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回眸2015,曾经一个人,孤寂地在新教育路上的磕绊摸索,慢慢地,我融进了一群人温暖的热潮中。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就此,刻在了我2015岁月的年轮上,成了我抹不去的生命印记!
一月又一月,脚步不息
一月,一边和三年级的种子们共同穿越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边梳理总结2014生命叙事《吟唱着雕刻诗意》。一万多字的生命叙事,不断叩问——我是谁?我身在何处?我将往哪里?这样的个人反思,我越发清晰自己的存在方向——做教师,也做诗人,用诗人的情怀做教育,用生命书写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我越发执著于乡土教育。
二月,和搭档江奇组织了2013乡土乐之2014秋学期的期末庆典,孩子们在各种子课程中的汇报表现,让我看到了新教育在农村孩子身上的闪烁,更坚信了农村教育有了一群追梦人的参与,未来不是梦。因新教育种子计划项目组信任,参与了新种子审核任务,阅读了170篇阅读史,一篇篇生动的描述,记录了一个个感人的生命历程。
三月,《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和《静悄悄的革命》一起走进我的生活,我的捧书生涯走进了一个转折点——每月一本中国教育家专著,一本西方教育专著。这种中西结合的群体穿越使得我的生活更加丰富而有意思,并能够理性地从事我所参与的工作。
四月,《那诗意在乡土的歌》在教室里不断的吟唱,一群群孩子被唤醒,不善言辞的卢璐走上讲台读了她的小诗。课程行走,我体会到与其说是我设计着,带领着孩子们,给孩子们一个幸福的存在,不如讲是我们相互成全,彼此赠予对方一颗永不泯灭的乡心,向干净的存在走去。
五月,为将新教育在我镇纵深推广,在我的建议下中心校开启了镇“构筑理想课堂”探路教研,我和各小学教务主任一行人组成诊断小组走进各校各科课堂,诊断课堂问题。自此,构筑理想课堂的道路上,乡土我有了伙伴。
六月,借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我和孩子们用了一周的时间徜徉在端午文化中,“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三个故事走进二年级孩子的生命中,我们一起体会生命的高贵。主持了镇六一文艺汇演,成立了家委会。不是班主任的我做了一件让所有班主任震惊的事,而我们的教育因为有了家长朋友的参与而更加丰富。
七月,走出去,应《教师博览》杂志社的邀请,参加了在弋阳举办的首届读书论坛,并在教师写作环节做了交流体会。认识一群痴迷阅读、痴迷写作的教育人,
与他们的相遇,我更坚信了新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专模式,并萌发了回到家乡和乡土老师一起
借助阅读,通过写作达到成长的想法。
八月,有幸和全县各中心小学校长一起参加了四川成都的新教育年会,作为唯一一名普通老师,一路上聆听了管理者们对于新教育的信赖,会场上通过诸多优秀新教育人的阐述,“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的种子精神越发深入我心,我的责任意识更加强烈,我知道在乡土,我必须以我所能给孩子所需教育,至此一生。随后,奔赴山东参加了全国新教育种子研训营,并执教研讨课《祖父的园子》,整个活动,我被新教育的萤火虫义工们感动,他们的执著与默默付出让我这只刚刚开启家校工作的小蜗牛对新教育的家校联系工作充满了信心。
九月,开学一周,我们没上课,在聊天中度过我们有意思的一周,我们边等转入生进班,边聊我们的暑假生活,我送出4个拥抱;聊了“抗战胜利70周年”,我送出了6个拥抱!还学了一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新教育课程新学期温馨在我和我的孩子们的生命里。新网师开学,和一群伙伴选择了《发展心理学》课程的学习。《静悄悄的革命》和《构筑理想课堂》课程在南明网师顺利过关。班级小古文课程开启。
十月,种子学习群管理划归到年级组,我这个蜗牛组长以缓慢的速度和89个伙伴们一起探讨了群管理,将分享分到小组。并带着整本
书共读之推荐课《安徒生童话》走进
了本县曹庙中心小学,把阅读推广。
十一月,课程“那诗意在乡土的歌”的梳理叙事《那诗意在乡土的歌》入围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取得去河南的入场券,和我县10名一线新教育老师参加了国际盛会,这是我第三次受邀参加新教育国际论坛。带着《格林童话》推荐课走进岔路镇中心小学,把师生共读推广。
十二月,参加全县小学业务督查工作,经由城关到各校,各种对比,再一次验证了新教育学校孩子的各方面发展是其他学校不能相提并论的。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新教育路上,我不再孤寂,也不再因孤寂而无力,我正在一个个群体中和伙伴们彼此取暖,共同成长,这伙伴有家乡的同事和家长,有他乡的良师和益友,还有我可爱的孩子们。
一本又一本,以阅读穿越
业余捧文学,业务捧文章,阅读融入了我的生活。
我进行师生共读。
阅读穿越时空连结每个人,我越来越迫切地感受到阅读给予我的,我要毫不保留地带给孩子。这一年,在我们的“那诗意在乡土的歌”课程中,我和孩子们一直在乡土儿童诗的吟诵中开启每一个黎明,每周一诗,二年级下期围绕爱上读书这一主题以《爱读书的二(2)班》为开启诗诵读儿童诗18首,三年级上期围绕做一个美好的人这一主题,以《向着明亮那方》为开启诗诵读儿童诗18首。诵读前每一个课件的制作,诵读中每一句稚嫩的共鸣,诵读后每一幅精美且富有创意的配画,都快乐地飞舞在2013乡土乐里,也浸润在教室里的每一个生命里。
班里有一个智障的孩子,进班后,我每天都会拿出两分钟教读她儿童诗,两年后,我发现,她竟然对这种诵读有了兴趣,孩子们读时,她的嘴巴也会一张一合,虽然很多时候都听不懂她读的是什么,但开口了,就是她最大的进步了。
一个暑假的酝酿,九月三年级开学,小古文课程走进我和孩子们的生活。与儿童诗课程一样,每周一篇,每个黎明,在课文诵读之后,儿童诗诵读之前,不到10分钟的小古文阅读把我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气质温润在80个孩子的血液里,如涓涓细流,没有要求背诵,只是这样自由地读着,联系生活地说着,适时地做着……经典诵读18篇,拉近了学校和家庭的距离,编织了乡土生活,把我们师生的幸福传递。 诵过《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午餐,我发现了一个喜人的现象,孩子们都能按秩序安静地排着队下楼,盛汤的时候,好多孩子都自愿让低年级的孩子先来。值日老师反复的说教竟不如这一篇小文的诵读给力,我知道孩子们是读进去了,而文字的精髓也悄悄地影响了他们,这种无形的教育应该就是孩子需要的教育!
