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瞿秋白“为开创中国革命的大业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以至整个的生命,作出多方面的卓越贡献”。限于篇幅,本文只记述瞿秋白把《国际歌》翻译、介绍和传播到中国来的杰出贡献。
1920年,瞿秋白应《晨报》社的聘请,以特派员的身份,赴莫斯科考察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情况。途中滞留哈尔滨。11月7日,他应邀参加哈尔滨工党联合会庆祝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大会。当时,会场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主持人宣布开会时,全场高呼万岁,大家全体起立,群情激昂地高唱《国际歌》。这是瞿秋白生平第一次听到《国际歌》。那贯注了彻底革命精神的歌词,以及充满激情的豪迈雄壮的旋律,使瞿秋白耳目一新,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列宁曾高度评价《国际歌》,他在《欧仁·鲍狄埃》一文中指出:《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鲍狄埃的《国际歌》却把它的思想传遍了全世界”,“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瞿秋白被《国际歌》深深吸引住了。
到了苏联后,瞿秋白在采访过程中,在工人集会上,在国际大会上,屡屡听到大家引吭高歌《国际歌》,他自己也学会了俄文的《国际歌》。
回国后,瞿秋白于1923年1月15日下午,在高师大礼堂,由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举行的纪念德国共产主义者李卜克内西与卢森堡殉难4周年大会上首次公开当众演唱《国际歌》。
为了使中国人民也能歌唱并广泛传播《国际歌》,同年五六月间,瞿秋白住在北京的堂兄瞿纯白的家里,按照《国际歌》原文?穴法文?雪的词曲,把它译配成汉语词曲。他在堂兄家的一架小风琴上,一面按谱弹琴,一面试唱汉语的译词。
《国际歌》法文歌词中的internationale?穴“国际歌”?雪这个单词有5个音节,如把它意译成汉语“国际”一词就只有两个音节了。两者相差了三个音节,唱起来就很不顺口。瞿秋白反复吟唱,再三琢磨,最后决定将其音译成“英德纳雄纳尔”?穴现译为“英特纳雄耐尔”?雪。现在的《国际歌》的译词,虽已经过了多次的修改,且与瞿秋白当年的译文有较大的不同,但其中对“国际”一词的翻译,仍保留了瞿秋白的音译的手法。
1923年6月15日,由瞿秋白主编的《新青年》季刊创刊号出版,上面刊登了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的歌词,但未署名。瞿秋白在《国际歌》歌词前的附言中表达了他翻译《国际歌》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令中国受压迫的劳动平民,也能和世界的无产阶级得以‘同声相应’”。
6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与会代表到黄花岗烈士墓前举行悼念活动。由瞿秋白指挥,大家高唱会议期间学会的《国际歌》。中共三大在《国际歌》的歌声中胜利闭幕。
瞿秋白把世界无产阶级的《国际歌》从国外唱到了国内,使《国际歌》从国外传播到国内。在北平时,他把自己翻译的《国际歌》教给亲友和爱国青年唱;到上海工作后,他教党内的同志、工人和学生们唱;在广州,他教工人和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同志们唱。
1924年5月5日,上海大学举行马克思诞生106周年纪念会。在会上瞿秋白发表了演说,并与任弼时一起引吭高歌《国际歌》。雄壮的歌声点燃了与会者的激情,台下会唱这首歌的学生们也放声歌唱起来。台上台下雄壮嘹亮的歌声使会议的气氛达到高潮。
瞿秋白不但翻译、介绍和传播《国际歌》,更可贵的是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国际歌》,他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贯彻了《国际歌》的深刻内涵和革命精神。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用鲜血和生命唱出了《国际歌》的最强音和最高昂的旋律。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撤离苏区,踏上长征之路。身患重病的瞿秋白因王明等“左”倾教条主义者搞宗派而遭排斥和打击,以至不能随军长征,被留在了即将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的瑞金。在转移途中,1935年2月23日,瞿秋白不幸被俘。
面对敌人的酷刑和引诱,瞿秋白毫不动摇。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瞿秋白就义前在中山公园的凉亭里,背北面南坐定,他自斟自饮,旁若无人。在酒兴中,瞿秋白高唱《国际歌》、《红军歌》数遍。
在赴刑场的长达两里的路上,瞿秋白从容步行,神态自若。他有时吸香烟,有时高唱《国际歌》、《红军歌》。当时,任国民党军36师政训处处长的蒋先启曾留学俄国,他听到瞿秋白是用俄语唱的《国际歌》。罗汉岭下,瞿秋白从容就义。
