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国文大师、佛学专家夏丐尊先生生前曾说过:“在中国,衣不妨污浊,宅室不妨简陋,道路不妨泥泞,而独在吃上,却分毫不能马虎。衣、食、住、行四事之中,食的程度,远高于一切,很不协调,中国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口的文化。”当然,口即为人的嘴巴,其主要功能之一便是用来进食,品尝佳肴美点的千滋百味。人们都习惯于将中国的文化称为饮食文化,而在中国,饮食却始终都围绕“味”而展开,也就有了“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的至理名言。
中国的菜肴历来都十分讲究色、香、味、质、形和养,而在这些之中,味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也正是因为以味为核心的定位,中国菜肴一直以来深受国人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使得中国菜肴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涌现出了川、鲁、苏、粤、浙、闽、徽、湘、京、沪等各地方菜系,繁荣了我国的饮食市场,促进了我国餐饮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中国菜肴的酸、甜、苦、辣、咸等味和谐统一,各显神通,在五线谱上演绎着一曲完美的乐章。
味道是什么?概而言之是滋味,即舌头品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说文》:“味,滋味也(‘滋’过的味,味而含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之一为:“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味道/滋味/甜味儿/津津有味)。”
川菜的麻辣味,使人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刺激、什么是热烈,人们常说吃川菜,那味道让人销魂,吃多了便会上瘾。“水煮鱼”、“香辣蟹”红遍大江南北,世人皆称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鲁菜的浓郁醇香,使人体会到了味给他们带来的完美与回味。“奶汤鲫鱼”、“九转大肠”常常成为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诗礼银杏”则道出了孔府、官家菜肴美味的真谛。
苏菜的酸甜咸鲜味儿,使人身临于文人墨客之中,飘逸着琴棋书画的清香,感受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松鼠鳜鱼”、“蟹粉狮子头”、“文思豆腐”、“叫花鸡”……一个个菜肴的背后都流传着动人的传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气息,深受海内外宾朋的青睐与赞叹。
粤菜的清淡适口、标新立异,使人体会到了味道给予人们的新奇与愉悦,给人们带来别开生面的好奇。“咕老肉”、“烤乳猪”、“烤乳鸽”、各类煲汤都是如此地诱人食欲,让人浮想联翩,充满着无限的向往。
山东、东北人多喜咸,江苏、上海人多喜甜,陕西、山西人多喜酸,四川、湖南人多喜辣。徐珂《清稗类抄》云:“食品之有专嗜者焉,食性不同,由于习尚也。兹举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味造就了不同地方人的性格和饮食偏好,但人们对味的追求却始终依旧,永远是热烈而激情的。
常言道:味是菜之母,以味媚人,食无定位,五味调和百味香……这些足以证明中国菜肴以味为核心的特殊性和在菜肴中的重要地位。而味则是成千上万种不同的美味菜肴的原料本身的味,各种调料加入,通过各种烹调方法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调理后产生的。人们千方百计地追求佳肴美点的味,追求事物的美味在口中的那瞬间停留的美好时刻。
人是从猿逐步进化而来的,带着七情六欲,上帝赋予了人们各种本领和能力,在这些之中包括了能够分辨食物、佳肴美点味道的感觉,于是乎人们也就会分辨什么是美味,什么是恶味,什么是哈喇味,什么是清香味……人们平常在餐桌上品尝佳肴美点时,也总喜欢对其做出一番评价,抒发一些感受。如什么菜好吃,什么菜不好吃,什么菜太咸,什么菜过于辣等等,而这些本质上就是探讨佳肴美点的味是好是坏,是否符合消费者心中的预期要求。
古语道:“食无定位,适口者珍。”四川人吃饭菜必须放入辣椒,山西人则要喝醋,苏州、无锡人几乎每菜都放糖(吊鲜),北京、山东人吃饭时则要蘸酱生吃京葱和蒜头。不管如何,各地的人们所追求的都是适合其自身的味,只要觉得适合,那就是美味。
近年来,风靡中国餐饮界的“水煮鱼”、“香辣蟹”、“十三香龙虾”……就是抓住菜肴的“味”,以此为核心,全力发挥,尽情表演,成为中国菜肴的新亮点。但是中国人对美味的追求是不会因此满足的,于是从业者便积极开动脑筋,不断创新、嬗变,从烹调菜肴的调料上突破,为味正名,为味奉献,为味演绎,为味疯狂,由此不断出现了各种新型调料,如植脂淡奶、沙嗲酱、香辣酱油、橄榄油、鸡酱、海鲜酱、卡夫奇妙酱、蒜茸辣酱等等。人们对味的追求还造就了诸如“李锦记”、“太太乐”等一大批世界著名调味料企业,为弘扬民族企业,改善人们的饮食口味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菜肴吃的就是味。水煮鱼吃的是麻辣香味儿,九转大肠吃的是酱香的浓郁味儿,松鼠鳜鱼吃的是酸甜咸鲜味儿,烤乳猪吃的是外脆里香味儿,再上一道泡饭、一碗面条、一盆饺子,那就是你熟悉的家常味儿。