每月一本共读书,从人文的到科普的,我和孩子们共读了《安徒生童话》等儿童类书籍12本,从精心选择到上推荐课,从共同批注到上推进交流课,从组织展示到上汇报课……整本书阅读走进了我和孩子们的心里,而我正是通过这些文字一次次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孩子们的心得到了丰盈,我的生命受到了洗涤。
我进行伙伴共读。
在种子教师团队中做组长,我一直羞愧于不能在专业成长上引领伙伴们。我知道,我只是一个乡土的小老师,很多伙伴比我教龄长,比我做得好,我该给予他们什么?或者,我该用一种什么方式和伙伴们一起成长?研讨群里,我把每月共读共享定为我们成长的第一步。春学期我们读了《教育的目的》《新教育之梦》《人间词话》《教育的道与术》《湘行散记》及自选一本教育专著共六本,秋学期我们共读了《致教师》《静悄悄的革命》《苏菲的世界》《西游记》《我是大西洋来的飓风》《构筑理想课堂》六本书。十二本书,有文学阅读,专业阅读,也有哲学阅读,还有关于教师成长的榜样阅读,这些阅读加之群内交流,虽然,我不知道伙伴们能成长到什么程度,但我坚信,这些共读在唤起共鸣的同时一定会让伙伴们感受到不同于之前的生命存在方式,而这方式恰恰是文字给予的。
相约空间的异域共读真的不容易操作,而我和我的年级伙伴们正努力着,摸索着让共读充实每个人的生活并活跃于网络,把彼此的距离拉近,拉近,再拉近。
我推动亲子共读。
在乡土最难做的是亲子共读。留守的孩子,年迈无力的爷爷奶奶,甚至是不予支持的在家的父母们……我的乡土亲子共读之旅真的是不堪回首。
建立家校QQ群,不停地写信,不断地发家教文章……爷爷奶奶们不反对孩子们读课外书了,但也不怎么支持。接着不间断地开家长会,不停地写信,不断地发家教文章,介绍读书案例……外地的爸爸妈妈们开始动心了,爷爷奶奶们开始打听阅读的事情了。展示读书卡,不停地写信,不断地发阅读文章,精心设计,网上找人订做,独自出钱购买并赠送读书袋……终于令留守在家的爷爷奶奶们,奔波在外的爸爸妈妈,激动了,感动了,行动了。成立家委会,不停地写信,不断地发阅读文章,不时地展示孩子们的阅读作品化作业……群里有人没到月底就开始操心下个月的共读书目了,有人从千里之外寄来了共读书籍,有人义务为孩子们购买书籍了,有人争着晾晒孩子的假期读书照片了,还有一些爷爷奶奶不打牌听孩子读书了……
虽然,在城里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但在农村,传统教育下,被应试教育捆绑的乡土,一代代质朴的父老乡亲那里,阅读就是那么的困难,可以说是举步维艰,我还是走了下来,坚持了两年多。让人感动的是我们那些奔波在外的家人们(对于我班家长的称呼)对于班级阅读的支持,虽然,他们不能做到亲子共读,但他们对阅读书籍的选择,购买,阅读操作都给出了最大的努力。
“董老师很忙,买书这件事我们自己来!”“董老师要是参与买书,会遇到麻烦的!”“我可以在淘宝上买,需要的跟我讲,我愿意给孩子们买书。”在群里看到这样的信息,或者家人们之间的对话,我真的是感动得热泪盈眶,我知道,阅读推广的路上,我不再是一个人了。
校际共读。走出去,把阅读推广,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一直是我的意愿。所以,有学校邀请,我的第一个话题便是阅读推广。上半年四月,本镇村级完小高镇小学我是带着《上下五千年》的阅读推荐去的,十月份曹庙镇中心小学,我带着《安徒生童话》的读书推荐和三年级孩子们交流了阅读的方法,十一月份岔路镇中心小学,我带着《格林童话》的阅读推荐和孩子们分享了阅读的乐趣,并以《新教育新成长新存在》为话题向全镇老师们汇报了我的读写思行成长经历。
“老师,你以后还会来给我们上这样的课吗?”在岔路,一个小女孩跑到我面前期盼地望着我。
“你们喜欢吗?”捧着书的我被一群孩子围了起来,从他们的眼神里我看出了他们对阅读的渴望,及这种阅读交流的兴趣。
“喜欢!”
“能学到好多东西呢!”
“这样上课有意思!”
