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4年9月10日启动,到2014年12月31日24时止,“2014色影无忌·中国新锐摄影师发现之旅”在近4个月征稿期内共收到2497位参赛者的2973组作品,共计41088幅作品。从中,24位摄影师入围最终评选,又在由阮义忠、顾铮、费大为、段煜婷四位学术评委与由龚晓跃(贾樟柯委托)、刘铮、马良、任悦、严志刚、言由、严明、柴晋宁八位新锐导师共同组成的评审团共同投票表决选出十大“2014中国新锐摄影师”。最终胜出的十名新锐摄影师为:陈卓、罗希、刘卫、何雄、张兰坡、戴建勇、刘涛、贾朔、孙略、朱锋。
色影无忌的新锐评选已经举办五届,而除此之外的其他新锐评选活动也不少。虽然评选出的“新锐”摄影师们关注的焦点各异,表达手法不尽相同,引起的业内外反响也不一,但他们身上有着相同的标签—“新锐”。那么,应当如何定位和阐释“新锐”这个词,新锐们又会怎样影响中国摄影的发展进程?这是在观看本次评选活动时我们思考的核心问题。
“2014色影无忌的新锐评选被植入当下热门的“导师”概念,24位入选终评的摄影师“拜入”各位导师门下,这种分组为我们的观察提供了便利。导师们要去评点各自学生的“新”和“锐”,并在最终评选环节中试着让更多人接受他们所认为的“新”和“锐”。
如今,1980年代出生的摄影师逐渐成为中国摄影的主力军,1990年代出生的摄影师正在以“互联网速度”崛起,他们和前辈摄影家的差异非常明显,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新”和“锐”又是怎样的?从本次评选活动中,我们大概能看出些端倪。以下,是部分导师针对这个问题的见解。
任悦:其实对我而言,“新”很重要,锐就再说。新,最重要的是指新人。我觉得我们需要看到一些打破传统的套路并且富有自己新观点的年轻人,更多是指在“数字文化”中间出现的一代人。1990年代后期开始,数字技术在摄影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与传统的摄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并且已经建立起全新的系统,很多年轻人是在“数字文化”中成长、成熟起来的,所以他会比传统那代人更理解“数字文化”的特点,在这里面去实现他的表达,建构他的概念。这次的作品出现了很多基于“数字摄影”这个新文化语境的作品,比如张文心、吴舢锟,戴建勇,孙略;有不少作品是跨媒体的,比如张兰坡,湜栯,他们的创作是绘画、摄影甚至是雕塑的融合,另外刘卫作品里家庭相册的部分,以及郑龙一海的汶川照片,都使用了“挪用”的手段。从1960年代以来,“图像一代”对“图像是什么”一直持续不断地追问,在数字环境中,这个话题变得更为迫切。总体看,我们的摄影生态已经变得多元,一些年轻摄影师开始在新的王国疆土里展开思考,但我同时更希望他们能够将私人经验朝外拓展,多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
刘铮:在我眼里,“新锐”这个词,应该是对语言的探索,而且从“新锐”的产生来说它也是基于这样的方向。本次评选活动所寻找的“新锐”概念更多体现在两点,一是对摄影语言的使用,二是对既有语言的一种新尝试。比如说手机摄影,直接降低了摄影的技术门槛,让更多人去从事与摄影有关的事情,可是对于摄影师来说,要明白在拍摄中有怎样的调整,需要不断对摄影语言加以探索。
马良:“新”就是提供给观者一个没有见过的视角。这个世界那么大,有那么多的可能性,如果一个拍照片的人能提供一种新的可能,让我们能看到一个新的世界,给我们一个新的角度,我觉得这是新的。而所谓“锐”,是指在拥有照相机和其他拍照设备的人海量增多的当下环境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如果你的照片没有特别精彩的内容,就非常容易被淹没在图片的海洋里,所以,无论是从观点上还是说技术层面或者意识形态的层面,一定要锋利。我觉得,如果一件作品既特殊又表达强烈,那一定是新锐的作品。
严明:“新”是对于每一个没有见过这位摄影师的观者而言,如此命名而已。另外一个字“锐”就是从摄影师的角度来看,导师发现了你,你的作品要“锐”,要刺激到我,要打动我,我觉得这是摄影师作品要具备的水准,反映出摄影师的水平,照片能够有震撼力,这么解释这两个字可能相对公正一些。
严志刚:我对新锐的理解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视觉语言的探索,摄影就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最根本的就是技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任何摄影大师都要在技术上去确定自己的摄影风格;二是在题材上拓展未知领域,摄影师要勇于探索别人之前没有想到或者没有办法去拍的领域。
言由:每一个领域都需要新想法和新观念,让行业保持活力。这应该是新锐最基本的意义。不过,我不认为新锐就要横空出世或特立独行,他的创作观念应该是对传统的传承,作品需要让人眼前一亮,但不应该莫名奇妙。这次的新锐摄影师,在我看来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从自我出发,用真诚的视角看世界,用不夸张的影像语言去表达自己与世界的联结。
柴晋宁:简单讲,我觉得就是新鲜的面孔,新鲜的视觉经验,而无所谓使用什么工具。比如现在有很多徘徊于新兴互联网时代下的手机摄影创作者。虽然手机拍出的照片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有它的质量极限,但有这么一批人即使在这样的限制下仍然追求极致,我把他们称之为“视觉极客”,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对生活方式的再现,还有独特观念的表达,完整的创作思路,就是一种新锐吧。
