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剑英在其长达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主要从事军事和党政领导工作,其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政治身份也为人们所熟知。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叶剑英多次与教育事业结缘,在教育上也颇有建树。大革命时期,他参加创办黄埔军校,出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1932年秋,他接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他曾先后创办三所大学。1948年,叶剑英受命创办华北军政大学,先后培养了15000余名军政指挥干部、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及时地走上了解放战争的主战场,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后来的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至1952年主政广东期间,叶剑英始终把教育事业看做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持创办了南方大学和广东军政大学,提出了独特的办学思想。叶剑英不愧是一位革命的教育家。
毛泽东亲自点将叶剑英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
1948年春,解放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解放军战略反攻捷报频传。4月下旬,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河北省阜平县举行会议,决定先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仗,尽可能多地把敌军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此时,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经达到280万人,并拥有了炮兵、工兵等新的兵种部队。战争形势的急剧发展导致军队高级指挥人才的需求大增。为了应对新形势的需要,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华北、东北、华东、西北、中南5个战略区建立军政大学,再向军政大学“要人”。当时,华北重镇石家庄已解放,晋察冀解放区又是抗日模范根据地,党中央机关决定移驻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由于华北地区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于是毛泽东决定在石家庄创办军事院校,并亲自点将,让人民解放军参谋长叶剑英担任华北军政大学的校长兼政委。
1948年5月的一天,刚刚来到西柏坡的毛泽东对叶剑英说:“今后的战争规模将越打越大,我们的干部大部分缺乏指挥大部队作战的经验,需要重新学习。中央决定在华北办一所军政大学,想让你去当校长兼政委,你看怎么样?”
“中央这个决定,是对我的信任,我没意见。只是多年没做这项工作了,我担心完不成任务。”叶剑英说。
“我们研究过了,认为你能胜任这项工作。中央决定调华北军区的萧克给你当助手,你们都有办学经验。办学宗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直接为战争服务。”毛泽东说。
1948年5月23日,叶剑英奔赴石家庄正式担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在工作中,他认真贯彻落实毛泽东提出的办学要求。把为部队培养大批优秀军政指挥人才作为中心工作,不断解决战争提出的新课题。叶剑英说:我们办学要有方针,方针就是抗大的方针。抗大方针是毛主席提出来的,就是三句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个方针的核心是坚持办校的正确方向。叶剑英在解决学校教材、发展教师队伍、提出新教学理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华北军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校之初,几乎没有现成的教材,这导致一些教员授课也无从下手。为了解决“教材荒”,叶剑英要求全校干部教员本着对学员负责、对教学使命负责的态度想办法。在经过大讨论后,他首先采纳了一部分干部的意见,收集国内外军校的基本军事教材,结合华北军政大学的教学目的组织重新编写。在编写战术教材的过程中,学校教育部又抽调一部分教员奔赴解放前线战场,观摩实战,将实际作战经验补充到教材中去。就这样,全校很快有计划地编译了30多种军事教材和20余种政治教材,为全校统一教学内容打下了基础。
