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运用Chomsky最简方案的移位合并和vP壳的原理,提出用双层vP壳的概念来分析汉语“(V+O1)+O2”结构的生成机制,并解释其原因。研究发现,S-结构“(V+O1)+O2”结构由D-结构“v+O2+(V+O1)”两个题元结构经过动词V移位,与轻动词(介词)v的“处所”义或“方向”义强特征进行合并,发生词化,V移位后内增了轻动词的及物性特征,形成了过渡性的双宾语结构;V继续移位到轻动词v*的位置,再与其“致使”义强特征合并,发生再词化。在双层vP壳结构中,v*比v的特征更强。因此,再词化后,v*“致使”义更强特征吸引O1移位到[v*P,NP]的NP位置,居于O2之前,作为受事充当V再词化后的内论元,而v的“处所”义或“方向”义强特征因处于v*“致使”义的底下,没有使O2再移位,仍以受事或目标做词化后隐含的v的内论元,由此形成了“(V+O1)+O2”这样的S-结构。这类结构是V经两次移位合并后再词化的产物。文章分析了该结构生成的过程,并解释了其产生缘由。
关键词:“(V+O1)+O2”结构 vP壳 轻动词 移位合并 再词化
一、引言
“(V+O1)+O2”(动宾组合+宾语)结构是汉语中的一种语法现象,其使用范围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如:
(1)易中天做客百家讲坛
(2)台风“莫拉克”登陆福建
(3)老教授对话北大学生
对这一语言现象,国内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但大多是从结构的性质及语义关系等角度进行的考察。从笔者目前所掌握的数据看,最早对这一语法现象进行论述的是饶长溶(1984),他明确指出尽管述宾组合带宾语“远不如一般动宾结构那么普遍,不过作为一种书面现象似乎具有一定的能产性”。刘玉杰(1993)把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语法结构记作“动·宾内+宾外”,并分析了“宾内”与“宾外”之间的语义关系,包括同一关系、领属关系、“给予物”与“给予对象”的关系、“获得物”与“给予者”的关系以及支配关系。邢公畹(1997)注意到了这个来势凶猛却不太符合传统语法规范的句式,并从语法史和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对这一句式未来能否流行的看法,引发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思考。刘云、李晋霞(1998)根据“V·O1+O2”的变形形式和“O1”的语义指向,对宾语“O2”进行了语义上的分类。从前人研究的宾内+宾外和O1+O2等语义关系来看,他们倾向于将这类结构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双宾语结构,但对这类双宾语结构的实质没有作深入探讨。这些研究只对这类结构进行了静态描写,而对这类结构的来源,O1的语法特征尚无论及,对(V+O1)的词化性质也没有考虑。就笔者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谁从生成句法角度对“(V+O1)+O2”的形成机制进行解释。本文拟运用Chomsky“最简方案”(the Minimalist Program,简称MP)的vP壳和移位合并原理来分析这一结构的生成机制,并分析其缘由,为汉语这类结构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二、理论综述
(一)移位和合并
生成句法认为,句子生成不是静止的,有些句子成分会发生位置上的移动,即移位(movement)。根据移位的不同特征,移位分为三种:“名词短语移位”,或称“NP移位(NP movement)”,“wh-移位”(wh-movement)和中心语移位(温宾利,2002:189)。Hornstein等人(1999,2001,2003)根据MP的理论框架,提出了“移位”说,认为控制同提升一样,也是一种名词移位,其过程如下例所示:
(4)[IP2John[I0past[VP3John v+persuaded[VP2Harry persuaded[IP1Harry[to[VP1Harry leave]]]]]]](李京廉、朱玉山,2006)
例(4)中,Harry从VP1的外论元位置先后提升至IP1、VP2的外论元位置,John则从VP3的外论元位置提升至IP2的外论元位置。这样,IP1中“to”前面的空主语由于是Harry提升至VP2外论元位置而留下的中间语迹,其先行控制语自然就是Harry。另外,由于不定式分句的空主语是语迹,没有单独的格特征,就无需格特征核查。
合并是MP的主要操作手段之一。根据Chomsky(1995,2001),语言由词库和运算系统组成。词库包括实体语类和功能语类。词库里的任何一个词项都是特征集合。特征包括形式特征和语义特征,形式特征又包括“论元特征(theta-feature,即θ-grid和EPP特征)、φ-特征(包括人称、数、性等)以及格特征。语言的运算系统包括三种操作:合并、“一致”(agree)、移位,始终贯穿于合并和移位操作中。合并根据选择限制,将两个句法实体合并为一个更大的实体。可用公式表达为:
