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独属于自己的“指纹”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95879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诗在当下,逐渐摒弃了虚假的抒情和高蹈,语言和语境都趋于关注现实。苏建平就是这样的探索者。在出版散文诗集《一个人的奥义书》之后,他又出版了第二本散文诗集《阿J》。
  散文诗集《阿J》,语言具有实验性,诗意深度与灵魂相应,结构和意象都有挖掘性。在文本和语言体系中,既挑战了传统,又融合了传统。读苏建平的散文诗,感觉到他一直走在一条独特的路上,并自觉地走向诗性的终点。他遵循着自己的本质形态和认知诗学,把诗意道说更纯粹地保留在文本中。如诗人自己所说,本集子是一本旨在创新和探索的主题性散文诗集,具有“实验的风格,深度的追求,智性的表达,领域的广阔,词语的敏感。”是的,所有这些在对散文诗边界的持续拓展中融为一体,充满了蓬勃向上的现代精神,文本呈现出个体与群体印证,外在与内在兼备的深刻关照和诗学实践。
  创新和探索是诗人苏建平一贯追求的目标。在当下各种散文诗伪抒情泛滥的情况下,诗人独辟蹊径,写自己所想、所感,不为外界左右,难能可贵。他的散文诗有明显的辨识度,有闪光的纯粹性,一如既往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气质,也为读者提供了有趣而新鲜的写作经验。
  首先是整本诗集的形式迥异。全书共三辑,第一辑全部诗章皆以“阿J”为名,是“阿J”的种种“存在”的素描,内外皆有;第二辑可以视为“阿J”的另类“沉思”记录,在生活尽头自己长了出来,虚实相生;第三辑毫无疑问是“阿J”的梦境,写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后,花了六七年时间;二十余章作品大部分是梦境记录。当年为何做这些梦,为何记下这些梦?诗人说一切均已不可知,后来才明白早年的梦境原来也属于阿J。这样整本集子摒弃了一切不相关和杂乱,统一于“阿J”之中。仿佛是“阿J”的“自画像”。探幽掘秘,又概无例外,加工、组合、延伸,整本诗集更多地关注人物,把读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阿J”身上,使他的作品具有独创性。
  其次诗人主张“写作意味着主要是与自己的对话。”诗人喜欢读莊子、苏轼、鲁迅。“但写作,往往是回到自身,跟自己较劲。”诗人在一篇《与谁对话》的创作谈里反复提到,“对‘对话’的迷恋,最终使我写下了一本叫《阿J》的散文诗集。那是我与自我对话的结果,当然也是在阅读中我与古代诗人们对话的结果。当我写与古代诗人的对话时,那是在求证对当代的理解;当我在写阿J的现代生活时,反过来是索求那些伟大的真理。一切都太难了,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达到愿望。”正如心理学家荣格说:“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清醒。”苏建平的创作正是如此,努力地践行着诗性。
  “我到此安居,江南:花草易于扎根和繁茂的地方。空中流布着种子的花粉、飞翔的影子、婉转的歌喉,以及追逐它们的眼睛和耳朵。此情此景,一如少年之时。……现在我向你述说,杜子美。我们的音律和语言尚未变旧,而肉体早已不新。江山在我胸中一天天缩小。令我惊诧的是,你的江山却一天天茁壮起来。”
  这是摘自集子里《李龟年的最后音乐》。经过安史之乱,两位艺术家在晚年重逢。《江南逢李龟年》是从杜甫自己的角度表达的,这章散文诗却以李龟年的视角,作了基于想象的表达,既将时代动乱的密码暗含其中,又向杜甫诗歌抓取时代精神表达了一位艺术家的最高敬意。青春与老年,安逸与动荡,梦想与失落,以及即将走向时间尽头的黯然内心,尽在其中。