叶剑英非常重视教员队伍的建设。他说。教员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教员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他将教员按照授课班级的高低分为高级教员、上级教员、中级教员、初级教员4个级别,并按照不同级别享受不同的物质待遇,这就极大地调动了教员的积极性。为了解决师资缺口问题,叶剑英还果断地模仿列宁利用旧军官作教员来创办陆军大学的做法,提出“搬师请贤”的主张,即从敌人阵营里起义、投诚和被我军俘虏过来的人中,吸收有真才实学者来校任教。这一决定很快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部分学员认为:“常败将军教常胜将军,是给自己抹黑。”听到这种言论之后,叶剑英将此事提到校党委会上进行专题讨论。当时,住在军政大学的朱德总司令也和叶剑英一起给大家做思想工作。经过多方努力,200多名收编过来的国民党各级军官陆续来到石家庄,走进了华北军政大学。这些旧军官曾分别就读于武备学堂、陆军大学、保定军校,其中少数还有留洋学习经历,具有一定的军事理论水平和技术专长。一开始,来校任教的部分旧军官也心存疑虑,担心得不到信任。为了打消这些顾虑,叶剑英、萧克、朱良才等校领导多次给他们作报告。并且有针对性地与个别人谈心。同时,一些旧军官出身的教员放不下过去的“官架子”,叶剑英也诚恳规劝他们说:“只有架子放下来,才能从思想上站起来。”经过叶剑英等校领导的耐心教育,“搬师请贤”而来的旧军官们,为军政大学服务、为革命服务的意识不断提高,从而也为华北军政大学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教学方法上,叶剑英把毛泽东、朱德提出的民主练兵方法贯穿始终。他大胆抛弃旧式教学模式,实行群众路线和民主教学,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整个教学方法概括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和教学检查阶段。他也经常性地引导学员研究中国革命的战争问题,注重总结我军实战经验。他还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曾组织教员直接参加解放济南、太原等战役,将战场经验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1948年10月。叶剑英在一次动员教员和干部加强学习的会上,提出“不教而战是谓弃之,不学而教是谓害之”的教学理论。这一理论是说,让没有经过军事理论学习和严格训练的学员去打仗,就等于让他们白白送死,最终导致战争的失败;不注重自身的学习、不具备高深的学问就去教学,就等于误人子弟,害人误国。其中,“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引自《论语》,原句是“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叶剑英告诉大家,军队一定要有教育和训练。这一教学思想,鲜明地阐述了军事院校的历史使命,对教员治学和学员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叶剑英的积极筹划下,华北军政大学全校被编成8个大队和3个直属队,还有一所步兵学校,在高峰期学员曾发展到12186名。一年后,朱德高度评价华北军大的办学工作并题词:“在这一年中,你们进行了很多工作,收集了过去的战争经验,编写了许多教材,训练了一部分教员,教育毕业了一大批学生。这是你们与全体教职员工努力的结果。你们的教育方法,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为国防教育打下了新基础。”
1950年9月,华北军政大学光荣完成历史使命后,一部分教员跟随刘伯承元帅到南京创办军事学院,一部分到北京参加训练总监部工作,大部分骨干留在石家庄组成华北陆军军官学校。后来,学校几经演变,成为现在的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创办誉为“革命熔炉”的南方大学
1949年春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解放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国民党政府仓皇南迁广州。7月,为解放广州,中共中央组建新的华南分局,并于8月1日任命叶剑英、张云逸、方方分别为华南分局第一、二、三书记职务,由二野第四兵团和四野第十五兵团组成临时独立兵团挺进广东。在南下之前。毛泽东多次找叶剑英(时任北平市市长)谈话,商讨有关解放华南的一些重大问题。在谈到干部不足的问题时,叶剑英风趣地对毛泽东说:“主席,华南解放晚,别处都把干部要走了,剩下能分配给我们的干部太少了,好比我们客家话说的‘水尾田’,流到最后就不多了。你看怎么办?”毛泽东说:“南方有一股‘泉水’哦。”毛泽东的意思是说南方原来存有很多革命力量。毛泽东同时指出:“要在华南解放后的广州,办一所新型的大学,为广东、广西培养革命干部和知识分、子。”叶剑英离京之际,通过中组部找到华北大学吴玉章校长和成仿吾副校长,要求他们抽调一批教育骨干随军南下建校,这样,在延安抗大等校担任过教授的哲学家陈唯实,以及在华北大学等校从事教学工作的十几名干部和学者,随军南下筹办南方大学,陈唯实为筹备办负责人。在提到这件事时,《叶剑英传》这样写道:“毛泽东在北,平当面指示叶剑英,要在南方办一所大学,可取名南方大学,并亲笔写了‘南方大学’四个大字交给叶剑英。”
8月10日,叶剑英一行离开北平南下,经天津、徐州、郑州、汉口、九江,于9月7日到达赣州。立即和先期到达的第四兵团负责人陈赓、第十五兵团负责人邓华、原华南分局方方、两广纵队负责人曾生等研究解放和接管广东城乡的一系列问题,并将创办南方大学列入议程,上报中央审批。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南方大学筹备办负责人陈唯实立即率领筹备办的干部日夜兼程地从赣州赶往广州,19日下午到达广州。筹备办的干部们随后入住光孝寺,并在寺门口挂出“南方大学筹备处”的牌子,正式启动了南方大学的筹办工作。21日,叶剑英到达广州。23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召开会议,作出了关于加紧筹建南方大学的决定,专门成立了南方大学委员会,由叶剑英任主任,方方任副主任,委员会全面领导南方大学的工作,负责审查制定学校的教育方针、招生任务、培养目标以及拟定教学计划等重大原则问题。陈唯实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具体负责南方大学的筹建工作。同时,华南分局决定南方大学的办学校址为广州东郊石牌的国民党政府“总统府”,并决定叶剑英兼任校长,陈唯实、罗明为副校长。