(5)K= {γ,{α,β}}
其中α和β是句法实体,既可以是词汇项目,也可以是短语。γ是标记,它可以是α、β的任何一个。例如,一个限定词可以和一个名词合并,组成一个限定词短语(DP),一个限定词短语与一个动词合并,又可以组成一个动词短语(VP)。合并受选择条件限制,假如一个表达复数的数量限定词要与一个名词合并,后者的φ-特征也应该是复数。假如一个动词的论元特征指数是2,它可以先后和两个DP或NP合并(吴益民、谢建华,2009)。
(二)vP壳
vP壳是在Larson壳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它是将一个动词结构纳入到另一个动词结构中,这样就可以在维护x阶标二分叉原则的前提下对含三项谓词的结构进行合理表征(张法科、周长银,2004)。三项谓词结构有双宾结构、使役结构等。vP壳上层动词结构的中心词是轻动词“v”(温宾利,2002:341)。在vP壳中,轻动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轻动词,顾名思义,就是语音和语义都很轻的动词(也包括具有动词特征的介词)。大多数轻动词都没有语音形式,语义弱化、漂白,或干脆没有实际语义。但轻动词具有强句法特征,能吸收下层动词上移与之合并(merge)。vP壳设计的是一个中心语为轻动词的动词短语(light verb phrase)。轻动词的标志为小写的斜体v。典型的轻动词短语(即vP壳)的结构如下:
(6)
(转引自张法科、周长银,2004)
三、“(V+O1)+O2”结构的生成机制
“(V+O1)+O2”结构在汉语中使用频繁,如“逐鹿中原”“问鼎天下”“出兵海外”“挥师长沙”“落脚杭州”“进军雅典”“移民上海”等等。这类结构得以如此广泛应用,其生成机制是什么呢?
我们首先以“做客”为分析对象,为方便行文统一,在此例(1)重新编为例(7),来看它的题元结构:
(7)易中天做客百家讲坛
这句话应由两个题元结构构成:
(8)易中天在/到百家讲坛做客
例(8)中有两个题元,一是带两个论元的动词“做”构成的题元:做:[NP[+AGENT]NP[+THEME]](易中天做客);一是带两个论元的轻动词“在”构成的题元:在/到:[NP[+AGENT]NP[+THEME]/[GOAL]](易中天在/到百家讲坛)。“客”和“百家讲坛”分别是两个题元的内论元。由于轻动词与动词合并,形成V-v,引起了两个题元的合并。这样,NP[+AGENT]因在两个题元结构中同指而合并为一,而NP[+THEME]因不同指而分立,由此,V-v作为合并题元,具备了带三个论元的特征,即:V-v:[NP[+AGENT]NP[+THEME1]NP[+THEME2]/[GOAL]]。这两个题元合并步骤到底是怎么进行的?为什么可以这么合并呢?
文炼(1956)、戴曼纯(2003)曾提出动词与介词是可结合的。文炼(1956)认为“V在”可以作为一个动词。戴曼纯(2003)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他认为汉语中的某些动词(不及物动词)似乎有与某些介词黏合成及物性成分的倾向,并试图以英语中也存在大量的复合动词,如“go after”“look at”“go in for,take care of”等跨语言的类型学证据证明。所以,戴曼纯(2003:127~128)设定这些不及物动词和介词“在”“于”能黏合成及物动词。本文的讨论与戴曼纯所讨论的既有一致之处,又有戴文没有触及到的新问题,即及物动词还可以进一步与介词(轻动词)结合,构成双及物。下面以vP壳和树图对此进行分析。例(7)中的动词短语结构具有如下的带vP壳的D-结构:
(9)
在(9)中,v由于其强特征引起V移位,并与之合并,使v隐含于V中,形成隐性的词化,在句法形式上使V(“做”)双及物,在语义上,词化的V(“做”)内增了轻动词(介词)v(“在”)的语义,这样,“百家讲坛”在D-结构中仍作为受事或目标作“在”的补语,是“在/到”的内论元。由此,“做i百家讲坛ti客”是“在百家讲坛做客”的“做”与“在”合并后发生词化的结果。“做i百家讲坛ti客”在句法结构特征上与带三个论元的一般双及物动词的题元结构和句法特征相似。相似并不是相同,“客”还要发生移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在上文中提到,这类结构是两个题元结构的合并,而两个题元合并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只有vP壳进行过双宾语结构的分析,而对O2继续移位没有更深的考虑。本文提出v*P(高层vP壳)这一新概念来解决O2的移位问题。v*P位于vP之上,以vP为其补语。也就是说,在vP壳上又添加一个v*P结构,形成双层vP壳。见例(10)。
(10)
(11)
