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提出应该在理论建设、法制建设、机制建设等七个方面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予以解决。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七点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087-02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世界各国的成功做法和有效经验。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在校企合作中,我们迫切需要反思在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理论建设
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而对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而言,理论创新或称为理论建设首当其冲。“职业院校学生不管是在校学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较普遍地存在低人一等的自卑感。”不少家长因为子女是职业院校毕业生,总感觉比起那些子女进大学、考研究生的父母“矮一截”,再加上社会上不同程度地“重高校、轻职校”,以及不尽合理的分配制度,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理论建设之一:通过舆论导向,使人们逐渐摒弃高职学生也是大学生,应该做技术员、坐办公室,到生产一线工作没出息的这种心态。理论建设之二: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将校企合作提高到事关生死存亡的高度。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毕业生就业率成为社会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成为高职院校推动校企合作最主要、最直接的动力因素。理论建设之三:必须始终坚持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原则。损害任何一方的校企合作必然不能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二、法制建设
校企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尤其是法律的约束。法律约束是通过双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比如,学校在协议中承诺某时间要派多少人去企业顶岗实习多长时间,企业已将此内容纳入生产计划,如果至时学校不能履约,导致企业生产损失,必须按协议赔偿。再如协议规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安全保障由企业负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企业必须按照协议赔偿解决。当然其前提是国家已经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虽有指导意义,但相关细部法律未及时发布,造成校企合作中双方权责不明。美国的《职业教育法案》、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及日本的《职业训练法》和《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中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并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法律文件中明确了企业如果参加校企合作国家将会在哪些方面给予企业优惠政策等,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而且以法律的形式保护校企双方的利益,这其中也包括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值得关注的是,全国第一部专门针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在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被正式批准,已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
三、机制建设
目前,世界各国校企合作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出现了这一现象:相对学校而言,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因为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甚或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才。笔者认为,要建立健全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政府必须在校企合作扮演重要角色
(1)政府在起步阶段甚至有替代市场的效用,要想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效还得需要政府牵线搭桥,最好是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领导机构。即政府应以服务的姿态参与,以领导的身份出现。
(2)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发展高职教育十分重视,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全国教育经费支出始终没有达到占GDP比重4%的发展目标,整个教育经费都存在着严重不足。反观国外,英国、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政府都对本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巨资,澳大利亚政府投全资兴建一些实习实训基地。
(3)政府应建立科学的评估评价体系。政府应对校企双方进行严格的监控和考核评估,主要评估各方是否严格遵守国家的政策法规和对地方、区域经济的贡献力度。这里对学校所在地的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的作用也应当给予评估,此处笔者认为可以引入官员考核制度来督促当地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
2.学校必须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1)首先应在学校中适时成立专门针对校企合作的管理部门,用以负责校企合作的对外联系和过程管理。
(2)由于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在校企合作中的企业的受益周期较长,所以作为学校应当设身处地的为企业着想,如推行适当的学期弹性制度和学生考核弹性制度。
(3)中国是礼仪之邦,情感永远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源和润滑剂。作为学校应该加强校企信息的交流和沟通,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经常征求校企合作相关人员意见,诚恳接受并积极改进校企合作工作。
3.企业也应当充分发挥其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作用
(1)首先企业应当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支持和积极配合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一个企业要生存,如果抓质量,至少可以存活十年;如果抓人才,至少可以存活五十年;如果抓品牌,至少可以存活一百年。而企业对教育事业的支持,无疑会使自己获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力,从而为企业的品牌做了很好的广告。
(2)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到很多实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企业还会得到政府在税收和其他方面给予的照顾。
(3)企业眼光应长远。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可以降低自己的劳动成本,但同时企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应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而不应该只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
4.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行业协会、商会在职业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借鉴欧美等国职业教育的经验,政府应当大力支持行业协会和商会的调节、培训、监督、保护等社会作用,应当支持行业协会和商会在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制定行业标准中对于职业教育的相关优惠政策。
