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辽宁科技学院资源与建筑学院学生工作,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结合实践,以提升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质量为目的,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社会实践;解决对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9]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效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效平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规模和影响力逐年提高同时社会实践活动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问题分析一)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足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完成实践环节之一,很多学生认为社会实践不是独立课程且学校没有对其进行考核,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是接触社会,改造自己主观世界重要途径,同时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在社会实践中学生离开老师束缚,在自由散漫中浪费时间;部分学生即使参加社会实践也是存在一种参观态度难以深入基层;部分学生找不到合适实践单位就开具假证明应付学校检查。还有部分学生从网络上下载应付学校检查,许多家长认为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是走形式、不务正业,再有社会实践往往到艰苦和落后农村去,家长不愿意孩子吃苦受累,支持不够直接影响社会实践深入开展。
二)单一社会实践活动形式
当前许多高校组织社会实践主要安排是实地考察、参观、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和勤工助学等大学生社会实践传统形式。对就业见习行动、挂职锻炼、社会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社团活动、科技发明、“红色之旅”学习参观等新型实践形式重视不够,实践活动领域不宽、内容不丰富、品牌效应不明显,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实践需要,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去体验生活。实践活动与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系的科技服务和知识咨询为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少。高校有目的地组织少数大学生进行专题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示范行为。社会实践活动要真正取得成效,关键是要为大多数非组织性大学生个体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或创造机会。
三)社会实践工作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由团委牵头,各院系落实,学校其他部门未实质参与,缺乏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工作机制。社会实践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培训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考评制度、安全制度、激励制度、指导教师工作量核算制度、宣传制度、基地建设制度等不完善。由于团委和各院系人力、物力有限,工作中出现一般性号召多,实质性指导少;运动式社会实践活动多,目标管理式社会实践活动少;对院系重点团队关注多,对学生个体社会实践活动关注少,制约大学生社会实践向纵深发展。
四)社会实践基地不稳定
按照“双向受益,互惠互利”原则,根据社会需求和群众意愿,建立一些稳定社会实践基地,体现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服务宗旨。由于没有稳定社会实践基地,学生需四处奔波寻找社会实践场所形成“社会实践打游击、毕业实习靠自己”局面,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只能采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可能有经验积累和教训总结.学生社会实践甚至只是走過场,收效甚微。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策分析
一)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认识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专业教育要求。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是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拓展创新能力重要途径,激发、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对自身认识处于一种理想状态,不能准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作用和意义认识,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是提高自身素质、加速自身社会化过程重要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要形式。激发、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大学生对自己知识、能力、性格、志趣、意志等对社会实践主体影响较大因素有较清醒认识和估价并依据自身长处、社会需要、个人爱好有选择、有侧重地参与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完善智能结构,培养社会需要多方面能力。
二)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指导
高校应建立社会实践领导机构,安排专人负责,制定相应措施,设计多种多样适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时把握两个原则:与专业相结合,体现出专业特色和科技含量,引导学生由调查走访为主转向结合专业、发挥科技文化智力资源优势;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开展如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机械设计大赛、建模大赛等学术活动。通过多种多样实践形式把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强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增强大学生职业能力学习意识;组织学生搞科技扶贫,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组织学生到工厂中去参加科研项目攻关,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问题等.三)完善社会实践工作机制
社会实践应建立校内外人员参加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按照人才分阶段培养计划和社会实践教学大纲,实施目标管理,把社会实践总体目标要求分解到教务处、团委、科研处、宣传部、人事处、各院系及实践基地指导部门,以强有力制度将社会实践落实到位。通过开设选修课、社会实践网上工作平台、社会实践报告会、经验交流会、专题培训、学术讲座、案例模拟等形式,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指导。针对大学生特定阶段专业学习和思想发展特点,系统规划,分层进行.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题,提倡文理交叉渗透,鼓励不同层次、不同年级学生自由组队、跨校组队,优势互补,各尽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团队精神。
四)高校和社会组织合作,创建多种形式实践基地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出高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社会实践基地。基地不仅为大学生提供锻炼场所也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能帮助地方或单位解决许多科技难题.建立相对稳定社会实践基地使双方受益,学生在基地中也能够真正做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三、结论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必由之路,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更好成长与发展,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因此完善社会实践成为了高校和社会重要任务,只有为大学生提供更好舞台,才能帮助大学生成长,更好掌握进入社会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社会感和使命感,真正走向成才道路.
参考文献
[1]孙君芳.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机制实效性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1),55-58.
[2]黄飞.略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8,22(4),16-20
[3]袁媛,刍议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模式及存在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1).