由于再词化的需要,v*的特征比v更强,v*在这里是“致使”义(CAUS)的强特征。这样,v*吸引已经与v合并的V再次移位,并与之合并。v*P为何可以作为“致使”义(CAUS)轻动词中心语短语位于介词“处所”义或“方向”义”轻动词vP之上呢?这是由V由下而上的移位顺序决定的。V先被v的“方向”义或“处所”义的强特征吸引,发生了移位,并与之合并,形成了词化;但是词化并不到此结束,一些动词在与“方向”义或“处所”义特征合并发生词化后,再与“致使”义合并,发生再词化。再词化后的动词V内含了v*的“致使”义(CAUS)的更强特征,吸引O2作为受事做隐含性v*的内论元,例(10)正好也为这样的内论元开辟了[vP,NP]的位置。设立这一层中心语短语结构,还可以为词化后的动词明确其独立的地位,为再词化做好理论上和句法操作上的准备。v*P的提出还能进一步说明在双及物动词题元之上还有更高层次的结构,而双及物动词题元结构还是一个过渡性结构。第一次词化的动词再移位,产生再词化。动词再词化后,它自身所带有的语法特征要在句法上得以实现。例(10)满足了语法特征实现的结构位置上的要求,再词化后的动词的题元结构所带的论元能够完满实现,如例(11)。
例(11)就是S-结构“易中天做客百家讲坛”从D-结构“易中天在/到百家讲坛做客”的移位和合并过程。vP和VP结构是两个题元结构“易中天在/到百家讲坛”和“易中天做客”中轻动词与动词的合并,对动词双及物结构进行了句法处理,“做”合并了“在”或“到”的“处所”义或“方向”义,“做”发生第一次词化,形成“易中天做i百家讲坛ti客”的双宾语结构。这时,“做”又受v*“致使”义强特征的吸引,出现再次移位,并与之合并,发生再词化,这时的“做”已经是合并了两个强特征的动词(V-v-v*)了。在合并了v* 上的“致使”后,作为V-v-v* 的“做”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它吸引了V’下的NP(即O1)移位到[vP,NP]的位置,以受事的身份做隐含的v*内论元;二是其中v的“处所”义或“方向”义由于比v*层次低,当V-v移位后没有要求再[VP,NP]位置的O2再移位,而是让它待在那里作为受事或目标充当v的内论元。从例(11)可以看到,“易中天做i百家讲坛ti客”是“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做客”和“易中天做客百家讲坛”的过渡性结构。而这些过渡性的操作都反映在移位后的语迹和语链中:“易中天做i 客j t’i 百家讲坛 ti tj ”。
四、“(V+O1)+O2”结构的生成原因
如上所述,“(V+O1)+O2”结构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这一结构本身的经济性,符合最简方案中的经济原则。词经过移位以及合并的句法操作,并通过再词化(V+O1),使较为复杂的双及物动词的双宾语结构转换为一个更为简洁的动宾结构“(V+O1)+O2”,整个操作过程所得到的结构体现了句法的经济性。除此之外,“(V+O1)+O2”结构的生成还得益于成分的多次移位合并,实现了再词化。
(一)成分的两次移位合并及再词化
“(V+O1)+O2”这一结构实际上是“(V-v-v*+O1)+O2”结构,就是说它是V合并了v和v*的结果。V的第一移位合并,使得最早的v+O2+(V+O1)结构变成了“V-v-+O2+O1”这样双宾语结构,V变成了V-v,形成了V的第一次词化,V-v的再次移位合并,使得“V-v-+O2+O1”变成了“(V-v-v*+O1)+O2”,V-v变成了V-v-v*,形成了V的再词化。再词化后,其中的v*吸引了O1,形成了(V-v-v*+O1),而O1有时也产生了隐喻义,如“登陆IP地址”,在此的“陆”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陆(地)”,而是隐喻的意义(将IP地址比作陆地),“登陆”在合并了“方向”义或“处所”义后,再与“致使”义合并,发生再词化,“登陆”含“致使登陆”义。这时的“登”已经合并了“方向”义和“致使”义两个特征,形成了“登”的再词化。
(二)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原指最简方案中句法操作的从简原则。“(V+O1)+O2”结构的出现是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对经济原则要求的一种体现。语言的经济原则是句法成分经过移位,与更高层次的中心语的强特征合并,从而形成句法的S-结构。“(V+O1)+O2”由两个题元结构合并为一个双及物动词的题元结构,然后再经移位合并,再词化后,形成一个形式上简化的动宾结构。邢福义(1997)从另一个角度指出:“就语表形式的总体走向而言,汉语语法结构具有趋简性。即表示同样一种语义蕴含,既可以采用可能有的全量形式,也可以采用经过减缩的简化形式,但说起话来,人们更多地选择简化形式。”“事实表明,汉语语法重于意而简于形。在结构形式的选择上,常用减法;在结构语义的容量上,则常用加法。”