叶剑英21日到达广州,23日就马上专门开会讨论创办南方大学之事,可见他对教育事业的重视。1949年11月中旬,南方大学开始招收预备班学员。这些学员是党团组织从当时广州各高校抽调来的积极分子。他们后来都成了南方大学的学习骨干,有的成了学校工作人员。12月1日,南方大学在《南方日报》等报刊刊登招生启事。1950年1月5日,第一期3000多名学员就正式开学了。那天,作为校长的叶剑英来到会场,给学员们讲话。叶剑英说,“我们要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首先要培养大批革命干部并保持艰苦创业作风”。他勉励同学们清除旧思想,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一席话,像一把火使得大家的心暖烘烘的,大家对新大学都充满期待。
1950年3月1日,在南方大学成立大会上,叶剑英指出:“广东解放以后,需要大批的人才来进行建设。现在我们招收了4000多个学生,有高中的,有大学的,以及很多在旧社会做过事的青年们来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这个巨大的建设任务。看起来我们对这个学校,似乎是希望很大、要求很急的样子,因为我们一到广州,很多事都还没有做,这件事就先做了。的确,我们对同学们的希望是很大的,要求是很急的。”
叶剑英对南方大学的事都会亲自过问,对一些关键环节更是亲自抓,而日常具体事务则由陈唯实和罗明提出意见,经请示叶剑英后再落实。陈唯实、罗明从学校的办学方针、指导思想到招生工作、学生管理等,都按叶剑英的意图办。叶剑英在主持创办南方大学过程中,提出了“学习理论,改造思想,钻研业务,参加革命”的教育方针,规定了“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忠诚,团结,朴实,虚心,勤劳,勇敢”的校风,要求师生员工“甘当小学生,甘当勤务员”,“紧张地工作,战斗地学习,愉快地生活”。为此,叶剑英还亲自写了“革命熔炉”的题词。
根据叶剑英的指示。学校分成几大部分:文教学院,行政学院。财经学院,高级知识分子和社会人士研究部,工学院,民族学院,包括港澳生在内的华侨学院。叶剑英还为学校的学报《南大熔炉》题写刊名。此外,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叶剑英还指示南方大学接受有关部门的委托,举办工干班、农干班、橡胶工人班、军干班、银行班、合作干部班等许多干部培训班。南方大学从1950年1月5日开学,到1952年5月18日最后一批毕业生离校,共招收四期学生,共有18320名正式毕业生(其中还有一批研究生)从这所大学走出,同时还有1200多名教职员从这所大学走向各地。南方大学被誉为“革命熔炉”,很多学生毕业之后活跃在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上。有的成为新中国建设的中流砥柱,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著名商业经济学家林文益、著名电影剧作家谢逢松等,而更多的学员则留在基层,成为当地建设的骨干力量。
为庆祝南方大学的成立和勉励南方大学师生,叶剑英曾亲笔题词:“大家同心协力,为办好一个南方大学而奋斗!培养干部,扩大影响。”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有些事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1952年,华南分局和中南局一部分人向毛泽东反映广东存在“地方主义”,为解决“分歧”,毛泽东于这年6月突然将叶剑英、陶铸、方方等人召到北京开会,批评了华南分局领导上的“错误”。随后,叶剑英、方方分别作了检查。1952年lO月,为适应全国院校调整的形势,华南分局决定南方大学与其他有关院校调整,南方大学正式撤销,改名为广东革命干部学校,交由广东省人民政府领导,接受培训在职干部的新任务。南方大学撤销后,陈唯实由叶剑英提名,出任调整后新成立的华南师范学院院长和党委书记。华南师范学院移入石牌原南方大学的校址:罗明调任广东民族学院院长;南方大学的领导干部和教学骨干分流到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广东民族学院、华南农学院、华南工学院、广东革命干部学校等高校继续从事高教工作。
叶剑英创办南方大学,无疑在广东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2000年1月,南方大学成立50周年之际,一座叶剑英的半身人物雕塑树立在华南师范大学校园的一角。雕塑底座镌刻着曾经主政华南的叶剑英元帅众多任职中的特殊身份:南方大学校长。
亲任广东军政大学校长和政治委员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军政大学在广州创建,由叶剑英兼任校长和政治委员。这是叶剑英元帅从事 军事教育工作的历史延续,非常值得记述。