关键词:社会实践;解决对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9]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效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效平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规模和影响力逐年提高同时社会实践活动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问题分析一)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足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完成实践环节之一,很多学生认为社会实践不是独立课程且学校没有对其进行考核,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是接触社会,改造自己主观世界重要途径,同时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在社会实践中学生离开老师束缚,在自由散漫中浪费时间;部分学生即使参加社会实践也是存在一种参观态度难以深入基层;部分学生找不到合适实践单位就开具假证明应付学校检查。还有部分学生从网络上下载应付学校检查,许多家长认为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是走形式、不务正业,再有社会实践往往到艰苦和落后农村去,家长不愿意孩子吃苦受累,支持不够直接影响社会实践深入开展。
二)单一社会实践活动形式
当前许多高校组织社会实践主要安排是实地考察、参观、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和勤工助学等大学生社会实践传统形式。对就业见习行动、挂职锻炼、社会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社团活动、科技发明、“红色之旅”学习参观等新型实践形式重视不够,实践活动领域不宽、内容不丰富、品牌效应不明显,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实践需要,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去体验生活。实践活动与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系的科技服务和知识咨询为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少。高校有目的地组织少数大学生进行专题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示范行为。社会实践活动要真正取得成效,关键是要为大多数非组织性大学生个体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或创造机会。
三)社会实践工作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由团委牵头,各院系落实,学校其他部门未实质参与,缺乏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工作机制。社会实践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培训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考评制度、安全制度、激励制度、指导教师工作量核算制度、宣传制度、基地建设制度等不完善。由于团委和各院系人力、物力有限,工作中出现一般性号召多,实质性指导少;运动式社会实践活动多,目标管理式社会实践活动少;对院系重点团队关注多,对学生个体社会实践活动关注少,制约大学生社会实践向纵深发展。
四)社会实践基地不稳定
按照“双向受益,互惠互利”原则,根据社会需求和群众意愿,建立一些稳定社会实践基地,体现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服务宗旨。由于没有稳定社会实践基地,学生需四处奔波寻找社会实践场所形成“社会实践打游击、毕业实习靠自己”局面,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只能采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可能有经验积累和教训总结.学生社会实践甚至只是走過场,收效甚微。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策分析
一)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认识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专业教育要求。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是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拓展创新能力重要途径,激发、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对自身认识处于一种理想状态,不能准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作用和意义认识,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是提高自身素质、加速自身社会化过程重要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要形式。激发、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大学生对自己知识、能力、性格、志趣、意志等对社会实践主体影响较大因素有较清醒认识和估价并依据自身长处、社会需要、个人爱好有选择、有侧重地参与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完善智能结构,培养社会需要多方面能力。
二)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指导
高校应建立社会实践领导机构,安排专人负责,制定相应措施,设计多种多样适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时把握两个原则:与专业相结合,体现出专业特色和科技含量,引导学生由调查走访为主转向结合专业、发挥科技文化智力资源优势;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开展如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机械设计大赛、建模大赛等学术活动。通过多种多样实践形式把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强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增强大学生职业能力学习意识;组织学生搞科技扶贫,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组织学生到工厂中去参加科研项目攻关,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问题等.三)完善社会实践工作机制
社会实践应建立校内外人员参加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按照人才分阶段培养计划和社会实践教学大纲,实施目标管理,把社会实践总体目标要求分解到教务处、团委、科研处、宣传部、人事处、各院系及实践基地指导部门,以强有力制度将社会实践落实到位。通过开设选修课、社会实践网上工作平台、社会实践报告会、经验交流会、专题培训、学术讲座、案例模拟等形式,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指导。针对大学生特定阶段专业学习和思想发展特点,系统规划,分层进行.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题,提倡文理交叉渗透,鼓励不同层次、不同年级学生自由组队、跨校组队,优势互补,各尽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团队精神。
四)高校和社会组织合作,创建多种形式实践基地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出高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社会实践基地。基地不仅为大学生提供锻炼场所也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能帮助地方或单位解决许多科技难题.建立相对稳定社会实践基地使双方受益,学生在基地中也能够真正做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三、结论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必由之路,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更好成长与发展,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因此完善社会实践成为了高校和社会重要任务,只有为大学生提供更好舞台,才能帮助大学生成长,更好掌握进入社会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社会感和使命感,真正走向成才道路.
参考文献
[1]孙君芳.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机制实效性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1),55-58.
[2]黄飞.略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8,22(4),16-20
[3]袁媛,刍议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模式及存在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