这种经济原则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邢公碗(1997),汪惠迪(1997),丁喜霞、原雪梅(1998)等多位先生对“(V+O1)+O2”结构在新闻语言中的运用都有过相关论述,说这种格式“在报刊上常看到”,“首先出现于新闻语言中”,“是一种颇受报纸青睐的句式”。笔者在网上进行查证检索,发现仅仅“做客”一词,就有“张杰做客快乐大本营”“小沈阳做客康熙来了”“周星驰做客豪门盛宴”“周杰伦做客腾讯娱乐”等数不胜数。而这些又主要以出现在新闻标题中为主。在新闻语言中,往往要求语言简洁明快、音节排列更为整齐匀称、能够快速集中表达信息、突出相关语义焦点等等。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精华所在,是对新闻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概括后提炼出来的,因此必须用最简练的形式进行信息传达。而“(V+O1)+O2”结构简洁明快的特点正好与之相适应,于是“(V+O1)+O2”结构就在报纸标题这一沃土中得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换句话说,报纸标题这一特定的语用环境给“(V+O1)+O2”结构提供了适合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与机会。
可以说,随着“(V+O1)+O2”结构在报纸标题中的广泛运用,这种结构作标题已经颇有了些“报章体”(尹世超,2001)的味道,成为了标题语言标记性的突出表现。此外,“(V+O1)+O2”结构还常常被运用于广告、标语之中,例如:
(12)美丽眼睛看中国 创维催生新电视(广告)
(l3)印台山水泥 时间见证品质(广告)
(14)感恩父爱 快快行动(广告)
(15)回眸激情与青春(标语)
(16)携手楚源 共创未来(标语)
(17)创建文明城市 造福全市人民(标语)
这也是由“(V+O1)+O2”结构简明、凝炼的特点所决定的。
五、结语
本文运用最简方案移位合并和vP壳的原理探讨了汉语“(V+O1)+O2”结构的生成机制,提出了双层vP壳的设想和v*P的概念来解释“(V+O1)+O2”的句法操作过程。我们认为,这一结构是V再词化的产物。V首先移位,合并了v的“处所”义或“方向”义强特征,然后再移位,合并了v*的“致使”义更强特征。再词化后,V里的v*吸引了O1作为自己的受事,并将其移位,安排在[v*P,NP]的位置,而V里的v的“处所”义或“方向”义由于比v*地位低,则仍在原有的位置上要求O2作为受事或目标作补语。另外,本文对这类结构形成原因也作了一定的分析。
本文还有三个问题留待今后进一步研究:第一,在再词化中,v和v*在语音上都被V覆盖了。当V-v移位到v*变成V-v-v*时,v是随着V一起移走了,还是留下了?如果是V移走了,而v留下了,那么V又是如何覆盖它的?如果v随V一起移走了,那么此处的结构就被破坏了。对这种移位的理论问题还须进一步讨论。第二,“客”从底下的[VP,NP]移至[v*P,NP],移位的原因是不是因为这个N已经语素化,压不住阵,所以移位到V-v-v*后,从而改变了短暂存在的双宾语结构的格局?第三,对于为什么尚不能说“做饭大宾馆”或“做工大商场”,我们没有讨论。
参考文献:
[1]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IT Press,
1995.
[2]Chomsky,N.Derivation by phase[A].Ken Hale.A Life in
Language[C].Cambridge:MIT Press,2001.
[3]Hornstein,Norbert.Movement and control[J].Linguistic
Inquiry,1999,(30).
[4]Hornstein,Norbert.Move! A Minimalist Theory of Construal[M].
Oxford:Blackwell,2001.
[5]Hornstein,Norbert.On control[A].Randall Hendrick.Minimalist
Syntax[C].Oxford:Blackwell 2003.
[6]Leech,G.Semantics[M].London:Penguin Book,1975.
[7]戴曼纯.最简方案框架下的广义左向合并理论研究[M].北京: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8]丁喜霞,原雪梅.对“动宾式动词+宾语”句式增多的思考[J].
语文建设,1998,(3).
[9]高更生.“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搭配规律[J].语文建设,1998,
(6).
[10]李京廉,朱玉山.最简方案框架下的控制与移位[J].外国语,
2006,(1).
[11]汪惠迪.“动宾式动词+宾语”规律何在?[J].语文建设,1997,
(8).
[12]刘玉杰.动宾式动词与所带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J].汉语学习,
1993,(4).
[13]刘云,李晋霞.“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变换形式及宾语的语义
类型[J].江汉大学学报,1998,(5).
[14]饶长溶.动宾组合带宾语[J].中国语文,1984,(6).
[15]盛新华,朱军.动宾式不及物动词“VN”带宾语语义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2005,(6).
