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 言
行为金融学将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是与传统金融学热门的交叉学科,它的兴起对于传统金融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解释了一些主流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本文通过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巴林银行倒闭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理论综述
(一)过度自信。在金融学领域,过度自信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投资者会高估自己对股票估值的能力。二是投资者会认为自己拥有确定的且没有被别的投资者掌握的信息,三是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在投资证券时,往往不够分散化。四是对于相关历史信息研究的不够充分。
(二)过度交易。过度交易是过度自信的产物之一。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会产生控制力幻觉,认为他们可以控制事态的发展,认为自己的决策都是正确的且能够得到比别人更全面准确的信息,于是加大投资频率。
(三)认知失调。在经济学中,指的是投资者总是相信他们的投资决策时正确的,当出现反面事实的,大脑的防护机制会过滤掉这些反面消息,并改变对历史决策的回忆,导致投资者评价自己的投资行为是否符合既定的投资标准时,很难做到客观公正。
(四)确认性偏差。确认性偏差指的是当人们形成先验信念时,他们就会下意识的去寻找有利于证实自身信念的各种信息,甚至于故意扭曲所得到的最新证据,这样人们不仅逃避了后悔带来的痛苦,更增添了他们的“过度自信”。
(五)损失厌恶。损失厌恶多用来表现人们对即使损失信号的具体情绪反应,与收益相比,人们对损失表现的更加敏感,研究表明,在金融市场中损失所带来的负效用是等量收益所带来的正效用的2.5倍。大多投资者在遭受了损失之后,仍不愿意卖出股票,结果导致更大的损失。
二、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1763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建立了巴林银行主要用于投资管理和企业融资,很快就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认可,然而在1995年巴林银行因经营失误而倒闭。这一巨大损失竟是源于一个普通证券交易员尼克.李森的判断失误。在交易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为了暂时存放这些错误的交易,期货交易员常常会设置一个特殊账户,巴林银行的“99905”账户就是这种性质的“错误账户”,这是金融市场上的合理账户。后来接到总部的消息,李森可以设置一个用于在新加坡自行处理较小错误的另一个“错误账户”,目的是减轻伦敦总部的工作量,因此李森就设置了“88888”账户,但是后来总部又要求所有的错误都由“99905”账户来处理,于是此账户就被闲置了,然而后来李森又非法启动了这个账户,“88888”账户里隐藏的错误越来越多,2014年日本经济慢慢走出衰退,于是李森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然而1995年日本神户突发大地震,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损失已接近整个集团的资本和储备之和,损失严重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无奈之下只能宣告破产。
(二)案例分析。1.过度自信、认知失调和过度交易。李森之前的职业发展经验是导致他过度自信心理的部分原因,步步高升的职位让李森陷入了成功的喜悦和财富中,导致了他过度自信和认知失调的心理。在投资过程中,成功的投资经验会增加过度自信的程度,经历过投资失败的人们往往更加悲观,而像李森这种在金融市场上饱尝甜头的投资者会认为自己的选择大多都是正确的。同时过度自信产生控制力幻觉会使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过度交易。2.确认性偏差。1990年,日本的泡沫经济从繁荣走向崩溃,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由于“世纪末大萧条”的影响,进入战后调整状态,这一状态持续至1993年,日本经济在1994年有回升的趋势。于是李森预测日本股市将会大涨,一旦这种想法形成,他会将注意力放在利好消息上,而忽略了否定其决策的信息,于是买进大量看涨期权和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属于行为金融学领域中确认性偏差的认知错误。3.损失厌恶。李森和知情人士的相关做法体现了他们损失厌恶的心理,当面对损失发生时,他们会追求风险,有意的扩大交易规模来弥补之前的损失,造成了损失进一步扩大最终无法补救。他们的做法体现了投资者在面对风险时不是规避风险而是要是追求风险的心理倾向,属于损失厌恶。
三、建议对策
以上几种造成巴林银行倒闭的因素都属于非理性投资心理,事实上,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活动的投资者都是非理性的,对此我们应该予以纠正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加强投资者教育。许多损失都是由于投资者进行经济分析时不够理性造成的,因此在治理非理性行为的心理因素时,最有效的就是要加强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教育。金融市场上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举办讲座、拍宣传片等方式来普及相关知识,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二)职务分离。公司内部的实行交易操作的人员要与实施监督职务的人员相分离,并且在某个项目出现重大失误后,应该任命一个新的决策者来继续管理这个项目,若将各项职务集中于同一个人,容易因个人非理性行为而导致一系列的经济损失。职务分散可以起到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的作用。减少非理性投资行为的发生。(三)提高信息透明度。我国应该借鉴国外成熟的信息披露制度,以避免某些投资者利用内幕消息来获取不当利益,健全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来限制内幕交易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三)政府加大监管力度。政府需要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设置包括政府、金融機构、社会舆论在内的多层次监管体系,及时发现不利因素并处理,不管业绩好坏,都要定期向上级汇报风险报告和投资业绩。
【参考文献】
[1] 行为金融学(第2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陆剑清著,2017
[2] 行为金融学案例[M].中国发展出版社,崔巍著,2013
[3] 我如何弄垮巴林银行[M]. 中国经济出版社 , (英)尼克·李森著, 1996
[4] 李黔川. “非理性”投资决策的行为分析[D].重庆大学,2008.
[5] 薛斐. 基于情绪的投资者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05.
[6] 贺京同, 付婷婷.行为金融学框架下的实验金融研究评述[J].上海金融, 2018 (4) :48-53.
[7] 郑健雄.泰勒的行为金融学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8 (2) :25-30.
[8] 马红.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反思[J].科技风,2017(14):258-259.
[9] 张峥,徐信忠.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J].管理世界,2006(09):155-167.
