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荣叶茂 源远流长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bo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冬日暖阳的日子,有幸跨海深入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腹地,从百年海防古文化的南炮台到体验建设中的首个中国离岸式生态型人工岛双鱼岛;在充满西班牙异域风情的卡达凯斯小镇眺望亚洲最大的海水浴场;随青春勃发的厦大学子涂鸦晚霞中的黄金海岸。
  目之所及,赏心悦目,所行之处,心潮澎湃。
  显然,一个即将矗立于厦门湾南岸宜居宜业、气象万千的滨海新城正在日新月异、轰轰烈烈地迅速崛起。
  而就在这一片现代化的钢筋水泥中,有一处温润古朴、独具闽南特色的楼居古厝因其百年历史悠久、人文思想绵长、家国情怀浓厚、建筑端庄典雅而散发着摄人心魄的美韵和暖意。如静静地凝视,很像一首穿过岁月云烟的“他乡生白发”或是“窗前明月光”的古老歌谣,十分令人遐想。
  这就是位于漳州大径社区的许氏家庙,该家庙始建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470年的历史,与金门仅一水之隔。而且它与一般台湾人寻根谒祖要到大陆不同,大径社区许厝许氏一族则是由台湾金门迁居到漳州的。
  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它承载了两岸同胞打断骨头连着筋,血终究浓于水,不可分割的亲情渊源,是海峡两岸许氏宗亲“人同源、神同祖、文同源”的历史见证,是散落于世界各地的许氏子孙梦中的阡陌桑梓,是耄耋父母的满头白发,更是回望故园时那一份浓浓的乡愁。
  家庙里珍藏一块方方正正的石碑,上面镌刻“夫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自天子至庶人,莫不赖宗功祖德,以垂裕后昆。”等文字,与家庙中的“祖祠崇圣哲敬贤育后,宗庙正伦常睦族敦亲”楹联内容呼应,以示许氏先贤建庙的初衷是希望子子孙孙不忘本源,有所依归。希望两岸宗亲无论身在何地,不要忘了同根同族这份骨肉亲情,数百年来,许氏后人耕读传家,敬贤育后,睦族敦亲,得以人丁繁盛,世代绵延。到现在成为两岸乃至世界各地许氏宗亲家庙中一处难得的文化传承和珍贵的人文烙印。
  当地史料记载,“大径许氏和金门珠浦许氏同属唐朝开漳别驾许天正后裔,大径开基祖许文惟是金门珠浦许氏深井头派下第十世长子。许氏后人世代相传,许惟文乘船出海遭遇暴风,船破落水而漂流至下郭社 (今为许厝社后市井),被当地居民救下,后入赘郭氏,在此落地生根,繁衍生息”,至今已二十六世,共千余人。
  同时,在菲律宾、印尼等地也有许氏“新厝内”房系繁衍的后裔子孙。正可谓“始祖漂洋渡海建基业千古辉煌,子孙雄心壮志展宏图万代流芳” 。
  大径在清乾隆时代称“梅茎”,当时“梅茎”这个地名不仅是说与杨梅的栽种、采收、买卖有关,而更多的是把杨梅树茎比喻根连着许氏祖地金门珠浦,有许氏子孙虽远离故土,但仍然追根溯源,不忘根本的家国意识。
  那时,大径一片荒凉,人烟寂寥,乡民靠种田和讨海艰难度日,任何天灾人祸对他们来说都是灭顶之灾,只能束手无策。无奈,只好离乡背井,告别亲人,不惜生命危险乘木帆船漂洋过海,寻一线生机。有的在途中遇台风巨浪,淹死在海里;有的九死一生,终究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当时有四房同宗亲的叔伯兄弟一起远赴南洋,经营大米,通过艰难打拼,在印尼开了店铺,赚了一些钱,就寄回来建房子,赚一点寄一点,钱不够,建一点算一点,后来有更多的许厝宗亲加入,前后经历了10年的时间才得以最终落成。
  《龙海村社》载:“洋如堂始建于明初,家庙前进内正中间挂堂号‘洋如堂’匾,祖龛上安放许氏列祖神位5尊。”
  从此,许氏家庙就像一棵大树,依附着祖先的血脉年年庇荫,代代思源。朝朝暮暮间,那枝叶树干摇曳在闽南的故土上,而长长的树根却蔓延生长在世界各地许氏后人的心里。
  但是,在后来几百年的风雨飘摇中,古厝历经劫难,诸如日本飞机的轰炸、有价值的文物被盗、贵重资料被烧毁、甚至厝内的建筑装饰、桌椅板凳均被偷走破坏,而且由于祠堂建筑物时间长久,室内屋顶木制材料已遭受白蚂蚁侵蚀严重,几处屋顶即将塌落。虽曾经历三次维修,房主人还是被迫搬出“危房”,往事不堪回首。
  即便这样,许氏后人抹去岁月的泪痕,一定要把“根”留住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径许氏家庙仍然是海峡两岸许氏后人联络亲情的纽带。
  自20世纪80年代起,金门珠浦许氏宗族就多次前来认亲祭祀,金门许氏宗亲会多次组团前来许氏家庙寻根谒祖,向许氏家庙捐赠礼品。同时大径许厝宗亲也频频往返金门,回赠“血浓于水永世亲,敦陆宗谊万世欣”的红色匾额,参加金门许氏始祖奠安仪式。金门与厦门“门对门”,渠道畅通,国逢盛世,两岸许氏宗亲开始了越来越频繁的往来交流。
  为弘扬宗功祖德,慎终追远,进一步凝聚两岸宗亲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两岸同胞的友好往来,从2010年开始至今,许氏后人先后众筹集资200余万元,在原址重建家庙,他们严格按照木料,瓦片原来的规格、大小、颜色进行“翻修”,力求还原历史风貌。历时6个多月竣工,按期落成。