[16]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7]文炼.现代汉语语法探索[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
[18]吴益民,谢建华.合并与控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
(4).
[19]邢福义.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J].世界汉语教学,
1997,(3).
[20]邢福义.汉语小句中枢语法系统论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1998,(1).
[21]邢公畹.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动宾式动词+宾语
[J].语文建设,1997,(4).
[22]尹世超.标题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3]张法科,周长银.vP壳结构与一项谓词句的生成[J].外语与外
语教学,2004,(7).
(郑红燕 杨成虎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关键词:“(V+O1)+O2”结构 vP壳 轻动词 移位合并 再词化
一、引言
“(V+O1)+O2”(动宾组合+宾语)结构是汉语中的一种语法现象,其使用范围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如:
(1)易中天做客百家讲坛
(2)台风“莫拉克”登陆福建
(3)老教授对话北大学生
对这一语言现象,国内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但大多是从结构的性质及语义关系等角度进行的考察。从笔者目前所掌握的数据看,最早对这一语法现象进行论述的是饶长溶(1984),他明确指出尽管述宾组合带宾语“远不如一般动宾结构那么普遍,不过作为一种书面现象似乎具有一定的能产性”。刘玉杰(1993)把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语法结构记作“动·宾内+宾外”,并分析了“宾内”与“宾外”之间的语义关系,包括同一关系、领属关系、“给予物”与“给予对象”的关系、“获得物”与“给予者”的关系以及支配关系。邢公畹(1997)注意到了这个来势凶猛却不太符合传统语法规范的句式,并从语法史和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对这一句式未来能否流行的看法,引发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思考。刘云、李晋霞(1998)根据“V·O1+O2”的变形形式和“O1”的语义指向,对宾语“O2”进行了语义上的分类。从前人研究的宾内+宾外和O1+O2等语义关系来看,他们倾向于将这类结构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双宾语结构,但对这类双宾语结构的实质没有作深入探讨。这些研究只对这类结构进行了静态描写,而对这类结构的来源,O1的语法特征尚无论及,对(V+O1)的词化性质也没有考虑。就笔者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谁从生成句法角度对“(V+O1)+O2”的形成机制进行解释。本文拟运用Chomsky“最简方案”(the Minimalist Program,简称MP)的vP壳和移位合并原理来分析这一结构的生成机制,并分析其缘由,为汉语这类结构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二、理论综述
(一)移位和合并
生成句法认为,句子生成不是静止的,有些句子成分会发生位置上的移动,即移位(movement)。根据移位的不同特征,移位分为三种:“名词短语移位”,或称“NP移位(NP movement)”,“wh-移位”(wh-movement)和中心语移位(温宾利,2002:189)。Hornstein等人(1999,2001,2003)根据MP的理论框架,提出了“移位”说,认为控制同提升一样,也是一种名词移位,其过程如下例所示:
(4)[IP2John[I0past[VP3John v+persuaded[VP2Harry persuaded[IP1Harry[to[VP1Harry leave]]]]]]](李京廉、朱玉山,2006)
例(4)中,Harry从VP1的外论元位置先后提升至IP1、VP2的外论元位置,John则从VP3的外论元位置提升至IP2的外论元位置。这样,IP1中“to”前面的空主语由于是Harry提升至VP2外论元位置而留下的中间语迹,其先行控制语自然就是Harry。另外,由于不定式分句的空主语是语迹,没有单独的格特征,就无需格特征核查。
合并是MP的主要操作手段之一。根据Chomsky(1995,2001),语言由词库和运算系统组成。词库包括实体语类和功能语类。词库里的任何一个词项都是特征集合。特征包括形式特征和语义特征,形式特征又包括“论元特征(theta-feature,即θ-grid和EPP特征)、φ-特征(包括人称、数、性等)以及格特征。语言的运算系统包括三种操作:合并、“一致”(agree)、移位,始终贯穿于合并和移位操作中。合并根据选择限制,将两个句法实体合并为一个更大的实体。可用公式表达为:
(5)K= {γ,{α,β}}
其中α和β是句法实体,既可以是词汇项目,也可以是短语。γ是标记,它可以是α、β的任何一个。例如,一个限定词可以和一个名词合并,组成一个限定词短语(DP),一个限定词短语与一个动词合并,又可以组成一个动词短语(VP)。合并受选择条件限制,假如一个表达复数的数量限定词要与一个名词合并,后者的φ-特征也应该是复数。假如一个动词的论元特征指数是2,它可以先后和两个DP或NP合并(吴益民、谢建华,2009)。
(二)vP壳
vP壳是在Larson壳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它是将一个动词结构纳入到另一个动词结构中,这样就可以在维护x阶标二分叉原则的前提下对含三项谓词的结构进行合理表征(张法科、周长银,2004)。三项谓词结构有双宾结构、使役结构等。vP壳上层动词结构的中心词是轻动词“v”(温宾利,2002:341)。在vP壳中,轻动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轻动词,顾名思义,就是语音和语义都很轻的动词(也包括具有动词特征的介词)。大多数轻动词都没有语音形式,语义弱化、漂白,或干脆没有实际语义。但轻动词具有强句法特征,能吸收下层动词上移与之合并(merge)。vP壳设计的是一个中心语为轻动词的动词短语(light verb phrase)。轻动词的标志为小写的斜体v。典型的轻动词短语(即vP壳)的结构如下:
(6)
(转引自张法科、周长银,2004)
三、“(V+O1)+O2”结构的生成机制
“(V+O1)+O2”结构在汉语中使用频繁,如“逐鹿中原”“问鼎天下”“出兵海外”“挥师长沙”“落脚杭州”“进军雅典”“移民上海”等等。这类结构得以如此广泛应用,其生成机制是什么呢?