行为金融学将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是与传统金融学热门的交叉学科,它的兴起对于传统金融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解释了一些主流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本文通过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巴林银行倒闭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理论综述
(一)过度自信。在金融学领域,过度自信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投资者会高估自己对股票估值的能力。二是投资者会认为自己拥有确定的且没有被别的投资者掌握的信息,三是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在投资证券时,往往不够分散化。四是对于相关历史信息研究的不够充分。
(二)过度交易。过度交易是过度自信的产物之一。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会产生控制力幻觉,认为他们可以控制事态的发展,认为自己的决策都是正确的且能够得到比别人更全面准确的信息,于是加大投资频率。
(三)认知失调。在经济学中,指的是投资者总是相信他们的投资决策时正确的,当出现反面事实的,大脑的防护机制会过滤掉这些反面消息,并改变对历史决策的回忆,导致投资者评价自己的投资行为是否符合既定的投资标准时,很难做到客观公正。
(四)确认性偏差。确认性偏差指的是当人们形成先验信念时,他们就会下意识的去寻找有利于证实自身信念的各种信息,甚至于故意扭曲所得到的最新证据,这样人们不仅逃避了后悔带来的痛苦,更增添了他们的“过度自信”。
(五)损失厌恶。损失厌恶多用来表现人们对即使损失信号的具体情绪反应,与收益相比,人们对损失表现的更加敏感,研究表明,在金融市场中损失所带来的负效用是等量收益所带来的正效用的2.5倍。大多投资者在遭受了损失之后,仍不愿意卖出股票,结果导致更大的损失。
二、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1763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建立了巴林银行主要用于投资管理和企业融资,很快就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认可,然而在1995年巴林银行因经营失误而倒闭。这一巨大损失竟是源于一个普通证券交易员尼克.李森的判断失误。在交易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为了暂时存放这些错误的交易,期货交易员常常会设置一个特殊账户,巴林银行的“99905”账户就是这种性质的“错误账户”,这是金融市场上的合理账户。后来接到总部的消息,李森可以设置一个用于在新加坡自行处理较小错误的另一个“错误账户”,目的是减轻伦敦总部的工作量,因此李森就设置了“88888”账户,但是后来总部又要求所有的错误都由“99905”账户来处理,于是此账户就被闲置了,然而后来李森又非法启动了这个账户,“88888”账户里隐藏的错误越来越多,2014年日本经济慢慢走出衰退,于是李森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然而1995年日本神户突发大地震,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损失已接近整个集团的资本和储备之和,损失严重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无奈之下只能宣告破产。
(二)案例分析。1.过度自信、认知失调和过度交易。李森之前的职业发展经验是导致他过度自信心理的部分原因,步步高升的职位让李森陷入了成功的喜悦和财富中,导致了他过度自信和认知失调的心理。在投资过程中,成功的投资经验会增加过度自信的程度,经历过投资失败的人们往往更加悲观,而像李森这种在金融市场上饱尝甜头的投资者会认为自己的选择大多都是正确的。同时过度自信产生控制力幻觉会使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过度交易。2.确认性偏差。1990年,日本的泡沫经济从繁荣走向崩溃,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由于“世纪末大萧条”的影响,进入战后调整状态,这一状态持续至1993年,日本经济在1994年有回升的趋势。于是李森预测日本股市将会大涨,一旦这种想法形成,他会将注意力放在利好消息上,而忽略了否定其决策的信息,于是买进大量看涨期权和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属于行为金融学领域中确认性偏差的认知错误。3.损失厌恶。李森和知情人士的相关做法体现了他们损失厌恶的心理,当面对损失发生时,他们会追求风险,有意的扩大交易规模来弥补之前的损失,造成了损失进一步扩大最终无法补救。他们的做法体现了投资者在面对风险时不是规避风险而是要是追求风险的心理倾向,属于损失厌恶。
三、建议对策
以上几种造成巴林银行倒闭的因素都属于非理性投资心理,事实上,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活动的投资者都是非理性的,对此我们应该予以纠正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加强投资者教育。许多损失都是由于投资者进行经济分析时不够理性造成的,因此在治理非理性行为的心理因素时,最有效的就是要加强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教育。金融市场上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举办讲座、拍宣传片等方式来普及相关知识,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二)职务分离。公司内部的实行交易操作的人员要与实施监督职务的人员相分离,并且在某个项目出现重大失误后,应该任命一个新的决策者来继续管理这个项目,若将各项职务集中于同一个人,容易因个人非理性行为而导致一系列的经济损失。职务分散可以起到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的作用。减少非理性投资行为的发生。(三)提高信息透明度。我国应该借鉴国外成熟的信息披露制度,以避免某些投资者利用内幕消息来获取不当利益,健全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来限制内幕交易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三)政府加大监管力度。政府需要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设置包括政府、金融機构、社会舆论在内的多层次监管体系,及时发现不利因素并处理,不管业绩好坏,都要定期向上级汇报风险报告和投资业绩。
【参考文献】
[1] 行为金融学(第2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陆剑清著,2017
[2] 行为金融学案例[M].中国发展出版社,崔巍著,2013
[3] 我如何弄垮巴林银行[M]. 中国经济出版社 , (英)尼克·李森著, 1996
[4] 李黔川. “非理性”投资决策的行为分析[D].重庆大学,2008.
[5] 薛斐. 基于情绪的投资者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05.
[6] 贺京同, 付婷婷.行为金融学框架下的实验金融研究评述[J].上海金融, 2018 (4) :48-53.
[7] 郑健雄.泰勒的行为金融学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8 (2) :25-30.
[8] 马红.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反思[J].科技风,2017(14):258-259.
[9] 张峥,徐信忠.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J].管理世界,2006(09):15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