后来,毛泽东在读二十四史的一段批注中高度评价了瞿秋白,赞扬他“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责编兴柱)
1920年,瞿秋白应《晨报》社的聘请,以特派员的身份,赴莫斯科考察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情况。途中滞留哈尔滨。11月7日,他应邀参加哈尔滨工党联合会庆祝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大会。当时,会场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主持人宣布开会时,全场高呼万岁,大家全体起立,群情激昂地高唱《国际歌》。这是瞿秋白生平第一次听到《国际歌》。那贯注了彻底革命精神的歌词,以及充满激情的豪迈雄壮的旋律,使瞿秋白耳目一新,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列宁曾高度评价《国际歌》,他在《欧仁·鲍狄埃》一文中指出:《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鲍狄埃的《国际歌》却把它的思想传遍了全世界”,“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瞿秋白被《国际歌》深深吸引住了。
到了苏联后,瞿秋白在采访过程中,在工人集会上,在国际大会上,屡屡听到大家引吭高歌《国际歌》,他自己也学会了俄文的《国际歌》。
回国后,瞿秋白于1923年1月15日下午,在高师大礼堂,由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举行的纪念德国共产主义者李卜克内西与卢森堡殉难4周年大会上首次公开当众演唱《国际歌》。
为了使中国人民也能歌唱并广泛传播《国际歌》,同年五六月间,瞿秋白住在北京的堂兄瞿纯白的家里,按照《国际歌》原文?穴法文?雪的词曲,把它译配成汉语词曲。他在堂兄家的一架小风琴上,一面按谱弹琴,一面试唱汉语的译词。
《国际歌》法文歌词中的internationale?穴“国际歌”?雪这个单词有5个音节,如把它意译成汉语“国际”一词就只有两个音节了。两者相差了三个音节,唱起来就很不顺口。瞿秋白反复吟唱,再三琢磨,最后决定将其音译成“英德纳雄纳尔”?穴现译为“英特纳雄耐尔”?雪。现在的《国际歌》的译词,虽已经过了多次的修改,且与瞿秋白当年的译文有较大的不同,但其中对“国际”一词的翻译,仍保留了瞿秋白的音译的手法。
1923年6月15日,由瞿秋白主编的《新青年》季刊创刊号出版,上面刊登了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的歌词,但未署名。瞿秋白在《国际歌》歌词前的附言中表达了他翻译《国际歌》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令中国受压迫的劳动平民,也能和世界的无产阶级得以‘同声相应’”。
6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与会代表到黄花岗烈士墓前举行悼念活动。由瞿秋白指挥,大家高唱会议期间学会的《国际歌》。中共三大在《国际歌》的歌声中胜利闭幕。
瞿秋白把世界无产阶级的《国际歌》从国外唱到了国内,使《国际歌》从国外传播到国内。在北平时,他把自己翻译的《国际歌》教给亲友和爱国青年唱;到上海工作后,他教党内的同志、工人和学生们唱;在广州,他教工人和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同志们唱。
1924年5月5日,上海大学举行马克思诞生106周年纪念会。在会上瞿秋白发表了演说,并与任弼时一起引吭高歌《国际歌》。雄壮的歌声点燃了与会者的激情,台下会唱这首歌的学生们也放声歌唱起来。台上台下雄壮嘹亮的歌声使会议的气氛达到高潮。
瞿秋白不但翻译、介绍和传播《国际歌》,更可贵的是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国际歌》,他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贯彻了《国际歌》的深刻内涵和革命精神。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用鲜血和生命唱出了《国际歌》的最强音和最高昂的旋律。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撤离苏区,踏上长征之路。身患重病的瞿秋白因王明等“左”倾教条主义者搞宗派而遭排斥和打击,以至不能随军长征,被留在了即将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的瑞金。在转移途中,1935年2月23日,瞿秋白不幸被俘。
面对敌人的酷刑和引诱,瞿秋白毫不动摇。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瞿秋白就义前在中山公园的凉亭里,背北面南坐定,他自斟自饮,旁若无人。在酒兴中,瞿秋白高唱《国际歌》、《红军歌》数遍。
在赴刑场的长达两里的路上,瞿秋白从容步行,神态自若。他有时吸香烟,有时高唱《国际歌》、《红军歌》。当时,任国民党军36师政训处处长的蒋先启曾留学俄国,他听到瞿秋白是用俄语唱的《国际歌》。罗汉岭下,瞿秋白从容就义。
后来,毛泽东在读二十四史的一段批注中高度评价了瞿秋白,赞扬他“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责编兴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