我们首先以“做客”为分析对象,为方便行文统一,在此例(1)重新编为例(7),来看它的题元结构:
(7)易中天做客百家讲坛
这句话应由两个题元结构构成:
(8)易中天在/到百家讲坛做客
例(8)中有两个题元,一是带两个论元的动词“做”构成的题元:做:[NP[+AGENT]NP[+THEME]](易中天做客);一是带两个论元的轻动词“在”构成的题元:在/到:[NP[+AGENT]NP[+THEME]/[GOAL]](易中天在/到百家讲坛)。“客”和“百家讲坛”分别是两个题元的内论元。由于轻动词与动词合并,形成V-v,引起了两个题元的合并。这样,NP[+AGENT]因在两个题元结构中同指而合并为一,而NP[+THEME]因不同指而分立,由此,V-v作为合并题元,具备了带三个论元的特征,即:V-v:[NP[+AGENT]NP[+THEME1]NP[+THEME2]/[GOAL]]。这两个题元合并步骤到底是怎么进行的?为什么可以这么合并呢?
文炼(1956)、戴曼纯(2003)曾提出动词与介词是可结合的。文炼(1956)认为“V在”可以作为一个动词。戴曼纯(2003)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他认为汉语中的某些动词(不及物动词)似乎有与某些介词黏合成及物性成分的倾向,并试图以英语中也存在大量的复合动词,如“go after”“look at”“go in for,take care of”等跨语言的类型学证据证明。所以,戴曼纯(2003:127~128)设定这些不及物动词和介词“在”“于”能黏合成及物动词。本文的讨论与戴曼纯所讨论的既有一致之处,又有戴文没有触及到的新问题,即及物动词还可以进一步与介词(轻动词)结合,构成双及物。下面以vP壳和树图对此进行分析。例(7)中的动词短语结构具有如下的带vP壳的D-结构:
(9)
在(9)中,v由于其强特征引起V移位,并与之合并,使v隐含于V中,形成隐性的词化,在句法形式上使V(“做”)双及物,在语义上,词化的V(“做”)内增了轻动词(介词)v(“在”)的语义,这样,“百家讲坛”在D-结构中仍作为受事或目标作“在”的补语,是“在/到”的内论元。由此,“做i百家讲坛ti客”是“在百家讲坛做客”的“做”与“在”合并后发生词化的结果。“做i百家讲坛ti客”在句法结构特征上与带三个论元的一般双及物动词的题元结构和句法特征相似。相似并不是相同,“客”还要发生移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在上文中提到,这类结构是两个题元结构的合并,而两个题元合并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只有vP壳进行过双宾语结构的分析,而对O2继续移位没有更深的考虑。本文提出v*P(高层vP壳)这一新概念来解决O2的移位问题。v*P位于vP之上,以vP为其补语。也就是说,在vP壳上又添加一个v*P结构,形成双层vP壳。见例(10)。
(10)
(11)
由于再词化的需要,v*的特征比v更强,v*在这里是“致使”义(CAUS)的强特征。这样,v*吸引已经与v合并的V再次移位,并与之合并。v*P为何可以作为“致使”义(CAUS)轻动词中心语短语位于介词“处所”义或“方向”义”轻动词vP之上呢?这是由V由下而上的移位顺序决定的。V先被v的“方向”义或“处所”义的强特征吸引,发生了移位,并与之合并,形成了词化;但是词化并不到此结束,一些动词在与“方向”义或“处所”义特征合并发生词化后,再与“致使”义合并,发生再词化。再词化后的动词V内含了v*的“致使”义(CAUS)的更强特征,吸引O2作为受事做隐含性v*的内论元,例(10)正好也为这样的内论元开辟了[vP,NP]的位置。设立这一层中心语短语结构,还可以为词化后的动词明确其独立的地位,为再词化做好理论上和句法操作上的准备。v*P的提出还能进一步说明在双及物动词题元之上还有更高层次的结构,而双及物动词题元结构还是一个过渡性结构。第一次词化的动词再移位,产生再词化。动词再词化后,它自身所带有的语法特征要在句法上得以实现。例(10)满足了语法特征实现的结构位置上的要求,再词化后的动词的题元结构所带的论元能够完满实现,如例(11)。
例(11)就是S-结构“易中天做客百家讲坛”从D-结构“易中天在/到百家讲坛做客”的移位和合并过程。vP和VP结构是两个题元结构“易中天在/到百家讲坛”和“易中天做客”中轻动词与动词的合并,对动词双及物结构进行了句法处理,“做”合并了“在”或“到”的“处所”义或“方向”义,“做”发生第一次词化,形成“易中天做i百家讲坛ti客”的双宾语结构。这时,“做”又受v*“致使”义强特征的吸引,出现再次移位,并与之合并,发生再词化,这时的“做”已经是合并了两个强特征的动词(V-v-v*)了。在合并了v* 上的“致使”后,作为V-v-v* 的“做”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它吸引了V’下的NP(即O1)移位到[vP,NP]的位置,以受事的身份做隐含的v*内论元;二是其中v的“处所”义或“方向”义由于比v*层次低,当V-v移位后没有要求再[VP,NP]位置的O2再移位,而是让它待在那里作为受事或目标充当v的内论元。从例(11)可以看到,“易中天做i百家讲坛ti客”是“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做客”和“易中天做客百家讲坛”的过渡性结构。而这些过渡性的操作都反映在移位后的语迹和语链中:“易中天做i 客j t’i 百家讲坛 ti tj ”。