色影无忌的新锐评选已经举办五届,而除此之外的其他新锐评选活动也不少。虽然评选出的“新锐”摄影师们关注的焦点各异,表达手法不尽相同,引起的业内外反响也不一,但他们身上有着相同的标签—“新锐”。那么,应当如何定位和阐释“新锐”这个词,新锐们又会怎样影响中国摄影的发展进程?这是在观看本次评选活动时我们思考的核心问题。
“2014色影无忌的新锐评选被植入当下热门的“导师”概念,24位入选终评的摄影师“拜入”各位导师门下,这种分组为我们的观察提供了便利。导师们要去评点各自学生的“新”和“锐”,并在最终评选环节中试着让更多人接受他们所认为的“新”和“锐”。
如今,1980年代出生的摄影师逐渐成为中国摄影的主力军,1990年代出生的摄影师正在以“互联网速度”崛起,他们和前辈摄影家的差异非常明显,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新”和“锐”又是怎样的?从本次评选活动中,我们大概能看出些端倪。以下,是部分导师针对这个问题的见解。
任悦:其实对我而言,“新”很重要,锐就再说。新,最重要的是指新人。我觉得我们需要看到一些打破传统的套路并且富有自己新观点的年轻人,更多是指在“数字文化”中间出现的一代人。1990年代后期开始,数字技术在摄影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与传统的摄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并且已经建立起全新的系统,很多年轻人是在“数字文化”中成长、成熟起来的,所以他会比传统那代人更理解“数字文化”的特点,在这里面去实现他的表达,建构他的概念。这次的作品出现了很多基于“数字摄影”这个新文化语境的作品,比如张文心、吴舢锟,戴建勇,孙略;有不少作品是跨媒体的,比如张兰坡,湜栯,他们的创作是绘画、摄影甚至是雕塑的融合,另外刘卫作品里家庭相册的部分,以及郑龙一海的汶川照片,都使用了“挪用”的手段。从1960年代以来,“图像一代”对“图像是什么”一直持续不断地追问,在数字环境中,这个话题变得更为迫切。总体看,我们的摄影生态已经变得多元,一些年轻摄影师开始在新的王国疆土里展开思考,但我同时更希望他们能够将私人经验朝外拓展,多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
刘铮:在我眼里,“新锐”这个词,应该是对语言的探索,而且从“新锐”的产生来说它也是基于这样的方向。本次评选活动所寻找的“新锐”概念更多体现在两点,一是对摄影语言的使用,二是对既有语言的一种新尝试。比如说手机摄影,直接降低了摄影的技术门槛,让更多人去从事与摄影有关的事情,可是对于摄影师来说,要明白在拍摄中有怎样的调整,需要不断对摄影语言加以探索。
马良:“新”就是提供给观者一个没有见过的视角。这个世界那么大,有那么多的可能性,如果一个拍照片的人能提供一种新的可能,让我们能看到一个新的世界,给我们一个新的角度,我觉得这是新的。而所谓“锐”,是指在拥有照相机和其他拍照设备的人海量增多的当下环境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如果你的照片没有特别精彩的内容,就非常容易被淹没在图片的海洋里,所以,无论是从观点上还是说技术层面或者意识形态的层面,一定要锋利。我觉得,如果一件作品既特殊又表达强烈,那一定是新锐的作品。
严明:“新”是对于每一个没有见过这位摄影师的观者而言,如此命名而已。另外一个字“锐”就是从摄影师的角度来看,导师发现了你,你的作品要“锐”,要刺激到我,要打动我,我觉得这是摄影师作品要具备的水准,反映出摄影师的水平,照片能够有震撼力,这么解释这两个字可能相对公正一些。
严志刚:我对新锐的理解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视觉语言的探索,摄影就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最根本的就是技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任何摄影大师都要在技术上去确定自己的摄影风格;二是在题材上拓展未知领域,摄影师要勇于探索别人之前没有想到或者没有办法去拍的领域。
言由:每一个领域都需要新想法和新观念,让行业保持活力。这应该是新锐最基本的意义。不过,我不认为新锐就要横空出世或特立独行,他的创作观念应该是对传统的传承,作品需要让人眼前一亮,但不应该莫名奇妙。这次的新锐摄影师,在我看来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从自我出发,用真诚的视角看世界,用不夸张的影像语言去表达自己与世界的联结。
柴晋宁:简单讲,我觉得就是新鲜的面孔,新鲜的视觉经验,而无所谓使用什么工具。比如现在有很多徘徊于新兴互联网时代下的手机摄影创作者。虽然手机拍出的照片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有它的质量极限,但有这么一批人即使在这样的限制下仍然追求极致,我把他们称之为“视觉极客”,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对生活方式的再现,还有独特观念的表达,完整的创作思路,就是一种新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