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兴起于本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自其诞生至今,如何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遗传改良研究便始终是人们努力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建立一套高效、可靠、重复性好的基因转化系统。而在植物基因转化系统研究方面,禾谷类相对于其他双、单子叶植物而言,具有起步晚、困难大的特点,而小麦相对于其他禾谷类如水稻、玉米等,又进一步表现出其滞后性和困难性。通常产生转基因植物的方法有两类,一类是借助于原生质体的直接转化法如PEG法、电激法、脂质体法等,另一类是农杆菌介导的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直至完整植株的基因转化法。在原生质体转化方面,由于用于游离原生质体的小麦胚性悬浮系的建立及由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艰难性,直到1988年才由小麦原生质体再生植株成功[1],进而在1993年获得了小麦转基因植株[2,3]。迄今这方面的研究也仅有零星的几篇,而已建立的转化系统又普遍存在实验周期长、转化频率低和重复性差的缺点,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农杆菌方面Woolston等早在1988年即利用农感染的方法证明了小麦细胞的可转化性[4],然而由于小麦不是农杆菌的天然宿主,同时也由于当时人们对转化条件的认识尚不足,虽然其后甚至也获得了一些抗性愈伤组织,但是直到1997年才利用农杆菌转化法获得了小麦转基因植株[5]。目前这方面的报道已有两篇,虽然尚缺少相应的重复实验,转化频率也不高,但以水稻方面的工作为借鉴,继续深入研究无疑是极有价值的。虽然上述两类方法是产生转基因植物的较常用的方法,但是世界首例转基因小麦却是利用基因枪介导的方法产生的。其后一系列的研究又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基因枪转化法,使其真正成为目前产生转基因小麦的最成熟、最可靠的转化方法。本文将就这些情况作一综述。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