这样的场景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阅读推广中,就这样,我把《上下五千年》留在了高镇,把《安徒生童话》送给了曹庙的孩子们,把《格林童话》赠予了岔路的孩子们,我希望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三场阅读推广之后,我反思并雕刻《我为何而来?》,我并非所谓的名师送教而来,况我一直都不认为我是什么名师,我只是在努力着做喜欢的并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已,我是为阅读而来,为孩子而来,为更多的孩子享受更好的阅读而来,我觉得我整个人都是透明的,透明的我在文字里又是安静的。
一行又一行,以写作雕刻
这一年,我仍用“走近—走进—走出”的书写方式,先后“雕刻”了《静悄悄的革命》《构筑理想课堂》《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等系列读书笔记,这种独有的书写形式,是我在不断的读写结合中逐渐梳理总结出来的,它让我的穿越更加理性,不唯书,不唯上,审视着打量著作,反观自己面临的农村教育,批判地纳入,可以说这种雕刻给了我一副眼镜,这眼镜让我更清楚地厘清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更理性地从事我的工作,并把它当作事业来做。
我边教边写。上半年,学习《构筑理想课堂》,从解读教材,到课堂叙事,再到课堂反思,每一次研课下来,雕刻都达万字以上。这种雕刻的实践,对于文本解读的书写我逐渐梳理了一个体系:首先雕刻纯文本素读,站在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运用自己已有的积累,从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书写,这种书写往往是最朴素的,也最真实的,仅有的便是个人的解读。其次雕刻教材解读,分别站在学者和教者的角度,对文本进入教材后的教学价值及内容取舍进行衡量,对于孩子学习方法的预设,针对孩子的学法预设自己的教法,这一步雕刻考虑的是教什么,怎么学,怎么教的问题。最后修正整篇解读,当自己的想法初现雏形之后,我就会查找资料,对照自己的解读,对文章进行适宜的修改,直到认为是适合孩子的为止。而课堂叙事的书写,真的是锻炼人记忆力一个很好的方式,每一次上过课后,我都会静下来,沉进去,课堂上每个孩子的发言及发言时的表情都会出现在我的眼前和心中,每一节课不少于5000字的书写就这样诞生了。在农村,因为没有录课的设备,凭的只能是记忆,写课堂叙事,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为的就是在记忆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及时书写。这种雕刻,锻炼了我的解读能力,增强了我的记忆力,发自心底的喜欢。《构筑理想课堂》结业后,下半年,每周我仍然都会选择一篇课文进行这样的研读,让这种雕刻伴着时光的成长而成长,让雕刻成为一种自觉,与时光同行。别人上课我反思,这一年,教学案例如《推开一扇门,带动万家思》等雕刻仍然不离不弃。 我不是班主任,但这一年,我还是生活着,随笔不断,雕刻了如《老师,你好坏!》等教育反思,用书信的方式和家长交流,雕刻了《你,我是彼此的家人》等文字,见证农村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盟。
如今,我的个人雕刻已经走向了一个体系,每周的每一天都有自己的生命叙事:周一教育叙事,周二儿童诗,周三课堂叙事,周四生活随笔,周五课程叙事,周六读书心得,周日批注阅读笔记。这个体系也正是在不断的雕刻中逐渐形成模型的。
一个人雕刻是独享生命的诗意,一群人雕刻则共创着生命的诗意!
师生共写。个人喜欢文字,所以就喜欢带着我的孩子们用文字雕刻自己的学习生活。这一年,我们学习36首儿童诗,集体创作36首,我创作40首,孩子们个体创作累计200多首。其中刘海悦等10个孩子的诗歌创作先后刊登在诗刊《蓼风》上。2016年1月6日清晨,师生共写的旅程中,这是一个刻入我生命的日子,这一天,我们班的智障孩子送来了她的小诗《新年》,虽然只有一行,虽然辨认不清,但,那躺在皱巴的白纸上歪歪斜斜的符码,让我热泪盈眶,我知道这就是孩子心中最美的歌。
伙伴共写。这一年,随着研讨群管理的不断成熟,与共读呼应,我们三年级种子群开始了共同书写旅程。阅读写批注,共读写心得,外出培训写体会,每月写叙事,每周日年级群分享的学习心得不少于300字,每周四项目群分享的学习心得不少于200字……这样的一个不断书写,我知道,我所做的不是引领,我只能和伙伴们共同成长,享受雕刻给予时光的快乐记忆。让人感动的是,分享刚刚结束,一些伙伴顾不上吃饭,就写出了上千字的学习心得并上传到群里,还有一些伙伴常常为撰写心得体会在电脑前坐到深夜,我虽然不赞成这种生活方式,但每每知道后,都被他们的精神感动,敬畏于他们的成长姿态。
这一年,33万多字的雕刻,让我的书写记录接近200万,但,用文字留住时光的朴素仍是我的初衷,用雕刻寻找生命的诗意是我永不褪色的乡土情怀,摒弃发表念头,我从未主动投稿一篇,却因几次约稿略有文字丑陋见众。
我固执地认为,穿越是在他人的文字里和自己对话,雕刻是在自己的文字中和教育对话,同教学对话,与生活对话……最终与自我存在对话,从而让浪漫的生活因为有了理性的参与更加诗意。
还有一种写作叫课堂。
一方面在网络课堂继续学习。上半年,一边阅读《静悄悄的革命》《构筑理想课堂》,一边对照自己的课堂,从热爱到痴迷,从开始的盲目无从逐渐变得欲罢不能,最后成为为数不多的过关学员中的一名。下半年选了《发展心理学》这一门课程,一边批判他人审视自己,一边研究班里孩子的心理状态,在所有提交的作业中,《我思我——借朱智贤的心理学理论思考自我发展》被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微信公众平台推荐阅读。下半年,因为种子年级群回归大组管理,凭着自己的经历及对周围老师的观察,我以一封信《新学期,新梦想》为主题围绕“每月共读,儿童课程、学科课程、共写、共享”五个方面启动了群里89个人的群体学习,每个周日,针对不同的主题进行分享交流,从海报制作到文字整理,从学习通报到下周申请,从主持人到分享人……大家畅所欲言,智慧在交流中碰撞,认识在沉静后提升,分享让我看到了一群人的力量,见识到学习共同体是如何举起个体的成长!