吃中国的菜肴,品华夏的美点,是一种完美、和谐的享受,是精神的愉悦,是人生的升华,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
吃中国的菜点,吃的就是“味”,那个让你垂涎欲滴、流连忘返的美味,那个让你倍感亲切的家常味,那个至善至美、淋漓尽致的真味儿……
说不尽,道不穷,情依旧,味常在。
中国的菜肴历来都十分讲究色、香、味、质、形和养,而在这些之中,味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也正是因为以味为核心的定位,中国菜肴一直以来深受国人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使得中国菜肴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涌现出了川、鲁、苏、粤、浙、闽、徽、湘、京、沪等各地方菜系,繁荣了我国的饮食市场,促进了我国餐饮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中国菜肴的酸、甜、苦、辣、咸等味和谐统一,各显神通,在五线谱上演绎着一曲完美的乐章。
味道是什么?概而言之是滋味,即舌头品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说文》:“味,滋味也(‘滋’过的味,味而含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之一为:“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味道/滋味/甜味儿/津津有味)。”
川菜的麻辣味,使人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刺激、什么是热烈,人们常说吃川菜,那味道让人销魂,吃多了便会上瘾。“水煮鱼”、“香辣蟹”红遍大江南北,世人皆称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鲁菜的浓郁醇香,使人体会到了味给他们带来的完美与回味。“奶汤鲫鱼”、“九转大肠”常常成为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诗礼银杏”则道出了孔府、官家菜肴美味的真谛。
苏菜的酸甜咸鲜味儿,使人身临于文人墨客之中,飘逸着琴棋书画的清香,感受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松鼠鳜鱼”、“蟹粉狮子头”、“文思豆腐”、“叫花鸡”……一个个菜肴的背后都流传着动人的传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气息,深受海内外宾朋的青睐与赞叹。
粤菜的清淡适口、标新立异,使人体会到了味道给予人们的新奇与愉悦,给人们带来别开生面的好奇。“咕老肉”、“烤乳猪”、“烤乳鸽”、各类煲汤都是如此地诱人食欲,让人浮想联翩,充满着无限的向往。
山东、东北人多喜咸,江苏、上海人多喜甜,陕西、山西人多喜酸,四川、湖南人多喜辣。徐珂《清稗类抄》云:“食品之有专嗜者焉,食性不同,由于习尚也。兹举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味造就了不同地方人的性格和饮食偏好,但人们对味的追求却始终依旧,永远是热烈而激情的。
常言道:味是菜之母,以味媚人,食无定位,五味调和百味香……这些足以证明中国菜肴以味为核心的特殊性和在菜肴中的重要地位。而味则是成千上万种不同的美味菜肴的原料本身的味,各种调料加入,通过各种烹调方法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调理后产生的。人们千方百计地追求佳肴美点的味,追求事物的美味在口中的那瞬间停留的美好时刻。
人是从猿逐步进化而来的,带着七情六欲,上帝赋予了人们各种本领和能力,在这些之中包括了能够分辨食物、佳肴美点味道的感觉,于是乎人们也就会分辨什么是美味,什么是恶味,什么是哈喇味,什么是清香味……人们平常在餐桌上品尝佳肴美点时,也总喜欢对其做出一番评价,抒发一些感受。如什么菜好吃,什么菜不好吃,什么菜太咸,什么菜过于辣等等,而这些本质上就是探讨佳肴美点的味是好是坏,是否符合消费者心中的预期要求。
古语道:“食无定位,适口者珍。”四川人吃饭菜必须放入辣椒,山西人则要喝醋,苏州、无锡人几乎每菜都放糖(吊鲜),北京、山东人吃饭时则要蘸酱生吃京葱和蒜头。不管如何,各地的人们所追求的都是适合其自身的味,只要觉得适合,那就是美味。
近年来,风靡中国餐饮界的“水煮鱼”、“香辣蟹”、“十三香龙虾”……就是抓住菜肴的“味”,以此为核心,全力发挥,尽情表演,成为中国菜肴的新亮点。但是中国人对美味的追求是不会因此满足的,于是从业者便积极开动脑筋,不断创新、嬗变,从烹调菜肴的调料上突破,为味正名,为味奉献,为味演绎,为味疯狂,由此不断出现了各种新型调料,如植脂淡奶、沙嗲酱、香辣酱油、橄榄油、鸡酱、海鲜酱、卡夫奇妙酱、蒜茸辣酱等等。人们对味的追求还造就了诸如“李锦记”、“太太乐”等一大批世界著名调味料企业,为弘扬民族企业,改善人们的饮食口味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菜肴吃的就是味。水煮鱼吃的是麻辣香味儿,九转大肠吃的是酱香的浓郁味儿,松鼠鳜鱼吃的是酸甜咸鲜味儿,烤乳猪吃的是外脆里香味儿,再上一道泡饭、一碗面条、一盆饺子,那就是你熟悉的家常味儿。
吃中国的菜肴,品华夏的美点,是一种完美、和谐的享受,是精神的愉悦,是人生的升华,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
吃中国的菜点,吃的就是“味”,那个让你垂涎欲滴、流连忘返的美味,那个让你倍感亲切的家常味,那个至善至美、淋漓尽致的真味儿……
说不尽,道不穷,情依旧,味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