  如果说上面这章散文诗的语言受古典文学影响,保持了传统的浪漫情怀,那么诗集中更多的是异质的文字。如开篇《阿J的室内乐》开头就这样写道,“如果桌椅咯吱一声,阿J会联想到镜子。一些蜘蛛丝爬上了脸,也爬进了镜子中的脸。这个独一无二的世界,被镜子轻易地一分为二。”这个现场刻画,如同生活旋转的魔方。异化和相互异化,数量化和抽象化都产生出物理效应,是时代的特点,也是症结。“卑微之物,无名时刻,均有神迹。”在诗集里呈现的是诗人对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和处境的考察和反思。现代人在竞争机制下往往感觉不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主体,感觉不到自己是人类力量的承担者,一切都在异化。正如弗洛姆在论被异化的现代人所说:“我们的经济体制在给人类带来物质上富裕的同时,已使人性变得枯竭贫乏,财富在增加,人性却在退化。”诗人苏建平想言说和揭露的也有这一点。
  再比如《梦》《光线》《废话》等许多篇章,语言在呈现异化的现实景观时,也同时呈现了被强大的现实所同质化的一面,它们相互缠绕,在象征的意义上构成了现代人生存的图景。这绝对是诗人苏建平的语言,呈现出社会中人的复杂性和分裂性。如他的《面具》里写到“我梦见我来到一个奇异的国度。……我发现这个国度是半封闭的,就是说,一旦外乡人闯了进去,就再也没有出来的指望了。……等到我被拉到一面大镜子前,我才发现我的脸孔完全变了。”这些类似卡夫卡的异化,是一个人与世界,与自己的疏远和对立。《进化》中“那是个闻所未闻的奇异国度,堆满了各种兵器……”则传达出“玩火者必自焚!”的真理。《声音》开头写“有人喊我的名字。我似乎在船只上颠簸了一下,被抛向一个异常陌生的地方。”也把读者带进虚设的世界,而这虚无的所在恰恰正是现实的投影。《境遇》中,当“我”坦诚相告时,周围的人们竟认为“我”有病,“作为病人,我的最大症状在于判断任何事时都是直言相告,从不知道曲折而委婉的说法在何处。”这本集子中的散文诗关注现实,灌注了基于观察并经过提炼的现实性,有时候近乎超现实主义。
  爱默生在《自然》中指出,“具体的自然事实是具体的精神事实的象征。”写诗是接近内心的行为,语言是载体,更是外衣。“镜中人”“影子”“隐身人”“梦中人”“白影”时时出场,生活就像魔镜。苏建平笔底呈现的是一种安守自己灵魂的语言。诗人面对现代都市不断“变形”的画面,与当下的自我不懈对话;通过深度意象的展示,深刻诗性的捕捉,拆解命运中的种种不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核,也呈现更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精神。
  曾读过苏建平一组以《苏轼的怀乡日记》为题的作品,那时就感觉到他的表达是独具魅力的。这本散文诗集里更是不乏具有诗性特质的作品。   对于“阿J”这个人物,诗人的刻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他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这样的表达才有了思辨性。表达机智,构思机智,语言机智,由此,我对诗人的思维有了更深的思考。但我的思考又远远跟不上。这就有了不同阅历的人的阅读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苏建平的诗歌,自由的散文诗。理性,感悟,诗性融合自然圆润。区别于那些小情小调的伪抒情,更区别于高蹈的假抒情。
  诗人的文字是思与诗的对话,文字伸出自己独特的诗意舌头。对词的造访或语言在诗中的栖居,一地隐喻,创造出诗句的深远;有时又对自身或现实在探讨与解释中交互,呈现出一个立体的阿J,也体现出深邃的诗性。
  鲁迅说,少年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稀奇的事。我想说诗人苏建平也是。他精准地捕捉诗意,呈现出自然的细节,让深思熟虑的笔触面对过去,也朝向未来。“辨认时间的轨迹,从一只碗碟的缺口。”诗人喜欢使用“剥离”这个词,又比如“反抗”“破碎”,这是一种行进中逼迫的现实感。
  回到形式来看,《回答》《废话》中大段大段对话的运用,《醉汉》里大量省略号的运用,《诱惑》《爱人》等章节中人名多由字母替代,有时通篇以名词罗列构成。看似写得随意,有时完全是意识流的笔法,但各篇章法不雷同,诗意洋溢其间。