另一方面,从网上到线下,凭着阅读中得来的理论,凭着行走中摸索的想法,在教室我开始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当我一个人在教室里摸索,并体会到这种摸索对于农村孩子成长的非常作用时,我身上一种使命感越发强烈,越来越让我身为中心校小学语文指导员坐立不安……终于,9月我镇提出了小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设想,借机我建议小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并提交了构筑理想课堂的方案,11月正式启动了“小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之构筑理想课堂”,启动会上我用幻灯片深入浅出地对11个完小教务主任及学科教研组长进行了方案解读,期望通过这种理想课堂的探索,把更多师生解放出来,让老师有时间钻研业务,孩子们有时间阅读,真正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种强烈促使着我走出去,走进曹庙中心小学,走进岔路中心小学交流理想课堂的共建,走进县教育年会的现场汇报课程研发的乐趣……我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名师”,可我一个人享受到的课堂乐趣,我想让更多的如我一样奔波的师生们享受!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于乡土上,我愿携着这份执着,在理想课堂的道路上,在群体中取暖,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一人又一人,相遇最美
脚步匆匆,相遇不断,岁月难留,真情不改,我是一个幸运的人,每一年,都会遇见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这些“他人”也会随着时间的沉淀永远铭记在我的生命里!
大西洋来的飓风——郭明晓老师。与郭老师相遇,缘于参与暑期“全国新教育种子教师第二届研训营”时执教研讨课《祖父的园子》。课下,很多专家和老师对于这节课进行了分析和再造,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作为新教育研究院首席培训师的郭明晓老师对于语文教学的“从文本解读到教材解读”长达两个小时的借例阐述,并针对当时复杂的学情(来自祖国各地的三、四、五、六,四个年级的孩子组合的一个临时班)给予了宽容的审视,研讨时,不止一次当众表态跟定我,我知道这是“愿你为徒”的暗示,而我早就在心里不止一次称她(这个令所有新教育人敬畏的大西洋来的飓风)为师傅了。当集体照时,她轻抚我肩说:“我要搂着我的徒弟”时,我知道这份师徒情我是收获了。
更深入地了解师傅,还是从捧读师傅的书起!三年级群中,师傅的《我是大西洋来的飓风》是我们共读书其中的一本,捧起它,“书写,不为立传,只为反观自己留下的一个个脚印,是否向着明亮那方走得端正;记录,不求扬名,仅图回望自己生命的枝头,每一季可有花朵绽放。”打开书之前,师傅的这段自述是最吸引我也是最让我敬畏的。当下,写作热,热写作,不少人都借着写作甚至出书给自己的名气增值,能如师傅般,不求名利,不计得失,只为生命印记的又有几人?打开书之后,五年的叙事,五年的执着,五年的孜孜以求,五年的诲人不倦……抒写了一个教育行者对教育、对孩子的虔诚情怀,我知道这纯净的教育情怀只有深度卷入教育的人才能拥有!师傅以她的人生观影响着我及每一个新教育的种子们,此情何等高贵,不想便知! 从人到书,从书再到人,就这样,我和师傅一次次相遇。“人,岂可以荣誉而在?”师傅的成长经历,让我更坚守了我的生命法则并再一次直抵心灵深处!
与师傅相遇,我更真切地感觉到我的身后站着一群人——一群朝向教育生活的幸福与完整的新教育人!而我恰是这群人中的一员。
百分百草根——王维审老哥。对王老师的敬畏深于相见。起初,对于王老师的认识离不开那一篇篇包含着生命力量的文字,如《教育,唯有潜心向前》《随时准备好一颗愿意成长的心》等,还有便是那纪录片《师说》。后来,山东相见,有了一次短暂交谈的机会,正是这次短暂,我有幸聆听了他的成长故事,近距离端详了他的生命,娓娓道来的叙述中点点滴滴印证着我对他的最初印象——一位坚不可摧的生命叙事者。
生命的可贵之处在于遇曲不弯,迎难而上。王老师个人的成长经历一年年验证着这个真理!生命的可敬之处在于成长自己,福祉他人,王老师和他带领的团队一次次闪烁着这个真理!与王老师相识,不得不说是最美的相遇!因为,他的生命力量正以不同的形式指引着我,鞭策着我,也温暖着我!
有时,真的不知道用哪一个语词来表达这似偶偶之邂逅又冥冥之中注定的安排。相遇他人,寻找自己,向着明亮那方!
一转身,一回眸,2015逝于眼前,一起身,一迈步,2016已在脚下。
在初春气息的包裹中,我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姿态,迎接已经到来的2016?每每夜不能寐,被物质欲望逐渐侵蚀的皮囊无法给予精神需求的躯体以营养时,还算清醒的我都会叩问生命。
我是谁?我既是老师也是学生!
我身在何处?生于乡土,长于乡土,根植于乡土,坚守在乡土做一个幸福的农村老师,我既是学生也是老师!
我将往哪里?做教师,也做诗人,用诗人的情怀做教育,用生命书写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是我最终的归宿!
孩子的方向便是我的方向,我设计着孩子的成长方向,孩子的成长方向的不确定性亦时刻扭转着我的人生方向。虽然,在这条路上,很多时候,我不知道我将会走到哪里,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我最终朝向的那个方向还是心中的既定方向,流动着诗意的潺潺!