广州解放后,叶剑英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广州市市长并兼广东省和广州市的军管会主任。为了在部队中培养大批政治干部和文化干部,叶剑英决定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军政大学”。广东军政大学的筹建工作可以追溯到第四野战军解放武汉以后。当时,“中南军政大学”总校已建立,六个分校也正着手筹建。叶剑英决定“广东分校”改建为“广东军政大学”。他亲任广东军政大学的校长、政委,任命赵复兴为副校长,李孔亮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曹诚为教育长,宋昕为政治部副主任。
广州刚解放,叶剑英就命令在武汉待命的有关筹建人员即刻启程奔赴广州,筹办广东军政大学。经过一个月的行军,筹办处的工作人员于1949年11月24日深夜12时到达广州郊区沙河镇旧燕塘军校内,并于第二天将这里改建成为“广东军大”。同月,《南方日报》刊登了招生简章。招生对象是:有志参加革命,年龄在25岁以下,文化程度为高中毕业的青年(后因招生来源不足,条件略有放松)。学员待遇是供给制,学校供给食宿衣物,另外每月发给津贴人民币(旧币)1.5万元。折合后来的新人民币值为1.50元。毕业后由学校统一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工作。
1950年1月13日,新生报到完毕。全校学生接近5000人,编为4个大队,每大队下分6个中队,中队以下为区队和班。其中第2、第3、第24中队是女生中队,可见当日女青年革命劲头不落男青年之后。开课前进行建校劳动,学员们平整土地,建起了一个可容万人的大操场和一个大农场。学员们按班分地种菜,利用晚饭前后劳动,一直坚持到毕业离校。“秀才”们就这样开始学习、劳动,将收获送交伙房。
1950年1月,同学们精神抖擞地列队进入校部大操场举行盛大的开学典礼。叶剑英作为校长兼政治委员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发表讲话。他勉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改造思想,为建设现代化的国防事业和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奋斗终生。他要求学员要拥护真理,作好“保护国家,保护人民财产,巩固国防”的准备。会场上,当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高高悬挂。这几句话后来被确定为广东军政大学的教育方针和校训。
广东军政大学开学后,叶剑英勉励教师积极工作,尽快确定教学课程。当时的主要课程有4门:校史(即“抗日军政大学”校史),社会发展简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军事训练。学习的主要形式是集中全校学生上大课。课程主要由校首长李孔亮、曹诚、宋听讲授。此外,还有校外的著名教育家和哲学家,例如南方大学副校长陈唯实、教育长李又华,以及广州市的团市委书记和其他领导同志前来讲课。大队政委、中队指导员和教育干事负责上辅导课。学员分班讨论,写心得,做作业。军事课由大队长、中队长和区队长负责,并进行严格的军事操练。所有课程均须进行阶段考试和学期考试,不合格者必须补考。军事学习贯穿于全过程,主要内容有队列操练、武器使用和射击训练,还有军事条令和组织纪律、军事作风的内容。通过学习,学员们从自由散漫的普通社会青年被训练成为有严格纪律和军事素养的革命军人。期终考试,有些学员还荣获了优秀射手或特等射手的称号。经过学习,一些同学提高了觉悟,交待了自己的政治历史问题和家庭问题,获得了组织的信任。在中段考试以后,经同学们申请,全校学生被批准集体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少同学还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叶剑英在主持广东军政大学办学期间,还要求教师注意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在海南全岛解放以前(1950年5月),美蒋飞机经常轰炸广州,曾经制造了“黄沙大血案”。军校是敌机空袭的重点目标,每遇空袭,全校师生都必须迅速跑步上山躲避。有一段时间,天未亮全校即列队上山,白天坐在山头露天学习,即使国民党飞机在头顶上“穿梭”般往来也坚持不辍。尽管日子很艰苦,同学们始终情绪高涨,斗志昂扬。但是,那时候社会比较动荡,因此还是有些学员受到影响,开了小差。后经过思想工作,一些学员又回到学校,以后还在部队中立了功。
学员们还积极参加当时广州市的一些社会活动,例如: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为上海失业工人捐献衣物活动,全市控诉美蒋集团制造“黄沙大血案”的大会,给解放海南岛英雄写慰问信,全市庆祝“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的大会和游行。1950年5月4日,参加全市庆祝大会后的游行队伍在返回途中,遇到狂风暴雨,社会群众团体的队伍当即被暴雨打散,但广东军政大学几千人的队伍一人不失,依然步伐整齐地行进,还以震撼四方的歌声、高昂的口号声同狂风暴雨的呼啸声竞赛。校首长李孔亮、曹诚、宋昕也走下小汽车,冒着滂沱大雨和学员齐步前进。军大学员们的激昂士气给广州市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广东军政大学第一期5000多名毕业生经过期终考试,除了个别政审有问题外,都领到校首长颁发的毕业证书。在毕业典礼上,曹诚教育长告诫毕业生们今后不管到哪里,都要牢记党的教导,坚持校训,勿忘“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他还深情地对学生们说:“你们是嫁出去的女儿,不要忘记娘家的教导,更不可给娘家丢脸!”