四、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里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力。作为学校,首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专业设置必须与企业需求相协调,千万不能闭门造专业。我们应该邀请与学科专业对口或相近的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召开研讨会,研讨本专业学生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然后对相关技能进行分析和归纳,最后由企业人员和专业教师结合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教育的有关要求,联合制定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并且可由校企两方面通力合作,编写相关有针对性且实践性极强的教材。
其次,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倡订单式培养,而订单不仅仅是订人员、订数量,更重要的是订规格、订标准、订水平、定质量。所以校企双方应协商制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相关教学计划,使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真正学到本专业需要的理论修养与实践能力。
结合就业,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对企业及相关行业深入调研后,每一个专业背后都应该有5~10个企业作后盾。只有把企业的需要和专业建设相结合,我们才能在强大的后盾下培养出合格的“产品”,才能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率。
五、文化建设
高职教育要发展,离不开校企合作,而校企合作中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构建真正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即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学习和借鉴企业文化,实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以企业文化为龙头,校企共同塑造人文理念。
学校应适时、适量地让学生了解未来相关单位的文化因素,这对有效解决毕业生与社会、企业的“接口”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具有积极作用。在实践中,学院以企业文化为参照标准,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如:团队协作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精神;平等对待员工的先进理念;鼓励员工与激励创新思想等。同时加强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灌输,传授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增强学生对发展目标和行为目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努力使学生的思维、品行、技能等符合企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树立合作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处处为顾客着想,真心真意为企业服务;在学校中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注重整体协作,培养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大力提倡创新精神,尤其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创业精神的培养。
六、课程建设
课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从内容上看,校企合作就是以课程合作为中心展开的。目前我们既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那么所有课程都应该以能力为本位,而且此处的能力应该是一个工作过程,即在相关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的相应的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为此我们应重视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深刻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同时注重与工作任务相关的技术、安全、法律、经济、文化等跨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组织计划、判断决策、分析复杂系统以及相互合作、交流和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个性品质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成生产任务所应具备的、符合工作需要的知识体系,从而保证职业教育在职业活动大系统中的完整性;还应注重学生独立性、责任心和承受力等方面的社会性学习,指导学生正确应对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现实问题,并以实践性问题作为载体或中介,有效地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促进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形成,以期达到做学合一和做中学的目的。
同时校企合作中必须重视合作建设课程。尽可能的通过校企合作,组成双师型教材编委会,积极借鉴企业对传统课程的整改意见,让课程更贴近学生,让课程更贴近实际。专业课程的逻辑主线是实践活动,教材应按照工作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关性进行组织和编写,知识由工作实际操作过程的需要引出,是实践的附属。通过校企合作,目前各个院校在大力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可以这样说,没有企业、行业相关技术人员的参与,精品课程便不能称之为精品。
这里还应强调一个概念,学生顶岗实习本身就是一门课程。而不是像有的教师认为的顶岗实习就是学生的外出实习,或者像有的学生认为的顶岗实习只不过是为了方便找工作的一个幌子。
七、特色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办出自己的特色。同样,校企合作中也应注意相应的特色建设。首先,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必须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学校实际情况、专业结构,构建符合自己院情、校情的校企合作模式。纵观国家重点建设的100所示范院校,几乎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办学的主打方向,如:水利、农业、交通、建筑等等。大力发展与自己对口的行业、企业的校企合作,将自身的特色做大做强,并由此向与之相关的专业辐射,从而带动整体的前进。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周期长,学生现场实习往往看不到施工过程,学院与陕水集团合作,精心组织设计施工,使学校实训中心可以进行10多个水利项目的实训。其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相关的涉农院校必须重视针对农村经济的校企合作研究,应该彻底改变农村经济中校企合作的真空状态,为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与特色农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最后,校企合作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服务地方经济,为此我们可以大胆尝试在地方政府的牵头下,学校和企业创办一些合作建设学院和共建的股份制企业,按照成本分摊、风险同担、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实习难和顶岗实习放羊式管理的问题,从而拓展的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
2 杜飞明.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途径和措施.机械职业教育,2009(6)
3 李高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思考.成人教育,2009(9)
4 梁艳波.浅谈如何建立高职建筑类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辽宁高职学报,2007(11)
5 方光罗.构建高职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光明日报,2008.1.9