敲碎了,掬一捧新泥重塑,2016,我愿我是我,我盼我非我!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
一月又一月,脚步不息
一月,一边和三年级的种子们共同穿越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边梳理总结2014生命叙事《吟唱着雕刻诗意》。一万多字的生命叙事,不断叩问——我是谁?我身在何处?我将往哪里?这样的个人反思,我越发清晰自己的存在方向——做教师,也做诗人,用诗人的情怀做教育,用生命书写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我越发执著于乡土教育。
二月,和搭档江奇组织了2013乡土乐之2014秋学期的期末庆典,孩子们在各种子课程中的汇报表现,让我看到了新教育在农村孩子身上的闪烁,更坚信了农村教育有了一群追梦人的参与,未来不是梦。因新教育种子计划项目组信任,参与了新种子审核任务,阅读了170篇阅读史,一篇篇生动的描述,记录了一个个感人的生命历程。
三月,《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和《静悄悄的革命》一起走进我的生活,我的捧书生涯走进了一个转折点——每月一本中国教育家专著,一本西方教育专著。这种中西结合的群体穿越使得我的生活更加丰富而有意思,并能够理性地从事我所参与的工作。
四月,《那诗意在乡土的歌》在教室里不断的吟唱,一群群孩子被唤醒,不善言辞的卢璐走上讲台读了她的小诗。课程行走,我体会到与其说是我设计着,带领着孩子们,给孩子们一个幸福的存在,不如讲是我们相互成全,彼此赠予对方一颗永不泯灭的乡心,向干净的存在走去。
五月,为将新教育在我镇纵深推广,在我的建议下中心校开启了镇“构筑理想课堂”探路教研,我和各小学教务主任一行人组成诊断小组走进各校各科课堂,诊断课堂问题。自此,构筑理想课堂的道路上,乡土我有了伙伴。
六月,借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我和孩子们用了一周的时间徜徉在端午文化中,“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三个故事走进二年级孩子的生命中,我们一起体会生命的高贵。主持了镇六一文艺汇演,成立了家委会。不是班主任的我做了一件让所有班主任震惊的事,而我们的教育因为有了家长朋友的参与而更加丰富。
七月,走出去,应《教师博览》杂志社的邀请,参加了在弋阳举办的首届读书论坛,并在教师写作环节做了交流体会。认识一群痴迷阅读、痴迷写作的教育人,
与他们的相遇,我更坚信了新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专模式,并萌发了回到家乡和乡土老师一起
借助阅读,通过写作达到成长的想法。
八月,有幸和全县各中心小学校长一起参加了四川成都的新教育年会,作为唯一一名普通老师,一路上聆听了管理者们对于新教育的信赖,会场上通过诸多优秀新教育人的阐述,“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的种子精神越发深入我心,我的责任意识更加强烈,我知道在乡土,我必须以我所能给孩子所需教育,至此一生。随后,奔赴山东参加了全国新教育种子研训营,并执教研讨课《祖父的园子》,整个活动,我被新教育的萤火虫义工们感动,他们的执著与默默付出让我这只刚刚开启家校工作的小蜗牛对新教育的家校联系工作充满了信心。
九月,开学一周,我们没上课,在聊天中度过我们有意思的一周,我们边等转入生进班,边聊我们的暑假生活,我送出4个拥抱;聊了“抗战胜利70周年”,我送出了6个拥抱!还学了一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新教育课程新学期温馨在我和我的孩子们的生命里。新网师开学,和一群伙伴选择了《发展心理学》课程的学习。《静悄悄的革命》和《构筑理想课堂》课程在南明网师顺利过关。班级小古文课程开启。
十月,种子学习群管理划归到年级组,我这个蜗牛组长以缓慢的速度和89个伙伴们一起探讨了群管理,将分享分到小组。并带着整本
书共读之推荐课《安徒生童话》走进
了本县曹庙中心小学,把阅读推广。
十一月,课程“那诗意在乡土的歌”的梳理叙事《那诗意在乡土的歌》入围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取得去河南的入场券,和我县10名一线新教育老师参加了国际盛会,这是我第三次受邀参加新教育国际论坛。带着《格林童话》推荐课走进岔路镇中心小学,把师生共读推广。
十二月,参加全县小学业务督查工作,经由城关到各校,各种对比,再一次验证了新教育学校孩子的各方面发展是其他学校不能相提并论的。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新教育路上,我不再孤寂,也不再因孤寂而无力,我正在一个个群体中和伙伴们彼此取暖,共同成长,这伙伴有家乡的同事和家长,有他乡的良师和益友,还有我可爱的孩子们。
一本又一本,以阅读穿越
业余捧文学,业务捧文章,阅读融入了我的生活。
我进行师生共读。
阅读穿越时空连结每个人,我越来越迫切地感受到阅读给予我的,我要毫不保留地带给孩子。这一年,在我们的“那诗意在乡土的歌”课程中,我和孩子们一直在乡土儿童诗的吟诵中开启每一个黎明,每周一诗,二年级下期围绕爱上读书这一主题以《爱读书的二(2)班》为开启诗诵读儿童诗18首,三年级上期围绕做一个美好的人这一主题,以《向着明亮那方》为开启诗诵读儿童诗18首。诵读前每一个课件的制作,诵读中每一句稚嫩的共鸣,诵读后每一幅精美且富有创意的配画,都快乐地飞舞在2013乡土乐里,也浸润在教室里的每一个生命里。
班里有一个智障的孩子,进班后,我每天都会拿出两分钟教读她儿童诗,两年后,我发现,她竟然对这种诵读有了兴趣,孩子们读时,她的嘴巴也会一张一合,虽然很多时候都听不懂她读的是什么,但开口了,就是她最大的进步了。
一个暑假的酝酿,九月三年级开学,小古文课程走进我和孩子们的生活。与儿童诗课程一样,每周一篇,每个黎明,在课文诵读之后,儿童诗诵读之前,不到10分钟的小古文阅读把我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气质温润在80个孩子的血液里,如涓涓细流,没有要求背诵,只是这样自由地读着,联系生活地说着,适时地做着……经典诵读18篇,拉近了学校和家庭的距离,编织了乡土生活,把我们师生的幸福传递。 诵过《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午餐,我发现了一个喜人的现象,孩子们都能按秩序安静地排着队下楼,盛汤的时候,好多孩子都自愿让低年级的孩子先来。值日老师反复的说教竟不如这一篇小文的诵读给力,我知道孩子们是读进去了,而文字的精髓也悄悄地影响了他们,这种无形的教育应该就是孩子需要的教育!