1951年,由于军队改编及其他一些客观原因,广东军政大学更名为“广州军区体育学院”。
回顾我国军事高等教育及广东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叶剑英是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创办三所大学的业绩,正如他伟大光辉的一生中建树的丰功伟绩一样,将与日月同光,永不磨灭。在建党90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缅怀叶帅对高等教育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永远记住这位军人出身的人民教育家。
责任编辑 张荣辉
毛泽东亲自点将叶剑英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
1948年春,解放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解放军战略反攻捷报频传。4月下旬,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河北省阜平县举行会议,决定先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仗,尽可能多地把敌军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此时,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经达到280万人,并拥有了炮兵、工兵等新的兵种部队。战争形势的急剧发展导致军队高级指挥人才的需求大增。为了应对新形势的需要,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华北、东北、华东、西北、中南5个战略区建立军政大学,再向军政大学“要人”。当时,华北重镇石家庄已解放,晋察冀解放区又是抗日模范根据地,党中央机关决定移驻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由于华北地区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于是毛泽东决定在石家庄创办军事院校,并亲自点将,让人民解放军参谋长叶剑英担任华北军政大学的校长兼政委。
1948年5月的一天,刚刚来到西柏坡的毛泽东对叶剑英说:“今后的战争规模将越打越大,我们的干部大部分缺乏指挥大部队作战的经验,需要重新学习。中央决定在华北办一所军政大学,想让你去当校长兼政委,你看怎么样?”
“中央这个决定,是对我的信任,我没意见。只是多年没做这项工作了,我担心完不成任务。”叶剑英说。
“我们研究过了,认为你能胜任这项工作。中央决定调华北军区的萧克给你当助手,你们都有办学经验。办学宗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直接为战争服务。”毛泽东说。
1948年5月23日,叶剑英奔赴石家庄正式担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在工作中,他认真贯彻落实毛泽东提出的办学要求。把为部队培养大批优秀军政指挥人才作为中心工作,不断解决战争提出的新课题。叶剑英说:我们办学要有方针,方针就是抗大的方针。抗大方针是毛主席提出来的,就是三句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个方针的核心是坚持办校的正确方向。叶剑英在解决学校教材、发展教师队伍、提出新教学理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华北军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校之初,几乎没有现成的教材,这导致一些教员授课也无从下手。为了解决“教材荒”,叶剑英要求全校干部教员本着对学员负责、对教学使命负责的态度想办法。在经过大讨论后,他首先采纳了一部分干部的意见,收集国内外军校的基本军事教材,结合华北军政大学的教学目的组织重新编写。在编写战术教材的过程中,学校教育部又抽调一部分教员奔赴解放前线战场,观摩实战,将实际作战经验补充到教材中去。就这样,全校很快有计划地编译了30多种军事教材和20余种政治教材,为全校统一教学内容打下了基础。
叶剑英非常重视教员队伍的建设。他说。教员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教员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他将教员按照授课班级的高低分为高级教员、上级教员、中级教员、初级教员4个级别,并按照不同级别享受不同的物质待遇,这就极大地调动了教员的积极性。为了解决师资缺口问题,叶剑英还果断地模仿列宁利用旧军官作教员来创办陆军大学的做法,提出“搬师请贤”的主张,即从敌人阵营里起义、投诚和被我军俘虏过来的人中,吸收有真才实学者来校任教。这一决定很快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部分学员认为:“常败将军教常胜将军,是给自己抹黑。”听到这种言论之后,叶剑英将此事提到校党委会上进行专题讨论。当时,住在军政大学的朱德总司令也和叶剑英一起给大家做思想工作。经过多方努力,200多名收编过来的国民党各级军官陆续来到石家庄,走进了华北军政大学。这些旧军官曾分别就读于武备学堂、陆军大学、保定军校,其中少数还有留洋学习经历,具有一定的军事理论水平和技术专长。一开始,来校任教的部分旧军官也心存疑虑,担心得不到信任。为了打消这些顾虑,叶剑英、萧克、朱良才等校领导多次给他们作报告。并且有针对性地与个别人谈心。