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教材的魅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教材发挥积极的效应,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产生的共鸣,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并不断完善美好的品德。
【关键词】教学 情感 共鸣
情感教育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文章离开了情感就无所谓文章了。尤其是对儿童少年来说,情感教育更是伴随他们一路成长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感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中的认知因素如果能和情感因素相结合,就更易于发挥教学的潜力,发挥语文教材的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中小学语文课本为少年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及它所要表达的情感。情生于境,境能移情,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饱含激情状态下进入学习。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几句导语,一首歌,一幅画或一段视频等等。创设一个师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验作品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
如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上课伊始,先给学生播放录像片,将课文中所描绘的白雪皑皑,狂风呼啸,燕子飞舞的情景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画面,教师配合画面内容解说:“风猛烈地刮着,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真是狂风暴雪,天寒地冻,小燕子觉得冷,也觉得饿。他们在风雪中拼命地飞呀飞呀,可怎么也飞不起来,它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录像片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仅很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唤起了学生对小燕子的同情之心、拯救之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画、影视、幻灯、音乐、表演等手段,将教学内容中的事物、情景、过程再现于课堂,设法带学生进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之中。“披文入情”,亲身体验其中之情,并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通过事物的声、形、色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更好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陶冶情操。
二、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热爱生活方面的:有《荷花》《索溪峪的“野”》等;热爱科学方面的:有《冬眠》《蛇与庄稼》等;热爱祖国方面的:有《长城》《詹天佑》等;热爱自然方面的:有《春天》《鸟的天堂》等;描绘历史风云的:有《草船借箭》等;体现亲情、友情的:有《荔枝》《他是我的朋友》等。
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课文中很多课文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为师生情感思想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无论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作者的感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小学生难以深刻理解。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桥梁作用。教师应该明确地、有意识地把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去拨动中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三、感情朗读课文,引领体会情感
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因此说“三分诗,七分读”。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内化成自己的情感。因此,课堂上老师不能停留于对文章被“字词句”图解,寡然乏味,而要多一点感情指导,只要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就能体会文章的意境美,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如《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蓝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空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师生自然陶醉于美丽的大草原。所以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以及学生的感情朗读,促使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它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的状态,达到和谐的程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四、进行妙趣横生的讲解,激发学生的情感
讲解课文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它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语言不仅应具有传统教学中所要求的准确性、简明性、逻辑性的特点,还应具有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的特点。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无情物,教师的语言更应饱含深情”“教师的语言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在学生的心中弹奏,就要善于传情、善于注情”。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动情处,满怀感情地诱导、讲解、分析,以便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这样教师的语言就不仅能传授正确的知识,也能传达丰富的情感,从而获得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全面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丰富学生的人格素养,健全学生各种情感的必备要素,以使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学 情感 共鸣
情感教育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文章离开了情感就无所谓文章了。尤其是对儿童少年来说,情感教育更是伴随他们一路成长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感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中的认知因素如果能和情感因素相结合,就更易于发挥教学的潜力,发挥语文教材的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中小学语文课本为少年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及它所要表达的情感。情生于境,境能移情,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饱含激情状态下进入学习。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几句导语,一首歌,一幅画或一段视频等等。创设一个师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验作品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
如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上课伊始,先给学生播放录像片,将课文中所描绘的白雪皑皑,狂风呼啸,燕子飞舞的情景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画面,教师配合画面内容解说:“风猛烈地刮着,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真是狂风暴雪,天寒地冻,小燕子觉得冷,也觉得饿。他们在风雪中拼命地飞呀飞呀,可怎么也飞不起来,它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录像片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仅很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唤起了学生对小燕子的同情之心、拯救之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画、影视、幻灯、音乐、表演等手段,将教学内容中的事物、情景、过程再现于课堂,设法带学生进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之中。“披文入情”,亲身体验其中之情,并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通过事物的声、形、色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更好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陶冶情操。
二、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热爱生活方面的:有《荷花》《索溪峪的“野”》等;热爱科学方面的:有《冬眠》《蛇与庄稼》等;热爱祖国方面的:有《长城》《詹天佑》等;热爱自然方面的:有《春天》《鸟的天堂》等;描绘历史风云的:有《草船借箭》等;体现亲情、友情的:有《荔枝》《他是我的朋友》等。
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课文中很多课文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为师生情感思想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无论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作者的感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小学生难以深刻理解。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桥梁作用。教师应该明确地、有意识地把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去拨动中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三、感情朗读课文,引领体会情感
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因此说“三分诗,七分读”。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内化成自己的情感。因此,课堂上老师不能停留于对文章被“字词句”图解,寡然乏味,而要多一点感情指导,只要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就能体会文章的意境美,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如《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蓝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空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师生自然陶醉于美丽的大草原。所以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以及学生的感情朗读,促使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它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的状态,达到和谐的程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四、进行妙趣横生的讲解,激发学生的情感
讲解课文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它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语言不仅应具有传统教学中所要求的准确性、简明性、逻辑性的特点,还应具有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的特点。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无情物,教师的语言更应饱含深情”“教师的语言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在学生的心中弹奏,就要善于传情、善于注情”。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动情处,满怀感情地诱导、讲解、分析,以便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这样教师的语言就不仅能传授正确的知识,也能传达丰富的情感,从而获得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全面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丰富学生的人格素养,健全学生各种情感的必备要素,以使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