每月一本共读书,从人文的到科普的,我和孩子们共读了《安徒生童话》等儿童类书籍12本,从精心选择到上推荐课,从共同批注到上推进交流课,从组织展示到上汇报课……整本书阅读走进了我和孩子们的心里,而我正是通过这些文字一次次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孩子们的心得到了丰盈,我的生命受到了洗涤。
我进行伙伴共读。
在种子教师团队中做组长,我一直羞愧于不能在专业成长上引领伙伴们。我知道,我只是一个乡土的小老师,很多伙伴比我教龄长,比我做得好,我该给予他们什么?或者,我该用一种什么方式和伙伴们一起成长?研讨群里,我把每月共读共享定为我们成长的第一步。春学期我们读了《教育的目的》《新教育之梦》《人间词话》《教育的道与术》《湘行散记》及自选一本教育专著共六本,秋学期我们共读了《致教师》《静悄悄的革命》《苏菲的世界》《西游记》《我是大西洋来的飓风》《构筑理想课堂》六本书。十二本书,有文学阅读,专业阅读,也有哲学阅读,还有关于教师成长的榜样阅读,这些阅读加之群内交流,虽然,我不知道伙伴们能成长到什么程度,但我坚信,这些共读在唤起共鸣的同时一定会让伙伴们感受到不同于之前的生命存在方式,而这方式恰恰是文字给予的。
相约空间的异域共读真的不容易操作,而我和我的年级伙伴们正努力着,摸索着让共读充实每个人的生活并活跃于网络,把彼此的距离拉近,拉近,再拉近。
我推动亲子共读。
在乡土最难做的是亲子共读。留守的孩子,年迈无力的爷爷奶奶,甚至是不予支持的在家的父母们……我的乡土亲子共读之旅真的是不堪回首。
建立家校QQ群,不停地写信,不断地发家教文章……爷爷奶奶们不反对孩子们读课外书了,但也不怎么支持。接着不间断地开家长会,不停地写信,不断地发家教文章,介绍读书案例……外地的爸爸妈妈们开始动心了,爷爷奶奶们开始打听阅读的事情了。展示读书卡,不停地写信,不断地发阅读文章,精心设计,网上找人订做,独自出钱购买并赠送读书袋……终于令留守在家的爷爷奶奶们,奔波在外的爸爸妈妈,激动了,感动了,行动了。成立家委会,不停地写信,不断地发阅读文章,不时地展示孩子们的阅读作品化作业……群里有人没到月底就开始操心下个月的共读书目了,有人从千里之外寄来了共读书籍,有人义务为孩子们购买书籍了,有人争着晾晒孩子的假期读书照片了,还有一些爷爷奶奶不打牌听孩子读书了……
虽然,在城里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但在农村,传统教育下,被应试教育捆绑的乡土,一代代质朴的父老乡亲那里,阅读就是那么的困难,可以说是举步维艰,我还是走了下来,坚持了两年多。让人感动的是我们那些奔波在外的家人们(对于我班家长的称呼)对于班级阅读的支持,虽然,他们不能做到亲子共读,但他们对阅读书籍的选择,购买,阅读操作都给出了最大的努力。
“董老师很忙,买书这件事我们自己来!”“董老师要是参与买书,会遇到麻烦的!”“我可以在淘宝上买,需要的跟我讲,我愿意给孩子们买书。”在群里看到这样的信息,或者家人们之间的对话,我真的是感动得热泪盈眶,我知道,阅读推广的路上,我不再是一个人了。
校际共读。走出去,把阅读推广,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一直是我的意愿。所以,有学校邀请,我的第一个话题便是阅读推广。上半年四月,本镇村级完小高镇小学我是带着《上下五千年》的阅读推荐去的,十月份曹庙镇中心小学,我带着《安徒生童话》的读书推荐和三年级孩子们交流了阅读的方法,十一月份岔路镇中心小学,我带着《格林童话》的阅读推荐和孩子们分享了阅读的乐趣,并以《新教育新成长新存在》为话题向全镇老师们汇报了我的读写思行成长经历。
“老师,你以后还会来给我们上这样的课吗?”在岔路,一个小女孩跑到我面前期盼地望着我。
“你们喜欢吗?”捧着书的我被一群孩子围了起来,从他们的眼神里我看出了他们对阅读的渴望,及这种阅读交流的兴趣。
“喜欢!”
“能学到好多东西呢!”
“这样上课有意思!”