6 唐冬生.高职校企合作不同层面的思考与对策.继续教育研究,2009(1)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七点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087-02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世界各国的成功做法和有效经验。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在校企合作中,我们迫切需要反思在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理论建设
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而对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而言,理论创新或称为理论建设首当其冲。“职业院校学生不管是在校学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较普遍地存在低人一等的自卑感。”不少家长因为子女是职业院校毕业生,总感觉比起那些子女进大学、考研究生的父母“矮一截”,再加上社会上不同程度地“重高校、轻职校”,以及不尽合理的分配制度,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理论建设之一:通过舆论导向,使人们逐渐摒弃高职学生也是大学生,应该做技术员、坐办公室,到生产一线工作没出息的这种心态。理论建设之二: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将校企合作提高到事关生死存亡的高度。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毕业生就业率成为社会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成为高职院校推动校企合作最主要、最直接的动力因素。理论建设之三:必须始终坚持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原则。损害任何一方的校企合作必然不能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二、法制建设
校企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尤其是法律的约束。法律约束是通过双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比如,学校在协议中承诺某时间要派多少人去企业顶岗实习多长时间,企业已将此内容纳入生产计划,如果至时学校不能履约,导致企业生产损失,必须按协议赔偿。再如协议规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安全保障由企业负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企业必须按照协议赔偿解决。当然其前提是国家已经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虽有指导意义,但相关细部法律未及时发布,造成校企合作中双方权责不明。美国的《职业教育法案》、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及日本的《职业训练法》和《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中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并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法律文件中明确了企业如果参加校企合作国家将会在哪些方面给予企业优惠政策等,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而且以法律的形式保护校企双方的利益,这其中也包括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值得关注的是,全国第一部专门针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在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被正式批准,已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
三、机制建设
目前,世界各国校企合作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出现了这一现象:相对学校而言,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因为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甚或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才。笔者认为,要建立健全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政府必须在校企合作扮演重要角色
(1)政府在起步阶段甚至有替代市场的效用,要想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效还得需要政府牵线搭桥,最好是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领导机构。即政府应以服务的姿态参与,以领导的身份出现。
(2)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发展高职教育十分重视,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全国教育经费支出始终没有达到占GDP比重4%的发展目标,整个教育经费都存在着严重不足。反观国外,英国、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政府都对本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巨资,澳大利亚政府投全资兴建一些实习实训基地。
(3)政府应建立科学的评估评价体系。政府应对校企双方进行严格的监控和考核评估,主要评估各方是否严格遵守国家的政策法规和对地方、区域经济的贡献力度。这里对学校所在地的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的作用也应当给予评估,此处笔者认为可以引入官员考核制度来督促当地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
2.学校必须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1)首先应在学校中适时成立专门针对校企合作的管理部门,用以负责校企合作的对外联系和过程管理。
(2)由于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在校企合作中的企业的受益周期较长,所以作为学校应当设身处地的为企业着想,如推行适当的学期弹性制度和学生考核弹性制度。
(3)中国是礼仪之邦,情感永远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源和润滑剂。作为学校应该加强校企信息的交流和沟通,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经常征求校企合作相关人员意见,诚恳接受并积极改进校企合作工作。
3.企业也应当充分发挥其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作用
(1)首先企业应当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支持和积极配合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一个企业要生存,如果抓质量,至少可以存活十年;如果抓人才,至少可以存活五十年;如果抓品牌,至少可以存活一百年。而企业对教育事业的支持,无疑会使自己获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力,从而为企业的品牌做了很好的广告。
(2)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到很多实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企业还会得到政府在税收和其他方面给予的照顾。
(3)企业眼光应长远。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可以降低自己的劳动成本,但同时企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应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而不应该只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
4.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行业协会、商会在职业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借鉴欧美等国职业教育的经验,政府应当大力支持行业协会和商会的调节、培训、监督、保护等社会作用,应当支持行业协会和商会在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制定行业标准中对于职业教育的相关优惠政策。
