
胡政说,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到现在,如果要更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债券市场,就特别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工具当中,目前最有效、最成熟的就是国债期货。
中金所近日根据仿真交易情况,调整国债期货交易最小变动价位。市场人士认为,这一反映市场需求的适时调整也标志着国债期货离正式推出更近一步。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杨迈军介绍,目前已经确立的“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三大原则,带来了一系列创新和改革需求。
杨迈军表示,无论是国内参与者还是国际参与者,都要能方便利用自己所习惯的货币,这就有一个解决货币汇兑的问题。无论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还是采用美元计价结算,都要能够充分、方便地使投资者进入。这也是“难度大、创新多”的一个方面。
国债期货的前世今生
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以国债期货为代表的利率期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债期货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是规避利率风险。投资者通过套期保值机制可将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从风险规避者转移到愿意承担风险并期望从中获利的投机者。国债期货另一基本功能是价格发现,通过市场化方式完善利率发现机制,从而助推利率市场化进程。
国债期货最早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是利率期货的重要代表种类。世界上推出国债期货市场的国家并不是太多,主要国债期货品种目前集中于:美国(1976年)、英国(1982年)、澳大利亚(1984年)、日本(1985年)、德国(1990年)、韩国(1999年)等主要发达国家。
1992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最先开放了我国的国债期货交易,共推出12个品种的国债期货合约,只对机构投资者开放。此后的近一年里,交易并不活跃。1993年10月上交所修订国债期货合约,并向个人投资者开放。此后,其他交易所纷纷开办国债期货业务,国债期货的快速发展初露端倪。
从1994年开始,国债期货交易趋于活跃,交易金额逐月增加。下半年,国债期货更是飞速发展,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纷纷入市,交易量成倍放大。1994年上交所全年国债期货交易总额达到1.9万亿。市场火爆的同时,风险也不断累积。1995年2月,国债期货市场上发生了“327国债期货事件”,对市场造成沉重打击。为保证国债期货市场的规范运行,监管部门多次发文整顿国债期货交易,但并未有效抑制投机气焰,国债期货交易依旧风波不断,1995年5月再次发生恶性违规事件——“319事件”。随后,国债期货交易被暂停。
造成当时国债期货交易试点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国债期货的功能定位在当时出现了偏差。在我国进行国债期货交易试点时,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利率机制较为僵化,微观主体利用国债期货规避利率风险的内在需求并不强。所以,后来决定国债期货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由传统的市场利率变成了由中央银行逐月宣布的保值贴补率和贴息,国债期货交易的投机性越来越强。
其次,国债现货市场在当时还不够完善。在建立国债期货试点时,我国国债现货市场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1994年和1995年两年国债总体发行量不过一千多亿元,其中可上市流通的大约只占四分之一,而国债期货一年交易量竟然接近2万亿元,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明显失衡。
当时的国债期货市场风险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完善的国债期货交易需要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比如涨跌停板制度、保证金制度、逐日逐笔清算制度、持仓限额制度以及强制平仓制度等。但是在当时,我国国债期货交易所设置和相关制度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可提升资本市场定价权
国债期货是利率市场化、定价市场化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国债现货市场在市场化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前期基础还是具备的。随着在6月6日降息的时候,对利率市场化初步放开,国债期货的推出条件和内在需求也就更加迫切。
业内人士普遍预计,国债期货推出之后,对于机构投资者能够起到对冲和平缓利率风险的作用,对于资本市场的定价也会发挥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从国际上来看,国债的利率引领其他债券,特别是企业债券利率的走向,企业债券的利率走向又对股票市场起引领作用。我们说改变市场结构,不光是主板、创业板、中小板等板块设计,更包括国债、企业债、金融债等方面的利率梯次。
因此,国债期货的推出,第一,非常迫切;第二,中国股市缺乏独立的定价权,国债期货的推出,有利于市场找到真正的定价中枢,有利于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