  内容也丰富多样:有《受孕的事物》《黑》等生活经验在场;有《白鲸》《阿J的交谈:在古典中生长》等读书读诗所悟;也有《阿J对字母A的凝视 》《一条数学意义上直线的A》的奇思妙想。大到《天体》《宇宙》,小到《某一个汉字》《一颗雨滴》。真可谓“领域的广阔,词语的敏感”。而这一切经由诗人精心安排,都在一个“诗”的空间里尽情表演,像是自由度极高的空翻的杂技。总之,他的散文诗是一个谜,谜面是万物,谜底是诗篇本身,读者读了才知晓。
  观察的广度、思辨的深度和叙述的纯度,这本集子的作品充分反映了苏建平的睿智。创新实验,深度挖掘语言异质;揭示现实,智性表达,诗人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出灵魂最深处的东西。带着自己手指的温度,也带着炽热的火焰。九叶派诗人郑敏老先生曾提出过一个诗人应该拥有自己的“指纹”,无疑诗人苏建平做到了。他寻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指纹”,为散文诗设置了最个性化的密码,拒绝了众声雷同、千篇一律。当然他更没忘了诗性,没忘了方便真正的读者与他交谈。
  附:苏建平散文诗集《阿J》节选
  李龟年的最后音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我到此安居,江南:花草易于扎根和繁茂的地方。空中流布着种子的花粉、飞翔的影子、宛转的歌喉,以及追逐它们的眼睛和耳朵。此情此景,一如少年之时。
  现在我向你述说,杜子美。我们的音律和语言尚未变旧,而肉体早已不新。江山在我胸中一天天缩小。令我惊诧的是,你的江山却一天天茁壮起来。
  我写下的音乐,演奏过的音乐,已经全部飞离我的记忆。它们似乎从未诞生过。有过夏天一般的开元盛世吗?有过一群日日演奏的宫廷乐师吗?有过一个厕身其中,名叫李龟年的人吗?
  是谁在路旁的茶店里说了这个故事,恰好让我听到?
  我来给杯中续点茶水,杜子美。
  弦上的音乐,终会消散。它的消散,比起它的存在,更高。不得不如此。那在有形之弦上奏出的音乐!
  当它们全部消散后,我才听到另一种音乐:我们全被拉在一根看不见的弦上。将军,宫女,征夫,黎民。在边陲,在宫中,在街道,在乡村。看见死,走向死,躲避死,永恒死。仅仅是一个音符,一个音句。
  当我们肉身仍存,此乐就未形成。它一刻不停地滑向下一個音符。
  包括此刻我们必将湮没的交谈。
  包括我们交谈时正在衰老的肉身。
  那唯一的音乐:不是手指奏出的音乐,而是肉身中长出的音乐。在这落花时节,它在叩我的门。
  它越衰败,越有光。如你,走过了烂泥路、茅草屋:
  你已经写下了唯一的一首诗,叫杜诗。
  而我的音乐,李音,正安静迎接终章。
  风荷,现居浙江宁波。出版《临水照花》《恣意》《城里的月光等》等诗文集多部。
其他文献
纵览诗人谷禾的诗歌近作《卑微的爱,也是时间铭记的伟大的慢》(这组诗具体由《慢》《午后记》《鼓掌的时刻到了》《画:寂静》四首短诗构成),可以看到诗人寄寓其中的深沉情思,无论是由具体的生活情境及现实处境触发的感想,还是通往更高层次的“生之哲思”,都折射着诗人直面生活、直抒本心的真诚态度。谷禾本人说过,乡村是他意识的“元世界”,他的诗歌写作是为了“确立自己作为一个乡村赤子的身份”。其诗歌中的真诚姿态也与
期刊
雨  [阿根廷]博尔赫斯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  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  或曾经落下。下雨  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  谁听见雨落下,谁就回想起  那个时候,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  一朵叫做玫瑰的花  和它奇妙的、鲜红的色彩  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  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  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  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暮色  带给我一个声音,我渴望的声音  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