四、“(V+O1)+O2”结构的生成原因
如上所述,“(V+O1)+O2”结构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这一结构本身的经济性,符合最简方案中的经济原则。词经过移位以及合并的句法操作,并通过再词化(V+O1),使较为复杂的双及物动词的双宾语结构转换为一个更为简洁的动宾结构“(V+O1)+O2”,整个操作过程所得到的结构体现了句法的经济性。除此之外,“(V+O1)+O2”结构的生成还得益于成分的多次移位合并,实现了再词化。
(一)成分的两次移位合并及再词化
“(V+O1)+O2”这一结构实际上是“(V-v-v*+O1)+O2”结构,就是说它是V合并了v和v*的结果。V的第一移位合并,使得最早的v+O2+(V+O1)结构变成了“V-v-+O2+O1”这样双宾语结构,V变成了V-v,形成了V的第一次词化,V-v的再次移位合并,使得“V-v-+O2+O1”变成了“(V-v-v*+O1)+O2”,V-v变成了V-v-v*,形成了V的再词化。再词化后,其中的v*吸引了O1,形成了(V-v-v*+O1),而O1有时也产生了隐喻义,如“登陆IP地址”,在此的“陆”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陆(地)”,而是隐喻的意义(将IP地址比作陆地),“登陆”在合并了“方向”义或“处所”义后,再与“致使”义合并,发生再词化,“登陆”含“致使登陆”义。这时的“登”已经合并了“方向”义和“致使”义两个特征,形成了“登”的再词化。
(二)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原指最简方案中句法操作的从简原则。“(V+O1)+O2”结构的出现是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对经济原则要求的一种体现。语言的经济原则是句法成分经过移位,与更高层次的中心语的强特征合并,从而形成句法的S-结构。“(V+O1)+O2”由两个题元结构合并为一个双及物动词的题元结构,然后再经移位合并,再词化后,形成一个形式上简化的动宾结构。邢福义(1997)从另一个角度指出:“就语表形式的总体走向而言,汉语语法结构具有趋简性。即表示同样一种语义蕴含,既可以采用可能有的全量形式,也可以采用经过减缩的简化形式,但说起话来,人们更多地选择简化形式。”“事实表明,汉语语法重于意而简于形。在结构形式的选择上,常用减法;在结构语义的容量上,则常用加法。”
这种经济原则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邢公碗(1997),汪惠迪(1997),丁喜霞、原雪梅(1998)等多位先生对“(V+O1)+O2”结构在新闻语言中的运用都有过相关论述,说这种格式“在报刊上常看到”,“首先出现于新闻语言中”,“是一种颇受报纸青睐的句式”。笔者在网上进行查证检索,发现仅仅“做客”一词,就有“张杰做客快乐大本营”“小沈阳做客康熙来了”“周星驰做客豪门盛宴”“周杰伦做客腾讯娱乐”等数不胜数。而这些又主要以出现在新闻标题中为主。在新闻语言中,往往要求语言简洁明快、音节排列更为整齐匀称、能够快速集中表达信息、突出相关语义焦点等等。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精华所在,是对新闻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概括后提炼出来的,因此必须用最简练的形式进行信息传达。而“(V+O1)+O2”结构简洁明快的特点正好与之相适应,于是“(V+O1)+O2”结构就在报纸标题这一沃土中得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换句话说,报纸标题这一特定的语用环境给“(V+O1)+O2”结构提供了适合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与机会。
可以说,随着“(V+O1)+O2”结构在报纸标题中的广泛运用,这种结构作标题已经颇有了些“报章体”(尹世超,2001)的味道,成为了标题语言标记性的突出表现。此外,“(V+O1)+O2”结构还常常被运用于广告、标语之中,例如:
(12)美丽眼睛看中国 创维催生新电视(广告)
(l3)印台山水泥 时间见证品质(广告)
(14)感恩父爱 快快行动(广告)
(15)回眸激情与青春(标语)
(16)携手楚源 共创未来(标语)
(17)创建文明城市 造福全市人民(标语)
这也是由“(V+O1)+O2”结构简明、凝炼的特点所决定的。
五、结语