这样的场景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阅读推广中,就这样,我把《上下五千年》留在了高镇,把《安徒生童话》送给了曹庙的孩子们,把《格林童话》赠予了岔路的孩子们,我希望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三场阅读推广之后,我反思并雕刻《我为何而来?》,我并非所谓的名师送教而来,况我一直都不认为我是什么名师,我只是在努力着做喜欢的并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已,我是为阅读而来,为孩子而来,为更多的孩子享受更好的阅读而来,我觉得我整个人都是透明的,透明的我在文字里又是安静的。
一行又一行,以写作雕刻
这一年,我仍用“走近—走进—走出”的书写方式,先后“雕刻”了《静悄悄的革命》《构筑理想课堂》《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等系列读书笔记,这种独有的书写形式,是我在不断的读写结合中逐渐梳理总结出来的,它让我的穿越更加理性,不唯书,不唯上,审视着打量著作,反观自己面临的农村教育,批判地纳入,可以说这种雕刻给了我一副眼镜,这眼镜让我更清楚地厘清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更理性地从事我的工作,并把它当作事业来做。
我边教边写。上半年,学习《构筑理想课堂》,从解读教材,到课堂叙事,再到课堂反思,每一次研课下来,雕刻都达万字以上。这种雕刻的实践,对于文本解读的书写我逐渐梳理了一个体系:首先雕刻纯文本素读,站在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运用自己已有的积累,从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书写,这种书写往往是最朴素的,也最真实的,仅有的便是个人的解读。其次雕刻教材解读,分别站在学者和教者的角度,对文本进入教材后的教学价值及内容取舍进行衡量,对于孩子学习方法的预设,针对孩子的学法预设自己的教法,这一步雕刻考虑的是教什么,怎么学,怎么教的问题。最后修正整篇解读,当自己的想法初现雏形之后,我就会查找资料,对照自己的解读,对文章进行适宜的修改,直到认为是适合孩子的为止。而课堂叙事的书写,真的是锻炼人记忆力一个很好的方式,每一次上过课后,我都会静下来,沉进去,课堂上每个孩子的发言及发言时的表情都会出现在我的眼前和心中,每一节课不少于5000字的书写就这样诞生了。在农村,因为没有录课的设备,凭的只能是记忆,写课堂叙事,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为的就是在记忆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及时书写。这种雕刻,锻炼了我的解读能力,增强了我的记忆力,发自心底的喜欢。《构筑理想课堂》结业后,下半年,每周我仍然都会选择一篇课文进行这样的研读,让这种雕刻伴着时光的成长而成长,让雕刻成为一种自觉,与时光同行。别人上课我反思,这一年,教学案例如《推开一扇门,带动万家思》等雕刻仍然不离不弃。 我不是班主任,但这一年,我还是生活着,随笔不断,雕刻了如《老师,你好坏!》等教育反思,用书信的方式和家长交流,雕刻了《你,我是彼此的家人》等文字,见证农村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盟。
如今,我的个人雕刻已经走向了一个体系,每周的每一天都有自己的生命叙事:周一教育叙事,周二儿童诗,周三课堂叙事,周四生活随笔,周五课程叙事,周六读书心得,周日批注阅读笔记。这个体系也正是在不断的雕刻中逐渐形成模型的。
一个人雕刻是独享生命的诗意,一群人雕刻则共创着生命的诗意!
师生共写。个人喜欢文字,所以就喜欢带着我的孩子们用文字雕刻自己的学习生活。这一年,我们学习36首儿童诗,集体创作36首,我创作40首,孩子们个体创作累计200多首。其中刘海悦等10个孩子的诗歌创作先后刊登在诗刊《蓼风》上。2016年1月6日清晨,师生共写的旅程中,这是一个刻入我生命的日子,这一天,我们班的智障孩子送来了她的小诗《新年》,虽然只有一行,虽然辨认不清,但,那躺在皱巴的白纸上歪歪斜斜的符码,让我热泪盈眶,我知道这就是孩子心中最美的歌。
伙伴共写。这一年,随着研讨群管理的不断成熟,与共读呼应,我们三年级种子群开始了共同书写旅程。阅读写批注,共读写心得,外出培训写体会,每月写叙事,每周日年级群分享的学习心得不少于300字,每周四项目群分享的学习心得不少于200字……这样的一个不断书写,我知道,我所做的不是引领,我只能和伙伴们共同成长,享受雕刻给予时光的快乐记忆。让人感动的是,分享刚刚结束,一些伙伴顾不上吃饭,就写出了上千字的学习心得并上传到群里,还有一些伙伴常常为撰写心得体会在电脑前坐到深夜,我虽然不赞成这种生活方式,但每每知道后,都被他们的精神感动,敬畏于他们的成长姿态。
这一年,33万多字的雕刻,让我的书写记录接近200万,但,用文字留住时光的朴素仍是我的初衷,用雕刻寻找生命的诗意是我永不褪色的乡土情怀,摒弃发表念头,我从未主动投稿一篇,却因几次约稿略有文字丑陋见众。
我固执地认为,穿越是在他人的文字里和自己对话,雕刻是在自己的文字中和教育对话,同教学对话,与生活对话……最终与自我存在对话,从而让浪漫的生活因为有了理性的参与更加诗意。
还有一种写作叫课堂。
一方面在网络课堂继续学习。上半年,一边阅读《静悄悄的革命》《构筑理想课堂》,一边对照自己的课堂,从热爱到痴迷,从开始的盲目无从逐渐变得欲罢不能,最后成为为数不多的过关学员中的一名。下半年选了《发展心理学》这一门课程,一边批判他人审视自己,一边研究班里孩子的心理状态,在所有提交的作业中,《我思我——借朱智贤的心理学理论思考自我发展》被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微信公众平台推荐阅读。下半年,因为种子年级群回归大组管理,凭着自己的经历及对周围老师的观察,我以一封信《新学期,新梦想》为主题围绕“每月共读,儿童课程、学科课程、共写、共享”五个方面启动了群里89个人的群体学习,每个周日,针对不同的主题进行分享交流,从海报制作到文字整理,从学习通报到下周申请,从主持人到分享人……大家畅所欲言,智慧在交流中碰撞,认识在沉静后提升,分享让我看到了一群人的力量,见识到学习共同体是如何举起个体的成长!