同时,一些旧军官出身的教员放不下过去的“官架子”,叶剑英也诚恳规劝他们说:“只有架子放下来,才能从思想上站起来。”经过叶剑英等校领导的耐心教育,“搬师请贤”而来的旧军官们,为军政大学服务、为革命服务的意识不断提高,从而也为华北军政大学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教学方法上,叶剑英把毛泽东、朱德提出的民主练兵方法贯穿始终。他大胆抛弃旧式教学模式,实行群众路线和民主教学,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整个教学方法概括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和教学检查阶段。他也经常性地引导学员研究中国革命的战争问题,注重总结我军实战经验。他还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曾组织教员直接参加解放济南、太原等战役,将战场经验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1948年10月。叶剑英在一次动员教员和干部加强学习的会上,提出“不教而战是谓弃之,不学而教是谓害之”的教学理论。这一理论是说,让没有经过军事理论学习和严格训练的学员去打仗,就等于让他们白白送死,最终导致战争的失败;不注重自身的学习、不具备高深的学问就去教学,就等于误人子弟,害人误国。其中,“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引自《论语》,原句是“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叶剑英告诉大家,军队一定要有教育和训练。这一教学思想,鲜明地阐述了军事院校的历史使命,对教员治学和学员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叶剑英的积极筹划下,华北军政大学全校被编成8个大队和3个直属队,还有一所步兵学校,在高峰期学员曾发展到12186名。一年后,朱德高度评价华北军大的办学工作并题词:“在这一年中,你们进行了很多工作,收集了过去的战争经验,编写了许多教材,训练了一部分教员,教育毕业了一大批学生。这是你们与全体教职员工努力的结果。你们的教育方法,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为国防教育打下了新基础。”
1950年9月,华北军政大学光荣完成历史使命后,一部分教员跟随刘伯承元帅到南京创办军事学院,一部分到北京参加训练总监部工作,大部分骨干留在石家庄组成华北陆军军官学校。后来,学校几经演变,成为现在的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创办誉为“革命熔炉”的南方大学
1949年春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解放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国民党政府仓皇南迁广州。7月,为解放广州,中共中央组建新的华南分局,并于8月1日任命叶剑英、张云逸、方方分别为华南分局第一、二、三书记职务,由二野第四兵团和四野第十五兵团组成临时独立兵团挺进广东。在南下之前。毛泽东多次找叶剑英(时任北平市市长)谈话,商讨有关解放华南的一些重大问题。在谈到干部不足的问题时,叶剑英风趣地对毛泽东说:“主席,华南解放晚,别处都把干部要走了,剩下能分配给我们的干部太少了,好比我们客家话说的‘水尾田’,流到最后就不多了。你看怎么办?”毛泽东说:“南方有一股‘泉水’哦。”毛泽东的意思是说南方原来存有很多革命力量。毛泽东同时指出:“要在华南解放后的广州,办一所新型的大学,为广东、广西培养革命干部和知识分、子。”叶剑英离京之际,通过中组部找到华北大学吴玉章校长和成仿吾副校长,要求他们抽调一批教育骨干随军南下建校,这样,在延安抗大等校担任过教授的哲学家陈唯实,以及在华北大学等校从事教学工作的十几名干部和学者,随军南下筹办南方大学,陈唯实为筹备办负责人。在提到这件事时,《叶剑英传》这样写道:“毛泽东在北,平当面指示叶剑英,要在南方办一所大学,可取名南方大学,并亲笔写了‘南方大学’四个大字交给叶剑英。”
8月10日,叶剑英一行离开北平南下,经天津、徐州、郑州、汉口、九江,于9月7日到达赣州。立即和先期到达的第四兵团负责人陈赓、第十五兵团负责人邓华、原华南分局方方、两广纵队负责人曾生等研究解放和接管广东城乡的一系列问题,并将创办南方大学列入议程,上报中央审批。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南方大学筹备办负责人陈唯实立即率领筹备办的干部日夜兼程地从赣州赶往广州,19日下午到达广州。筹备办的干部们随后入住光孝寺,并在寺门口挂出“南方大学筹备处”的牌子,正式启动了南方大学的筹办工作。21日,叶剑英到达广州。23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召开会议,作出了关于加紧筹建南方大学的决定,专门成立了南方大学委员会,由叶剑英任主任,方方任副主任,委员会全面领导南方大学的工作,负责审查制定学校的教育方针、招生任务、培养目标以及拟定教学计划等重大原则问题。陈唯实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具体负责南方大学的筹建工作。同时,华南分局决定南方大学的办学校址为广州东郊石牌的国民党政府“总统府”,并决定叶剑英兼任校长,陈唯实、罗明为副校长。
