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提出了“导师+师傅”模式,给出了具体实施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实际项目为平台,推进教学成果转化。以实际案例讲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搭建校、企、学生之间的桥梁,促进就业和创业,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导师+师傅”模式 工学结合 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复合,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最佳实习基地,学校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笔者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论述“导师+师傅”模式在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为提高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一、“导师+师傅”模式
在现实的校企合作中,许多企业既想直接招聘到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毕业生,又不愿意承担培训学生实际技术的任务,学校方处于被动位置,因此,校企合作成了简单的、表面的形式。导师,高等学校或研究机关中指导他人学习、进修、或撰写学术论文的教师或科研人员。师傅,是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复合,高职教师也应该是导师和师傅的复合,至少专业课教师具备这个条件。
高职专业课教师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要经常带领学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企业的技术能手进行交流,共同提高,为企业排忧解难,共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出“导师”+“师傅”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规划,把每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的人数控制在15~20名,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和每个小组的实际情况,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双向选择。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进行技术研究;作为师傅,传授学生实用技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二、以学生为主体,企业为平台,培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提高教学质量是校企的共同愿望,工学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打破单一的实验实训形式,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为平台的技术服务团队。在课余时间,学生跟着老师参与社会服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学校数控技术应用服务中心成立于2010年4月,该中心对企业的服务范围有:数控机床故障维修,普通机床数控化改造,产品造型与编程等。起初,教师去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时带领学生一起去,让学生全程参与项目。经过几次的实战,学生综合能力趋于成熟,再接到类似的项目时,就可以由学生全权负责解决。
教师既是学生的导师又是学生的师傅,当学生在现场遇到困难时,由教师做技术后盾。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工学结合训练,导师和师傅的倾心指点,学生们的实战能力大大提高,企业老板经常主动高薪聘请为他们做过技术服务的学生。采用“导师”+“师傅”的教学模式,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培育了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还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促进了校企合作。
三、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既增强了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又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模式可以延续到毕业后。实现校企之间深度融合,搭建校、企、学生之间的桥梁。在“导师”和“师傅”的指导下,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在服务中提升自身的技能,为就业、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在这种实践模式下,充分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提前接触新技术、新工艺。在就业时,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定位较准;在工作中,技术能力强,为企业服务意识浓;在创业时,拥有技术资本。
四、总结
采用“导师”+“师傅”的教学模式,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教学成果转化。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改正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经过两届学生的验证,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 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2012,4.
[2]赵晓东.基于高职教育改革的校企合作发展对策[J].职教论坛,2012(1).
[3]胡英芹,郑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J]. 教育与职业,2012(1).
[4]刘诣.高职教育的实训教学模式探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9(2).
(作者单位: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导师+师傅”模式 工学结合 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复合,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最佳实习基地,学校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笔者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论述“导师+师傅”模式在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为提高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一、“导师+师傅”模式
在现实的校企合作中,许多企业既想直接招聘到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毕业生,又不愿意承担培训学生实际技术的任务,学校方处于被动位置,因此,校企合作成了简单的、表面的形式。导师,高等学校或研究机关中指导他人学习、进修、或撰写学术论文的教师或科研人员。师傅,是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复合,高职教师也应该是导师和师傅的复合,至少专业课教师具备这个条件。
高职专业课教师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要经常带领学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企业的技术能手进行交流,共同提高,为企业排忧解难,共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出“导师”+“师傅”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规划,把每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的人数控制在15~20名,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和每个小组的实际情况,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双向选择。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进行技术研究;作为师傅,传授学生实用技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二、以学生为主体,企业为平台,培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提高教学质量是校企的共同愿望,工学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打破单一的实验实训形式,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为平台的技术服务团队。在课余时间,学生跟着老师参与社会服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学校数控技术应用服务中心成立于2010年4月,该中心对企业的服务范围有:数控机床故障维修,普通机床数控化改造,产品造型与编程等。起初,教师去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时带领学生一起去,让学生全程参与项目。经过几次的实战,学生综合能力趋于成熟,再接到类似的项目时,就可以由学生全权负责解决。
教师既是学生的导师又是学生的师傅,当学生在现场遇到困难时,由教师做技术后盾。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工学结合训练,导师和师傅的倾心指点,学生们的实战能力大大提高,企业老板经常主动高薪聘请为他们做过技术服务的学生。采用“导师”+“师傅”的教学模式,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培育了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还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促进了校企合作。
三、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既增强了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又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模式可以延续到毕业后。实现校企之间深度融合,搭建校、企、学生之间的桥梁。在“导师”和“师傅”的指导下,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在服务中提升自身的技能,为就业、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在这种实践模式下,充分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提前接触新技术、新工艺。在就业时,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定位较准;在工作中,技术能力强,为企业服务意识浓;在创业时,拥有技术资本。
四、总结
采用“导师”+“师傅”的教学模式,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教学成果转化。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改正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经过两届学生的验证,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 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2012,4.
[2]赵晓东.基于高职教育改革的校企合作发展对策[J].职教论坛,2012(1).
[3]胡英芹,郑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J]. 教育与职业,2012(1).
[4]刘诣.高职教育的实训教学模式探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9(2).
(作者单位:沧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