期刊
张德明,文学博士,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已出版《现代性及其不满》《网络诗歌研究》《新世纪诗歌研究》等多部学术著作,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广东省青年文学奖理论类一等奖、2013年度“诗探索奖”理论奖、《星星》诗刊2014年度批评家奖、首届“名作欣赏杯”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朋友传来了游子雪松的诗集,告诉我这是诗人生前的遗作。我对游子雪松的诗以往关注
期刊
理论性地全面评介一个诗人,那是学术研究。我自知缺少逻辑思维的能力,因而,不如就以一个诗人读者的身份谈谈对另一个诗人作品的印象吧。  “雄鸡吹响小号”——我愿意从何苾的这句诗开始《沉默的脚印》这本诗集的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雄鸡可谓是时间的代名词。雄鸡作为黎明这一特殊时间概念的指代,自古以来亦被文人赋予了一种使命或者责任感。唐代诗人李贺有诗句,“雄鸡一声天下白”;明代画家唐寅有诗句,“平生不敢轻
期刊
孤 独  杨 牧  孤独是一匹衰老的兽  潜伏在我乱石磊磊的心里  背上有一种善变的花纹  那是,我知道,他族类的保护色  他的眼神萧索,经常凝视  遥远的行云,向往  天上的舒卷和飘流  低头沉思,让风雨随意鞭打  他委弃的暴猛  他风化的爱  孤独是一匹衰老的兽  潜伏在我乱石磊磊的心里  雷鸣刹那,他缓缓挪动  费力地走进我斟酌的酒杯  且用他恋慕的眸子  忧戚地瞪着一黄昏的饮者  这时,我
期刊
有时候,认识一种事物  是从它的死亡开始  贫穷,并没有让所有的倒叙诞生悬念  芦苇是以芦管的形式肃立在我的童年里  它被浸泡被晒干被碾压  被锼被穿,被豁成苇片  然后在煤油灯下,被一双皲裂的手编织  被铺到土炕  每个冰凉的苇席上都爬着一个哭泣的孩子  最后,它因破败被焚烧,以火的形式完成了自己  当有一天,第一次  我在水塘边看到年轻的芦苇  她头戴芦花,站在诗经里  与春水一起,领回古代 
期刊
那一年,一个叫王怀凌的汉人陪着一个叫李敬泽的汉人,漫游在胡风浩荡的西海固。后来李敬泽是如此叙述固原的,“如果我是几百年前的将军,我会久久地凝视固原,血与剑与风的固原,马群汹涌的固原,烽燧相望,坚城高垒的固原。在广大的帝国版图上,固原是一个微小的点,但两千年间,任何一个目光锐利的战略家都会一眼盯住这个点。这是帝国的要穴,是我们文明的一处要穴,他无比柔软因而必须坚硬。你的面前是地图,地图上的北方是无边
期刊
把时间分配给一枚硬币  或者不均匀  分配给身体的各个器官  简单的愿望让我  越看  越觉得无懈可击  可是五十年过去了  这么简单的愿望像大地  反复遗忘的一枚词根  准备 用于切割的刀子也  如同一张长满雀斑的脸  谁来告诉我  谁是靠谱的  ——原载《南粤诗刊》2021年3期  推荐语  作者将愿望从简单着笔,并寄托在不起眼的硬币之上,产生一种奇特的意象之境,成为一种精神载体。没有比一枚硬
期刊
某种程度上来说,纯以年代来区分某种文学现象是过于简单的,不过我们越发乐于见此:像“90后诗人”“80后诗歌年选”这样的字眼层出不穷。存在即为合理,不过新教材中像“80后青春写作”这样的名词若不做特殊说明是具有干扰性的。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80后大喷发、集中式的写作,90后的写作就过于沉闷与零散化。《人民文學》曾经评论“90后的文学过于乖巧了”,这话很中肯。  如果说80后的文学是通过小说来张扬生命
期刊
它在那里吃草,吃一口  打一个响鼻  肚子痉挛一下  时光让它的牙齿松动  僵硬,冰冷的生活,越来越难以咽下  但不得不咽进食管,腹腔  它不再闪电一样奔跑  它将在安静中度过余生  它噙在眼里的泪滴  滚烫,透明,像一块晶莹的松脂  我仿佛看见多年后的我  于是,我上前摸了摸它  ——原載《鸭绿江·华夏诗歌》2021年3期  推荐语  与其说诗人是在描摹一匹老马,不如说他是在叙述一个人的一生。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