  新落成的许氏家庙是旧砖木瓦房家庙的六倍大,为三层钢筋混凝土楼宇建筑,宏伟壮观。家庙主体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广场占地500平方米,坐西朝东,远眺金门。站在三楼,海上大担、二担等岛尽收眼底。家庙主体用精心雕刻而成的青石、大理石和红砖建成,正面为青石,侧面一楼是大理石,二、三楼是红砖,屋顶为闽南特色檐脊结构。许氏家庙三楼保留有民国年间重修家庙碑记,沿袭旧制建有“洋如堂”,为两进结构,内部雕刻装饰惟妙惟肖,精美绝伦,传统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或雕或镂、或彩或画。前堂门前墙上刻有“涌泉跃鲤”、“行佣供母”、“闻雷泣墓”、“扼虎救父”等二十四孝图,后堂两侧刻有“榴开百子”、“精忠报国”、“麟凤呈祥”、“金鸡晓啼”、“金玉满堂”等十幅壁画。后堂正中高挂“洋如堂”牌匾,正下方红底金字写有篆书“高阳传芳”。从后堂向前堂延伸开来,多幅楹联分列两侧:“衍金门如别支沛地灵人杰,朝虏水而来潆洄源远流长”。
  2010年12月中旬,来自台湾台北、桃园、新竹、金门的许氏宗亲及广东、厦门、漳州等地的两岸千名许氏宗亲齐聚福建漳州,共同见证了许氏家庙的正式落成,金门许氏宗亲会为焕然一新的家庙赠上题为“枝荣叶茂”的牌匾。从此,一座历经百年坎坷,更加宏伟壮观的大径许氏家庙,面朝大海,携承历史,以前所未有的姿态与海峡对岸的金门祖地遥遥相望,焚香典礼,共诉亲情。
  对于大径许氏家庙的翻新重建,各大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都予以高度关注和大量的报道,也得到了海峡对岸相关人士的一致好评。前来参加落成典礼的中国国民党前金门县党部书记许金龙称,“一家人百代亲,许氏家庙的落成将进一步促进两岸宗亲交流交往,促进团结合作,很有意义。”
  曾经问过一些许氏后人,为啥要斥巨资翻盖家庙?他们没有豪言壮语,甚至不善言辞,但回答是一样的:“告诉子孙后代,不要忘本。”
  这个“本”其实就是根,就是家,就是国,就是文化传承,就是家国情怀,是我们炎黄子孙对自己祖先文化和血脉渊源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一句话,对于许氏宗亲,对于两岸同胞,对于国家民族,把根留住,才能枝繁叶茂,源远流长。
其他文献
大运河水利工程遗产是大运河河北段遗产的重要成分,这些水利工程遗产有的仍然发挥着作用,有的已经成为遗址。它们共同构筑了大运河这一人工与天然的壮丽奇观,见证和凝聚着人
嘉政办发[2012]18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有关单位:为进一步加强古桥的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工作,更是培养正确的思想品德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工作,学会用心灵赞美和信任沟通,可以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教育成效。笔者
吴昌硕,晚清书画家,浙江吉安人.少年时吴昌硕深受父亲熏陶,作书、制印.是著名的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中国著名的印社.因地处白堤与西湖之间,又西邻西泠桥而得名,有“天下第一印社”的盛誉)首任社长.隶书学汉代石刻,篆书学石鼓文,笔法如刀,习画较晚.这个特点在他的画卷中都很容易发现,笔墨酣畅,健笔皴染,笔笔皆写,力透纸背,并且诗书画印样样精绝,其花鸟画对后学影响很大,为一代宗师.《葫芦图》为洛阳
魍魉盯魂27岁的简·沃伦在伯明翰一家医院当医生,和大多普通的英国人一样,她按部就班地学习和工作。简有个教母罗娜·马洛文夫人,早年是简母亲的闺蜜,婚后随丈夫迁居英国北部
古诗是一种魅力十足的文学体裁,它的魅力在于典雅和大气磅礴。在教学古诗时,根据古诗的内容、意境和韵律,教师为学生创设声情并茂的学习情境,不但可以让古诗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在中国秦汉以后两千余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郑州或为州,或为县,未曾做过通都大邑,不曾有过耀眼辉煌。因此,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郑州似乎是一座并无厚重历史文明的城市。然而,
一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童年时光无法像影片一样,可以重新剪辑或倒带。因此,给孩子快乐的童年是父亲的第一要务,也是父亲给孩子是最珍贵的礼物。 Only once a child’s child
信息技术的不断变化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迭,为我们提供高效的生活节奏。学校的教学工作也逐步的从死气沉沉的板书形式中解放出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使小学语文古诗
2013年年底,联想(Lenovo)发布Yoga系列的最新机器ThinkPad S1 Yoga,高高在上的价格将所谓的屌丝人群排除在外。现在,这款超极本终于降价,凭借7000多元的价格成为各论坛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