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杂文作家有个惯用技法:请古人。赞多谋提起孔明,论忠诚邀来屈原,斥奴性不忘贾桂,羞草包牵出薛蟠。苏轼的文采,宋玉的风流,八戒的懒散,悟空的精灵……各色人等,众多面目,搅得你眼花缭乱。泱泱大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只要你舍得“请”,焉能不都来打打照面!
谁说不是呢,请古人既不淘神,又撑了门面,添了文采,增了“厚”度,一举数得。
其实并非文人好发“思古之幽情”。有道是,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鉴古可以观今,温故可以知新。谈天说地中抬出古人古事来论今人今事便很自然。这恐怕也是文史艺术说不清的一种魅力。早年读一篇讲“西门庆没死”的杂文,揭西门庆发迹乃“交通官吏,搞钱权交易,走的是一条由商而官、官商合一”的路子。“请”来西门庆,切入自然,读来就有味道。读这类文字,联系现实,深长思之,多少对当前的反腐倡廉会增加一些紧迫感。须知,“西门庆”们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看,请帖下对了,靶子瞄准了,文章有了穿透之力,就不会成为一杯温吞水了。
今天有些活着的人,你若捧他抬他,自会统统笑纳;你若指他戳他,对不起,不是硬要与你拼个鱼死网破,起码要缠得你焦头烂额,磨得你精疲力竭。杂文家尽管火旺气盛,遇多了也招架不住,毕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请古人是一着高招,它免却了缠和磨的烦恼。请死人,躲活人,杂文家也有难言之隐。
话又说回来,借古人之口浇自己胸中块垒,仅是杂文家之一技也。若请来请去,老是那几个“熟面貌”,老是尽人皆知的那几句格言,翻不出什么新意,甚至生拉活扯的搞“拉郎配”,眾人读来便索然寡味,心头烦腻。古人的请帖也是万万不可乱撒的哦!多一些现实关注,多一些眼下活人,杂文兴许会更好看一些吧?
谁说不是呢,请古人既不淘神,又撑了门面,添了文采,增了“厚”度,一举数得。
其实并非文人好发“思古之幽情”。有道是,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鉴古可以观今,温故可以知新。谈天说地中抬出古人古事来论今人今事便很自然。这恐怕也是文史艺术说不清的一种魅力。早年读一篇讲“西门庆没死”的杂文,揭西门庆发迹乃“交通官吏,搞钱权交易,走的是一条由商而官、官商合一”的路子。“请”来西门庆,切入自然,读来就有味道。读这类文字,联系现实,深长思之,多少对当前的反腐倡廉会增加一些紧迫感。须知,“西门庆”们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看,请帖下对了,靶子瞄准了,文章有了穿透之力,就不会成为一杯温吞水了。
今天有些活着的人,你若捧他抬他,自会统统笑纳;你若指他戳他,对不起,不是硬要与你拼个鱼死网破,起码要缠得你焦头烂额,磨得你精疲力竭。杂文家尽管火旺气盛,遇多了也招架不住,毕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请古人是一着高招,它免却了缠和磨的烦恼。请死人,躲活人,杂文家也有难言之隐。
话又说回来,借古人之口浇自己胸中块垒,仅是杂文家之一技也。若请来请去,老是那几个“熟面貌”,老是尽人皆知的那几句格言,翻不出什么新意,甚至生拉活扯的搞“拉郎配”,眾人读来便索然寡味,心头烦腻。古人的请帖也是万万不可乱撒的哦!多一些现实关注,多一些眼下活人,杂文兴许会更好看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