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课程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有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各个方面,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的程度及规模日益深入和广泛,人类生活的范围已从地表扩大到太空,深入到海底。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自然环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地理知识涉及地球、宇宙、大洲、国家、地区等多方面内容。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太空霄汉,下至千米岩层和近万米洋底以及各国概况,民风民俗。这些复杂的知识内容,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客观地反映到课堂上,并使学生尽快掌握,这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肩负的不只是“应该”传递知识的任务,而是担负着去“很好传递”的重任。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仅要自己善于归纳整理地理知识,更要注意训练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步骤——划分知识范围、明确知识组成、分析知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结构。
将原来看似孤立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有系统、成体系,从而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它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如分析“地球上的大气”知识间的关系,就应主要从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入手。
正是由于大气组成成分的分布特点和垂直分层的结构,才导致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正是由于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分布不均衡,才导致大气中各种运动系统;同时也是因为有了这种热力状况和各种运动系统,才出现长期或短期的大气物理过程,即天气与气候。
因此,这些知识之间保持着明显的因果关系。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整理,不仅可以突出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在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掌握以地理原理推导出的区域地理特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区域地理特征,以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
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之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
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地理原理中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既可以发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这是因为智力的发展是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又突出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上,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又以思维的条理性为依据,而思维的条理性又以规律性的知识为基础。
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的很好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地理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而不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
同时,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把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解为解决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矛盾过程中,着眼于传授知识的数量,忽视通过教学改善学生的素质结构和智慧品质。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纯的传授地理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提高,是通过知识的掌握运用而得到发展的。
所以说,知识是金子,素质是点金术。一般来说,地理教学中素质的培养主要是指对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几方面的培养。
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
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对象典型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和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幻灯、电影等)的观察。
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讲到高中地理矿物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和鉴定,从矿物的形状,颜色、硬度、透明度、条痕、解理、断口、磁性、自然延展性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再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通过对有关地区的自然、经济图表、图片、电视录像等观察,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地理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分辨事物异同点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不同地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观察,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要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要符合地理思维的这些特点。也就是说应该做到不论研究或学习地理、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都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各自然要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的认识,避免只注意个别要素、个别经济部门而忘记其它要素和其它经济部门的顾此失彼的纰漏。
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现象的发生。
此外,对于空间广阔的地理事象,在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地理对象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联系起来,借助地图,将地理现象联系地图进行思维,以便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由于地理教材具有不同的逻辑属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一般而论,地理观念材料的描述要运用形象思维,它主要是通过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而进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多种材料的阐述,要运用逻辑思维。
其基本过程和形式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它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获得地理现象规律认识的思维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维中最重要的形式。
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
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上述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
此外,教师准确、鲜明、生动的讲述或描绘,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想象,发展想象力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同时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通过比喻、分析、联系和引伸展开想象,以利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记忆能力的培养记忆力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记忆力,应注意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超过责任感。热爱什么都能学好、记牢,冷漠什么也学不好、记不牢。因此,教师要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更多的学生“乐而知之”。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记忆能力。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以机械的记忆为主,中学生以意义记忆为主的不同特点而区别对待。既要培养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对需要机械记忆的地名、地理术语、物产、地理数据等,尽可能赋予一定的意义。
3.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使之善于记忆。建立概念系统,学生掌握了概念系统,就记住了地理知识的基本脉络,把零散的知识构成知识链,编成知识网,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关系,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充分联想,把握特征。如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可联想“五一”节;南亚地理特征三大地形区、三大河流、三种气候类型、三种国家类型等,可联想数字“三”;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分布犹如一个正立的“品”字。
亦可运用地理谜语、诗歌、假想旅行等方法进行强化记忆,并注意多复习,巧运用,使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即物象是记忆的根本,联想是记忆的关键、理解是记忆的向导,谐音是记忆的窍门。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
(大名县第三中学)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的程度及规模日益深入和广泛,人类生活的范围已从地表扩大到太空,深入到海底。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自然环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地理知识涉及地球、宇宙、大洲、国家、地区等多方面内容。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太空霄汉,下至千米岩层和近万米洋底以及各国概况,民风民俗。这些复杂的知识内容,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客观地反映到课堂上,并使学生尽快掌握,这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肩负的不只是“应该”传递知识的任务,而是担负着去“很好传递”的重任。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仅要自己善于归纳整理地理知识,更要注意训练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步骤——划分知识范围、明确知识组成、分析知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结构。
将原来看似孤立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有系统、成体系,从而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它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如分析“地球上的大气”知识间的关系,就应主要从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入手。
正是由于大气组成成分的分布特点和垂直分层的结构,才导致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正是由于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分布不均衡,才导致大气中各种运动系统;同时也是因为有了这种热力状况和各种运动系统,才出现长期或短期的大气物理过程,即天气与气候。
因此,这些知识之间保持着明显的因果关系。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整理,不仅可以突出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在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掌握以地理原理推导出的区域地理特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区域地理特征,以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
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之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
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地理原理中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既可以发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这是因为智力的发展是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又突出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上,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又以思维的条理性为依据,而思维的条理性又以规律性的知识为基础。
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的很好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地理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而不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
同时,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把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解为解决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矛盾过程中,着眼于传授知识的数量,忽视通过教学改善学生的素质结构和智慧品质。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纯的传授地理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提高,是通过知识的掌握运用而得到发展的。
所以说,知识是金子,素质是点金术。一般来说,地理教学中素质的培养主要是指对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几方面的培养。
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
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对象典型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和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幻灯、电影等)的观察。
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讲到高中地理矿物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和鉴定,从矿物的形状,颜色、硬度、透明度、条痕、解理、断口、磁性、自然延展性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再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通过对有关地区的自然、经济图表、图片、电视录像等观察,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地理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分辨事物异同点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不同地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观察,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要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要符合地理思维的这些特点。也就是说应该做到不论研究或学习地理、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都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各自然要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的认识,避免只注意个别要素、个别经济部门而忘记其它要素和其它经济部门的顾此失彼的纰漏。
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现象的发生。
此外,对于空间广阔的地理事象,在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地理对象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联系起来,借助地图,将地理现象联系地图进行思维,以便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由于地理教材具有不同的逻辑属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一般而论,地理观念材料的描述要运用形象思维,它主要是通过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而进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多种材料的阐述,要运用逻辑思维。
其基本过程和形式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它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获得地理现象规律认识的思维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维中最重要的形式。
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
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上述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
此外,教师准确、鲜明、生动的讲述或描绘,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想象,发展想象力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同时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通过比喻、分析、联系和引伸展开想象,以利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记忆能力的培养记忆力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记忆力,应注意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超过责任感。热爱什么都能学好、记牢,冷漠什么也学不好、记不牢。因此,教师要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更多的学生“乐而知之”。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记忆能力。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以机械的记忆为主,中学生以意义记忆为主的不同特点而区别对待。既要培养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对需要机械记忆的地名、地理术语、物产、地理数据等,尽可能赋予一定的意义。
3.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使之善于记忆。建立概念系统,学生掌握了概念系统,就记住了地理知识的基本脉络,把零散的知识构成知识链,编成知识网,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关系,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充分联想,把握特征。如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可联想“五一”节;南亚地理特征三大地形区、三大河流、三种气候类型、三种国家类型等,可联想数字“三”;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分布犹如一个正立的“品”字。
亦可运用地理谜语、诗歌、假想旅行等方法进行强化记忆,并注意多复习,巧运用,使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即物象是记忆的根本,联想是记忆的关键、理解是记忆的向导,谐音是记忆的窍门。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
(大名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