叶剑英21日到达广州,23日就马上专门开会讨论创办南方大学之事,可见他对教育事业的重视。1949年11月中旬,南方大学开始招收预备班学员。这些学员是党团组织从当时广州各高校抽调来的积极分子。他们后来都成了南方大学的学习骨干,有的成了学校工作人员。12月1日,南方大学在《南方日报》等报刊刊登招生启事。1950年1月5日,第一期3000多名学员就正式开学了。那天,作为校长的叶剑英来到会场,给学员们讲话。叶剑英说,“我们要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首先要培养大批革命干部并保持艰苦创业作风”。他勉励同学们清除旧思想,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一席话,像一把火使得大家的心暖烘烘的,大家对新大学都充满期待。
1950年3月1日,在南方大学成立大会上,叶剑英指出:“广东解放以后,需要大批的人才来进行建设。现在我们招收了4000多个学生,有高中的,有大学的,以及很多在旧社会做过事的青年们来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这个巨大的建设任务。看起来我们对这个学校,似乎是希望很大、要求很急的样子,因为我们一到广州,很多事都还没有做,这件事就先做了。的确,我们对同学们的希望是很大的,要求是很急的。”
叶剑英对南方大学的事都会亲自过问,对一些关键环节更是亲自抓,而日常具体事务则由陈唯实和罗明提出意见,经请示叶剑英后再落实。陈唯实、罗明从学校的办学方针、指导思想到招生工作、学生管理等,都按叶剑英的意图办。叶剑英在主持创办南方大学过程中,提出了“学习理论,改造思想,钻研业务,参加革命”的教育方针,规定了“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忠诚,团结,朴实,虚心,勤劳,勇敢”的校风,要求师生员工“甘当小学生,甘当勤务员”,“紧张地工作,战斗地学习,愉快地生活”。为此,叶剑英还亲自写了“革命熔炉”的题词。
根据叶剑英的指示。学校分成几大部分:文教学院,行政学院。财经学院,高级知识分子和社会人士研究部,工学院,民族学院,包括港澳生在内的华侨学院。叶剑英还为学校的学报《南大熔炉》题写刊名。此外,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叶剑英还指示南方大学接受有关部门的委托,举办工干班、农干班、橡胶工人班、军干班、银行班、合作干部班等许多干部培训班。南方大学从1950年1月5日开学,到1952年5月18日最后一批毕业生离校,共招收四期学生,共有18320名正式毕业生(其中还有一批研究生)从这所大学走出,同时还有1200多名教职员从这所大学走向各地。南方大学被誉为“革命熔炉”,很多学生毕业之后活跃在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上。有的成为新中国建设的中流砥柱,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著名商业经济学家林文益、著名电影剧作家谢逢松等,而更多的学员则留在基层,成为当地建设的骨干力量。
为庆祝南方大学的成立和勉励南方大学师生,叶剑英曾亲笔题词:“大家同心协力,为办好一个南方大学而奋斗!培养干部,扩大影响。”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有些事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1952年,华南分局和中南局一部分人向毛泽东反映广东存在“地方主义”,为解决“分歧”,毛泽东于这年6月突然将叶剑英、陶铸、方方等人召到北京开会,批评了华南分局领导上的“错误”。随后,叶剑英、方方分别作了检查。1952年lO月,为适应全国院校调整的形势,华南分局决定南方大学与其他有关院校调整,南方大学正式撤销,改名为广东革命干部学校,交由广东省人民政府领导,接受培训在职干部的新任务。南方大学撤销后,陈唯实由叶剑英提名,出任调整后新成立的华南师范学院院长和党委书记。华南师范学院移入石牌原南方大学的校址:罗明调任广东民族学院院长;南方大学的领导干部和教学骨干分流到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广东民族学院、华南农学院、华南工学院、广东革命干部学校等高校继续从事高教工作。
叶剑英创办南方大学,无疑在广东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2000年1月,南方大学成立50周年之际,一座叶剑英的半身人物雕塑树立在华南师范大学校园的一角。雕塑底座镌刻着曾经主政华南的叶剑英元帅众多任职中的特殊身份:南方大学校长。
亲任广东军政大学校长和政治委员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军政大学在广州创建,由叶剑英兼任校长和政治委员。这是叶剑英元帅从事 军事教育工作的历史延续,非常值得记述。
广州解放后,叶剑英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广州市市长并兼广东省和广州市的军管会主任。为了在部队中培养大批政治干部和文化干部,叶剑英决定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军政大学”。广东军政大学的筹建工作可以追溯到第四野战军解放武汉以后。当时,“中南军政大学”总校已建立,六个分校也正着手筹建。叶剑英决定“广东分校”改建为“广东军政大学”。他亲任广东军政大学的校长、政委,任命赵复兴为副校长,李孔亮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曹诚为教育长,宋昕为政治部副主任。
