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贺敬之96岁了。与他相识40余年的老部下李正忠觉得,如今的他,“老延安”的信念和关怀,与诗人的浪漫和天真,都愈发明显。
“思想解放过了头”
1977年,贺敬之进入文化部工作。在一次会上,李正忠见到了贺敬之。熟悉之后,李正忠发现贺敬之对认准的问题会格外坚持,哪怕看法和大家不同也很难动摇。而对人情世故,包括一些具体的行政工作,则不太敏感。
1977年,胡耀邦任中央组织部长,几乎同时,中央决定改组文化部领导班子,贺敬之被任命为文化部四位副部长之一。
当时文化部新班子的首要任务是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诗人周良沛回忆,粉碎“四人帮”后,他因为右派问题还在劳改队改造,甄别平反时查出他被打成右派没有任何材料,没有组织结论也没有文件,这意味着他不是“正式”的右派,不在这次改正之列。贺敬之得知后说:“人家当右派的罪全受了,怎么右派有点好处又把他扒拉开呢?先按对右派的政策把他调回北京再说!”周良沛的命运自此彻底改变。
在贺敬之的建议下,文化部成立了政策研究室,贺敬之任主任,并举荐冯牧为实际主管工作的副主任。那一时期,贺敬之与冯牧配合密切。政策研究室成立两年多,受命调查过“样板戏”“文艺黑线”回潮等问题,促进了包括“反党小说”《刘志丹》在内的文艺界许多冤假错案的平反。
政策研究室理论组成员郑伯农记得,在中央给“四五运动”平反之前,贺敬之看了上海话剧《于无声处》的剧本后,就提议调剧组进京演出。中央作出改正右派的决定之前,贺敬之就找有关负责人谈话,建议给错划为右派的人员平反,不留尾巴。为此,他一度被认为“思想解放过了头”,是“以右批‘左’”。
“左右为难”
1980年2月,贺敬之调离文化部,担任中宣部副部长,开始了中宣部的风雨十年。
当时文艺界有一种风气,总是要把文艺界有影响又比较活跃的文艺界人士,特别是被认为是“上层”的人物,分成保守派和思想解放派。贺敬之说,自己确实常感到“左右为难”。
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文化报》的时任主编阎纲说,贺敬之就任中宣部副部长后,“一个诗人倒下去,一个官僚站起来”的声音四起,甚至说贺敬之是“左王”,这些说法,他并不赞同。当时的政治局面极其复杂,贺敬之在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之时总想将上上下下统一起来,却又常常统一不起来,因而时常陷于困境和烦恼之中。
1986年,贺敬之查出肺病。他向中央打报告要求退休。1987年12 月 16 日,中央正式发文,免去他中宣部副部长的职务。然而1989年的一天,他突然接到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和中宣部部长王忍之的来电,告诉他中央决定调他出任文化部党组书记兼部长。
贺敬之感到很突然。他三个月后就要满65岁了,正想专心创作,而且这些年的文艺领导工作让他感到力不从心,可以设想现在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他在电话中明确提出了不愿受命的请求和理由,又连夜赶写了给中央的信。但他的请求没有被中央接受。1989年9月6日,中央正式发文,任命他为文化部党组书记、代部长,并再次任命他为中宣部副部长。
然而,这次上任,他感到的左右之争有过之而无不及。1991年4月,他身体染病,向中央递交辞呈,未获批准。直到1992年10月十四大后,他才被批准辞去两部职务。
1996年,贺敬之出版了《贺敬之诗书集》。他是以奔放热烈的新诗成名的,而晚年卻转向深沉凝练的旧体诗。他在序言中写道,这些诗多少反映了若干年来特别是这十多年来自己的某些经历。比起以往,他现在更为自觉地注意到不仅要见喜,也要见忧。
如今,年过九旬的贺敬之对微信很感兴趣,喜欢看微信好友分享的链接,这是他获取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李正忠经常会分享几条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给他看,有时也转几条八卦新闻和段子供他娱乐,并提醒他这些都是假的。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第43期 )