另一方面,从网上到线下,凭着阅读中得来的理论,凭着行走中摸索的想法,在教室我开始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当我一个人在教室里摸索,并体会到这种摸索对于农村孩子成长的非常作用时,我身上一种使命感越发强烈,越来越让我身为中心校小学语文指导员坐立不安……终于,9月我镇提出了小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设想,借机我建议小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并提交了构筑理想课堂的方案,11月正式启动了“小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之构筑理想课堂”,启动会上我用幻灯片深入浅出地对11个完小教务主任及学科教研组长进行了方案解读,期望通过这种理想课堂的探索,把更多师生解放出来,让老师有时间钻研业务,孩子们有时间阅读,真正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种强烈促使着我走出去,走进曹庙中心小学,走进岔路中心小学交流理想课堂的共建,走进县教育年会的现场汇报课程研发的乐趣……我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名师”,可我一个人享受到的课堂乐趣,我想让更多的如我一样奔波的师生们享受!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于乡土上,我愿携着这份执着,在理想课堂的道路上,在群体中取暖,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一人又一人,相遇最美
脚步匆匆,相遇不断,岁月难留,真情不改,我是一个幸运的人,每一年,都会遇见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这些“他人”也会随着时间的沉淀永远铭记在我的生命里!
大西洋来的飓风——郭明晓老师。与郭老师相遇,缘于参与暑期“全国新教育种子教师第二届研训营”时执教研讨课《祖父的园子》。课下,很多专家和老师对于这节课进行了分析和再造,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作为新教育研究院首席培训师的郭明晓老师对于语文教学的“从文本解读到教材解读”长达两个小时的借例阐述,并针对当时复杂的学情(来自祖国各地的三、四、五、六,四个年级的孩子组合的一个临时班)给予了宽容的审视,研讨时,不止一次当众表态跟定我,我知道这是“愿你为徒”的暗示,而我早就在心里不止一次称她(这个令所有新教育人敬畏的大西洋来的飓风)为师傅了。当集体照时,她轻抚我肩说:“我要搂着我的徒弟”时,我知道这份师徒情我是收获了。
更深入地了解师傅,还是从捧读师傅的书起!三年级群中,师傅的《我是大西洋来的飓风》是我们共读书其中的一本,捧起它,“书写,不为立传,只为反观自己留下的一个个脚印,是否向着明亮那方走得端正;记录,不求扬名,仅图回望自己生命的枝头,每一季可有花朵绽放。”打开书之前,师傅的这段自述是最吸引我也是最让我敬畏的。当下,写作热,热写作,不少人都借着写作甚至出书给自己的名气增值,能如师傅般,不求名利,不计得失,只为生命印记的又有几人?打开书之后,五年的叙事,五年的执着,五年的孜孜以求,五年的诲人不倦……抒写了一个教育行者对教育、对孩子的虔诚情怀,我知道这纯净的教育情怀只有深度卷入教育的人才能拥有!师傅以她的人生观影响着我及每一个新教育的种子们,此情何等高贵,不想便知! 从人到书,从书再到人,就这样,我和师傅一次次相遇。“人,岂可以荣誉而在?”师傅的成长经历,让我更坚守了我的生命法则并再一次直抵心灵深处!
与师傅相遇,我更真切地感觉到我的身后站着一群人——一群朝向教育生活的幸福与完整的新教育人!而我恰是这群人中的一员。
百分百草根——王维审老哥。对王老师的敬畏深于相见。起初,对于王老师的认识离不开那一篇篇包含着生命力量的文字,如《教育,唯有潜心向前》《随时准备好一颗愿意成长的心》等,还有便是那纪录片《师说》。后来,山东相见,有了一次短暂交谈的机会,正是这次短暂,我有幸聆听了他的成长故事,近距离端详了他的生命,娓娓道来的叙述中点点滴滴印证着我对他的最初印象——一位坚不可摧的生命叙事者。
生命的可贵之处在于遇曲不弯,迎难而上。王老师个人的成长经历一年年验证着这个真理!生命的可敬之处在于成长自己,福祉他人,王老师和他带领的团队一次次闪烁着这个真理!与王老师相识,不得不说是最美的相遇!因为,他的生命力量正以不同的形式指引着我,鞭策着我,也温暖着我!
有时,真的不知道用哪一个语词来表达这似偶偶之邂逅又冥冥之中注定的安排。相遇他人,寻找自己,向着明亮那方!
一转身,一回眸,2015逝于眼前,一起身,一迈步,2016已在脚下。
在初春气息的包裹中,我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姿态,迎接已经到来的2016?每每夜不能寐,被物质欲望逐渐侵蚀的皮囊无法给予精神需求的躯体以营养时,还算清醒的我都会叩问生命。
我是谁?我既是老师也是学生!
我身在何处?生于乡土,长于乡土,根植于乡土,坚守在乡土做一个幸福的农村老师,我既是学生也是老师!
我将往哪里?做教师,也做诗人,用诗人的情怀做教育,用生命书写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是我最终的归宿!
孩子的方向便是我的方向,我设计着孩子的成长方向,孩子的成长方向的不确定性亦时刻扭转着我的人生方向。虽然,在这条路上,很多时候,我不知道我将会走到哪里,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我最终朝向的那个方向还是心中的既定方向,流动着诗意的潺潺!
敲碎了,掬一捧新泥重塑,2016,我愿我是我,我盼我非我!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