四、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里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力。作为学校,首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专业设置必须与企业需求相协调,千万不能闭门造专业。我们应该邀请与学科专业对口或相近的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召开研讨会,研讨本专业学生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然后对相关技能进行分析和归纳,最后由企业人员和专业教师结合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教育的有关要求,联合制定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并且可由校企两方面通力合作,编写相关有针对性且实践性极强的教材。
其次,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倡订单式培养,而订单不仅仅是订人员、订数量,更重要的是订规格、订标准、订水平、定质量。所以校企双方应协商制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相关教学计划,使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真正学到本专业需要的理论修养与实践能力。
结合就业,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对企业及相关行业深入调研后,每一个专业背后都应该有5~10个企业作后盾。只有把企业的需要和专业建设相结合,我们才能在强大的后盾下培养出合格的“产品”,才能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率。
五、文化建设
高职教育要发展,离不开校企合作,而校企合作中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构建真正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即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学习和借鉴企业文化,实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以企业文化为龙头,校企共同塑造人文理念。
学校应适时、适量地让学生了解未来相关单位的文化因素,这对有效解决毕业生与社会、企业的“接口”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具有积极作用。在实践中,学院以企业文化为参照标准,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如:团队协作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精神;平等对待员工的先进理念;鼓励员工与激励创新思想等。同时加强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灌输,传授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增强学生对发展目标和行为目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努力使学生的思维、品行、技能等符合企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树立合作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处处为顾客着想,真心真意为企业服务;在学校中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注重整体协作,培养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大力提倡创新精神,尤其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创业精神的培养。
六、课程建设
课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从内容上看,校企合作就是以课程合作为中心展开的。目前我们既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那么所有课程都应该以能力为本位,而且此处的能力应该是一个工作过程,即在相关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的相应的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为此我们应重视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深刻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同时注重与工作任务相关的技术、安全、法律、经济、文化等跨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组织计划、判断决策、分析复杂系统以及相互合作、交流和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个性品质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成生产任务所应具备的、符合工作需要的知识体系,从而保证职业教育在职业活动大系统中的完整性;还应注重学生独立性、责任心和承受力等方面的社会性学习,指导学生正确应对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现实问题,并以实践性问题作为载体或中介,有效地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促进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形成,以期达到做学合一和做中学的目的。
同时校企合作中必须重视合作建设课程。尽可能的通过校企合作,组成双师型教材编委会,积极借鉴企业对传统课程的整改意见,让课程更贴近学生,让课程更贴近实际。专业课程的逻辑主线是实践活动,教材应按照工作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关性进行组织和编写,知识由工作实际操作过程的需要引出,是实践的附属。通过校企合作,目前各个院校在大力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可以这样说,没有企业、行业相关技术人员的参与,精品课程便不能称之为精品。
这里还应强调一个概念,学生顶岗实习本身就是一门课程。而不是像有的教师认为的顶岗实习就是学生的外出实习,或者像有的学生认为的顶岗实习只不过是为了方便找工作的一个幌子。
七、特色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办出自己的特色。同样,校企合作中也应注意相应的特色建设。首先,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必须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学校实际情况、专业结构,构建符合自己院情、校情的校企合作模式。纵观国家重点建设的100所示范院校,几乎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办学的主打方向,如:水利、农业、交通、建筑等等。大力发展与自己对口的行业、企业的校企合作,将自身的特色做大做强,并由此向与之相关的专业辐射,从而带动整体的前进。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周期长,学生现场实习往往看不到施工过程,学院与陕水集团合作,精心组织设计施工,使学校实训中心可以进行10多个水利项目的实训。其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相关的涉农院校必须重视针对农村经济的校企合作研究,应该彻底改变农村经济中校企合作的真空状态,为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与特色农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最后,校企合作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服务地方经济,为此我们可以大胆尝试在地方政府的牵头下,学校和企业创办一些合作建设学院和共建的股份制企业,按照成本分摊、风险同担、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实习难和顶岗实习放羊式管理的问题,从而拓展的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
2 杜飞明.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途径和措施.机械职业教育,2009(6)
3 李高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思考.成人教育,2009(9)
4 梁艳波.浅谈如何建立高职建筑类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辽宁高职学报,2007(11)
5 方光罗.构建高职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光明日报,2008.1.9
6 唐冬生.高职校企合作不同层面的思考与对策.继续教育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