“思想解放过了头”
1977年,贺敬之进入文化部工作。在一次会上,李正忠见到了贺敬之。熟悉之后,李正忠发现贺敬之对认准的问题会格外坚持,哪怕看法和大家不同也很难动摇。而对人情世故,包括一些具体的行政工作,则不太敏感。
1977年,胡耀邦任中央组织部长,几乎同时,中央决定改组文化部领导班子,贺敬之被任命为文化部四位副部长之一。
当时文化部新班子的首要任务是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诗人周良沛回忆,粉碎“四人帮”后,他因为右派问题还在劳改队改造,甄别平反时查出他被打成右派没有任何材料,没有组织结论也没有文件,这意味着他不是“正式”的右派,不在这次改正之列。贺敬之得知后说:“人家当右派的罪全受了,怎么右派有点好处又把他扒拉开呢?先按对右派的政策把他调回北京再说!”周良沛的命运自此彻底改变。
在贺敬之的建议下,文化部成立了政策研究室,贺敬之任主任,并举荐冯牧为实际主管工作的副主任。那一时期,贺敬之与冯牧配合密切。政策研究室成立两年多,受命调查过“样板戏”“文艺黑线”回潮等问题,促进了包括“反党小说”《刘志丹》在内的文艺界许多冤假错案的平反。
政策研究室理论组成员郑伯农记得,在中央给“四五运动”平反之前,贺敬之看了上海话剧《于无声处》的剧本后,就提议调剧组进京演出。中央作出改正右派的决定之前,贺敬之就找有关负责人谈话,建议给错划为右派的人员平反,不留尾巴。为此,他一度被认为“思想解放过了头”,是“以右批‘左’”。
“左右为难”
1980年2月,贺敬之调离文化部,担任中宣部副部长,开始了中宣部的风雨十年。
当时文艺界有一种风气,总是要把文艺界有影响又比较活跃的文艺界人士,特别是被认为是“上层”的人物,分成保守派和思想解放派。贺敬之说,自己确实常感到“左右为难”。
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文化报》的时任主编阎纲说,贺敬之就任中宣部副部长后,“一个诗人倒下去,一个官僚站起来”的声音四起,甚至说贺敬之是“左王”,这些说法,他并不赞同。当时的政治局面极其复杂,贺敬之在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之时总想将上上下下统一起来,却又常常统一不起来,因而时常陷于困境和烦恼之中。
1986年,贺敬之查出肺病。他向中央打报告要求退休。1987年12 月 16 日,中央正式发文,免去他中宣部副部长的职务。然而1989年的一天,他突然接到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和中宣部部长王忍之的来电,告诉他中央决定调他出任文化部党组书记兼部长。
贺敬之感到很突然。他三个月后就要满65岁了,正想专心创作,而且这些年的文艺领导工作让他感到力不从心,可以设想现在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他在电话中明确提出了不愿受命的请求和理由,又连夜赶写了给中央的信。但他的请求没有被中央接受。1989年9月6日,中央正式发文,任命他为文化部党组书记、代部长,并再次任命他为中宣部副部长。
然而,这次上任,他感到的左右之争有过之而无不及。1991年4月,他身体染病,向中央递交辞呈,未获批准。直到1992年10月十四大后,他才被批准辞去两部职务。
1996年,贺敬之出版了《贺敬之诗书集》。他是以奔放热烈的新诗成名的,而晚年卻转向深沉凝练的旧体诗。他在序言中写道,这些诗多少反映了若干年来特别是这十多年来自己的某些经历。比起以往,他现在更为自觉地注意到不仅要见喜,也要见忧。
如今,年过九旬的贺敬之对微信很感兴趣,喜欢看微信好友分享的链接,这是他获取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李正忠经常会分享几条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给他看,有时也转几条八卦新闻和段子供他娱乐,并提醒他这些都是假的。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第4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