本文运用最简方案移位合并和vP壳的原理探讨了汉语“(V+O1)+O2”结构的生成机制,提出了双层vP壳的设想和v*P的概念来解释“(V+O1)+O2”的句法操作过程。我们认为,这一结构是V再词化的产物。V首先移位,合并了v的“处所”义或“方向”义强特征,然后再移位,合并了v*的“致使”义更强特征。再词化后,V里的v*吸引了O1作为自己的受事,并将其移位,安排在[v*P,NP]的位置,而V里的v的“处所”义或“方向”义由于比v*地位低,则仍在原有的位置上要求O2作为受事或目标作补语。另外,本文对这类结构形成原因也作了一定的分析。
本文还有三个问题留待今后进一步研究:第一,在再词化中,v和v*在语音上都被V覆盖了。当V-v移位到v*变成V-v-v*时,v是随着V一起移走了,还是留下了?如果是V移走了,而v留下了,那么V又是如何覆盖它的?如果v随V一起移走了,那么此处的结构就被破坏了。对这种移位的理论问题还须进一步讨论。第二,“客”从底下的[VP,NP]移至[v*P,NP],移位的原因是不是因为这个N已经语素化,压不住阵,所以移位到V-v-v*后,从而改变了短暂存在的双宾语结构的格局?第三,对于为什么尚不能说“做饭大宾馆”或“做工大商场”,我们没有讨论。
参考文献:
[1]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IT Press,
1995.
[2]Chomsky,N.Derivation by phase[A].Ken Hale.A Life in
Language[C].Cambridge:MIT Press,2001.
[3]Hornstein,Norbert.Movement and control[J].Linguistic
Inquiry,1999,(30).
[4]Hornstein,Norbert.Move! A Minimalist Theory of Construal[M].
Oxford:Blackwell,2001.
[5]Hornstein,Norbert.On control[A].Randall Hendrick.Minimalist
Syntax[C].Oxford:Blackwell 2003.
[6]Leech,G.Semantics[M].London:Penguin Book,1975.
[7]戴曼纯.最简方案框架下的广义左向合并理论研究[M].北京: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8]丁喜霞,原雪梅.对“动宾式动词+宾语”句式增多的思考[J].
语文建设,1998,(3).
[9]高更生.“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搭配规律[J].语文建设,1998,
(6).
[10]李京廉,朱玉山.最简方案框架下的控制与移位[J].外国语,
2006,(1).
[11]汪惠迪.“动宾式动词+宾语”规律何在?[J].语文建设,1997,
(8).
[12]刘玉杰.动宾式动词与所带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J].汉语学习,
1993,(4).
[13]刘云,李晋霞.“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变换形式及宾语的语义
类型[J].江汉大学学报,1998,(5).
[14]饶长溶.动宾组合带宾语[J].中国语文,1984,(6).
[15]盛新华,朱军.动宾式不及物动词“VN”带宾语语义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2005,(6).
[16]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7]文炼.现代汉语语法探索[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
[18]吴益民,谢建华.合并与控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
(4).
[19]邢福义.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J].世界汉语教学,
1997,(3).
[20]邢福义.汉语小句中枢语法系统论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1998,(1).
[21]邢公畹.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动宾式动词+宾语
[J].语文建设,1997,(4).
[22]尹世超.标题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3]张法科,周长银.vP壳结构与一项谓词句的生成[J].外语与外
语教学,2004,(7).
(郑红燕 杨成虎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