广州刚解放,叶剑英就命令在武汉待命的有关筹建人员即刻启程奔赴广州,筹办广东军政大学。经过一个月的行军,筹办处的工作人员于1949年11月24日深夜12时到达广州郊区沙河镇旧燕塘军校内,并于第二天将这里改建成为“广东军大”。同月,《南方日报》刊登了招生简章。招生对象是:有志参加革命,年龄在25岁以下,文化程度为高中毕业的青年(后因招生来源不足,条件略有放松)。学员待遇是供给制,学校供给食宿衣物,另外每月发给津贴人民币(旧币)1.5万元。折合后来的新人民币值为1.50元。毕业后由学校统一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工作。
1950年1月13日,新生报到完毕。全校学生接近5000人,编为4个大队,每大队下分6个中队,中队以下为区队和班。其中第2、第3、第24中队是女生中队,可见当日女青年革命劲头不落男青年之后。开课前进行建校劳动,学员们平整土地,建起了一个可容万人的大操场和一个大农场。学员们按班分地种菜,利用晚饭前后劳动,一直坚持到毕业离校。“秀才”们就这样开始学习、劳动,将收获送交伙房。
1950年1月,同学们精神抖擞地列队进入校部大操场举行盛大的开学典礼。叶剑英作为校长兼政治委员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发表讲话。他勉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改造思想,为建设现代化的国防事业和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奋斗终生。他要求学员要拥护真理,作好“保护国家,保护人民财产,巩固国防”的准备。会场上,当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高高悬挂。这几句话后来被确定为广东军政大学的教育方针和校训。
广东军政大学开学后,叶剑英勉励教师积极工作,尽快确定教学课程。当时的主要课程有4门:校史(即“抗日军政大学”校史),社会发展简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军事训练。学习的主要形式是集中全校学生上大课。课程主要由校首长李孔亮、曹诚、宋听讲授。此外,还有校外的著名教育家和哲学家,例如南方大学副校长陈唯实、教育长李又华,以及广州市的团市委书记和其他领导同志前来讲课。大队政委、中队指导员和教育干事负责上辅导课。学员分班讨论,写心得,做作业。军事课由大队长、中队长和区队长负责,并进行严格的军事操练。所有课程均须进行阶段考试和学期考试,不合格者必须补考。军事学习贯穿于全过程,主要内容有队列操练、武器使用和射击训练,还有军事条令和组织纪律、军事作风的内容。通过学习,学员们从自由散漫的普通社会青年被训练成为有严格纪律和军事素养的革命军人。期终考试,有些学员还荣获了优秀射手或特等射手的称号。经过学习,一些同学提高了觉悟,交待了自己的政治历史问题和家庭问题,获得了组织的信任。在中段考试以后,经同学们申请,全校学生被批准集体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少同学还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叶剑英在主持广东军政大学办学期间,还要求教师注意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在海南全岛解放以前(1950年5月),美蒋飞机经常轰炸广州,曾经制造了“黄沙大血案”。军校是敌机空袭的重点目标,每遇空袭,全校师生都必须迅速跑步上山躲避。有一段时间,天未亮全校即列队上山,白天坐在山头露天学习,即使国民党飞机在头顶上“穿梭”般往来也坚持不辍。尽管日子很艰苦,同学们始终情绪高涨,斗志昂扬。但是,那时候社会比较动荡,因此还是有些学员受到影响,开了小差。后经过思想工作,一些学员又回到学校,以后还在部队中立了功。
学员们还积极参加当时广州市的一些社会活动,例如: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为上海失业工人捐献衣物活动,全市控诉美蒋集团制造“黄沙大血案”的大会,给解放海南岛英雄写慰问信,全市庆祝“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的大会和游行。1950年5月4日,参加全市庆祝大会后的游行队伍在返回途中,遇到狂风暴雨,社会群众团体的队伍当即被暴雨打散,但广东军政大学几千人的队伍一人不失,依然步伐整齐地行进,还以震撼四方的歌声、高昂的口号声同狂风暴雨的呼啸声竞赛。校首长李孔亮、曹诚、宋昕也走下小汽车,冒着滂沱大雨和学员齐步前进。军大学员们的激昂士气给广州市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广东军政大学第一期5000多名毕业生经过期终考试,除了个别政审有问题外,都领到校首长颁发的毕业证书。在毕业典礼上,曹诚教育长告诫毕业生们今后不管到哪里,都要牢记党的教导,坚持校训,勿忘“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他还深情地对学生们说:“你们是嫁出去的女儿,不要忘记娘家的教导,更不可给娘家丢脸!”
1951年,由于军队改编及其他一些客观原因,广东军政大学更名为“广州军区体育学院”。
回顾我国军事高等教育及广东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叶剑英是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创办三所大学的业绩,正如他伟大光辉的一生中建树的丰功伟绩一样,将与日月同光,永不磨灭。在建党90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缅怀叶帅对高等教育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永远记住这位军人出身的人民教育家。
责任编辑 张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